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20125395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1cm
  • 页数:15,16,293页
  • 出版时间:1980-10-01
  • 条形码:9787020125395 ; 978-7-02-012539-5

本书特色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总体介绍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是普通读者阅读古典文学的入门书和基础书。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历史超过60年。这套丛书旨在把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作家作品呈献给普通读者,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品鉴古典文学可靠版本。这套丛书以中国历代文学经典名著、诗文名家作品为对象,约请相关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整理注释,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质量可靠且方便阅读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书和入门书。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是在“读本丛书”的基础上进行分化重组(四大名剧和小说部分另做新丛书)、遴选再版、增补扩充而成。该丛书分批编辑出版,*辑于2017年12月出版,第二辑于2020年出版。 这套丛书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这是一套古典文学普及读本,丛书以选本为主,撷取代表性作家的代表性作品,把古典文学*精华的部分呈现给读者。 二、时间从先秦至晚清,贯穿中国古代历史,文体涵盖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赋、乐府、词、散文、戏曲等主要文体。 三、整理者皆是学殖深厚的学者,如钱锺书、王伯祥、俞平伯、余冠英、游国恩、唐圭璋、萧涤非、夏承焘等,他们都是当代学术大家、名家,工作严谨细致,认真规范。这些图书也是他们的代表作。 四、众多图书经过几代读者的认可,具有良好的品质口碑。 五、丛书至今历时六十余年,图书经过多次再版修订和编辑加工,质量日臻完善。 六、本次出版,所有图书皆重排、重编、重校,版式、封面设计典雅大方。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梅尧臣诗若干首, 涉及异文处出校勘记 ; 对难解的字词, 以及与诗歌有关的本事、时事做简要的注释。收录的作品主要包括: 田家、依韵和子聪夜雨等。

目录

目录 序 田家 依韵和子聪夜雨 寄河阳签判富彦国 黄河 梅花 依韵和载阳登广福寺阁 依韵和欧阳永叔同游近郊 依韵和永叔同游上林院后亭见樱桃花悉已披谢 游园晚归马上希深命赋 留守相公新创双桂楼 和永叔柘枝歌 希深惠书言与师鲁永叔子聪几道游嵩因诵而韵之 拟玉台体七首(录二首) 早行道中相逢 古意 送弟良臣归宣城 馀姚陈寺丞 聚蚊 余居御桥南夜闻妖鸟鸣效昌黎体 随州钱相公挽歌三首(录一首) 中秋与希深别后月下寄 和才叔岸傍古庙 自急流口经长芦江入金陵 早渡长芦江 游响山 建德新墙诗 往东流江口寄内 代内答 夏雨 彼吟 腊日出猎因游梅山兰若 田家 陶者 闻欧阳永叔谪夷陵 闻尹师鲁谪富水 寄饶州范待制 咏王右丞所画阮步兵醉图 猛虎行 水轮咏 