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罗兰·巴尔特文集:中性:法兰西学院课程讲义(1977-1978)
读者评分
5分

罗兰·巴尔特文集:中性:法兰西学院课程讲义(1977-1978)

1星价 ¥36.0 (8.0折)
2星价¥36.0 定价¥45.0
商品评论(1条)
彼得潘***(三星用户)

二十世纪有深刻影响力的哲学大佬。

2022-11-09 23:12:00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011972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69
  • 出版时间:2019-06-02
  • 条形码:9787300119724 ; 978-7-300-11972-4

本书特色

本书为罗兰·巴尔特在法兰西学院1977-1978学年年度研究班课程的讲义。

罗兰·巴尔特去世前在法兰西学院讲授了三年“文学符号学”讲座,“中性”是第二年的课程主题。在这部迟至2002年才发表的讲稿里,巴尔特秉承其在就职演讲中预告的创新精神,把“中性”这个语法概念延伸到哲学、意识形态、社会行为、性观念等不同领域,即一切能够破除或避开以二分法为标志的聚合关系的思想和行为。巴尔特解构了“中性”的23种正面和负面的表征或“闪现”,并广征博引老子、古希腊哲人、卢梭、波德莱尔、托尔斯泰、本雅明、纪德、尼采和凯奇等人的思想,从而揭示了非冲突性的“中性”对于西方伦理学、哲学、政治学和语言学话语中的习常观念所具有的丰富意义。

内容简介

  《中性:法兰西学院课程讲义(1977-1978)/罗兰·巴尔特文集》为罗兰·巴尔特在法兰西学院1977-1978学年年度研究班课程的讲义。  罗兰·巴尔特去世前在法兰西学院讲授了三年“文学符号学”讲座,“中性”是第二学年的课程主题。在这部迟至2002年才发表的讲稿里,巴尔特秉承其在就职演讲中预告的创新精神,把“中性”这个语法概念延伸到哲学、意识形态、社会行为、性观念等不同领域,即一切能够破除或避开以二分法为标志的聚合关系的思想和行为。  巴尔特解构了“中性”的23种正面和负面的表征或“闪现”,并广征博引老子、古希腊哲人、卢梭、波德莱尔、托尔斯泰、本雅明、纪德、尼采等人的思想,从而揭示了非冲突性的“中性”对于西方伦理学、哲学、政治学和语言学话语中的习常观念所具有的丰富意义。

目录

法文版前言
1978年2月18日
开场白
篇中篇
善意
疲惫
1978年2月25日
疲惫(续)
沉默
优雅
1978年3月4日
补充之一
优雅(续)
睡眠
断言
1978年3月11日
补充之二
色彩
形容词
1978年3月18日
补充之三
中性诸相
愤怒
1978年3月25日
补充之四
中性的积极方面
观念域
1978年4月1日
补充之五
意识
1978年4月29日
回答
1978年5月6日
礼仪
冲突
补充
波动
1978年5月13日
补充之六
引退
1978年5月20日
傲慢
全景
1978年5月27日
补充之七
全景(续)
契机
无为
1978年6月3日
无为(续)
雌雄同体
附录
强度
休假
畏惧
本课概述
课目:中性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附论
展开全部

