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清代中州名家丛书:张远览集

清代中州名家丛书:张远览集

1星价 ¥13.0 (7.2折)
2星价¥13.0 定价¥1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487812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15
  • 出版时间:2019-03-01
  • 条形码:9787534878121 ; 978-7-5348-7812-1

内容简介

张远览(1727-1803),字伟瞻,号桐冈,河南西华人。生于清世宗雍正五年,卒于仁宗嘉庆八年,年七十七岁。幼孤力学,读书日记诵数千言。乾隆十八年(1753)拔贡生。明年,举乡试,选授正阳教谕,远近争来就学,成材颇众。毕沅抚豫,闻其名,调摄开封教授。张远览工诗古文词,沈酣经史,旁及百家。著有《直方堂诗草》《桐冈丈存》《碑幢闻见录》《古诗录》《春秋主臣录》《春秋义略》及《诗小笺》等。本书以光绪十六年(1790)西华县署所刻《桐冈存稿》为底本点校而成。

目录

桐岡存稿卷** 文一

褚遂良論

柳圃先生集序

凌氏易説序

寒石先生文集序

春秋義略序

習陽集序

胡湄園先生詩集序

商逸羣詩集序

黄潤川詩集序

松圃先生詩集序

卷施閣集序

何氏族譜序

李氏族譜序

桐岡存稿卷第二 文二

送廖少府歸蜀序

王太孺人壽序

王翁八十壽序

絳縣李叟七十壽序

藍田先生壽序

胡芸圃先生壽序

明劉秀才傳

明沈烈婦傳

理君安和傳

爲山先生傳

張可庭先生傳

凌魏公先生傳

桐岡存稿卷第三 文三

重修漢世祖光武皇帝廟碑

劉公祠碑

諸葛邨重修顯慶寺記

柳城修神祠記

經訓堂記

洪冷川先生墓表

湄園先生墓表

何君墓表

宋府君墓表

謝府君墓表

張府君墓表

潘岡閻君墓表

桐岡存稿卷第四 文四

上高知縣凌君墓表

胡守備墓表

張文學室南烈女合葬墓誌銘

李母常太孺人墓誌銘

胡覲光墓誌銘

孝廉于先生墓誌銘

漁莊先生墓誌銘

賀封翁墓誌銘

爲山先生墓誌銘

縣文學竹亭胡府君墓表

張府君墓表

縣學生胡詣安墓表

桐岡存稿卷第五 文五

柳圃先生墓誌銘

文介先生楊君墓誌銘

故孝廉周君墓誌銘

文學張東山先生墓誌銘

姚府君墓誌銘

理太學墓誌銘

胡太學墓誌銘

胡望溪墓誌銘

王太學墓誌銘

李翼祺墓誌銘

李彦平墓誌銘

桐岡存稿卷第六 文六

遲章逢墓誌銘

姚母于太孺人墓誌銘

董校尉生壙銘

先妣姚太孺人行狀

祭程觀察文

祭教諭柴丈禹階文

錢郎哀辭

謝開府畢公啟

謝劉學使啟

謝武太守啟


展开全部

节选