禽言四首(录二首) 读《汉书·梅子真传》 古意 闻雁寄欧阳夷陵 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 和元舆游春次用其韵 离芜湖至观头桥 宿州河亭书事 晚泊观斗鸡 庙子湾辞 送马廷评之馀姚 腊日雪 送何遁山人归蜀 代书寄欧阳永叔四十韵 一日曲 襄城对雪(二首录一首) 夏日晚霁与崔子登周襄故城 闻尹师鲁赴泾州幕 夏日陪提刑彭学士登周襄王故城 王殿丞赴莫州日就余求钓竿数茎以往今因其使回戏赠 依韵和李君读余注《孙子》 田家语 汝坟贫女 双凫观 鲁山山行 至香山寺报秀叔 疲马 寄永兴招讨夏太尉 桓妒妻 故原战 故原有战卒死而复苏来说当时事 吊石曼卿 醉中留别永叔子履 金山寺并序 依韵和武平九月十五日夜北楼望太湖 冬雷 送崔主簿赴睦州清溪 寄题徐都官新居假山 过华亭 回自青龙呈谢师直 青龙海上观潮 社前 惜春三首 花娘歌 观居宁画草虫 悼亡三首 书哀 杂兴 送逐客王胜之不及遂至屠儿原 送周仲章太博之巨野 邺中行 送苏子美 同谢师厚宿胥氏书斋闻鼠甚患之 普净院佛阁上孤鹘 正月十五夜出回 董著作尝为参谋归话西事 戏寄师厚生女 郭之美忽过云往河北谒欧阳永叔沈子山 寄汶上 李舍人淮南提刑 李审言归郑州 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 悼子 怀悲 谕乌 雨中宿谢胥裴三君书堂 和蔡仲谋苦热 答裴送序意 开封古城阻浅闻永叔丧女 梦登河汉 秋夜感怀 梦感 秋雁 初冬夜坐忆桐城山行 元日 逢牧 寄滁州欧阳永叔 春寒 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 前以诗答韩三子华后得其简因叙下情 椹涧昼梦 灵树铺夕梦 汝州等慈寺阁望嵩岳 缺月 和永叔桐花十四韵 忆将渡扬子江 丙戌五月二十二日昼寝梦亡妻谢氏同在江上早行忽逢岸次大山遂往游陟予赋百馀言述所睹物状及寤尚记句有共登云母山不得同宫处仿像梦中意续以成篇 梦睹 悲书 寄光化退居李晋卿 和资政侍郎湖亭杂咏绝句十首(录一首) 麦门冬内子吴中手植甚繁郁罢官移之而归不幸内子道且亡而兹草亦屡枯今所存三之一耳遂感而赋云 寄宋中道 梨花忆 新婚 依韵和晏相公 舟中夜与家人饮 合流值雨与曹光道饮 寄送谢师厚馀姚宰 依韵和韩子华陪王舅道损宴集 哭尹师鲁 扪虱得蚤 同诸韩及孙曼叔晚游西湖三首(录一首) 七月二十一夜闻韩玉汝宿城北马铺 宋中道快我生女 裴如晦自河阳至同韩玉汝谒之 鸭雏 夜听邻家唱 风笛 甘陵乱 和宋中道元夕二首 戊子正月二十六日夜梦 读裴如晦万里集书其后 宣麻 胧月 兵 未晴 夜阴 夜晴 贫 韩子华约游园上马后雨作遂归 大风 金明池游 戊子三月二十一日殇小女称称三首 送王判官同提点坑冶 淮雨 杂诗绝句十七首(录七首) 五月二十夜梦尹师鲁 五月二十四日过高邮三沟 早发 望夫石 过褐山矶值风 宣州环波亭 见牧牛人隔江吹笛 与夏侯绎张唐民游蜀冈大明寺 寄麦门冬于符公院 和永叔中秋夜会不见月酬王舍人 宿邵埭闻雨因买藕芡人回呈永叔 八月二十二日回过三沟 岸贫 村豪 晚云 寄酬发运许主客 使风 小村 晓日 泊寿春龙潭上夜半黑风破一舟 发匀陵 闻雁 牵船人 田人夜归 郡阁阅书投壶和呈相国晏公 和欲雪二首(录一首) 山行冒雨至村家 寄文鉴大士 送阚令之潭州宁乡 乾明院碧鲜亭 得馀干李尉书录示唐人干越亭诗因以寄题 会胜院沃洲亭 和端式上人十咏(录一首) 永庆僧舍松风亭 题松林院 雪中廖宣城寄酒 春日拜垄经田家 将行赛昭亭祠喜雨 依韵和达观禅师赠别 阻风秦淮令狐度支寄酒 江上遇雷雨 登瓜步山二首(录一首) 韩子华江南安抚 周仲章通判润州 书窜 月下怀裴如晦宋中道 愿嚏 寄西京通判宋次道学士 东城送运判马察院 送湖州太守章伯镇 依韵和王中丞忆许州西湖 自和 寄达观禅师 送刘推官贡甫赴汝州 送钱驾部知邛州 观杨之美画 李审言遗酒 送赵谏议知徐州 晨起裴吴二直讲过门云凤阁韩舍人物故作五章以哭之(录一首) 闻高平公殂谢述哀感旧以助挽歌三首 送王察推缜之邓州 书南事 七月十六日赴庾直有怀 