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调查(总第17卷.村庄类第16卷.长江区域第8卷)
- ISBN:9787520144490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856
- 出版时间:2018-04-01
- 条形码:9787520144490 ; 978-7-5201-4449-0
本书特色
中国农村调查 村庄调查报告类主要是以村庄为单位进行调查撰写的调查报告,以此了解我国不同类型的村庄形态及其变迁实态。第二辑长江区域村庄调查收录长江区域家户村庄的调查报告内容。通过考察村庄由来与沿革、村庄自然形态与实态、村庄经济形态与实态、村庄社会形态与实态、村庄文化形态与实态及村庄政治形态与实态,展现村庄的历史发展变迁,深刻反映宗族村庄内部的整体性、共同性、秩序性、等级性特征。
内容简介
中国农村调查?村庄调查报告类主要是以村庄为单位进行调查撰写的调查报告,以此了解我国不同类型的村庄形态及其变迁实态。第二辑长江区域村庄调查收录长江区域家户村庄的调查报告内容。通过考察村庄由来与沿革、村庄自然形态与实态、村庄经济形态与实态、村庄社会形态与实态、村庄文化形态与实态及村庄政治形态与实态,展现村庄的历史发展变迁,深刻反映宗族村庄内部的整体性、共同性、秩序性、等级性特征。
目录
凡例 《中国农村调查》编辑组
村庄类分序 徐勇 和合共生:巢湖移民型村落的关系网络与治理——长江区域涧周村调查
**章 涧周村的由来与演变
**节 涧周村的由来
一 村名与村落
二 姓氏与村落
第二节 涧周村的形成
一 村民记忆中的村落
二 国家建制中的村落
第三节 涧周村当下概况
一 血缘关系与村落
二 地域范围与村落
三 行政建制与村落
第二章 涧周村自然形态与实态
**节 自然形态
一 地理形态
二 气候特征
三 土壤特征
四 资源状况
第二节 稻作体系
一 水稻种植
二 田地状况
第三节 水网环境
一 水系状况
二 水旱灾害
三 水利建设
第四节 居住形态
一 居住聚落
二 居住格局
三 房屋布局
四 交通状况
第五节 涧周村自然实态
一 稻作农业
二 水利灌溉
三 居住格局
第三章 涧周村经济形态与实态
**节 人与土地及其生产能力
一 人与土地的关系
二 人与生产能力的关系
第二节 产权与产权关系
一 土地性质与土地所有类型
二 土地买卖与土地租佃
第三节 经营与经营关系
一 经营主体
二 经营关系
第四节 交换与交换关系
一 交换活动
二 交换关系
第五节 分配与分配关系
一 产品分配
二 分配关系
第六节 消费与消费关系
一 消费活动
二 消费关系
第七节 继承与继承关系
一 财产继承
二 继承关系
第八节 涧周村经济实态
一 产权
二 经营
三 交换
四 分配与消费
五 财产继承
第四章 涧周村社会形态与实态
**节 血缘与血缘关系
一 血缘主体
二 血缘关系
第二节 地缘与地缘关系
一 地缘主体
二 地缘关系
第三节 业缘与业缘关系
一 业缘组织
二 业缘关系
第四节 交往与交往关系
一 交往活动
二 交往关系
第五节 流动与流动关系
一 社会流动
二 流动关系
第六节 分化与群体关系
一 社会分化
二 群体关系
第七节 冲突与冲突关系
一 冲突类型
二 冲突关系
第八节 保护与保护关系
一 保护主体
二 保护关系
第九节 涧周村社会实态
一 血缘关系
二 地缘关系
三 业缘关系
四 交往关系
五 流动关系
六 分化关系
七 冲突关系
八 保护关系
第五章 涧周村文化形态与实态
**节 崇拜与崇拜关系
一 祖先崇拜
二 崇拜关系
第二节 信仰与信仰关系
一 信仰对象
二 信仰关系
第三节 思维与思维关系
一 思维活动
二 思维关系
第四节 态度与态度关系
一 生育态度
二 生产态度
三 生活态度
四 社会态度
五 政治态度
六 人生态度
第五节 习俗与习俗关系
一 婚丧习俗与关系
二 节庆习俗与关系
三 日常习俗与关系
第六节 规训与规训关系
一 规训主体
二 规训关系
第七节 文娱与文娱关系
一 文娱活动
二 文娱关系
第八节 涧周村文化实态
一 祖先崇拜
二 信仰观念
三 思维状况
四 生育观念
五 文化习俗
六 规训
七 文化娱乐
第六章 涧周村治理形态与实态
**节 政权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政权治理主体
二 政权治理内容
三 政权治理方式
第二节 家户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家户治理主体
二 家户治理内容
三 家户治理方式
第三节 村落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在讲的”及其治理关系
二 “光棍”及其治理关系
三 “老板”及其治理关系
第四节 亲族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宗长及其治理关系
二 舅舅、伯父、叔爷及其治理关系
