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对话与大文学史观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36088344
- 装帧:70g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331页
- 出版时间:2019-06-01
- 条形码:9787536088344 ; 978-7-5360-8834-4
本书特色
“民国文学史论”是一套系统研究民国文学学术著作。**辑规模:6卷,200万字,包括《民国政治经济形态与文学》(李怡 著)、《民族国家概念与民国文学》(张中良 著)、《民国文学:概念解读与个案分析》(张福贵 著)、《民国文学史料考论》(陈福康 著)。**辑2014年出版,纳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金资助,2015年绩效考评被评为优秀项目,全国总排名第十。第二辑11卷,通过从微观切入,分析探讨民国文学现象和问题。包括《文史对话与大文学史观》(李 怡 著)、《民国语境中的鲁迅研究》(王家平 著)、《民国作家的抒情意识与审美追求》(张堂錡 著)、《民国时期新诗论稿》(张洁宇 著)、《方言入诗的现代轨辙 ( 颜同林 著)第五卷 民国时期中学生的新文学接受研究(罗执廷 著)、诗歌教育与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 (李俊杰 著)、《绅士阶层与中国现代文学》 (罗维斯 著)、《“下江人”和抗战时期重庆文学》(黄 菊 著)、《〈中央日报〉副刊与民国文学的历史进程考察 》(张武军 著)、《〈文艺月刊〉》(1930-1941)中的民族话语 (赵伟 著)。先后于2018年12月、2019年1月出版。 “民国文学史论”是一套研究民国文学的大型学术著作。云集中国大陆和台湾著名学者及新锐学者。共三辑。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第二辑2019年6月出版印刷。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更新的专题思考。它的核心概念是“文史对话”, 并将这一对话性的研究称作“大文学”方法的重要表现。论者结合大量中国现代文学的例证, 显示出“文史对话”式的考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目录
节选
《文史对话与大文学史观》: 二、民国文学机制的提出 到了1990年代以后,情况却又发生了变化。首先是这个学科的一些重要人物,他们的研究逐渐开始有一个转向。举个例子,我们刚才从鲁迅开始人题,这里还是以鲁迅为例,例如汪晖,大家都知道的,他就有一个重要的转向。汪晖在王富仁的鲁迅研究之后不久就提出了进一步推进鲁迅研究的一个设想,他的《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文章里就说得很清楚,包括王富仁在内的他们的鲁迅研究虽然极大地推动了鲁迅研究的学术发展,但是却依然将鲁迅小说作为一面“镜子”,这都还属于是反映论的思维。汪晖提出我们更应该回到鲁迅精神本身,去寻找鲁迅精神自身的结构形态,这就和王富仁那个时代不一样了。汪晖在写他的《反抗绝望》之时,的确是更加深入到了对鲁迅精神的细致的辨析当中,他非常注重对文本的仔细阅读。在回到文学的道路上,汪晖曾经大大提高了我们关注文学文本的能力。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研究鲁迅的学者,我们知道他在1990年代后,其学术趣味和他的研究思路都逐渐发生了变化,逐渐转向关注中国现代思想史,也逐渐关注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一些重要与国家战略相关的重大问题。老一代的学人好像也有这样的变化,比如说中国社科院的赵园老师,这也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学人,赵园老师的艺术感悟力是相当好的,你们要是有机会听她的讲座,她的文本分析真的是光芒四射,那是非常打动你的,1990年代以后,她转向了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关于历史与知识分子的研究。无论是像赵园老师这老一辈的,还是如汪晖这更年轻的一代,都不约而同出现这样一些变化:他们的研究逐渐从文学里面解脱出来转向对一般社会、历史的关注,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90年代以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本身也出现很多新的话题,这些话题大体上都是从文学之外的其他社会领域里边来观察文学,比如说中国现代文学与政治文化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与教育的关系,现代文学与传媒的关系等等,就是说我们发现,要把现代文学说清楚,就要了解我们的教育情况是怎么样的,我们的政治文化是怎么样的,我们的传媒情况是怎么样的,诸如此类的,这些都涉及了现代文学之外的其他文化领域,我们通过观察其他文化领域的变化来看它和现代文学的关系,*后推进我们学术的发展,今天这类题目已经很多了,老师也很鼓励同学们做这样的题目,思路也可以打开。