張遠覽(一七二七—一八○三),字偉瞻,號桐岡,清河南省西華縣人。九歲而孤,刻苦讀書;二十歲時,成爲秀才。乾隆二十四年(一七五九),中式舉人。此後,六次北上京師,參加會試,但均不售。以大挑,選正陽縣教諭。他任職期間,以古學課諸生,數年之間,士風爲之一振。乾隆五十年(一七八五),畢沅官河南巡撫,久聞大名,張遠覽因而被聘爲開封府教授。七年後,以卓異薦,選授貴州鎮遠縣知縣。張遠覽在鎮遠爲官期間,以德化民,多有惠政。一年後,題署黎平府下江通判,亦多善政。數月後,引疾求罷。離任之日,囊橐無餘。歸里後,與門人王耕畬講習,勤於著述。所著書有《詩小箋》、《春秋義略》、《春秋主臣録》、《古詩録》、《碑幢聞見録》、《書意》、《舊聞初存集》、《採薪集》、《古歡集》、《汝南集》、《黔游集》、《直方堂詩草》、《桐岡文存》等,多傳於世。  在學術上,張遠覽致力於經學研究,對《詩經》、《春秋》下過很深的功夫,著有《詩小箋》、《春秋義略》、《春秋主臣録》等,成績較大,正如吴德旋給他所作的傳記中言:“君與偃師武虚谷大令,並以經學著聲中州。”(吴德旋《偉瞻張君傳》)。乾嘉時期,在中州的經學研究領域,他與武億齊名。  張遠覽的詩文創作,多表彰鄉賢,如理鬯和、胡然、錢柳圃、王黄安、劉海鶴以及他的父親張華等,並序刻這些鄉中先賢的詩文集。他的古文創作,除詩文集序與壽序外,大部分是碑傳之作,風格近於歸有光,多叙寫鄉里先賢故舊,表彰貞烈,情感真摯,惻惻動人。在詩歌領域,張遠覽撰有《戲論明詩七首》,推許徐禎卿、李攀龍、陳子龍,貶斥薛蕙,認爲薛蕙的詩歌創作是繼承邵雍《擊壤集》的“俚詞讕語”。因此,他的詩歌書寫,比較近於前後七子。具體而言,他的詩歌創作,多古體詩,取法漢魏,措辭雅煉;而近體詩則師法杜甫,極少流連風物,多爲述懷紀事,偶見登臨之作。相比較而言,他在古文創作上的成就高於詩歌,這可能是他在詩歌創作上不是很用力的緣故。  光緒十六年(一八九○)西華縣署所刻《桐岡存稿》,爲張遠覽詩文集的唯一刻本。本次整理,即以此本爲底本標點而成。由於張遠覽的詩文只有這一刻本,所以,在校勘方面,即使偶有校勘,也是理校。凡底本缺字或字迹模糊不清的,一概用方框(□)替代。  限於整理者的腹笥與用力不夠,本書難免存在疏漏之處,希望讀者予以批評指正。  卷 首  卷首西華張桐岡先生,爲乾隆時名宿,文章學問,海内宗仰。青浦王述菴先生稱其沉靜誠慤,古文得震川一體,嘗采入《湖海文傳》。鄢陵蘇氏近有《中州文徵》之刻,亦采先生之文,顧未見其全集。歲乙酉,余承乏斯邑,訪先生之遺著,從其曾孫尚弼上舍得鈔本,《詩小箋》七卷,《春秋義略》十六卷,《初存集詩》一册,又得蕭步九秀才所録先生之文,並《文傳》、《文徵》所選,彙而得若干篇。既讀其門人王耕畲所爲先生墓誌,知此外著述尚夥,而得見者止此。余維先生與偃師武先生虚谷,並以經學著聲。虚谷《授堂集》久行於世,而先生竟無專集刊行。今之僅存者,又不免鈔胥譌脱。爰即前所彙者,詳加厘正,次爲文六卷,詩二卷,付諸剞劂,以廣其傳。其《詩小箋》、《春秋義略》,别謀校刻焉。中州爲人文淵藪,國朝之以文名家者,侯、宋、賈、李之倫,蔚爲一代耆碩。先生晚出而與之抗行,不可謂非健者。嘗攷先生鄉闈出朱石君先生門下,垂三十年,始爲令於黔之鎮遠。未幾,乞老以歸,讀書邑之城南。水田一區,老屋數楹,藏善本書二千卷。杜門却埽,怡然自足,固不僅以文章爲時稱説已也。今先生集出,前輩典型,珍若星鳳。庶幾是邦文獻,有所攷云。  光緒十有六年,歲次庚寅,秋九月,東臺鮑振鏞識。  