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研究

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研究

1星价 ¥63.4 (7.2折)
2星价¥63.4 定价¥8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613905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B5
  • 页数:240
  • 出版时间:2018-06-01
  • 条形码:9787030613905 ; 978-7-03-061390-5

本书特色

本书根据哲学和认知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时间概念阐释,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概念转喻以及和隐喻-转喻的互动所建构的理论框架内,对时间的概念化机制及其语言表征进行了研究,较为深入和全面地探讨了时间概念化的隐喻机制。对汉语和英语的时间-空间隐喻表征进行了分析,发现汉语和英语的线性时间思维隐喻表征具有的普遍性特征。时间认知模型中,静止的时间方位在两种语言表征中相似,但在描述运动时间的方向时有一定差异。本书也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哲学和认知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时间概念阐释,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概念转喻以及和隐喻-转喻的互动所建构的理论框架内,对时间的概念化机制及其语言表征进行了研究,较为深入和全面地探讨了时间概念化的隐喻机制。对汉语和英语的时间-空间隐喻表征进行了分析,发现汉语和英语的线性时间思维隐喻表征具有的普遍性特征。时间认知模型中,静止的时间方位在两种语言表征中相似,但在描述运动时间的方向时有一定差异。本书也抢先发售对时间转喻思维的类型以及隐喻转喻互动所描述的时间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总之,本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力求在方法和内容上有所创新,在丰富现有研究成果的同时,尝试去发现时间认知及其语言表征研究中被忽略的方面,力求在丰富时间概念化表征研究、发展时间词汇语义学研究方面拓展新的视野。

