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2120616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04
- 出版时间:2018-06-01
- 条形码:9787521206166 ; 978-7-5212-0616-6
本书特色
《诗探索》 编辑委员会在工作中始终坚持: 发现和推出诗歌写作和理论研究的新人。 培养创作和研究兼备的复合型诗歌人才。 坚持高品位和探索性。 不断扩展 《诗探索》 的有效读者群。 办好理论研究和创作研究的诗歌研讨会和有特色的诗歌奖项。 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贡献。
内容简介
《诗探索14》由吴思敬、林莽主编,分为理论卷和作品卷。理论卷坚持高品位和探索性的品质,为诗歌创作者和爱好者提供发表言论的平台,内容为来自名家或实力雄厚的新锐诗评家或诗人,具体栏目内容包括中国新诗百年纪念大会学术论坛、结识一位诗人、女性诗歌研究、诗论家研究、姿态与尺度、诗人访谈、新诗史料、新诗理论著作述评、外国诗论家研究。作品卷是整理诗坛上出现的创新性诗歌作品而成,其中包括大量诗歌奖项的获奖诗人的很好作品,具体栏目内容包括诗坛峰会、探索与发现、汉诗新作、诗歌作品展示、译作与研究。
目录
理论卷
//中国新诗百年纪念大会学术论坛
2 从“别立新宗”到“百年和解”
——新诗百年反思兼谈汉语诗歌之“大传统”与“小传统”
……沈 奇
21 从“白话诗”到“新诗”……王光明
32 构建汉语诗歌“共时体”
——关于新世纪中国诗歌一个向度的断想……张桃洲
39 中国新诗:在接受的博弈中诞生和演进……李 怡
43 论诗歌传统的现代转化……陈 卫 陈 茜
55 新时期诗歌多元化艺术探索的再审视……吴开晋
//结识一位诗人
66 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浅析祝立根的诗……蔡 丽
72 一场阻断的大雾……崔 勇
76 反差的深度与现实的情怀
——评祝立根短诗《回乡偶书,悲黑发》……程继龙
78 诗歌与我
——救赎与抵达……祝立根
//女性诗歌研究
82 未名湖之梦
——读荒林……谢 冕
85 女性诗歌的美学呼唤
——荒林诗歌赏析……郭道荣
90 荒林诗歌:重新说出……耿 立
94 女性主义写作: 拥有一间自己的屋子之后……荒 林
//诗论家研究
102 由幽深而敞亮
——胡亮诗学写作的发生学刍议……丁瑞根
112 一种新娘式的批评文体学
——记胡亮《虚掩》《琉璃脆》《窥豹录》……杨碧薇
122 胡亮的正手刀和反手剑……蒋 蓝
126 “屠龙术”之众声喧哗
——胡亮诗学之路的“一与多”……刘朝谦
//姿态与尺度
138 尝试写出更艰难的事物
——读戴小栋长诗《在累累果实与迟暮秋风之间》……路 也
147 优质思维品格的诗意呈现……李观鼎
//诗人访谈
152 用烛火修补苍穹的人,他的孤独异常陡峭
——王文海访谈……师 榕 王文海
//新诗史料
164 《游击歌》的两个版本……绡 红
//新诗理论著作述评
170 散点式的历史讲述与见证者的诗学建构
——评《现代诗:讲述与评论》……马春光
176 历史结构、严肃性与在场
——论诗学批评的另一种范式……敬 笃
//外国诗论家研究
188 访毕晓普……阿什利·布朗 采访 李嘉娜 译
作品卷
// 诗坛峰会
2 诗人刘立云
3 苍茫二重奏……刘立云
45 刘立云诗歌创作年表
// 探索与发现
54 青年诗人谈诗
54 我的写作是诗歌大背景中的浪花……梁书正
60 诗歌与我……林东林
67 从过去看发光的未来……田凌云
73 从《雪落林川》到《低翔》……刘大伟
80 谈谈我在中国新诗近四十年变革
与转化背景下的诗歌写作……康 雪
87 作品与诗话
87 诗十首……祝立根
93 诗:寻求心灵的救赎……林 莽
……
节选