張桐岡先生墓誌銘 同里王辰順撰  嘉慶八年冬十月癸亥,吾邑桐岡先生卒於家。辰順夙承函丈,一官匏繫,遽驚哲人之萎。嗚呼,安放矣!越明年,葬有日,嗣子居平持狀走宛,請辰順志先生墓,乃據狀書之。  先生姓張氏,諱遠覽,字偉瞻,號桐岡,世爲西華人。五世祖善政,萬曆己未進士,歷官監察御史;高祖印爌,生員;曾祖圻翰,康熙己卯武舉;祖文桂,康熙癸酉舉人;父華,辛卯庚子副榜,主一時壇坫,學者所稱醇民先生也。母姚氏。  先生九歲而孤,讀書日記數千言;弱冠,入郡庠,旋食餼。乾隆癸酉,以選貢入都,北平黄昆圃先生一見,甚器之。歲己卯,領鄉薦。六上公車,不售,以大挑,選正陽教諭。課諸生,敦行學古,數年之間,士風大振。時畢秋帆中丞撫豫省,夙稔先生名,檄攝開封府教授,兼以書幣,屬令促裝。及至,以金石文字相質,贈金百兩,緞四疋,先生受緞反金,强之,終不受。壬子,選貴州鎮遠縣知縣。鎮遠,當南北水陸衝衢,俗尚奢靡。先生到官,日飭内外,書役皆衣布,非紳士不得衣帛。富商有執贄請見者,諭以安分守法,勿以厚貲結納官長。縣舊事:每逢元旦、上元,署内外綵桐氊地,籠燈以千計,皆四鄉居民供給,先生盡革之。在官僅一載,題署黎平府下江通判。下江苗民雜處,梗頑難化。先生至,訟庭日閒。居三月,上官委以鉛差,差竣,許以知府題署。先生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乃引疾求罷去。去之日,囊橐無餘,賴黔陽令姚文起資之,始得旋里。  先生性至孝,遇先人忌日,涕泣不食,曰:“此終身之喪也。”官正陽時,兄漁莊先生無子,迎養任所。卒,則請假上官,要絰扶櫬歸葬。平生寡交遊,交則情誼篤至。同里周仲遠赴禮闈試,至彰儀門外病卒。先生聞訃,親視含殮,約同鄉士大夫賻之,徒步二千里,以其喪歸。尤喜表揚前賢,自父醇民先生《抱影盧詩》刻外,如胡湄園、理寒石、劉海鶴、王聖能、錢柳圃諸先生詩文集,皆序刻而傳之。先生沉酣經史,旁及百家,善屬文,尤工詩,日與學者講授,樂此不疲。所著書有《詩小箋》、《春秋義略》、《春秋主臣録》、《古詩録》、《碑幢聞見録》、《書意》、《舊聞初存集》、《採薪集》、《古歡集》、《汝南集》、《黔游集》、《直方堂詩草》、《桐岡文存》若干卷。一生持禮甚嚴,雖盛暑未嘗見體。易簣之夕,諸門人咸侍側,曰:“正吾首與手足,整吾衣冠。”召家人,遍視一周,含笑而逝。距生於雍正五年正月二十九日,享壽七十有七。元配王安人,繼劉安人。其閫範懿德,詳先生所自爲兩安人狀中。側室颜孺人,前先生六日卒。子男三:長居燮,太學生,早卒,王安人出;次居庶,嗣世父;次居平,颜孺人出。女一,歸生員丁瑞玉。孫男一,念之,早卒;孫女一。今卜於三月初八日,葬先生於城東南新阡,以王、劉兩安人暨颜孺人祔,禮也。銘曰:  於維先生,命世矯矯。堂名直方,德爲坊表。綽有至情,篤於人倫。便便腹笥,力追古人。經術湛深,管豈窺豹?叩之則鳴,用之則效。廉吏可爲,所至有聲。黔遊匪偶,甘棠敷榮。出入里門,敬而無失。全受全歸,始終如一。修名允立,本自家風。子子孫孫,視此良弓。  偉瞻張君傳 宜興吴德旋撰  偉瞻張君,諱遠覽,河南陳州府西華縣人。幼孤,能自力於學。性敏慧,讀書日記誦數千言。事母盡孝,家雖貧,竭力營甘旨無缺。母卒,哀毁甚。