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新时期文学访谈及研究

陕西新时期文学访谈及研究

1星价 ¥85.7 (7.2折)
2星价¥85.7 定价¥11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46849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24
  • 出版时间:2018-06-01
  • 条形码:9787520346849 ; 978-7-5203-4684-9

本书特色

本书试图对陕西以至全国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态势做一次客观的记录与研究,从而概括文学发展的某种规律。 文学既不能成为经国之大业,文学也不可能沦落到街头卖艺,真正的文学就是在平静中做好自身,这就是在闲逸中抒情。 发达的物质生活往往会带来文学的自由。困苦的文学、革命的文学都是把文学当作工具,文学大多是盛世的产物。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7位陕西籍作家陈忠实、贾平凹、京夫、高建群、冯积岐、红柯、吴克敬等,7位陕西籍批评家刘建军、畅广元、李星、肖云儒、费秉勋、李国平、邢小利等的口述,借助1977—2017年间陕西文坛发生的四大事件,即:“笔耕文学小组的活动”、“陕军东征”、“博士直谏”、“民间社团与刊物的兴起”等,试图对陕西以至全国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态势做一次客观的记录与研究,从而概括文学发展的某种规律。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作家、批评家口述陕西新时期文学;中编:口述陕西新时期文学研究;下编:新时期陕西文学大事记,作家、批评家小传。

目录

前言
陕西新时期文学访谈录
【作家访谈录】
陈忠实访谈录(一)
陈忠实访谈录(二)
贾平凹访谈录(一)
贾平凹访谈录(二)
京夫访谈录
高建群访谈录
冯积岐访谈录
红柯访谈录
吴克敬访谈录
【批评家访谈录】
刘建军访谈录
费秉勋访谈录
畅广元访谈录
肖云儒访谈录
李星访谈录
李国平访谈录
邢小利访谈录
纪念“笔耕”文学小组成立三十周年大会发言整理稿
——“笔耕”文学组成员集体回忆录

陕西新时期文学研究
【文学事件研究】
“笔耕”文学研究组活动的始末及其对陕西文学的贡献
“陕军东征”事件及其文学史意义
“博士直谏”事件的起因与延续
民间文学社团、刊物的涌动
【作家作品研究】
族长的形象自觉及其文化学意义
——陈忠实《白鹿原》的价值
“意境叙事”的试验及其成功范例
——贾平凹的民族化小说探索之路
创作观念与创作实践的错位
——评高建群的《*后一个匈奴》和《统万城》
长篇小说的机杼与火候
——吴克敬《初婚》评鉴

附录
一 “笔耕”组成员简介
二 《陕西日报》(1979-1982年)中有关陕西文学信息
三 《文艺报》目录(1978-1984年)中有关陕西文学信息
四 《延河》(1977-2002年)中有关陕西文学信息
五 开展文艺评论促进创作繁荣
——记陕西“笔耕”文学研究组的活动
六 青年博士直谏陕西作家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陕西新时期文学访谈及研究》:  贾:《废都》为什么会在当时引起那么大的反响?这个问题现在来看和在当时的情况下来回答这个问题会有所不同。现在可以说是时代的观念不一样,那个时代的环境与现在也不一样,所以在那个时候的问题现在就不成问题了。当时人们的传统观念接受不了小说中描写的情形。前段时间《废都》再版时很多人问我当时有无预见。实际上,每个作家都有预见的成分。就像观察河流一样,水向东流,*后流入大海,大的趋势是能够预知的。再比如,冬天的树和春天的树就不一样,只要你认真观察都有规律可循。正因为作家观察生活的时间长了必然就会有一种先知,这是作家这个职业的特性决定的,而不是说作家比别人聪明、特殊。如果一个作家整天写一些无关痛痒的作品,那还有啥意思?在世界范围内,好的作品都是和它所处的时代有所摩擦。作家始终关注的是生活的未来,将要发生的东西。这些东西当时可能还是萌芽,所以很多读者可能就不能接受。  回想起来,我迄今为止出版的所有作品都有过争议。而读者对作品各有各的看法这很正常。一个作家的作品始终只给部分人看的。就像开铪铬馆的就卖铪铬不可能卖饺子,开饺子馆的不卖铪铬。一个作家始终只针对部分人群,不可能把所有人的口味调剂起来。有人爱《三国》,有人则喜欢《红楼》。  作家对于自己发表或出版的作品已经无法把握,就像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家长无法控制一样。如果硬要我自己对比一下《废都》和《秦腔》。我只能说,《废都》之后,文学观念有所改变,即和《浮躁》时期已不一样,主要是写法,从《废都》之后这种写法一直延续下来。《秦腔》写得混沌、丰富,《废都》更有激情,毕竟它是我40岁左右写的,而《秦腔》我已过了50岁。  邰:您刚才提到作家往往是和他所处的时代发生摩擦,是不是说他们的思想常常与主流的思想有所不同?  贾:是这样。作家的职业决定了他的思考总是朝前的,而管理者则是现在时,他们考虑的是稳定。文学中总是有预知的东西,就像下围棋,思谋的总是下几步。文学作品的功能就在这里,它能给人启发也是因此。作家不能当马后炮,除非他写历史小说。  邰:20世纪90年代初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的“陕军东征”现象,您是其中的主要参与者,这个现象为陕西文坛在全国扩大了影响,也有力地刺激了当时的中国文坛,在某种程度上也标示着文学创作的明确转向,与此同时诞生了‘两部很有分量的长篇小说《废都》和《白鹿原》。时过境迁,对这个现象的出现您以为纯粹出于偶然,还是有其必然的原因?另外,这个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正好赶上了应运而生的媒体炒作浪潮,所以有些作品因此搭车而受益,但这些作品实际上质量并不高。听说当时还有作家因为自己的作品搭不上车(挤不进“陕军东征”的作品系列)恼羞成怒与刊发这个报道的记者寻衅,而事后又有作家为谁*早提出这个名词争功邀宠。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些行为?如何评价“陕军东征”现象?  贾:“陕军东征”这个现象已经过去17年了。它的出现应该说既有必然的东西也有偶然的因素。必然的因素有两点:在那个时期,陕西正好有一大批作家开始写作长篇小说,这些作家写作水平这时也比较成熟;另一个是这个时期的文学热点开始转变,80年代热中短篇小说,这时开始热中长篇。也就是说,陕西的文学就像进入秋季的植物到了收获期,不管是苹果树、梨树、枣树在这时都要结果。  “陕军东征”的某些作品在出版伊始并未热销,*热的时候是从《废都》开始的。而在此之前,整个中国的长篇小说也都不热闹,从这个事件之后,中国的长篇小说一直热到现在,中、短篇的被关注度从此衰落。  ……

作者简介

  邰科祥(1964-),陕西凤翔县人,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陕西作家协会中短篇小说委员会委员、陕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现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地域文化研究。已出版《贾平凹语言世界》《贾平凹的心阈世界》《当代商洛作家群论》《“泡沫”中沸腾的(秦腔)》《陕南孝歌文化考察》著作5部、主编《大学读写导引》《汉字文化入门》教材2本,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完成省厅级基金项目8项,曾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次,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陕西省文联第三届文艺评论二等奖1次。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