×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701324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950
  • 出版时间:2019-01-01
  • 条形码:9787567013247 ; 978-7-5670-1324-7

本书特色

戴玉环等以李村大集历史资料调查发掘为基础,对大集从营业人员和知情人进行全方位实地调研采访,广泛征集历史资料与口碑资料,整理编纂“李村大集故事”。通过对李村集的历史档案资料的发掘和实地调研,不仅发掘整理出李村大集历史沿革全貌与集市文化的内涵,更发掘研究了在传统集市商业文化和外来殖民商业文化影响下李村集市商业文化的经营理念、税收制度、集市管理的模式以及对青岛和全国集市商业管理的引领与影响,使《李村大集(上下)》有历史资料、有故事情节、有数据依据,凸显李村大集特有的平民性、独有性、趣味性和可信性的文化特点。充分展现了成果的历史性、现实性和文化创新性,是政协“保护遗产”“传承文脉”“存史资政”文化工程的一大贡献。 作为首部系统讲述乡村集市历史沿革、商业模式和文化记忆的著作成果,本书在文史资料编纂和我国集市商业文化发掘研究模式方面作了一些探讨创新,希望这一创新能为文史资料研究领域提供有益的启示作用。

内容简介

李村大集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是青岛重要的集市经贸模式的代表,为了保护李村大集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李沧区政协在充分调研历史档案,走访当事人和知情人的基础上,撰写了以历史档案资料为支撑,以“亲历、亲见、亲闻”为主体的《李村大集》,以翔实的资料、真实的故事、生动的情节记叙和再现了李村大集的历史风貌,以期达到保护发掘大集历史文脉,留住李村大集记忆。

目录

上卷
综述:李村大集沿革概述
大集发展见证人
李村大集记忆
林瑞亮与李村大集商圈
李村街往事
早年李村集回忆
南庄子与李村集
李村庙宇与清凉院庙会
大集工商管理纪实
李村集的执法管理
李村集上反扒队
李村集上“扫黄打非”
从李村大集兴衰看生活变迁
水患与温情
李村集的夏津人
老李村的回忆
市场建设服务中心与李村大集
个劳自律品牌的由来
李村商圈的决策与实施
亲历大集搬迁
百业百态大市场
李村集的牲口市
李村集的粮食市
李村街上的老字号
对联与李村大集
李村市集的戏曲文化
柴禾市
王和永与“大金钩”
牲口经纪黄礼训
李村集的卖陶人
李村集的铁匠铺
泊里红席
卖豆腐者自述
剃头匠与剪发队
上臧糖球
叮叮当当白铁匠
老花市巡礼
刘茂的大烟袋
坚守在大集上的磨刀人
书香李村集
父母的“馇锅子”生意
风生水起弄潮人
“长青”的秘密
李村集的鞭炮缘
鞭炮炸市亲历记
对联情缘
李村集上卖对联
大集生涯
粮食市的李家上流人
李村集的肉市场
李村蔬菜市场-
“大六八”卖糖球
庄子蜡与黑大成
我在集上卖字画
下王埠的编筐人
张氏兄弟香油坊
李村集的服装市
郑庄草筢
卖蛤蜊者言
话说李村集的蔬菜果木市
从李村大集到商圈崛起