及葬,廬墓三年。  君博學,工爲文。乾隆癸酉,充拔貢生。己卯,本省鄉試,中式舉人,選授正陽縣學教諭。其教人,先器識而後文藝,遠近爭來就學,庠舍至不能容。其弟子經指授爲文,用君説,成進士,膺鄉舉者甚衆。巡撫畢公嘉其能,以卓異薦,選授貴州鎮遠縣知縣。青浦王述菴侍郎爲叙以送之,謂君用博雅之學,播循良之治,必能寬猛以時,使民苗咸輯也。及君涖任,果如所期焉。鎮遠,古夜郎地,苗民雜處,獷悍難治。君結以恩信,皆帖服,遵約束。舊俗:子女多者,其父母往往忍不舉。君出教諄諄然,論以義理,苗民感動。甫七月,而舊俗爲之一變。大吏以爲能,令署黎平府下江清軍理苗通判。下江,環治皆山,以山爲城,缺處補之,以甎價十倍於石。君以爲勞民傷財,無益也,以石易之,歲省工價無算。下江山中,故有虎患。君至,則出多貲,製火器,率武弁鄧元第等往山中,日習之,下江由此無虎跡,苗民賴之以安。君之在下江甫四月,因疾致仕歸。歸日,苗民扶老攜幼,涕泣相送。  君既歸西華,而西華民束玉林者,潛謀不軌,跡且露,君與邑大夫密謀擒治之;又恐其黨之潜入城中也,力疾躬率門人子弟輩晝夜巡察。君雖以老疾家居,然遇事猶奮發有爲如此。若其他爲善於鄉,而鄉里戴其德者,皆常事,故不書。所著有《詩小箋》、《春秋義略》、詩集、文集凡若干卷,藏於家。  吴德旋曰:君與偃師武虚谷大令,並以經學著聲中州,後並爲循吏,然皆未竟其用。而儒者之效,不獲大彰顯於世,惜哉!余之聞君名也,由新城陳碩士侍郎。凡君所著述,悉以視余,余得而讀之,因次其傳。  桐岡存稿卷** 文一  褚遂良論  唐褚遂良,賢者也,以忠見逐;劉洎,賢者也,以忠見殺。世言洎之死,遂良譖之也。張子曰:嗚乎!吾悲夫與日月齊光者之蒙惡於千載,曖曖焉而莫之雪也。夫賢者,有殺人,無譖人。洎之受詔,輔太子監國也,對太宗曰:“大臣有罪,臣謹按法誅之。”此言所以見殺也。蓋太宗積欲殺之,大臣亦積欲殺之,是必有希帝旨、阿大臣意而入譖。大凡人之譖人,有所阿於人,有所利於己。譖人不死,譖不止。當魏王泰、吴王恪之時,褚公不阿太宗;高宗之初,不阿武后以譖王后。前後與褚公同執政者,岑文本、馬周、劉洎、韓瑗、來濟。以爲妒賢邪?諸公固皆賢者也。以爲惡逼邪?諸公固皆執政者也。不譖岑、韓、馬、來,而獨譖劉,於人焉阿?於己焉利?當其還笏流血,止知不負先帝之託,其他利害生死,皆置度外,天地感而鬼神泣矣!險賊陰毒,譖人於死,非豺虎不食者不爲,而猥曰忘身奉上之賢實爲之,其不然也決矣!然則曰褚遂良譖劉洎者,何也?曰:此許敬宗爲之也。敬宗以己所優者加於己所深忌之人,而遂以受此曖曖於千載也。許敬宗之傳曰:《太宗實録》,敬播所撰,信而詳。及敬宗身爲國史,竄改將半,專出己私。計無有急於誣褚公者,誣褚公於太宗之時;計無有以殺劉洎事加之者,故曰:褚遂良譖死劉洎者,許敬宗之言也。許敬宗之急於誣褚公者,何也?蓋貞觀之世,房、杜、王、魏同德相濟,敬宗無所容其姦。自以爲當武德時,己在十八學士之列,褚公之父亮,其同官也。褚公以魏鄭公之薦,一旦大用,位出其上,受遺詔託孤,而且直諒多聞,朝野同仰,已屬深忌;又房、魏諸公以次彫喪,己可以肆其所爲,敏達可以服衆心,辯折可以關多口。自度獨不可以欺遂良,遂良一日不死,敬宗一日不安。潭州有行,不三年而褚公卒矣!