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02017484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74
- 出版时间:2022-11-01
- 条形码:9787020174843 ; 978-7-02-017484-3
本书特色
寂寞的名山事业——纪念“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面世六十年 (作者:尚晓岚) *近,《红楼梦》的作者署名忽然成了热门话题,“无名氏续”挑战了高鹗作为续书者的“常识”。实际上,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署名早在2008年就已发生变动,此后一直延续,如今竟随着“四大名著珍藏版”的推出发酵成了“新闻”。 古典文学的研究和出版,或许就是这般“炒冷饭”的事业。年复一年,修订、再版、加印,署名也好校注也罢,即使细小变化的背后,都可能有大量研究成果甚至学术争论,但读者和媒体对此并不敏感,能像《红楼梦》署名这样传播开的,极少。正是这寂寞的事业,构筑了传统与经典的坚固大厦。 在《红楼梦》署名问题沸沸扬扬之际,人文社悄然推出了“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版**辑。实际上,该社的“四大名著”,按传统亦属于这套丛书,数十年来堪称*通行、读者认知度*高的版本。古典文学的阅读,绕不开读本丛书,而丛书的故事,要从六十年前讲起。 在那个时代,古籍整理面向普通读者 朝内大街166号,人文社所在地,破旧得令人倍感亲切。在书和资料足以把人埋起来的古典编辑室,青阅读记者看到了一份1958年9月的油印材料——《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年出版规划草案(中国古典部分)》,内容是三套古典文学书系的选目和基本方针,其中就包括“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涵盖历代的诗词文曲小说等等,共五十种,还详细列出了丛书序言或后记的写作要求。 “读本丛书,是请有影响力的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编选、标点、注释。所谓'读本',就是以大众普及为目的,供大家阅读用的一个版本。”长期主持古典部工作的人文社副总编辑周绚隆说,“1958年,读本丛书被正式命名,它的历史还可以向前追溯。” 1951年,冯雪峰主持创建人文社,从全国招纳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古典部主任是聂绀弩,还有王利器、顾学颉、陈迩冬、舒芜、周绍良、周汝昌等等。建社初期,为满足社会上对古籍的需要,先是快速影印了一批书。“那时候国家图书馆的宋元善本很容易借出来,我们的《玉台新咏》《乐府诗集》等等都是根据宋版书影印的。”与此同时,社里开始规划和推进古籍的整理出版。 “1952年我们出版了七十一回本《水浒》,影响特别大,它实际上标志着新中国整理出版古籍的开始。”周绚隆说。在那个时代,古籍整理不是学界的自说自话,而是面向读者的,要选择优秀的底本,加新式标点,校勘注释,形成一个可供普及的版本,“供给广大人民群众阅读”。1958年是出版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不仅人文社做出了“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丛书”“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的详尽规划,中华书局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也在这一年启动,甚至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的规划也可追溯至这一年。回望之下,不免让人油然而生敬意,在那个国家并不富裕的时代,文化和出版体现出非凡的责任和气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并不是一句空话。 选家和编辑的水平,造就了经典版本 读本丛书,除了几部长篇小说和名剧,多数是选本,不仅要点校,还要求编选精当,注释准确。所以选家的眼光和水平就很重要。对此,人文社内部有一个机制,周绚隆概括为:“**,谁值得做;第二,谁能做。”就是说,先敲定经典作家作品,再据此寻找能够胜任的编选者,没有合适的人就先放下,绝不凑合。有些作品,社内编辑水平很高,自己就做了,像顾学颉的《元人杂剧选》、陈迩冬的《苏轼诗选》《苏轼词选》等;还有很多书是在全国范围内选人,皆为一时俊彦,像马茂元的《楚辞选》、王伯祥的《史记选》、萧涤非的《杜甫诗选注》、钱锺书的《宋诗选注》、夏承焘和张璋的《金元明清词选》等等,现在看都是很经典的选本。