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宝藏:100件文物讲述中华文明史(全二册)

国家宝藏:100件文物讲述中华文明史(全二册)

1星价 ¥67.9 (4.3折)
2星价¥66.4 定价¥15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2011327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册
  • 出版时间:2019-05-01
  • 条形码:9787220113277 ; 978-7-220-11327-7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7-14岁1.100件宝级文物高清大图全景展现,给孩子美的熏陶,这些稀世珍品本身就是的美育素材。
2.涵盖30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足不出户,便可了解众多国内一流博物馆。
3.按年代顺序讲述国宝背后的故事,既认识了国宝,又学习了历史。
4.历史学家、文物研究专业人士编写,文物摄影师供图,内容权威可靠。

内容简介

《国家宝藏:100件文物讲述中华文明史》邀请文物界的专业人士,从中国各大博物馆中遴选出100件宝级文物,讲述国宝背后的故事。并借助这些国宝,串起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让读者一边欣赏精妙绝伦的国宝,一边学习历史知识,这既是一本博物馆旅行指南,又是一本有趣、有料的历史读物。

目录

**章 中华大地上的古人类

001 云贵高原上的古人类

元谋人牙齿化石/2

002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人类

郧县人头骨化石/6

003 关中大地上*早的居民

蓝田人头骨化石/10

004 下落不明的国宝化石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14

005 华南地区*早的古人类

马坝人头骨化石/18

006 破解东亚人种起源之谜

山顶洞人头骨化石/22

007 中国*早的陶制品

红陶罐/27

008 东方史前考古的摇篮

水洞沟遗址骨柄石刃刀/31

第二章 中华文明的曙光绽放

009 改变饮食方式的开始

石磨盘和石磨棒/36

010 笛声从远古响起

骨笛/40

011 黄河文明的序章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45

012 稻作文化的艺术魅力

双鸟朝阳纹牙雕/49

013 白鹿原下的古村落

人面鱼纹彩陶盆/53

014 龙文化的具象表现

玉龙/59

015 探索汉字的起源

刻符陶尊/63

016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

三叉形器/67

017 中国青铜文明的肇始

铜刀/73

018 职业分工的开始

蛋壳陶高柄杯/77

第三章 青铜时代的壮美诗篇

019 夏王朝的见证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83

020 中国*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王为般卜”刻辞龟甲/87

021 镇国之宝,礼器之尊

后母戊鼎/93

022 来自昆仑山的馈赠

玉簋/ 97

023 一位女将军的传奇

妇好鸮尊/ 101

024 商文化背景下的三苗生活

四羊方尊/ 106

025 连接天地,沟通神人

青铜神树/ 111

026 武王伐纣的历史证据

天亡簋/ 115

027 “宅兹中国”的西周往事

何尊/ 119

028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宗周钟/ 123

029 周王的祭祖典礼

簋/ 127

030 金文中的皇皇巨著

毛公鼎/ 131

第四章 争霸与争鸣的时代潮流

031 铁器时代的来临

青铜柄铁剑/ 138

032 晋文公复国到践土会盟

子犯和钟/ 143

033 来自楚国的青铜重宝

王子午鼎/ 147

034 冠绝天下的铸剑术

越王勾践剑/ 151

035 中国音乐史上的璀璨华章

曾侯乙编钟/ 157

036中国*早的建筑平面规划图

错金银铜版兆域图/ 163

037青铜器上的史诗画卷

宴乐渔猎攻战纹青铜壶/ 167

038战国的军队是这样调动的

杜虎符/ 171

039老子和他的精神世界

郭店竹简《老子》/ 174

040匈奴帝国的草原狂飙

匈奴金冠/ 177

第五章 秦汉大一统的历史狂飙

041 秦始皇巡幸天下的见证

铜车马/ 182

042 度量衡的统一

铜量/ 189

043 解读秦代的法律

睡虎地秦简/ 195

044 秦汉印玺制的明证

文帝行玺/ 201

04 5西汉高超的丝织技术

素纱襌衣/ 207

046 来自西域的天马形象

鎏金铜马/ 213

047 古滇国的社会风貌

诅盟场面青铜贮贝器/ 219

048 汉代王侯的丧葬

金缕玉衣/ 226

049 汉代的节能环保灯

长信宫灯/ 235

050 诙谐幽默的民间娱乐

击鼓说唱俑/ 241

051 中国古代雕塑的稀世珍宝

铜奔马/ 245

第六章 民族大融合的多彩时代

052 魏晋时期的农业生产

嘉峪关魏晋壁画墓壁画砖/250

053 一件漆器引发的热议

漆木屐/254

054 天下行书**帖

《冯摹兰亭序》卷/258

055 中国绘画史上的典范

顾恺之《洛神赋图》(宋摹)/264

056 草原丝路的见证

鸭形玻璃注/268

057 越窑青瓷和佛教文化

青瓷莲花尊/273

058 南朝生活的瘦骨清像

邓县画像砖/275

059 南北文化融合的佳例

北魏漆屏风画/279

060 北齐的天子生活