敬宗乃訑然坐政事堂,逐韓瑗、來濟,殺梁王、長孫無忌、上官儀如反掌。劉洎不殺於貞觀之時,必殺於敬宗之手,乃稔毒逞穢十有餘年,日夜以思,恐天下皆思褚公之忠,而憐其逐。將使天下疑其忠,而不憐其逐,則莫若誣以已往不可覆按之事。以爲洎固表表名臣,誣以洎事,則尤爲人所深惡。雖其讜言勁節,昭然耳目,而陰竄此一事,則他美不足掩其惡,且有此惡,即其美亦非真美。於是筆之曰:洎與遂良不相中。即誣奏洎,執不已。帝惑之,乃賜死。又念無忌者,國元舅,致之死,宜可憂,莫若誣其害國懿親之可以解免。於是筆之曰:無忌、遂良與江夏王道宗有宿怨,誣與房遺愛善,流象州;吴王恪,無忌所忌,坐以遺愛事殺之。當其時,褚公之子弟及長孫氏皆投荒禁錮,無在朝者,而李義甫、王德儉、崔義元、袁公瑜、侯善果之類,布滿臺省,誰過而問之者?嗚呼!殺正人於方剛,汙忠魂於既死。潛煽毒於已往,巧售欺於將來。此其所以爲許敬宗也。修史者既知其改竄《實録》,而第曰盛誣封德彝,虚立錢九隴功狀。以太宗賜無忌《威鳳賦》爲賜尉遲敬德;龐孝泰爲高麗所襲破,而曰屢破賊。明其細而莫發其鉅,於長孫無忌、褚遂良傳不言劉洎及二王事,若爲賢者諱然。顧曰:使長孫不逐江夏,害吴王,褚不譖死劉洎,其盛德可少訾乎?嗚呼!其亦爲許敬宗所愚而未之思也。或曰:洎死既不由褚公,史稱洎子宏業顯慶中訴遂良譖死狀,李林甫右之,是亦不足信歟?曰:其訴也,其右也,皆敬宗使之也。既竄其事於史,復暴其事於朝,此尤易洞其隱也。或曰:褚公譖劉公,安知不有其端倪,而奈何決之以必無?曰:事之然否,不據人之生平以爲斷,則齊光於日月者,不難使之慘甚於蝮蜮;誣人者必誣人以必不爲之事,而其誣乃爲得力。所謂點白爲黑者也。公將不利於孺子,周公豈有不利之端倪也哉!許由椎埋,黔婁行刦,屈原媚鄭袖,陶潜臣劉裕,褚遂良譖劉洎。采蓮采蓮,首陽之巔。惟其不然,猶曰或然。嗚呼,悲夫!  ……

作者简介

李金松,教授,文学博士,河南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骈文学会(筹)常务理事、河南省古代文学学会理事。在学术期刊及报纸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了古籍整理作品《采菽堂古诗选》《四六丛话》等著作。参与了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历代骈文研究文献集成。主持或独立承担多项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现致力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乾嘉时期士人游幕与文学研究”(编号14BZW072)的研究工作,参与了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历代骈文研究文献集成”(编号15ZDB068)。主要研究范围为明清诗文及其批评理论、文献。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