节选

《中性:法兰西学院课程讲义(1977-1978)/罗兰·巴尔特文集》:  这封信有两点使我感触良多:  1)欲望。我在阐明我(对于中性的)的欲望的同时,也改变了他人的欲望。“告诉我欲想何人,欲想何物”,我们就是这样一道前行的(参见《恋人絮语》)。没办法,没有欲望就无法讲话一没有欲望就没有课程(开场白中谈到的取向②),而且这种欲望不必成为一条法则。因此,问题不在于这门课的主题是什么。除了停止谈论自己的欲望以外,也就是说,放弃这门课程,没有别的解决办法一是否值得考虑?为什么不行呢?可是,这样做会引起欲望之外的其他问题,一些现实的问题(我已经谈到过“放弃写作”)。所以,就目前而论,我们继续上课,而且,关于这一点,我申明,我把中性作为本课程的主题,从而使它成为一个明白无误的中心:倾听的对象。但是,恰恰因其如此,我的言下之意是,存在着一个中心之外的东西,一个侧面,一种间接的东西:被听到的东西:不要倾听,而是要通过倾听而听见一作为中心的中性已经不是课程的实质所在了一实质在间接当中。什么是欲望中的、中性的间接之物呢?  A)欲望只是一种经历。我经历中性。明天也许会有另一种欲望。中性的经历也可以用别的方式说出:此刻,在我身上,中性完全是一种反应:它是一种反应性的欲望(在尼采所说的意义上):弱者的、奴隶们的欲望吗?一个星期以前,我收到一位素不相识的人寄来的一本书(很正常);昨天此君打来电话,问我对书的看法。我于是心生中性之欲:不去读这本书的欲望,什么都不琢磨的欲望,不知道如何言说的欲望:无欲的权利,无欲的欲望是否具备某种(法则的)示范力量?中性并非一个目标,一个靶子:它是一种体验。一则著名的寓言讲到,禅宗嘲笑那些把手指当成被指的月亮一我感兴趣的是手指,而不是月亮。①  b)居于主题位置的中性(因而是非实质的),也许是取代别的东西的一个熟语,一副面具,一个涂画过的屏幕(是一种病症吗?)。是什么呢?也许是例如某种政治上或关系方面的焦虑感?这不应由我来说三道四,因为我一旦提出一种诠释,就提出了一个新的interpretan-dum{待解命题)。不过我们对此可以思考一下,先不下结论。  2)让我颇有感触,有助于我仔细思考的第二点。那位善意的听众在我头脑里引起一个疑难(无解的逻辑难题):要么,谈论中性并使其成为一条法则;要么不把它变成一条法则,因此我也不去谈论它(整个这门课于是告吹)。这个疑难是实在的:这位听众的介入使之更加明晰,尖锐:不过,与此同时,他的介入也颠覆了这门课:也许,我间接地和顽固地谈论的东西正属于难题的一部分;你们可能注意到(如果我对自己加以评论的话),(迄今)几乎所有我们谈论的熟语都把一个疑难摆在了大家面前:善意:湿或干,非“正确”;疲惫:无休止的终结过程;沉默:变成自身的符号,无论意图是什么;睡眠:感觉不出自身的空虚;断言:语言逼迫我非下断言不可,即使不是出于本意;色彩:中性是有颜色的(而且会沾染他物!);形容词:制造意象,无法从语言里去除。除了这些疑难之外,还可以追加(我讲得很快)一门与不断被提出、要求和避开的事物有关的修辞学。例如案卷、话语的归档、类型:从未发掘、彻底查理过。  那么,也许,被动反应的旁边会生出积极因素将产生于:这门课:一步步地:如何承认世界充满疑难,如何(痛苦地、极尽享乐地)经历一系列疑难而生活到死亡,而不必借助一股逻辑的、说教的力量一下子摆脱它们?也就是说,如何把经历疑难当成一种创造活动?也就是说,通过一套文本~话语的实践——它不破除疑难,而是使其充满爱意地(依旧是尼采用语)蔓延,进入与他人(公众)盘错纠结的言语当中?这一点我已经用另一种方式说过了(开场白):文学或者写作(此处便是我的栖身之所,但绝无自抬身价之意)一表现充满疑难、用疑难编织成的世界十一场排解疑难的实践,但并非彻底解决,也就是毫无傲慢态度。  (看得出来,如果我乐此不疲地发挥下去,很快就无课可上了,剩下的只能是一些补充。补充子虚乌有:那才是*理想的中性啊!不过,我们还是要回到中性的那些熟语上去,还得用八个星期我们才能历数一遍。)  ……

作者简介

  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其一生经历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媒体文化评论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学期(1962-1976),以及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学思想界前后辉映,并被公认为蒙田以来法国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罗兰·巴尔特在法国开创了研究社会、历史、文化、文学深层意义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发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专著,其丰富的符号学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性。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从崭新的角度,以敏锐的目光,剖析了时装、照片、电影、广告、叙事、汽车、烹饪等各种文化现象的“记号体系”,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及历史的方式。晚期巴尔特对当代西方文化和文学的思考进一步深化,超出了前期结构主义立场,朝向有关意义基础、下意识心理、文学本质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认识论问题的探讨。  罗兰·巴尔特对于西方未来学术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其学术遗产对于非西方文化思想传统的现代化发展也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他的思想和研究领域宽广,其作品适合于关心人文科学各领域,特别是文学理论领域的广大读者研读。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