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宏观审慎监管:工具评价与创新

中国宏观审慎监管:工具评价与创新

1星价 ¥66.8 (7.5折)
2星价¥66.8 定价¥8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14725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24
  • 出版时间:2018-07-01
  • 条形码:9787520147255 ; 978-7-5201-4725-5

本书特色

本书通过梳理金融监管理念与制度的发展脉络,阐述了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意义与内涵,对宏观审慎监管工具进行了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分类。在此基础上,首先从信贷周期调控角度出发,在总体上考察了中国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效果,并与走在宏观审慎监管实践前列的日本进行比较,揭示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其次,分别检验了宏观审慎监管常用工具,包括动态拨备、资本充足率和LTV比率的有效性;再次,在“双支柱”调控框架背景下,基于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性原则,讨论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宏观审慎监管主体的可行性与问题;*后,鉴于中国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特点,分析了银行预期作为宏观预期管理的新型工具纳入到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箱的合理性。本书研究将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完善、工具选择和实施细则等问题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和合理的政策建议。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梳理金融监管理念与制度的发展脉络,阐述了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意义与内涵,对宏观审慎监管工具进行了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分类。在此基础上,首先从信贷周期调控角度出发,在总体上考察了中国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效果,并与走在宏观审慎监管实践前列的日本进行比较,揭示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其次,分别检验了宏观审慎监管常用工具,包括动态拨备、资本充足率和LTV比率的有效性;再次,在“双支柱”调控框架背景下,基于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性原则,讨论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宏观审慎监管主体的可行性与问题;很后,鉴于中国银行型金融体系的特点,分析了银行预期作为宏观预期管理的新型工具纳入到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箱的合理性。本书研究将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完善、工具选择和实施细则等问题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和合理的政策建议。

目录

**章 导论**节 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缘起第二节 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内涵第三节 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概述第四节 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改革历程 第二章 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的主体选择**节 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辩证关系第二节 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互协调第三节 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中的地位差异及优缺点第四节 中国人民银行主导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可行性与困难 第三章 中日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效果评价与比较**节 日本金融监管体系向宏观审慎监管的改革第二节 信贷周期与经济周期关联性检验的逻辑与方法第三节 中国和日本信贷周期与经济周期关联性的检验结果分析第四节 基于中日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效果比较的经验借鉴 第四章 动态拨备工具的应用效果评价**节 中国动态拨备制度的基本框架与国际比较第二节 动态拨备制度在中国的应用及效果检验第三节 完善中国动态拨备制度的政策建议 第五章 逆周期资本缓冲工具在中国的适用性评价**节 逆周期资本缓冲工具研究概述第二节 《巴塞尔协议Ⅲ》逆周期资本缓冲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检验第三节 中国逆周期资本缓冲计提模型的构建 第六章 贷款价值比指标工具的应用效果评价**节 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设定第二节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引入第三节 参数校准与数值模拟第四节 脉冲响应分析第五节 方差分解 第七章 基于银行预期管理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创新**节 预期研究概述第二节 银行预期作用于经济周期的理论基础第三节 变量选取、研究假设与实证方法第四节 银行预期作用于经济周期的实证检验与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于 震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是宏观金融理论与政策、应用计量经济学。在《经济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基金等项目10余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