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

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

1星价 ¥106.6 (7.2折)
2星价¥106.6 定价¥14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4885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66
  • 出版时间:2018-03-01
  • 条形码:9787520348850 ; 978-7-5203-4885-0

内容简介

比较文学变异学自2005年提出以来,已得到哈佛大学David Damrosch,芝加哥大学Haun Saussy,法国索邦大学Bernard Franco等有名学者的深度评介。本书全面梳理靠前外研究现状,分两大部分进行创新阐述:、二、三章从学科外部分析变异学的学术背景、哲学基础和创新路径;第四、五、六章从学科内部分析变异学的理论内涵、外延边界和实践方法。主要创新有:第五章梳理出文学变异的四条规则,是对变异之“度”的有效回应;第六章节“流传变异学”分为译介变异、传播变异和接受变异;第二节“阐释变异学”分为错位阐释变异、对位阐释变异和移位阐释变异;第三节“结构变异学”分为文学结构变异、文论结构变异和文化结构变异,这九个分支构成变异学的实践话语体系。

目录

**章 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学术背景
**节 变异学视域下的影响研究述评
第二节 变异学视域下的平行研究述评
第三节 变异学视域下的中国话语述评
第四节 变异学视域下的国际现状述评

第二章 比较文学变异学的思想资源
**节 “易之三名”与哲学变异思想
第二节 “理论旅行”与理论变异思想
第三节 “文本间性”与文本变异思想

第三章 比较文学变异学的路径启示
**节 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的转向
第二节 从翻译研究到译介研究的转向
第三节 从解经学到阐释学的转向

第四章 比较文学变异学的理论特征
**节 变异学的基本内涵及研究现状
第二节 跨越性、文学性作为基础性特征
第三节 异质性、变异性作为可比性特征
第四节 规律性、他国化作为发展性特征

第五章 比较文学变异学的规则限度
**节 价值信仰规则与变异限度制约
第二节 文化惯习规则与变异限度制约
第三节 知识体系规则与变异限度制约
第四节 话语权力规则与变异限度制约

第六章 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实践领域
**节 变异学研究领域及实践路径概述
第二节 实证性:流传变异学
第三节 类同性:阐释变异学
第四节 他国化:结构变异学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  (二)对位阐释变异的主要特征  对位阐释变异不同于传统的平行研究,其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设一个基本的可比性论域。对位阐释需要一个明确的方向,只有方向趋同,才可能形式对位。但是,对位阐释极有可能形成“拉郎配”的局面,我们对某个论域的预设,并不是对可比性对象的纯主观圈定,这里所圈定的是对话平台而不是对话性质,重点在于构建两个基点,经由这两个基点形成一个椭圆形的辐射场域,两者之间有通约性的话语平台,但并非借助这个平台研究他们的相似性,尽管对比较文学而言,这种相似性一直是可比性的基础:“在各国文学之间,在中外文学之间,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还是文艺批评,无论是古代文学还是近代文学,也无论是文艺思潮、文学流派还是文艺理论,都存在着大量相似的现象。这众多的相似有不少确实是有‘事实关系’、‘因果’关系的,但也有许多却是没有直接影响的‘平行性类似’。”日尔蒙斯基也指出:“依靠‘比较文学研究’,它既估计到文学发展的平行现象和由它引起的文学之间类型的相似,也考虑到存在着受这种平行现象制约并与它紧密相联的国际间文学相互作用,‘影响’和‘借用’。”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的对位阐释不同于上述这两种情况,因为它只对论域进行事实认定,而不对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例如中国的“道”与“逻各斯”的对位,就是中西文学理论关于意义生成方式的论说场域;李伟昉《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比较研究》,就是比较中西小说题材关于“怪”的言说论域,李伟昉认为:“满足人类在现实困境中难以如愿的情感和欲望,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渴望探究未知领域的强烈好奇心的需要,正是英国哥特小说与六朝志怪小说的创作通则,也是其作为小说艺术殊途同归的真谛。因此,它们都获得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意味深长的审美价值。”汪洪章教授将刘勰的“奇”与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进行对位阐释,其比较的论域在于:“什氏所谓‘陌生化’背后所隐含的一系列诗学主张,与刘勰的‘奇’,就其针对文学形式、技巧、手法的自身演化而构成文学史的主要内容来说,无疑是相通而无碍的。”他认为刘勰的“奇”与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在文学形式和手法这个论域上,是可以进行对话的。以上表明,对位阐释变异首先就要确立“位”,或者说要确立比较论域是什么。  2.在对位中“寻异”。按照影响研究的思维,通俗地说,是“我有,你可以有或应该有”,这是一种潜在的求同思维下的“对比法”。不可否认,没有绝对纯粹的封闭式理解,任何文本必须置身于一个知识传统。但是在比较文学之中,这种先行掌握往往不是为了认同他者,而是为了确认自身,因此在比较之前,往往有一个立场,这个立场诸如西方有浪漫主义,那么中国有没有浪漫主义?屈原、李白比较像,能否比较一下?西方有逻各斯,中国有没有?西方哲学有知识体系,中国有没有?如果有,就可以类比,如果没有,要么不比,要么就用我有的去解释你没有的。例如赛义德《东方学》中所论述的东方形象,就是用西方观念“君临”东方所阐释出来的话语形态。  ……

作者简介

  王超(1981-),200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本硕博均免试保送),师从曹顺庆教授。现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剐教授。在《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CSSCI约20篇)。《弗朗索瓦·于连研究》获评“四川省优秀博士论文”,并参加“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独立主持“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等3个省级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研究”。参编The Variation The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等5部著作。主讲课程《比较文学》获海南省教学大赛一名、全国三等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