送河北转运使陈修撰学士 送陆介夫学士通判泰州 送徐君章秘丞知梁山军 依韵和秋夜对月 送令狐宪周度支知秀州 送韩文饶寺丞宰萧山 蔡君谟示古大弩牙 依韵和仲源独夜吟 许生南归 送临江军监酒李太博 道损司门前日过访别且云计程二月到郡正看暗恶海棠颇见太守风味因为诗以送行 十二月十三日喜雪 十一日垂拱殿起居闻南捷 淘渠 高阳关射亭 京师逢卖梅花五首(录二首) 送胡公疏之金陵 次韵和端式见赠 逢羊 依韵和原甫月夜独酌 送林大年寺丞宰蒙城先归馀杭 依韵和原甫六月八日晓雨 送余中舍知汉州德阳 依韵吴冲卿秋虫 江邻几迁居 闻刁景纯侍女疟已 景纯以侍儿病期与原甫月圆为饮 永济仓书事 依韵和孙侔雁荡二首 赴刁景纯招作将进酒呈同会 宁陵阻风雨寄都下亲旧 新霜感 淮阴侯庙 又平律一首 重过瓜步山 发长芦江口 龙女祠祈顺风 金陵三首(录一首) 雪中发江宁浦至采石 早发大信口 春夜闻雨 早春田行 依韵和吴季野马上口占 闲居 秋雨篇 闻永叔出守同州寄之 宣城马御史酒阑一夕而西因以寄之御史尝留老马与予仆 咏怀四首 鸭脚子 游隐静山 秋日家居 昭亭别施度支 潘歙州话庐山 送潘歙州 嘉雪应祈呈权郡通判 依韵和郭祥正秘校遇雨宿昭亭见怀 依韵和郭秘校苦寒 依韵和郭秘校昭亭山偶作 送郭功甫还青山 百舌 朝二首(录一首) 宣州杂诗二十首(录四首) 打鸭 夜 东溪 寄维阳许待制 志来上人寄示荼花并压砖茶有感 时鱼 闻进士贩茶 梅雨 五月十三日大水 梦后寄欧阳永叔 送方进士游庐山 历阳过杜挺之遂约同入汴 读黄莘秘校卷 答张令卷 依韵和王平甫见寄 依韵和孙都官河上写望 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杜挺之忽来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辄书一时之语以奉呈 宿洪泽 依韵和表臣奎野亭 表臣以阻水见勉次其韵 释闷 释滞 答高判官和唐店夜饮 依韵和刘原甫舍人赴扬州途次赠予翩翩河中船 挑灯杖 李审言相招与刁景纯周仲章裴如晦冯当世沈文通谢师厚师直会开宝塔院 重送周都官 送李才元学士知邛州 送石昌言舍人使匈奴 直宿广文舍下 送宋中道太博倅广平 送李泾州审言二首 送刁景纯学士使北 送马仲途司谏使北 观杨之美盘车图 和永叔答刘原甫游平山堂寄 和孙端叟寺丞农具十五首(录二首) 和孙端叟蚕具十五首(录二首) 上元从主人登尚书省东楼 自和 和公仪龙图忆小鹤 二月五日雪 定号依韵和禹玉 寄桂州张谏议和永叔 太师杜公挽词五首(录二首) 送甥蔡骃下第还广平 送唐紫微知苏台 送毕甥之临邛主簿杂言 送王介甫知毗陵 苏明允木山 送余少卿知睦州 哭孙明复殿丞三首(录一首) 和杨直讲夹竹花图 依韵和永叔戏作 得王介甫常州书 览显忠上人诗 送周直孺秘校和州都曹 送晁质夫太丞知深州 次韵奉和永叔谢王尚书惠牡丹 送葛都官南归 次韵答黄介夫七十韵 永叔内翰见索谢公游嵩书感叹希深师鲁子聪几道皆为异物独公与余二人在因作五言以叙之 送谢师直秘丞通判莫州兼寄张和叔 永叔内翰见过 和江邻几学士画鬼拔河篇 送制置发运唐子方学士 题老人泉寄苏明允 送弟禹臣 依韵和原甫昭君辞 再依韵 送刘弼秘校赴婺源 次韵景彝赴省宿马上 韵语答永叔内翰 送马行之都官 依韵和长文紫微春雨二首 次韵和刘原甫紫微过予饮酒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柳絮 次韵永叔试诸葛高笔戏书 送祖择之赴陕府 送侯孝杰殿丞签判潞州 送张子野知虢州先归湖州 送尹瞻驾部监灵仙观 送朱玠户曹之广德军 次韵和永叔夜闻风声有感 次韵和景彝省闱宿斋二首(录一首) 次韵答王景彝闻余月下与内饮 次韵和景彝对月 司徒陈公挽词二首(录一首) 送叶都官赴蜀州倅 送刘定贤良下第赴广陵令 送周介之学士通判定州 寄金山昙颖师呈永叔内翰 次韵和景彝元夕雨晴 送李使知冀州 次韵刘原甫社后对雪 和刘原甫复雨寄永叔 送正仲都官知睦州 续永叔归田乐秋冬二首 和介甫明妃曲 寄怀刘使君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寂寞的名山事业——纪念“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面世六十年 (作者:尚晓岚) *近,《红楼梦》的作者署名忽然成了热门话题,“无名氏续”挑战了高鹗作为续书者的“常识”。