目录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1章 导论 1 1.1 语言中的时空研究 1 1.2 时间概念化表征研究的动向 3 1.3 时间概念化表征与认知语言学 4 1.4 认知语言学的时间研究方法 6 1.5 本书主要内容 8 第2章 时间概念与时间的特征 10 2.1 引言 10 2.2 时间概念的抽象性与表征的多样性 11 2.2.1 线性时间与循环时间 11 2.2.2 事件时间 14 2.2.3 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 14 2.2.4 绝对(真实)时间和相对时间 15 2.3 时间的特征 16 2.3.1 时距、时序、时量 16 2.3.2 时间的维度:线性与一维性 18 2.3.3 时间的方向和顺序:过去、现在、将来 18 2.3.4 时间的体验:真实性和非真实性 20 2.3.5 时间的认知:主观性与客观性 22 2.4 时间与空间 24 2.5 小结 30 第3章 时间概念化的传统研究 31 3.1 引言 31 3.2 哲学的时间观 32 3.3 认知心理学的时间研究 35 3.4 时间的语言学研究视角 36 3.4.1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时间研究视角 37 3.4.2 认知语言学的时间研究视角 40 3.5 小结 45 第4章 认知语言学的时间概念化表征理论 46 4.1 引言 46 4.2 概念隐喻理论与时间的隐喻机制 48 4.2.1 “时间是空间”隐喻 53 4.2.2 “时间是行动者”隐喻 55 4.2.3 “时间是有价值的资源和物品”隐喻 56 4.3 概念转喻理论与时间表征 57 4.3.1 转喻的指称功能 59 4.3.2 转喻的推理功能 61 4.3.3 转喻的概念化功能 63 4.4 隐转喻理论 65 4.5 小结 68 第5章 时间认知模型与时间的空间识解 70 5.1 引言 70 5.2 世界的时间性与空间性 71 5.2.1 空间、事件与时间 72 5.2.2 时间和空间的共性 74 5.2.3 空间运动与时间的空间识解 77 5.3 时空连续体与时间的维度 79 5.3.1 空间-时间映射与时间的维度 80 5.3.2 时空连续体中的时空关系 83 5.4 时间构想中的“有时”与“无时” 85 5.5 时间认知模型中自我和时间的语义识解 88 5.5.1 “动”与“静”的相对性 89 5.5.2 “时间”和“自我”的概念与语义整合 93 5.6 时间运动和存在的方位 95 5.6.1 观察者的身体结构与时间的方位 95 5.6.2 观察者视角与时间的运动 97 5.6.3 自我的运动与时间的方位 101 5.7 小结 104 第6章 时间轴线与中英文线性时间思维表征 106 6.1 引言 106 6.2 时间思维方式与线性时间轴 107 6.2.1 水平时间轴线 108 6.2.2 垂直时间轴线 109 6.2.3 侧轴时间线 110 6.3 时间轴线与中英文时间思维表征 111 6.3.1 心理学的研究结论 112 6.3.2 时间表征与语言差异 113 6.3.3 时间表征与空间视角 115 6.4 时间轴线与中英文时间思维表征 118 6.4.1 “前”“后”与“before”“after” 119 6.4.2 “上”“下”与“up”“down” 124 6.4.3 中英文方位词汇表征时间的共性与个性 127 6.5 时间的方位与顺序表征中的参照框架 130 6.5.1 自我参照框架 134 6.5.2 时间/事件参照框架 137 6.6 中英文垂直时间的概念化表征 142 6.6.1 “上”和“下”的时间指示性与非时间指示性 142 6.6.2 “up”和“down”的非时间指示性 144 6.7 小结 146 第7章 时间概念化的转喻机制 149 7.1 引言 149 7.2 时间存在的方式 150 7.3 时间与事件的顺序 154 7.4 时间认知与概念转喻 157 7.5 时间转喻的类型 162 7.5.1 时间与事件转喻 162 7.5.2 时间与空间转喻 168 7.5.3 活动和实体与时间之间的转喻 173 7.5.4 时间特征与时间概念转喻 176 7.5.5 部分时间与整体时间转喻 177 7.5.6 实物与时间概念转喻 177 7.6 小结 178 第8章 时间概念化中的隐转喻 180 8.1 引言 180 8.2 隐喻-转喻连续体的工作机制 181 8.3 隐转喻形成的时间语义网络 184 8.4 时间认知的隐转喻处理方式 186 8.4.1 从转喻到隐喻的认知过程 186 8.4.2 从隐喻到转喻的认知过程 188 8.4.3 隐喻与转喻的并列与交替产生 189 8.5 小结 190 第9章 时间词义学研究成果与研究趋势 191 9.1 时间词义学研究成果 191 9.2 时间词义学研究趋势 196 参考文献 198 后记 217 图目录 图5.1 事件发生的顺序 86 图5.2 “运动的自我”和“运动的时间”视角的空间描述 90 图5.3 “运动的时间”认知模型 98 图5.4 “运动的自我”认知模型 102 图6.1 水平时间轴线 108 图6.2 垂直时间轴线 109 图6.3 侧轴时间线 110 图6.4 “左右”与“前”“后”时间的关系 111 图6.5 两种参照框架与时间轴线上的前后关系 133 图6.6 运动的时间与运动的自我 137 图6.7 身体站立姿势与垂直时间线 143 图6.8 英文中的垂直时间 145 图7.1 时间的运动与顺序模型 156 图7.2 时间与事件参照点转喻 167 图7.3 世界时钟 178 图8.1 隐喻和转喻互动建构的school词义网络 185 图8.2 “after class”中转喻和隐喻的连续发生 187 图8.3 “school”的复合语义:隐喻和转喻的并列发生 189 表目录 表5.1 空间-时间映射关系 81 表5.2 空间-时间方位的静态映射 88 表6.1 “前”的时间用法频率 120 表6.2 “后”的时间用法频率 121 表6.3 before的用法频率 122 表6.4 after的用法频率 123 表6.5 “上”的时间用法频率 124 表6.6 “下”的时间用法频率 124 表6.7 up的用法频率 126 表6.8 down的用法频率 126 表6.9 中文的水平时间与垂直时间用法频率 127 表6.10 英文的水平时间与垂直时间用法频率 128 表6.11 中英文水平时间用法频率 129 表6.12 中英文垂直时间用法频率 130 表6.13 自我参照点与时间的方位 135 表6.14 时间参照点与时间或事件的顺序 137 表6.15 方位词表征的时间 144 表7.1 时间存在的方式 153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