高洋墓壁画/283

061祆教在中国传播的见证

安伽墓石门/286

062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鎏金银壶/289

第七章 万国来朝的盛世时光

063 来自异域的珍宝

嵌珍珠宝石金项链/295

064 粟特贵族的宗教生活

虞弘墓石椁/299

065 汉藏一家亲的历史画卷

阎立本《步辇图》/304

066 唐代丝绸之路上的胡人胡乐

骑驼乐舞三彩俑/311

067 精妙的科学设计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317

068 大唐王朝兴衰的见证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321

069 唐代兴起的茶文化

法门寺地宫金银茶具/326

070 九秋风露越窑开

八棱秘色瓷净水瓶/333

071 别开生面的唐代书法

颜真卿《祭侄文稿》/336

072 夜宴之后的寂寞萧条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341

第八章 多元一体的文明进程

073 宋代官窑创造的瓷器辉煌

汝窑青釉水仙盆/352

074 宋代文人的风流与寂寞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355

075 北宋市民社会的真实写照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362

076 “东方文艺复兴”的见证

福建刻本《晦庵先生文集》/369

077 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鎏金银腰链/372

078 墓葬艺术中的辽代社会生活

宣化辽墓壁画/377

079 寻找金代的上京

铜坐龙/381

080 西夏王朝的文化积淀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384

081 鲜为人知的大理国

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立像/389

082 忽必烈与他的世界帝国

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393

083 丝路寻踪青花瓷

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396

084 饮誉中外的戏剧艺术

元杂剧壁画/400

085 元代的流通纸币

至元通行宝钞/404

第九章 封建王朝的*后辉煌

086 郑和下西洋带来的契机

青花海水纹香炉/409

087 文化事业上的创举

《永乐大典》/412

088 一个酒杯引发的故事

斗彩鸡缸杯/419

089 明代皇帝的祭祖出巡大典

无款《出警图》和《入跸图》/422

090 大明天子的服饰

金丝翼善冠/427

091 风花雪月之外的文人生活

唐寅《事茗图》/430

092 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见证

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435

093 雍正皇帝即位的迷雾

清圣祖遗诏/439

094 雍正帝的日常生活

珐琅彩锦鸡富贵图碗/443

095 清朝是这样治理西藏的

金贲巴瓶及牙签/447

096 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巅峰之作

各种釉彩大瓶/451

097 宫廷里的西方艺术

郎世宁《百骏图》/454

098 寓意吉祥的玉雕珍宝

翠玉白菜/457

099 一段屈辱的民族记忆

北洋水师“镇远”舰铁锚/460

100 封建王朝的彻底终结

清朝宣统皇帝溥仪退位诏书/464

后记/468


展开全部

节选

云贵高原上的古人类 元谋人牙齿化石 001
年 代:距今约 170 万年
尺 寸: 左侧门齿长 11.4 毫米,宽 8.1 毫米,高 11.2 毫米 右侧门齿长 11.5 毫米,宽 8.6 毫米,高 11.1 毫米
材 质:化石
出土地:1965 年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出土
收藏地:中国地质博物馆
【引言】当我们打开初中历史教科书,看到对中国历史的讲述,首先映入眼国家宝藏:100 件文物讲述中华文明史 3 帘的是关于中国人起源的探索。人猿相揖别,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中华大地 上终于有了人类的出现,而教科书告诉我们的是,全国发现的近 70 处古人 类化石遗址,其中*早的可能是生活在距今约 170 万年的元谋人。
人猿相揖别 元谋县地处云南北部,距昆明110千米。元谋盆地为南北向的断陷盆地, 长约30千米,平均宽约7千米,是滇中高原海拔*低的盆地之一,平均海拔仅 1050~1150米。金沙江的一级支流龙川江自南向北流过这里。元谋盆地特殊的 地质构造,造就了这里的传奇,很早就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1965年初,为配合四川攀枝花地区和成昆铁路的建设,中国地质科学院派 遣赵国光、钱方、浦庆余等学者对中国西南地区的新构造运动进行研究,选择了 元谋盆地作为研究重点。4月初,学者们在上那蚌村附近开始工作,发现了不少 化石和地质现象。5月1日,钱方等人前往上那蚌村西北寻找化石,该地长期受 雨水冲刷,细沙黏土多被冲走,很容易挖出化石。下午5时左右,钱方发现了两 颗疑似人牙的化石,相距十几厘米。一颗齿冠露出地表,牙根在土中;另一颗则 全在土中。同时出土的还有云南马牙化石、啮齿类动物的下颌骨以及其他化石碎 片。第二天,这些学者来到该地继续发掘,试图寻找其他的古人猿的化石材料, 但没有收获。