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性与研究性共存
该书对四川重庆地区的有记载及现存古旧地方志进行广泛搜集考察并进行深入研究,对进行地方历史文化研究颇多助力。
- ISBN:978756902338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95
- 出版时间:2019-04-01
- 条形码:9787569023381 ; 978-7-5690-2338-1
内容简介
历代地方志的纂修一般都是由地方行政长官主持,召集人员,调查事实,采访耆旧,搜集材料,编辑印刷。虽然整个过程有的持续几年,人员变动大,书写的材料庞杂,但整体上来讲,由官方主持的修志行为都是严肃认真的,史料也是基本可信的,巴渝地区的旧志纂修也是如此。同时,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旧志的局限性和其存在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首先,府州县志多为地方乡绅和知识分子编修,不少人会利用这个机会宣扬自己的家族或亲友,特别是书写与自己有关的人物时,内容多有褒奖之词,对于恶行则隐匿不彰。其次,地方志对地方官的政绩多加赞誉,失实的地方不少,需要我们全面审慎地分析。*后,大多数地方志反映民众生活的内容较少,传统的知识分子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污蔑人民群众,特别是涉及农民起义的内容,称起义的人民群众为“贼”,对残酷镇压人民的官吏歌功颂德,观点反动。 研究巴渝地区的旧志必须要为重庆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重庆市的文化建设服务。研究旧志主要的目的就在于挖掘旧志的价值,发挥旧志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查找现存文献,挖掘梳理有价值、有特色的史料,分析前人留下的精神遗产,指导我们当前的各项工作。研究巴渝地区的旧志首先要弄清楚现存的旧志,分析历代修志概况,归纳总结修志经验,为当今的修志工作提供参考。其次要系统梳理旧志的内容,分析其记载的地域文化的精华,以向广大的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英雄主义教育,充分发挥旧志“资政、教化、存史”的作用。*后要充分利用旧志中有关巴渝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秀美山川的记载,为发展本地的旅游文化事业提供扎实的文献基础,赋予巴渝地区的旅游产业更深更浓的文化意蕴。 研究巴渝地区的旧志还必须为学术本身的发展服务,特别是为史学的学术研究服务。地方志文献以其自身的独特性备受学术界重视,其中的许多史料是正史文献中所没有的,如地方志中的众多小人物,他们的些微事迹不能在正史中立传,但地方志可以为他们立传。许多地方志里的方正、贤良、耆旧、列女等,都是一段时间内影响某一地域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人生轨迹是我们了解国家发展变化的基本史料,这些史料内容广博,材料真实,可以“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特别是在我们研究农民战争、少数民族史、社会风俗等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我们研究地方志,梳理其中有价值的文献史料,就是要为学术界提供更多可信可靠的史料来源,为学术的发展服务。
目录
**章 巴渝旧志概述
**节 宋代以前巴渝旧志的雏形
第二节 宋元时期巴渝旧志的成型
第三节 明清时期巴渝旧志的定型
第四节 民国时期巴渝旧志的变型
第二章 重庆市旧志
**节 重庆府旧志
第二节 巴县旧志
第三节 长寿县旧志
第四节 綦江县旧志
第五节 江北厅旧志
第三章 永川地区旧志
**节 永川县旧志
第二节 江津县旧志
第三节 荣昌县旧志
第四节 铜梁县旧志
第五节 璧山县旧志
第六节 大足县旧志
第七节 合川(州)县旧志
第八节 潼南县旧志
第四章 涪陵地区旧志
**节 涪陵县旧志
第二节 丰都县旧志
第三节 垫江县旧志
第四节 酉阳县旧志
第五节 秀山县旧志
第六节 黔江县旧志
第七节 彭水县旧志
第八节 石柱县旧志
第九节 南川县旧志
……
第五章 万县地区旧志
第六章 巴渝旧志中的特色史料
附录一 重庆图书馆藏巴渝旧志
