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月刊》(1930—1941)中的民族话语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36088627
- 装帧:70g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362页
- 出版时间:2019-06-01
- 条形码:9787536088627 ; 978-7-5360-8862-7
本书特色
“民国文学史论”是一套系统研究民国文学学术著作。**辑规模:6卷,200万字,包括《民国政治经济形态与文学》(李怡 著)、《民族国家概念与民国文学》(张中良 著)、《民国文学:概念解读与个案分析》(张福贵 著)、《民国文学史料考论》(陈福康 著)。**辑2014年出版,纳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金资助,2015年绩效考评被评为优秀项目,全国总排名第十。第二辑11卷,通过从微观切入,分析探讨民国文学现象和问题。包括《文史对话与大文学史观》(李 怡 著)、《民国语境中的鲁迅研究》(王家平 著)、《民国作家的抒情意识与审美追求》(张堂錡 著)、《民国时期新诗论稿》(张洁宇 著)、《方言入诗的现代轨辙 ( 颜同林 著)第五卷 民国时期中学生的新文学接受研究(罗执廷 著)、诗歌教育与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 (李俊杰 著)、《绅士阶层与中国现代文学》 (罗维斯 著)、《“下江人”和抗战时期重庆文学》(黄 菊 著)、《〈中央日报〉副刊与民国文学的历史进程考察 》(张武军 著)、《〈文艺月刊〉》(1930-1941)中的民族话语 (赵伟 著)。第二辑2019年6月出版印刷。 “民国文学史论”是一套研究民国文学的大型学术著作。云集中国大陆和台湾著名学者及新锐学者。共三辑。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第二辑2019年6月出版印刷。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六编, 以民国时期的杂志《文艺月刊》为研究对象, 重点考察文学创作与民国历史、社会思潮的关系, 重在通过“文史互证”的方法, 解读文学文本、辨析创作理念、还原时代风貌。
目录
节选
《《文艺月刊》(1930—1941)中的民族话语》: (一)“七七事变”前,关内外作家对东北的书写 舒群《归来之前》与萧军《大连丸上》分别讲述一段逃亡经历,仓皇惊险,悲愤莫名。出走前夕,舒群已察觉周围空气紧张,“近几日来,朋友被捕的消息每天总有一两次。朋友常常预言着终有一天会临到我的头上。”外部环境凶险,已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作家随时可能身陷囹圄。不出所料,厄运很快悄然逼近,舒群忽然收到预警,友人语焉不详欲言又止,心怀惴惴的“我”意识到大祸将至,一番犹豫后决定逃亡。全篇重心即在于描写“我”面对去留问题时,反复挣扎痛苦无奈的心理活动。“我”乃家中支柱,此一去,既不得承欢尽孝于高堂,弱妹幼弟亦失依凭,老父多病慈母忧深,家人何以为生?日后何时再见?故园至亲难以割舍,心中倩影怎忍轻离。曾救“我”于穷途的苓子姑娘有情有义,其兄才入狱,又助“我”逃亡,红颜憔悴心痛不已。前思后想,亲情、爱情实在可贵,但暴日逞凶难得苟全,哀戚亡国不如投奔自由。于是,“我”不及拜别家人便匆匆启程。元宵时节不得团圆,前路茫茫尽是未知,“在我的心上,早已失去了快乐与痛苦的感觉,只看见白色的雪花,在我眼前飞着,飞着。”舒群此文情感细腻文笔哀婉,离别之痛难以言表。危急时刻,作家纠结于家庭责任与未来出路,心中满是煎熬。然而魍魉世界难得完卵,含污忍垢还是追寻希望?“我”再三权衡几经挣扎。内心矛盾反映个体之苦,苍凉意绪揭示民族之困,孤身上路不免凄楚,但雪笼大地未尝不孕育新生,路已在脚下,义无反顾。舒群此去三个多月后,萧军偕萧红踏上流亡之路。有意思的是,舒群自哈尔滨经大连赴青岛,二萧行止与其类似,途中虽未经停大连,但所乘客轮恰名“大连丸”,而与《归来之前》同属回忆文字的《大连丸上》(署名田军),亦复原了虎口逃生的一段经历。萧军夫妇登船未稳即遭伪警盘查,“他们和狗用嗅觉一样,用手和眼,在开始去接触我们的行李和我的周身”,“我们这好像开始在什么魔鬼的嘴里赌运命”。魔鬼盘踞伪满,鹰犬肆无忌惮,生死成败在此一搏。