第五节 信缘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土地庙治理与治理关系
二 观音会、王爷会治理与治理关系
三 庙庵治理与治理关系
第六节 业缘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村内交易的声誉治理
二 瓦匠和木匠的搭伙治理
三 榨油坊的合作治理
第七节 涧周村治理实态
一 村民自治状况
二 村落治理状况
三 家户治理状况
涧周村调查小记
涧周村调查日记(节选) 向利而生:外向流动型村落的利益小农与治理——长江区域旷家坝村调查
**章 村落由来与演变
**节 村落由来与形成
一 村名由来
二 聚落形成与村民姓氏
三 村落村民与迁动
第二节 村落建制与沿革
一 1949年以前的村落建制
二 1949年以后的村落建制
第三节 村落当下概况
一 土城行政村概况
二 自然村落概况
第二章 旷家坝村落自然形态与实态
**节 自然环境
一 自然地理
二 气候特征
三 土壤特征
四 资源状况
第二节 稻作体系
一 “田”“土”概况
二 稻作生产及其关系
三 稻作生产与灌溉
第三节 水网环境
一 自然水系
二 人工水系
三 水井
第四节 居住形态
一 分散居住与边界
二 傍田而居
三 村落交通
第五节 村落自然变迁与实态
一 水利条件与灌溉
二 稻作生产经营
三 村庄居住状况
四 村庄交通状况
第三章 旷家坝村落经济形态与实态
**节 人与土地及生产能力
一 人与土地的关系
二 人与生产能力的关系
第二节 产权与产权关系
一 土地性质与产权归属
二 土地买卖及其关系
三 土地租佃及其关系
四 土地典当及其关系
第三节 经营与经营关系
一 土地经营主体
二 土地经营分工
三 土地经营合作
四 市场雇佣与经营关系
第四节 交换与交换关系
一 村内交换
二 村外交换
三 村落借贷
第五节 分配与分配关系
一 分配单元与分配权
二 分配内容
三 分配次序
四 分配结果
第六节 消费与消费关系
一 消费权主体
二 消费关系
三 家庭内部消费
四 家户外部消费
五 家族等共同消费
第七节 继承与继承关系
一 财产继承权
二 继承物
三 继承方式
四 分家及其关系
第八节 旷家坝村落经济变迁
一 1949年以前的传统经济形态
二 1949年以后的经济形态变迁
第九节 旷家坝村落经济实态
一 村庄经济概况
二 土地产权与规模
三 土地经营与家庭农场
四 市场交换:赶场
第四章 旷家坝村落社会形态与实态
**节 血缘与血缘关系
一 家庭及其关系
二 亲属及其关系
三 拟血缘及其关系
第二节 地缘与地缘关系
一 邻居及其关系
二 熟人及其关系
三 同乡及其关系
第三节 业缘与业缘关系
一 水利组织及关系
二 市场组织及关系
第四节 信缘与信缘关系
一 信缘载体:庙宇
二 信缘行为及其关系
三 信缘组织:红庙子会
第五节 组织与组织关系
一 生产性社会组织:青苗会
二 血缘性社会组织:清明会
三 互助性社会组织:邀会
四 其他社会组织
第六节 交往与交往关系
一 交往概况
二 交往关系
三 村内闲暇交往
四 帮忙及其关系
第七节 流动与流动关系
一 流动单元与主体
二 土地租佃与流动
三 土地买卖与流动
四 其他流动原因与关系
第八节 分化与群体关系
一 财富分化
二 职业分化
三 血缘分化
四 权力分化
第九节 冲突与冲突关系
一 村落内部冲突及关系
二 家族冲突及关系
三 “断公道”及其关系
四 “打官司”及其关系
第十节 保护与保护关系
一 家庭保护及其关系
二 村落保护及其关系
三 国家保护及其关系
第十一节 旷家坝村落社会变迁
一 1949年以前的村落社会形态
二 1949年以后村落社会形态变迁
第十二节 旷家坝村落社会实态
一 社会交往
二 社会流动
三 社会冲突
四 社会保障
第五章 旷家坝村落文化形态与实态
**节 崇拜与崇拜关系
一 先人崇拜
二 崇拜关系
第二节 信仰与信仰关系
一 信仰主体、对象与次序
二 神灵信仰及其关系
三 鬼怪信仰及其关系
第三节 思维与思维关系
一 经验思维及其关系
二 务实思维及其关系
三 中庸思维及其关系
四 平均思维及其关系
第四节 态度与态度关系
一 生育态度及其关系
二 生产态度及其关系
三 生活态度及其关系
四 社会态度及其关系
五 政治态度及其关系
六 人生态度及其关系
第五节 习俗与习俗关系
一 婚丧习俗及其关系
二 节庆习俗及其关系
三 日常习俗及其关系
第六节 规训与规训关系
一 家庭教化及其关系
二 学校教化及其关系
第七节 文娱与文娱关系
一 信仰娱乐活动:朝会
二 日常娱乐及其关系
三 农业节庆娱乐及其关系
第八节 旷家坝村落文化变迁
一 1949年以前的村落文化形态
二 1949年以后的村落文化形态变迁
第九节 旷家坝村落文化实态
一 祖先崇拜
二 神灵信仰
三 文化娱乐活动
第六章 旷家坝村落治理形态与实态
**节 政权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政权治理概况
二 政权治理主体及其关系
三 政权治理内容
