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名记者(第十二卷)

中国名记者(第十二卷)

1星价 ¥44.8 (7.0折)
2星价¥44.8 定价¥64.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21592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383页
  • 出版时间:2019-12-01
  • 条形码:9787010215921 ; 978-7-01-021592-1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 《第二号轮船》《南极岸边》《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战上海二三事》《难忘真理标准大讨论》《爆炸英雄李勇》《绥东见闻》《岁寒看战场》《战事重心》等。

目录

铁肩担道义文章谱千秋
——《中国名记者》序/柳斌杰 李东东

常入“虎穴”走笔战地
陆灏(1920—2003)
人物评介/郭钰
作品选编
《第二号轮船》
《南极岸边》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献身军队新闻事业
华楠(1921—2015)
人物评介/施善玉孙晓青
作品选编
《战上海二三事》
《难忘真理标准大讨论》

赤子归国写名篇
仓夷(1921—1946)
人物评介/乔云霞
作品选编
《爆炸英雄李勇》
《绥东见闻》

中国新闻界的一面旗帜
穆青(1921—2003)
人物评介/王萍
作品选编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慎思放言
马沛文(1921—2014)
人物评介/黄圣淳赵云泽
作品选编
《检验真理的标准与解放思想的斗争》

倚马万言“秦上校”
姚溱(1921—1966)
人物评介/陈开和
作品选编
《岁寒看战场》
《战事重心》

抒写“英雄史诗”
杜鹏程(1921—1991)
人物评介/王会
作品选编
《向彭副总司令反映火线见闻》
《帕哈太克里乡三喜临门》

一生仗义执言
胡星原(1921—1983)
人物评介/司婷婷
作品选编
《罗卓英之撤退》
《华南走私何以猖獗?》
《冲破重重的封锁》
《延安看(解放日报)》

历经战火锤炼报道国际风云
沈定一(1921— )
人物评介/谭林茂
作品选编
《越南民主共和国的伟大成就》
《访问马鲁古》

从延安走向青海的“老新闻”
乔迁(1920—2001)
人物评介/边江
作品选编
《延安在狂欢》
《延安人民的爱和憎》
《青海是祖国的一个十分可爱的地方》
《青海,我心中的海》

雪域高原写鸿篇
赵慎应(1921—2005)
人物评介/罗婷
作品选编
《毛主席的队伍进入拉萨》
《在人民解放军拉萨门诊所里》
《西藏高原一代新人》
“爱我广播献平生”
丁一岚(1921—1998)
人物评介/乔云霞
作品选编
《血的控诉》
《忆邓拓》(节选)

龙江党报改革家
江村(1921—2019)
人物评介/田雷邬伊岩
作品选编
《“打马虎”》
《一个新型的大学校——庄户学》

战场上拿起照相机
高粮(1921—2006)
人物评介/钱江
作品选编
《即将升起的**面五星红旗》
《攻占天津大王庄》
《激烈的上甘岭战斗》
“直立行走的水”
刘衡(1921—2009)
人物评介/钱江
作品选编
《“妈妈教我放鸭子”》
《离不开高山》
《育种家的“伊甸国”》
“笔下写的,剑砍不掉”
林里(1921一)
人物评介/王贵金 殷燕
作品选编
《深圳见闻》

名传西北建功朝鲜
普金(1921—2007)
人物评介/白继红刘琳怡
作品选编
《敌军工作在晋察冀》
《战士们的嘲笑》

百部新闻纪录片筑丰碑
苏河清(1921—2008)
人物评介/王战军
作品选编
《1949年西柏坡会议》
《全国土地会议》
《第1、2、3号》
《毛主席朱总司令莅平阅兵》
《解放了的中国》
《祝贺——毛主席访问苏联》
《周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

以火诗情报道经济
张沛(1922—2018)
人物评介/钱江
作品选编
《新的矛盾和新的平衡》
《在华灯初放的天安门》
《深圳的崛起:一项大政策的成功》

与中国农民共命运
吴象(1922—)
人物评介/钱江
作品选编
《定陶西台集战斗中 六勇士歼敌百余》
《阳关道与独木桥》(节选)
《历史在这里拐了一个弯》(节选)
展开全部