附录二 巴渝地区现存旧志一览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巴渝旧志研究》: 四、清廷三修《-统志》及其影响 明清时期地方志的纂修与朝廷倡导纂修《-统志》紧密相关。我国从元代开始纂修《一统志》,开创了元明清三代纂修《-统志》的先河。明代,《一统志》的纂修得到了充分发展。清代,为加强对汉族地区的统治和对全国各地情况的了解,朝廷更加重视《-统志》的纂修。顺治十七年(1660)贾汉复修、沈荃纂的《河南通志》成书,共50卷,在体例上采用平目体,分为图考、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山川、风俗等30类。贾汉复于康熙六年(1667)又修成《陕西通志》,其纂修体例与前者差别不大,只是在分目上更细,增加了少许内容。《河南通志》和《陕西通志》成为清军人关以来纂修得比较早的省志,为清代编修《-统志》做了准备,也带动了全国省府州县志的纂修,拉开了清代修志的序幕,具有开创之功。 随着清军渐次荡平农民起义和南明割据残余势力,整个中国版图基本被纳入了清朝的统治,清朝开始了**次纂修《清一统志》。康熙十一年(1672),保和殿大学士卫周祚上疏:“各省通志宜修,如天下山川、形势、户口、丁徭、地亩、钱粮、风俗、人物、疆域、险要,宜汇集成帙,名日《通志》,诚一代之文献。然迄今各省尚未编修,甚属缺典,何以襄我皇上兴隆盛治乎?除河南、陕西已经前抚臣贾汉复纂修进呈外,请敕下直省各督抚,聘集夙儒名贤,接续古今,纂辑成书,总发翰林院,汇为《清一统志》。”康熙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下诏日:“诏天下直省、府、州、县咸修辑志书,于是直省有司各设馆,饩集高才生以从事。”在此情况下,各省府州县开始大量纂修志书,但由于国家尚未完全统一,各地战事不断,很多地方的修志活动时断时续。特别是地处西南的四川省,由于三藩中*大的一藩吴三桂割据于此,导致当地人心不稳,地方政府并没有完全将修志活动纳入政府工作。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军入主中原已近40年,民族矛盾趋于缓和,统治基本稳定,而且经过20余年的战争,清军平定了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三藩叛乱,接着又收复了台湾,进一步巩固了清朝在整个中国的统治,朝廷再次下令各省府州县纂修志书,并且规定各省通志限3个月成书,而各省也限定所辖各个府州县也必须3个月成书,由此正式拉开了清朝修志的序幕。康熙帝时刻关注志书的纂修情况,二十五年(1686)其在给《清一统志》总修裁官勒德洪等人的谕旨中要求:“务求采搜宏博,体例精详,厄塞山川,风土人物,指掌可治,画地成图,万机之余,朕将亲览,且俾奕世子孙,披牒而慎维屏之寄,式板而念小人之依,以永我国家无疆之历服,有攸赖焉。”各省府州县在朝廷的督促要求下陆续编修了方志。康熙一朝虽重视纂修《清一统志》,但因其规模宏大、涉及的事项众多、主修人徐乾学等人去世而没有成书。 雍正帝即位以后,十分重视修志工作。雍正三年(1825),朝廷特选重臣重组了《清一统志》馆。雍正六年(1728),《清一统志》总裁官蒋廷锡等上奏,称:“本朝名宦人物,各省志书既多缺略,即有采录,又不无冒滥,必得详查明核,采其行义事迹卓然可传者,方足以励俗维风,信今传后。请谕各该督抚,将本省名宦、乡贤、孝子、节妇,一应事实,详细查核,无阙无滥,于一年内,保送到馆,以便细加核实,详慎增载。”雍正帝下令:“著各省督抚,将本省通志重加修辑,务期考据详明,采摭精当,既无阙略,亦无冒滥,以成完善之书。如一年未能竣事,或宽至二三年内纂成具奏。”②雍正帝施政严苛,一旦下达任务,各级地方必须执行,终雍正一朝,纂修志书繁多。由于雍正帝在位时间不长,《清一统志》未能在其在位期间完成。直到乾隆八年(1743),开始于康熙朝的《清一统志》,在80余年后才纂修成功,共计342卷。清朝的**部《清一统志》是在国家统一的基础上逐渐修成的,这也符合“一统”的真正内涵。 ……
作者简介
熊茂松,1973年生,重庆市开州区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重庆三峡学院副教授,公共管理学院实践中心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文献文化、文化产业的教学和研究。已在各级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5项,在研2项。已出版学术著作《经典品读100句》(合著)、《道光夔州府志》(古籍点校,合著)、《道光(夔州府志)与夔州社会文化史研究》.
-
东京梦华录
¥17.0¥46.0 -
杜牧诗文选译
¥4.9¥14.0 -
上古神怪物语(山海经图谱)
¥26.5¥69.8 -
庄子选译
¥5.9¥18.0 -
诗经-先民的歌唱
¥18.3¥39.8 -
宋代传奇选译
¥6.6¥22.0 -
知道几句三字经
¥21.1¥49.0 -
世说新语
¥18.5¥46.0 -
彩色图解山海经
¥27.2¥55.0 -
随园食单(图文本)
¥10.2¥30.0 -
浮生六记
¥7.9¥15.0 -
柳宗元诗文选译
¥4.9¥18.0 -
素书
¥15.9¥39.8 -
荀子选译
¥6.2¥19.0 -
欧阳修诗文选译
¥7.4¥20.0 -
楚辞选译
¥7.9¥15.0 -
陶渊明诗文选译
¥8.8¥16.0 -
山海经
¥18.4¥68.0 -
王维诗选译
¥8.4¥20.0 -
清代文言小说选译
¥11.7¥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