四 政权治理方式
第二节 家户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家户治理主体
二 家户治理内容
三 家户治理方式
第三节 村落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村落治理主体
二 村落治理内容
三 村落治理方式
第四节 亲族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亲族治理单元
二 亲族治理主体
三 亲族治理内容
四 亲族治理规则
五 亲族治理方式
第五节 信缘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庙宇功能与国家事务
二 和尚与村落治理
三 “写功过”与村落治理
四 道士与村落治理
第六节 业缘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行会及其治理关系
二 集市管理及其治理关系
第七节 旷家坝村落治理变迁
一 1949年以前的村落治理形态
二 1949年以后的村落治理形态变迁
第八节 旷家坝村落治理实态
一 村庄“六联”治理机制
二 村规民约
三 村庄“三委会”概况
旷家坝村落调查小记
旷家坝村落调查日记
本卷后记
作者简介
徐勇,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博士后流动站评审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政治学会会长。主要从事基层政治与乡村治理研究,是国内*早将实证研究方法引入政治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之一,并从社会的角度研究政治发展过程,也是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自治研究领域的带头人之一。邓大才,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首批青年“长江学者”,湖北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纪委廉政研究员、汕头大学地方政府发展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会、顺德区农村综合改革咨询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主要为小农问题及其方法论、产权政治学领域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6.6¥38.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5.4¥32.0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18.0¥45.0 -
字海探源
¥25.0¥78.0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30.3¥52.0 -
乡土中国
¥14.6¥26.0 -
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摆脱来自亲人的负能量
¥34.1¥48.0 -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6.2¥15.0 -
中国人的精神
¥9.9¥29.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9.1¥36.0 -
你能写出好故事-写作的诀窍.大脑的奥秘.认知的陷阱
¥16.4¥32.8 -
焦虑心理学:不畏惧、不逃避,和压力做朋友
¥11.4¥38.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2.1¥36.8 -
理解生命
¥10.5¥32.8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9.9¥39.8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13.0¥36.0 -
上大演讲录(1922-1927卷)(九品)
¥14.0¥52.0 -
那时的大学
¥14.6¥28.0 -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11.9¥39.8 -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八品)
¥40.7¥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