伪警狡猾盘问步步紧逼,“我”虚虚实实机智应对。几经问讯难见破绽,伪警仍不甘心,此时“只要他把我带到‘水上警察署’,只要皮鞭子抽到我的身,只要那煤油或辣椒水一注入我的鼻孔……便什么都全完了!”对决魔鬼全凭运气,“我”置之死地反倒绝处逢生,敌人百般刁难终无实据,二萧险中求胜逃过一劫。同属铤而走险的一段往事,相比《归来之前》对内心细节的反复刻画及低沉的叙事基调,《大连丸上》以简洁之篇幅记录戏剧化的场景,文字爽脆感情外露。作品通过你来我往间不容发的对话营造紧张气氛描绘真实形象,敌伪狐疑阴险狡诈,“我”强作镇定表现平静,狭小的船舱中一时生死难测。命运赌局中萧军从容不迫,但内心已波涛汹涌“显得急躁”,面对敌人,作家强压怒火,只为尽快打破殖民枷锁返归祖国,夜的海面上,愤激的灵魂冲决黑幕。作品中,萧军对日伪的蔑视与憎恨时有流露,相同情境下,萧红柔弱安静忧心忡忡,冰与火的性格反差,使作家呈现不同写作风格,也成为日后影响二萧生活的一大因素。 二萧脱难有惊无险,另一对作家夫妇却未如此幸运。《大连丸上》折射敌人侦监严密,东北境内,日伪对反抗者之镇压更加酷烈。萧军等启程不久,罗烽即遭逮捕下狱,直至1935年,罗烽获释与妻赴沪。信念坚定,罗烽终未屈服,伉俪情深,白朗患难与共,劫后余生,白朗作《狱外集》回顾二人在东北之斗争与劫难。“九一八”后,罗烽等在中共领导下创办《夜哨》坚持文艺抗敌,并协助杨靖宇工作①,白朗亦参与其中。罗、白紧张而兴奋地从事秘密救亡活动,共同的信念支撑二人追求光明,此时东北局势严峻,“可是,我们并不灰心,并不焦虑。我们相信:组织起来就是力量,如果我们坚决的奋斗到底,故乡终会失而复得”。“九一八”击碎了人们苟安的迷梦,“它把我从昏聩中拔救出来”,从此,“我”投身抗日热情高涨。反抗带来报复,日伪反扑罗烽下狱,为防敌人察觉,“我”强忍悲痛,以若无其事的行动掩饰瞬间坍塌的精神,《狱外集》即以大量篇幅记述了罗烽入狱后,“我”与敌伪的周旋及对爱人无尽的思念。东北女作家性情不一风格各异,《大连丸上》萧红吞声饮泣,《狱外集》中白朗直面日寇。强烈的情感驱使作家不顾一切营救丈夫,恐惧、退缩无济于事,隐忍、周旋或有一线生机。经友人劝慰,白朗全力奔走,果断销毁反日证据后,几次独自勇探监牢。跟随作家视角,敌人之威逼,黑狱之阴森,嫌犯之病、弱皆有所见,日寇股掌中的东北,人如草芥。 ……
作者简介
赵伟,男,1984年7月生,山东临清人。201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平日以谈文论艺为业,兴趣所在,发掘文学史料,触摸过往岁月。在《新华文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现代文学论丛》《抗战文化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两部。
-
快乐就是哈哈哈哈哈 插图纪念版
¥15.6¥52.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7.5¥49.8 -
西南联大文学课
¥20.9¥58.0 -
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八品)
¥22.6¥58.0 -
她们
¥16.8¥46.8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6.5¥55.0 -
别怕!请允许一切发生
¥17.5¥49.8 -
战争与和平(上下)
¥23.4¥78.0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2¥29.8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41.5¥68.0 -
又得浮生一日闲
¥15.9¥49.8 -
这辈子 :1920-2020外婆回忆录
¥15.8¥45.0 -
山月记
¥14.8¥39.0 -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文通版)
¥13.0¥42.0 -
平平仄仄平平仄
¥24.3¥68.0 -
我生命中的那些人物
¥6.0¥20.0 -
茶,汤和好天气
¥7.6¥28.0 -
花.猫.幽默家:老舍散文经典全集
¥13.5¥45.0 -
林徽因讲建筑
¥8.7¥29.0 -
通往天竺之路
¥17.4¥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