从“别立新宗”到“百年和解” ——新诗百年反思兼谈汉语诗歌之“大传统”与“小传统” 沈 奇 一 新诗百年,节点回顾,一时众声鼎沸,至少在当代诗学界和当代诗歌界,可谓盛事大观。 以此回顾现代汉语语境下的新诗历程,尤其是“新诗潮”已降并延续到新世纪的这四十年时段,当代新诗理论与批评界,包括许多成名诗人,似乎都比较敏感各种节点的“发声”。其中,虽也不乏诸如钩沉、梳理以廓清历史或建构谱系之功,但大体上看去,还是多以笑谈“峥嵘岁月”以壮行色为显要,真正深入到诸如历史之“历史性”与诗学之“本体性”的反思和谈问题的,并不多见。且,“一向在重复着没有结论的讨论”(借用日本学者木山英雄语)。 作为追随“新诗潮”一路走来的在场者,只是因心性所然与位格所限,多以边缘游走且渐次旁观“发声”的笔者自己,临此百年节点,也不甘寂寞,除连续发表数篇反思文章外,更切切关注各个层面的“发声”,尤其是其“发声”机制后面的情怀、立场、问题意识及精神底背的所以然,以反省自己的“发声”之正误。 如此切切,反顾下来,从上一世纪末即提前进入“节点情结”而开始热起来的各样形式及各种思路的百年新诗反思中,仅以个人有限与局限所见所识,并仅以个人感受与获益而言,有以下四个方面(按时间先后)值得重新重视与鉴照: 其一,郑敏先生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新世纪以来,持续发表的一系列反思文章,以及以访谈等其他形式,对新诗一些根本性问题的反复警示与深入追问; 其二,画家石虎先生有关汉字“编程”与汉语诗歌之“字思维”的思考,引发《诗探索》先后于1996年11月与2002年8月长达6年间,所举办的两次“字思维”与中国现代诗学研讨会,以及在此阶段组稿发表的系列论文和后期出版的相关论集; 其三,新世纪伊始,吴思敬先生与郑敏先生就新诗有无形成传统的对话,及其后引发的相关话题与争鸣文章; 其四,谢冕先生新近提出的有关新诗与古典诗歌“百年和解”的理念,以及孙绍振先生借由“转基因”命名,反思新诗及新诗诗学的“西方化”与“殖民化”问题。 以上四个方面,因郑敏先生的具体著述及广泛影响已成名山之实,且后续行文将穿插提及,此处不再单独展开。下面仅就后三个方面分别讨论,由此落实本文题旨之确认。 二 若仅以时间时态计,从1976年到上世纪末,风起云涌的当代“新诗潮”运动,在百年新诗历程中,也就占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时段。但若换以历史时态计,这一曾被笔者称为新诗“三大板块”之一的“新诗潮”,确然是新诗百年发展中,*为活跃和重要的一个阶段。不过现在回头再细切勘察,就另有一些话说了。 无须讳言,伴随“新诗潮”而生的当代新诗理论与批评话语体系,从开始的“共谋”到后来的“俱进”,不免受时代语境影响,多少都带有一定的“运动态势”,尤其诗歌现场的不断跃跃“先锋”,而在诉求强烈,理论与批评不得不与之跟进,难以潜沉于诗学本体的反思与建构。同时,依循中国特色的“现当代文学史”话语套路,“新诗潮”之理论与批评话语格局,也大多还是局限于所谓“思潮”“运动”“社团”三元相切的模块体系,多以着眼于思想、精神、时代等意义价值及社会影响的考量,且多以就新诗谈新诗,就“新诗潮”谈“新诗潮”,很少主动转换维度、另行切入而深化。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郑敏先生于上一世纪末至新世纪初,连续发表的几篇宏观大论,方格外令人瞩目而影响巨大。郑敏先生这一连串可谓振聋发聩的“发声”,既立足于“新诗潮”及当下诗歌现状,又回溯整个新诗发展历程,以其学贯中西的学术底气所在,理论与创作并重的双重经验所由,横向与西方现代诗歌比较,纵向与汉语古典诗歌比较,转换界面,另立坐标,所提出的种种问题及重重思虑,方格外凝重而深切。只是当时正值世纪之交的“历史节点”,新诗诗学界和诗歌界的主流情志之热切种种,并不在此。虽然也反思也回顾,但其主要心理机制趋向,还是在梳理成就、评功摆好以及排座次、壮行色上,是以郑敏先生的连续发问,反而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甚而不免多有抵牾,也便有了时隔多年后的“旧话重提”。 同样的时代语境下,来自诗歌界之外的画家石虎先生有关汉字“编程”与汉语诗歌之“字思维”的发声,却引发了作为“新诗潮”理论与批评之“大本营”的《诗探索》的高度重视,并予以长达六年的深入讨论,连郑敏先生也参与其中,成为世纪之交当代汉语诗学界一个颇为显豁的“学术事件”。对此,谢冕先生高度评价道:“‘字思维’理论涉及了汉字的结构和汉语诗歌的语言特质和诗性本原的问题,**次将‘字’的问题提升到一种诗学理论的高度,也是**次试图把汉语诗歌的语言本质归结为汉字及其汉字思维。