实际上,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署名早在2008年就已发生变动,此后一直延续,如今竟随着“四大名著珍藏版”的推出发酵成了“新闻”。 古典文学的研究和出版,或许就是这般“炒冷饭”的事业。年复一年,修订、再版、加印,署名也好校注也罢,即使细小变化的背后,都可能有大量研究成果甚至学术争论,但读者和媒体对此并不敏感,能像《红楼梦》署名这样传播开的,极少。正是这寂寞的事业,构筑了传统与经典的坚固大厦。 在《红楼梦》署名问题沸沸扬扬之际,人文社悄然推出了“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版*辑。实际上,该社的“四大名著”,按传统亦属于这套丛书,数十年来堪称*通行、读者认知度*的版本。古典文学的阅读,绕不开读本丛书,而丛书的故事,要从六十年前讲起。 在那个时代,古籍整理面向普通读者 朝内大街166号,人文社所在地,破旧得令人倍感亲切。在书和资料足以把人埋起来的古典编辑室,青阅读记者看到了一份1958年9月的油印材料——《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年出版规划草案(中国古典部分)》,内容是三套古典文学书系的选目和基本方针,其中就包括“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涵盖历代的诗词文曲小说等等,共五十种,还详细列出了丛书序言或后记的写作要求。 “读本丛书,是请有影响力的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编选、标点、注释。所谓‘读本’,就是以大众普及为目的,供大家阅读用的一个版本。”长期主持古典部工作的人文社副总编辑周绚隆说,“1958年,读本丛书被正式命名,它的历史还可以向前追溯。” 1951年,冯雪峰主持创建人文社,从全国招纳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古典部主任是聂绀弩,还有王利器、顾学颉、陈迩冬、舒芜、周绍良、周汝昌等等。建社初期,为满足社会上对古籍的需要,先是快速影印了一批书。“那时候国家图书馆的宋元善本很容易借出来,我们的《玉台新咏》《乐府诗集》等等都是根据宋版书影印的。”与此同时,社里开始规划和推进古籍的整理出版。 “1952年我们出版了七十一回本《水浒》,影响特别大,它实际上标志着新中国整理出版古籍的开始。”周绚隆说。在那个时代,古籍整理不是学界的自说自话,而是面向读者的,要选择优秀的底本,加新式标点,校勘注释,形成一个可供普及的版本,“供给广大人民群众阅读”。1958年是出版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不仅人文社做出了“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丛书”“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的详尽规划,中华书局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也在这一年启动,甚至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的规划也可追溯至这一年。回望之下,不免让人油然而生敬意,在那个国家并不富裕的时代,文化和出版体现出非凡的责任和气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并不是一句空话。 