下卷
八方见闻说江湖
姥姥的李村集
史说李村大集
我记忆中的李村大集
一条河、一个集市,世代的乡愁
集迁梦犹在
我身边的赶集人
走马观花赶年集
一届以李村大集为主题的节会
百年情怀李村集
赶集的回忆
花絮故事众人说
李村集的故事
李村集上的汤羹美食
赶集者说
李村集市卖花人
逛旧书摊淘宝记
年集上的小孩耍物儿
小偷与“吃痞子”的故事
李村集的乞丐
中学生看大集
小学生眼中的大集
“听爷爷奶奶讲李村大集的故事”中小学生征文名单
文章集萃谈名声
有史为证——档案摘录
岁月留痕——李村集大事记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李村大集(套装上下册)/李沧记忆丛书》:  (二)再次搬迁李村集场  李村集市的恢复与发展,也带来了环境保护问题。保护李村河水源地,历来都是政府重视的大事。李村集地处水源地上游,是造成水质污染的主要根源,但始终没有解决。青岛解放前夕李村集曾一度搬迁到侯家庄,但很快又回到李村河滩老集场,成为李村流域*大的污染源。青岛解放初期政府也曾启动搬迁李村集的行为,将集市迁至中韩,但仅仅过了数集,商贩们就又自发回到李村河滩。之后,政府为保障卫生环境保护,保持李村河水清澈,保护水源地水质,青岛市政府和崂山郊区政府决定再次搬迁李村集场。  1954年10月8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城市建设委员会(54)建委办字第四。九号文件“为李村集场迁移问题报请鉴核由”报送青岛市人民政府:“据崂山郊区人民政府为建立李村新市场废除旧市场一案,经协同该区政府前往集场了解,因现集场地点,系在李村河内,不但影响李村水源,而且对医院病人修养,机关办公,亦影响颇大。确有迁移之必要。  惟因崂山郊区政府提出之新集场地点李村公墓靠近公安局及郊区机关。为此,曾与各有关部门联系研究,按公安局意见,因距机关太近,有碍警卫,不同意把集场设在该处。但因集场是城乡物资交流场所,不宜离李村太远,为此,虽曾各方寻觅,因条件所限,未能找妥。复与崂山工委刘书记研究,为保持水源清洁,照顾城乡物资交流,便于物资集散,认为仍以工委以西、李村庙后一带(李村公墓)利用公墓公地作集场为宜,且在迁移集场费用上亦可节省,可否请提市长办公会讨论决定及早批复崂山郊区政府办理!”报告书后边还附有李村公墓附近地形图一份。  12日,接崔副市长(注:崔介)指示:“与崂郊研究确定即可。”随后,崂山郊区人民政府便启动了整体搬迁李村集的行动。  关于李村集场动迁的经过,《青岛日报》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青岛日报》1954年12月22日刊登“李村正在开展新市场”的文章:“李村集是崂山郊区的一个初级市场,附近四个区的市民及市内的部分市民及小贩,每月要在这里进行六次交易。可是,这个集市的地址是在河滩上,很不卫生,还妨碍本市水源地的清洁。有时,河面忽然下来大水,还能冲走市民和小贩的东西。崂山郊区人民政府为了改善这一状况,经呈请上级批准,决定在李村东北面开展一个新市场。这个新市场的面积占七十多亩地,全市场共分百货、文具、小玩具、副食品等三十多个小市,能容纳两三千人在一起赶集。  昨(二十一)日,市人民政府建设局的两部推土机,在这里已基本完成了平地的工作,估计在春节前后,人们就能在这一新的市场上进行交易。”  李村新集原本是河北村的“乱葬岗”,坟丘遍地,荒草萋萋。建成集场后,面积较李村河滩要小,但更加规范。在统购统销以后,上市物资减少,特别是实行合作化以后,居民忙于农村生产劳动,赶集的人有所减少。但每到冬春季节特别是农历腊月集时候,赶集的人仍然很多,集市容纳不下,就向周边街道拓展,造成交通阻塞和扰民,又引起周边机关和居民不满。而商贩和赶集群众也不太满意的是,新集场没有硬化,一遇刮风,尘土飞扬,环境比不上李村河滩老集场。这也是对集场搬迁产生的意见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于全民卫生工作非常重视,李村区、崂山郊区和崂山县政府特别关注李村集市秩序管理和环境卫生知识宣传工作,在全国掀起环境卫生运动的大潮中,多次在李村新旧集市宣传和推广“除四害讲卫生”活动,并在新迁到坟场空地的李村集场修建了公厕等卫生设施,加强了市场管理,定期清除垃圾,喷洒消毒药水,使李村街道和李村新集场的卫生环境得到了重大改善,根除了重大传染疾病的发生与传播,李村新集的生态环境和卫生条件得到较大改善,随地大小便的陋习也基本消除。  1959年,政府为发展群众体育运动,在李村新集址建设了崂山体育场,但每到集期仍作为李村集市场地使用。  在20世纪50年代里,李村集的变化还是比较大的。先是在政府有力管控下市场物价得到控制,市场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发展。1954年起,按照国家计划经济体制要求,粮油实行统购统销,自由交易受到限制,大集贸易额略有下降。1955年以后,为了繁荣集市,促进本地区工农业的发展,崂山郊区人民政府每年春、秋两季都在李村大集上举办5~7天的“物资交流大会”,并在集场上搭建高大的戏台,请来专业的戏班,一连多天演出当地民众喜爱的“柳腔”“茂腔”等传统戏剧,以此活跃交流会的气氛,招引广大群众前来销货和购物。届时,赶集、听戏的男女老少成千上万,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地区工商业的发展。  (三)统购统销后李村集市的有限交易  实行统购统销后,粮油肉棉等主要农副产品在国家收购任务未完成前,禁止在自由市场出售,李村集市场物资品种、数量出现短缺,交易额下降,赶集人数减少,李村集市贸易一度呈萎缩状态。1955年以后,集市贸易又再度活跃,李村集成为青岛乡村集市贸易的晴雨表。  1955年5月3日,《青岛日报》刊登文章“李村集上粮食市场开始活跃”:“四月二十二日是李村集。这天李村集上的粮食市场开始活跃……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