……不仅为中国诗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对于思考中国汉语文化的独特性等更为广阔和更为深厚的问题,打开了一个启人心智的思路”。 现在回头看,石虎先生有关“字思维”的命题之提出,与郑敏先生的系列反思之发问,同属跳出“时局”、别开一界之举,不过石虎先生纯粹由文字学与语言学角度切入,及时人未所及,道时人所未道,且无妨主流情志之热切所然,而得以格外关注,也在情理之中。而当时由谢冕、杨匡汉、吴思敬三位主编主持的《诗探索》,对石虎先生“字思维”命题的高度重视,也充分显示了超越性的诗学眼光和学术精神,尽管*终未落地生根发为格局,但留下的相关话题,至今仍然至关重要。 新诗“别立新宗”(鲁迅语),成百年大势,是否已形成汉语诗歌新的传统?形成的是怎样的传统?其生成“基因”即其“历史性”为何?此传统与汉语古典诗歌传统的关系如何?实为新诗百年回首,需首要反思与解答的问题。 应该说,上述问题在百年新诗的创作领域,或隐或现,或个人或流派,都多少有所思及虑及探究之,且并不乏到位的文本体现。但作为集中而迫切的诗学讨论发端,且引发后续深刻反响的,还是来自上世纪末郑敏先生的系列反思文章。作为后辈末学,我也正是在郑敏先生的这些文章启发下,以及前后或当面求教或书信交流求教中,开始了此后“断臂”式的爱深苛责。这里不妨先引述郑敏先生1996年9月11日写给笔者的一封信中,有关新诗与传统问题的一段语重心长的话: 我这些年在精神上似乎进行了多次中西环形的旅游,目前深感汉文化和汉诗如不在这十年“突围”,恐将被自己画地为牢的“革新意识”所困死。谈传统变色,对中西方和人类的文化传统一概不问,总幻想无端地捏出个“新型”来,起轰动效应。我终于得出一个颇强烈的结论:愈抛弃传统愈新不了,愈惦记传统愈能出新。西方诗人、音乐家、画家,哪一个不是在传统,包括东方传统里,打够了滚,才“出新”?贝多芬、毕加索都是熟透了前人之作和传统训练,才找到自己的风格和空前的艺术形式。*好的创新者一定是*熟悉传统的天才。我们则不然,总以为“一片空白”能出新。浮躁的原因正在于此,不屑于研究传统,中外新潮为我所用,泡沫心态如何能出有分量的作品?什么时候能舍得花时间来补课,中国新诗就有可能走向成熟。 结尾还特意提到:“《文学评论》第四期有我一篇关于汉语的文章,暇时找来一读吧。” 显然,郑敏先生晚年切切关心和苦苦追索的诸多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并不在于新诗的历史进程与历史现象的梳理与反思,而在其形成这些历史进程与历史现象的“历史性”之梳理与反思,当然,更不是要否定连先生自己也为之付出一生心血的新诗之历史成就。只是稍显遗憾的是,可能限于晚来行文习惯所致,先生数篇宏论,大多沿思路铺陈,未能收摄并细切于诸如“历史性”这样的焦点命题上来,予以显豁归纳,是以多有误读与曲解,也在所难免。正如时隔二十年后孙绍振先生所言:“郑敏的深邃,不仅在于她所说的,而且在于她没有说的,或者没有明确,只是笼统说的。”“郑敏先生只是提出问题,来不及从理论上全面展开阐释。并未引起有识者严肃思考。二十年过去了,当此新诗百年之际,我想,应该是有条件,也有必要作严肃的反思了。”于是便有了新世纪伊始,吴思敬先生与郑敏先生就新诗有无形成自己的传统所展开的对话。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对话。对话双方,一位爱深责苛,一位爱深溢美,立场不同,观点也多有不同。对话因缘起于2000年4月,吴思敬先生带研究生与郑敏先生座谈期间,对新诗是否已形成自己传统的问题,产生分歧,后由研究生将对话内容整理出来,以《新诗究竟有没有传统》为题在《粤海风》学术期刊2002年第1期刊出。随后5月25日《华夏诗报》发表诗评家朱子庆的文章《无效的新诗传统》,声称“在新诗有无传统的问题上,我是持虚无立场的,这多少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我赞成新诗‘无传统’说,在这个问题上,我无条件拥郑。”接着8月26日《文艺报》发表野曼的文章《新诗果真“没有传统”吗?——与郑敏先生商榷》一文。由此牵动学院与官方两路诗人、诗论家的“互动”,并于2003年9月27日以《羊城晚报》整版篇幅,在“中国新诗有没有传统?”的通栏标题下,发表李瑛、向明、野曼、周良沛、王性初、杨匡汉、张同吾、李小雨、臧棣等诗人和诗论家的一组笔谈。