选家和编辑的水平,造就了经典版本 读本丛书,除了几部长篇小说和名剧,多数是选本,不仅要点校,还要求编选精当,注释准确。所以选家的眼光和水平就很重要。对此,人文社内部有一个机制,周绚隆概括为:“*,谁值得做;第二,谁能做。”就是说,先敲定经典作家作品,再据此寻找能够胜任的编选者,没有合适的人就先放下,绝不凑合。有些作品,社内编辑水平很高,自己就做了,像顾学颉的《元人杂剧选》、陈迩冬的《苏轼诗选》《苏轼词选》等;还有很多书是在全国范围内选人,皆为一时俊彦,像马茂元的《楚辞选》、王伯祥的《史记选》、萧涤非的《杜甫诗选注》、钱锺书的《宋诗选注》、夏承焘和张璋的《金元明清词选》等等,现在看都是很经典的选本。读本丛书的早期版本是很多读书人的心头挚爱,它们手工绘图、书法题签、书卷气十足的装帧设计,也备受称道。 人文社早年有一个习惯,为了维护品牌的严肃性,很多书初版都用副牌社的名义,经过读者和社会检验后才能纳入“人民文学出版社”旗下,像《红楼梦》在五十年代*初就是用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印行的。读本丛书的入选标准非常严格,1958年仅有余冠英的《汉魏六朝诗选》、钱锺书的《宋诗选注》等数种列入丛书。这个规矩延续下来,直到今天,只有经过读者和市场检验的书,才能戴上“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的冠冕,之前一概先以单品种面世。 老一辈学者,怎样为了这套书殚精竭虑,学者型的编辑,怎样一字一词地校改,双方怎样反复沟通琢磨,留下许多事迹。记者在编辑部看到一册七十年代《杜甫诗选注》的校样,上面写满了编辑戴鸿森先生的随文批注,以及编选者萧涤非先生的答复,两人切磋商改,细致入微,水平极高。古典编辑室的李俊仔细研读过这份校样,他说:“细读这些批注文字,戴、萧二人商榷学术的画面仿佛映现在眼前。那时‘文革’结束不久,百废待兴,学术研究在回归正轨的道路上谨慎探索,该怎么走?能迈多大步?一切尚未可知,而这本校样正是当年留下的足迹。” 古籍出版和一般图书不同,即使出版了,工作也未结束。钱锺书的《宋诗选注》1958年面世,记者在编辑部看到一封杨绛先生的书信,是钱先生去世后,她逐条订正《宋诗选注》的排印讹误。李俊编辑则用“此恨绵绵无绝期”来形容他改校样的感受——这句诗里的“恨”,是遗憾之意。造就一个经典版本,需要不断修订打磨,改正讹误,补充新的研究成果,一本书经过几代人之手,历时数十年,并不罕见。只要有需求,严格来说就没有终结之时。古籍出版所蕴含的精神,一如那部讲述编纂辞书的日本电影《编舟记》,精益求精,琐细平淡,无论怎样施以审美的目光,终究是寂寞的。 当代人做选本,有自己的优势 “文革”之前,列入读本丛书的书有十二种。据周绚隆介绍,丛书的出版在“文革”中放缓,但并未中断。“文革”后,古籍出版迎来新局面,读本丛书也在八十年代初呈现蓬勃之势。一批在“文革”中被搁置延误的书出版了,重新活跃的学术界贡献了一批新成果,还有一批作品进行了全面修订——像今天通行的人文版《红楼梦》就是这一时期面世的。 近些年,读本丛书在不断地扩充和发展,一批唐宋以后的文选和诗选陆续加入。周绚隆概括为:“断的补齐,个别版本替换,有问题的修订。”古典编辑室重整规划,丛书下设三个系列:一是四大名著;二是历代诗选,如今从《先秦诗选》到《清诗选》已出齐;三是断代文选,有《唐文选》《明文选》《清文选》等。三个系列加上已有的词选、曲选、四大名剧等,结构更为平衡。 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等几个选本很有名,如今由于版权原因,已不在读本丛书之列,《诗经选》更替为褚斌杰先生的选本。至于增补新书必然涉及的编选者问题,周绚隆说,要选择在某一领域有长期投入和深度积累的学者,“我们要避开那些特别忙的学术达人,掌握各种资源的学术组织者,他们是不会给你好好干的。” 