西方学术的动向也在支持和鼓励我们的这种研究方式。这里有两个动向值得注意,一个是文化研究,一个是解构主义。就“文化研究”而言,有人已经区别说,它不同于“文化的研究”,文化研究是专门发展起来的一个学科,*早大概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伯明翰大学就产生了,那里大概算是**个正式成立的文化研究的机构。这样的研究主要是打破了文学与其他社会文化领域之间的界限,把文学看作一个大的文化现象的一个非常有机的组成部分,那么他们关注的是整体的文化态势,文学只是其中一个构成的因素而已,这个还不同于我们说的借助某一个角度来看文学,因为文学已经被重新作了组织了,被组织到一个大的文化结构里面去了。他们的关注点就是这个文化本身。不仅仅是我们现代文学,你看文艺理论研究也都是很多纷纷转向这个,他们都搞文化研究。那么解构主义,按照他们的一个主要的观点,一切的表述、思想都具有文学性,哲学的结构当中也包含着某种隐喻的色彩。其他的领域如文化人类学甚至古代的神话模式里边都可以看到类似于我们文学结构的很多元素,就是说,文学无处不在,文学性的边界被扩展了,,我们在过去非文学的那些门类当中领域当中也看到一些近似于文学的特点。就这两个的力量你可以看到,一个是把文学纳入了一个大的框架,一个是文学性自身的这种模糊的边界性在扩展,看着好像他们运动的方向不一样,其实是构成了一个合力,什么合力呢,就是我们过去所相信的那种为艺术而艺术的纯文学的东西受到了极大的冲击,80年代我们是要把文学从其他社会文化领域里解脱出来,让文学回归文学本身,我们要反对其他从政治意识形态对我们的干扰,而今天,就算是政治意识形态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大的文学文本,到了这个时候就发现我们过去说的界线就被打破了,这样一种思维从很大意义上构成了对我们过去相信文学有个“自身”的一种挑战,现在那有什么文学自身啊,我们在强调文学自身,文学自身是什么,就难以说清楚。同时,别的领域当中他又可以给你解释出一种类似文学的结构出来。在今天,不仅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整个文学研究里边它都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所以到新世纪以后讨论过文学性问题,到底有没有“文学性”,“文学性”是什么,为什么到这个时候成了个问题。那就是说我们过去的一些观念面临了一个重新调整的过程,这个反映在我们,也包括你们这一代的学术、学位论文里面,其实也是非常清晰。 ……
作者简介
李怡,1966年6月生于重庆,文学博士。曾任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学术丛刊主编,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海峡两岸梁实秋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歌、鲁迅及中国现代文艺思潮研究。出版过学术专著《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为了现代的人生——鲁迅阅读笔记》《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作为方法的民国》等。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人才,2005年全国百篇很好博士论文获奖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快乐就是哈哈哈哈哈 插图纪念版
¥15.6¥52.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7.5¥49.8 -
西南联大文学课
¥20.9¥58.0 -
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八品)
¥22.6¥58.0 -
她们
¥16.8¥46.8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6.5¥55.0 -
别怕!请允许一切发生
¥17.5¥49.8 -
战争与和平(上下)
¥23.4¥78.0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2¥29.8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41.5¥68.0 -
又得浮生一日闲
¥15.9¥49.8 -
这辈子 :1920-2020外婆回忆录
¥15.8¥45.0 -
山月记
¥14.8¥39.0 -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文通版)
¥13.0¥42.0 -
平平仄仄平平仄
¥24.3¥68.0 -
我生命中的那些人物
¥6.0¥20.0 -
茶,汤和好天气
¥7.6¥28.0 -
花.猫.幽默家:老舍散文经典全集
¥13.5¥45.0 -
林徽因讲建筑
¥8.7¥29.0 -
通往天竺之路
¥17.4¥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