*后,以2003年11月初在温州召开的“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二届研讨会”上有关此话题的热烈讨论,及吴思敬发表于《文艺争鸣》2004年第3期《新诗已形成自身的传统——从我与郑敏先生的一次对话谈起》一文为结,暂告一段落。 有必要归纳一下此次对话双方的主要观点。 作为坚持新诗已形成自己的传统这一“正方”观点的吴思敬先生,*终给出的传统之“传统性”可概括为三点:其一,“新诗充满了一种蓬蓬勃勃的革新精神”;其二,“新诗体现一种现代性质”,由“乐的诗”向“思的诗”的转换,“没有固定模式可循,不断出新”;其三,“分行排列已成为新诗独特的美学传统”。而作为坚持新诗还未形成自己的传统这一“反方”观点的郑敏先生,则一以贯之地继续“发难”:“从诗歌艺术角度讲,我觉得新诗还没有什么定型”;“完全把诗的形式放弃了,诗写得越来越自由,越来越散文化”,等等。并再次强调:“谈诗的传统就必须涉及诗的特质,即语言,艺术转换(将现实转换成有诗形的文本实体)以及意境(精神道德、审美)。讲诗的传统不能不涉及这些诗的特质和元素,而代之以未经艺术转换的意识形态、民族心态等因素,这样就会陷入主题决定论的危机。”进而再次语重心长提醒道:“如果我们将白话汉语新诗的八十多年写作与诗学的实践积累,放在中国古典诗词与西方自古延续至今的、丝缕未断的诗歌传统来看,我想新诗是否已有自己成熟的传统就不言而喻,冷暖自知了。” 这里可以看出,郑敏先生“纠结”所在,并非新诗传统的形成是有还是无,而是其传统的成熟程度与定型程度到底如何?尽管连同此前的发问在内,始终“没有明确”(孙绍振语)到诸如“传统性”或“历史性”予以豁亮归纳,但其苦心孤诣之所在,到位的理解者自会了然于心。而吴思敬先生,则摆明自己的“护法”立场,给出了“革新精神”“现代性质”“分行独特”三大传统性要素之指认,其鼓荡于立场后面的热切情怀,更是令人感佩。
作者简介
吴思敬,著名诗歌评论家、理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师范学院分院讲师、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 林莽,原名张建中,生于1949年11月,1969年到白洋淀插队,为“白洋淀诗群”代表诗人之一,出版有《我流过这篇片土地》《林莽诗选》《穿透岁月的光芒》《永恒的瞬间》《林莽诗花集》等诗集、散文集八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
-
快乐就是哈哈哈哈哈 插图纪念版
¥15.6¥52.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7.5¥49.8 -
西南联大文学课
¥20.9¥58.0 -
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八品)
¥22.6¥58.0 -
她们
¥16.8¥46.8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6.5¥55.0 -
别怕!请允许一切发生
¥17.5¥49.8 -
战争与和平(上下)
¥23.4¥78.0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2¥29.8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41.5¥68.0 -
又得浮生一日闲
¥15.9¥49.8 -
这辈子 :1920-2020外婆回忆录
¥15.8¥45.0 -
山月记
¥14.8¥39.0 -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文通版)
¥13.0¥42.0 -
平平仄仄平平仄
¥24.3¥68.0 -
我生命中的那些人物
¥6.0¥20.0 -
茶,汤和好天气
¥7.6¥28.0 -
花.猫.幽默家:老舍散文经典全集
¥13.5¥45.0 -
林徽因讲建筑
¥8.7¥29.0 -
通往天竺之路
¥17.4¥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