节选

  常入“虎穴”走笔战地  陆灏,原名许彬章,又名许干、洛灏,1920年生于江苏无锡,2003年9月3日病逝于上海。1938年赴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晋察冀边区西北战地服务团、拓荒剧社、抗敌剧社从事文艺工作。1943年任《晋察冀日报》特派记者。1948年至1957年任《人民日报》记者、编辑和驻苏联记者,《人民日报》驻武汉、辽宁记者站负责人。1957年冬回到上海,任复旦大学新闻系写作教研室主任。1958年起,任《文汇报》副总编辑、党委副书记。1988年经全国新闻高级专业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定为高级记者。曾任上海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杭州大学新闻系名誉主任。著有散文集《建设鞍山的人们》《长江桥头》《王崇伦的故事》,特写集《陆灏新闻作品选》等。  活跃在晋察冀的文艺青年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7岁的陆灏当时在上海《神州日报》社当电话接线生。受到好友徐志灏的鼓励,他加入了沈钧儒、邹韬奋等爱国民主人士领导的救国会,跟着大家去参加抵制日货的演讲、游行,向人们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同年秋天,邹韬奋创办的《抵抗三日刊》上延安陕北公学的招生简章和有关报道,点燃了陆灏想去陕北公学学习的热情。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徐志灏和《神州日报》经理蒋光堂,得到了他们的极力赞成。1937年11月的一个拂晓,陆灏乘上英商怡和洋行一艘开往南通的轮船,踏上去延安的道路。经历重重波折与千辛万苦,1938年3月,终于到达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两个月后,陆灏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年底,陆灏参加西北战地服务团,随着八路军的部队到达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先后担任晋察冀军区第五军分区政治部拓荒剧社社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少年艺术队队长,活跃在抗日宣传**线。无论是在拓荒剧社,还是在抗敌剧社,陆灏都是一个热情、活泼的青年。他勤学苦练,悟性很高,与剧社同伴一起激情满怀、斗志昂扬地活跃于晋察冀山地、平原、乡村、城镇,为大家表演独幕话剧、歌舞剧、秧歌剧、快板剧、活报剧等等一从农村的旧戏台、沙滩、坡地、街头,到自己创制的帐篷舞台、城镇的剧场、部队的营房,到处都留下他们的足迹。他们的节目真实地反映了边区人民的斗争生活,形式多样,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每次演出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陆灏时常身兼导演、演员、服装道具、设计布景、灯光等数职,还是剧社里的语言老师,帮助纠正演员的发音。  陆灏之前没有读过几年书,但利用业余时间加入培训班,学习文化知识。他多才多艺,创作了反映斗地主、分田地的大型儿童歌舞活报剧《乐园的故事》。平时他也喜欢写诗,常在报上发表诗歌。1943年年初,陆灏写了一首30行的诗《敬礼,苏联红军‘》,诗中写道:“让我们向你们神圣的宣誓/为祖国,我们将忍受*后的痛苦和牺牲/像你们一样的反攻,一样的忠勇/在今年要消灭我们共同的敌人。”在这首诗中,陆灏明确表达了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革命事业的决心。其间,他还写了一篇通讯《少年儿童在成长——抗敌剧社的孩子们》,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在这篇通讯中,陆灏生动地记述了抗敌剧社这些天真可爱、土生土长的“文艺娃娃”练习写作、出版壁报、创作节目、到处演出的情景。这篇通讯,是唯一一篇记录晋察冀“抗敌剧社”孩子们成长的文章,弥足珍贵,后来被收入军事译文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1937—1949抗敌剧社实录》一书中。  用笔杆子战斗的新闻记者  由于一直活跃在文艺宣传**线,陆灏在晋察冀边区文化界渐渐小有名气。1943年夏,他成为《晋察冀日报》、新华社冀晋分社的特派记者,开始以笔为武器在战场上闯荡。  1943年,晋察冀北岳区经历了一场残酷的反“扫荡”战争。日军纠集大量兵力,在边区腹地拉锯“扫荡”三个月,晋察冀日报社在灵寿、平山、阜平的深沟高山上,日夜与敌人周旋。陆灏深入斗争**线,采写了一系列战地新闻、通讯。其中他采写的《刘振汉回来了》《偷袭秦家台》《南甸,是敌人的坟地》《我亲眼看见了敌人的败相》等通讯,传达着“东线”军民同心协力、同仇敌忾的英勇精神,鼓舞着边区人民的意志,坚定了他们“抗敌必胜”的信心,被称作“军区东线反蚕食斗争报告”,是当时极有影响力的新闻通讯。同时,陆灏还写了《温都河上的血仇》《滹沱河畔过春节》《敌在井陉造成重重惨案,黑水坪三口井里填满尸首,老虎衙中毒同胞尽成血水》等新闻报道,以真实、详尽的笔触揭露了日寇烧杀抢掠、惨无人道的暴行,成为后人研究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情况的珍贵历史资料。  ……

作者简介

柳斌杰,男,汉族,1948年9月生,陕西长武人,1968年4月参加工作,197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师范大学外研所西方经济专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专业毕业,硕士研究生,教授,高级经济师,博士生导师。 李东东,女,汉族,中共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新闻专业毕业,法学硕士,高级编辑。全国政协委员,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