周绚隆认为,今人编选古籍,借助电脑和网络技术,能掌握和利用海量信息,学术研究几十年来也有长足的发展,对作家作品和版本的研究大大细化,与纯粹靠记忆和学养的前辈学者相比,这些都是优势。“但我们的专注程度不如老一辈。另外,现在借助各种工具,互相参考,选本的独特性就不如过去那么鲜明。不过,选家的个性和经典性之间未必都是同步的,首先我们还是要追求经典性,不要遗漏重要作品,希望在保证经典性的情况下有一定独特性。” 人们阅读古籍的能力普遍不如以前 如今,读本丛书面临着新环境,国家大力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读者自发的兴趣和热情也在升温。“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明显感觉经典文学的经典版本,销量在持续回升。”周绚隆介绍说,去年人文社的“四大名著”平均销量都过了五十万套,业绩超出以往。而刚面世不久的读本丛书典藏版*辑印了5000套,很快就加印了。“如果是2000年前后,印5000想卖掉,就要费很长时间。” 周绚隆觉得,随着网络的普及,读者对古典文学纸质书的依赖一度有所下降,“但是现在明显感觉到,读者重新开始关注有品质、有品牌的东西。我们再版读本丛书,也是基于这样一个市场判断。”不过,他并不一味乐观,“必须承认,古典文学在全民阅读中的占比,跟过去比还是下降了很多,人们阅读古籍的能力普遍不如以前。现当代作品,不管原创的还是引进的,有很多是消费品。但古典文学,即使很轻松的东西,在许多读者看来,也是知识性的,还是有一定的分量,不太容易接受。” *近,古典编辑室的葛云波写了一篇文章《如何识破机器人的“伪诗”》,他从作家韩少功的《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一文谈起。韩少功把宋代秦观的一首七绝和IBM的作诗软件“偶得”的一首作品并置,让三十多位文学研究生分辨,结果很多人“犹疑不决抓耳挠腮”。接下来,葛云波逐一分析了机器生产的这首诗的“不对劲”之处,实际上从字句到格律破绽都很明显。“熟读唐诗三百首,识破假作不用久”,葛云波觉得,目前并不是机器作的诗有多高明,而是我们自身阅读古典文学的经验不足,导致真伪莫辨。 显然,积累这种经验,培育对古典文学的感受力,没有捷径,只能从*基本的阅读开始。历时六十余年锻造而成的“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就是一套打基础的书。曾经参与丛书工作的人文社老一辈编辑陈新先生认为:“时代变了,如今的出版社大多专注长篇大卷、总集、全集之类,对小打小闹的如选本等作品,基本上已无暇顾及,因此在书店中也很难找到新的古籍选本。但我认为,要弘扬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化,如果离开优秀的古籍选本,恐怕难以为功。不妨设想一下,一位普通的读者,哪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去从篇幅浩瀚的总集、全集中去吸收营养,何况优良的古籍选本,并非真正没有市场。” 让古典文学走出学院的藩篱,真正成为大众的精神营养,前辈们已经做出了示范,能否接续这个事业,就要看出版界、学术界的志向和能力了。比起学院内部的研究和积累,普及恐怕是更艰难、更重大的课题。

作者简介

朱东润(1896-1988),江苏泰兴人,曾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是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主要著作有《史记考索》、《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杜甫叙论》、《张居正大传》、《梅尧臣传》、《陆游传》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