9月,学者们结束野外考察后,将牙齿化石带回北京,请相关专家 鉴定。著名的古生物学与古人类学家胡承志先生鉴定,认为这两颗化石的形态和 北京人同类牙齿化石基本相似,属于直立人类型,故此将其定名为“直立人??元 谋新亚种”。其特征如下:齿冠粗壮,轮廓呈三角扇形,向切缘两端扩展,除基 部较凹外,唇侧大部扁平,唇侧沟和浅凹发育,舌侧齿冠基部底结节和指状突发 育,舌侧表面呈明显的铲形,被中嵴分为明显的两半,在舌侧齿窝中,有较多的 釉质褶皱发育,齿根颈部横切面几乎呈椭圆形,齿根的唇舌径方向较薄。事 实 上 , 在 元 谋 发 现 人 类 化 石 绝非偶然。考古发掘足以证明这里是 “人猿相揖别”的一个关键区域。在 元谋及其邻县禄丰已经发现了比元谋 人更为古老、在体质上与人类有较多 相似性的古猿化石。1975年,科考工 作者在禄丰先后进行了10次发掘,出 土的大量化石证明禄丰古猿生活在800 万 年 以 前 , 属 于 人 猿 超科——远 古 人类和猿类的共同祖先。更为重要的 是,在元谋还发现了距今450万—520 万年的蝴蝶梁子古猿化石和距今390 万—430万年的竹棚古猿化石,这足以 证明在元谋从猿到人是一个连续进化 的过程。 元 谋 人 牙 齿 化 石 的 发 现 引 起 了 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围绕牙齿化石的 出土地点,诸多专家进行了发掘和多 学科研究。1973年10月至12月,中 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 采用考古学方法,对元谋人化石所在 的小山丘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发掘。 这次发掘绘制了该地详细的地层剖面 图,并在附近地层发现了人工打制的 石器和炭屑、哺乳动物化石、软体动 物化石和孢粉化石等,但没有发现新 的人类化石。这次发掘确定了元谋人 化石所处地层的沉积性质,根据地层 沉积物情况和伴生动物的化石,专家 们主张元谋人的年代位于早更新世。 1973年到1974年,钱方等人再次去元 谋盆地考察,并采集了元谋组古地磁 标本。1976年7月25日,用古地磁方 法测定其绝对地质年代为距今约170 万年。
元谋人的历史地位 考古研究表明,人类起源和发展 的脉络是:人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 先是埃及猿,由此分两支演进:一支 经森林古猿逐步演化到现代类人猿, 另一支经过腊玛古猿—南方古猿(纤 细 种 ) 到 直 立 人 。 南 方 古 猿 ( 纤 细 种)已会制作工具了。 中 国 是 发 现 早 期 人 类 化 石 的 重 要地区之一。在湖北建始、巴东发现 过南方古猿的牙齿。研究者将元谋人 的牙齿形态与类人猿、巨猿、南方古猿、北京人、智人的牙齿做了比较、研究,认为元谋人牙齿与北京人牙齿相比, 差异更大。元谋人生存时代远比北京人为早,形态上与北京人的不同地方,反映 了他们可能具有从纤细型南方古猿向直立人过渡的特点。这一性质说明,元谋人 为早期的直立人代表,又反映出南方古猿的某些性状,说明元谋人在人类社会开 创时期,从南方古猿向直立人过渡阶段上的重要意义。 元谋人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虽少,其意义也不可低估。我们从石器和用火 两方面来看:元谋人的石器,具有代表性的三件刮削器,虽然比较粗糙简单,但 均进行过第二步加工,它已不是“**把石刀”,它是目前中国发现的与人类 化石伴生的*早的石器,说明了远在170万年前,元谋人已使用石制工具从事生 产劳动了。元谋人的遗址中,有与人类化石、石器、动物化石等伴生的炭屑和烧 骨;山西芮城西侯度的文化层中,有经火烧过的呈灰黑和灰绿色的哺乳动物筋 骨、鹿角及马下颊齿;陕西蓝田公王岭人类化石的堆积中,也有炭屑存在。这些 材料虽较少,但为探索人类对火的使用这一问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值得注 意的是,上述这些火的遗迹,常常是与人类化石、动物化石或石器共存,反映出 使用火与人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几十年的研究认为,元谋人是中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早的人类化石,后来 经过多方努力,仍未在此取得突破,仅发现了门齿和胫骨,这些材料对于认识元 谋人的整体特征还是不够的。因此,我们还是寄希望于在这一地区能够发现更好 的人类化石材料,为元谋人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简介

佟洵,女,1975年6月生,196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曾任北京联合大学民族与宗教研究所所长,兼中国宗教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晚清宫廷历史、北京地方史、北京地域文化、北京宗教史、北京宗教文化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清宫后妃》《佛教与北京寺庙文化》《基督教与北京教堂文化》《伊斯兰教与北京清真寺文化》《宗教·北京》等。发表学术论文一白多篇。
王云松,男,1975年11月生,毕业于苏州大学历史系,后考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2006年7月毕业,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专任教师。主要从事清史方面的研究,以及古钱币收藏与鉴赏等,发表重要学术论文十余篇,主要著作有《清朝通史(康熙分卷)》(合著)、《翩翩一翰林:清初政治与社会文化变迁之考察》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