读本丛书的早期版本是很多读书人的心头挚爱,它们手工绘图、书法题签、书卷气十足的装帧设计,也备受称道。 人文社早年有一个习惯,为了维护品牌的严肃性,很多书初版都用副牌社的名义,经过读者和社会检验后才能纳入“人民文学出版社”旗下,像《红楼梦》在五十年代*初就是用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印行的。读本丛书的入选标准非常严格,1958年仅有余冠英的《汉魏六朝诗选》、钱锺书的《宋诗选注》等数种列入丛书。这个规矩延续下来,直到今天,只有经过读者和市场检验的书,才能戴上“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的冠冕,之前一概先以单品种面世。 老一辈学者,怎样为了这套书殚精竭虑,学者型的编辑,怎样一字一词地校改,双方怎样反复沟通琢磨,留下许多事迹。记者在编辑部看到一册七十年代《杜甫诗选注》的校样,上面写满了编辑戴鸿森先生的随文批注,以及编选者萧涤非先生的答复,两人切磋商改,细致入微,水平极高。古典编辑室的李俊仔细研读过这份校样,他说:“细读这些批注文字,戴、萧二人商榷学术的画面仿佛映现在眼前。那时'文革'结束不久,百废待兴,学术研究在回归正轨的道路上谨慎探索,该怎么走?能迈多大步?一切尚未可知,而这本校样正是当年留下的足迹。” 古籍出版和一般图书不同,即使出版了,工作也未结束。钱锺书的《宋诗选注》1958年面世,记者在编辑部看到一封杨绛先生的书信,是钱先生去世后,她逐条订正《宋诗选注》的排印讹误。李俊编辑则用“此恨绵绵无绝期”来形容他改校样的感受——这句诗里的“恨”,是遗憾之意。造就一个经典版本,需要不断修订打磨,改正讹误,补充新的研究成果,一本书经过几代人之手,历时数十年,并不罕见。只要有需求,严格来说就没有终结之时。古籍出版所蕴含的精神,一如那部讲述编纂辞书的日本电影《编舟记》,精益求精,琐细平淡,无论怎样施以审美的目光,终究是寂寞的。 当代人做选本,有自己的优势 “文革”之前,列入读本丛书的书有十二种。据周绚隆介绍,丛书的出版在“文革”中放缓,但并未中断。“文革”后,古籍出版迎来新局面,读本丛书也在八十年代初呈现蓬勃之势。一批在“文革”中被搁置延误的书出版了,重新活跃的学术界贡献了一批新成果,还有一批作品进行了全面修订——像今天通行的人文版《红楼梦》就是这一时期面世的。 近些年,读本丛书在不断地扩充和发展,一批唐宋以后的文选和诗选陆续加入。周绚隆概括为:“断的补齐,个别版本替换,有问题的修订。”古典编辑室重整规划,丛书下设三个系列:一是四大名著;二是历代诗选,如今从《先秦诗选》到《清诗选》已出齐;三是断代文选,有《唐文选》《明文选》《清文选》等。三个系列加上已有的词选、曲选、四大名剧等,结构更为平衡。 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等几个选本很有名,如今由于版权原因,已不在读本丛书之列,《诗经选》更替为褚斌杰先生的选本。至于增补新书必然涉及的编选者问题,周绚隆说,要选择在某一领域有长期投入和深度积累的学者,“我们要避开那些特别忙的学术达人,掌握各种资源的学术组织者,他们是不会给你好好干的。” 周绚隆认为,今人编选古籍,借助电脑和网络技术,能掌握和利用海量信息,学术研究几十年来也有长足的发展,对作家作品和版本的研究大大细化,与纯粹靠记忆和学养的前辈学者相比,这些都是优势。“但我们的专注程度不如老一辈。另外,现在借助各种工具,互相参考,选本的独特性就不如过去那么鲜明。不过,选家的个性和经典性之间未必都是同步的,首先我们还是要追求经典性,不要遗漏重要作品,希望在保证经典性的情况下有一定独特性。” 人们阅读古籍的能力普遍不如以前 如今,读本丛书面临着新环境,国家大力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读者自发的兴趣和热情也在升温。“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明显感觉经典文学的经典版本,销量在持续回升。”周绚隆介绍说,去年人文社的“四大名著”平均销量都过了五十万套,业绩超出以往。而刚面世不久的读本丛书典藏版**辑印了5000套,很快就加印了。“如果是2000年前后,印5000想卖掉,就要费很长时间。” 周绚隆觉得,随着网络的普及,读者对古典文学纸质书的依赖一度有所下降,“但是现在明显感觉到,读者重新开始关注有品质、有品牌的东西。我们再版读本丛书,也是基于这样一个市场判断。”不过,他并不一味乐观,“必须承认,古典文学在全民阅读中的占比,跟过去比还是下降了很多,人们阅读古籍的能力普遍不如以前。现当代作品,不管原创的还是引进的,有很多是消费品。但古典文学,即使很轻松的东西,在许多读者看来,也是知识性的,还是有一定的分量,不太容易接受。” *近,古典编辑室的葛云波写了一篇文章《如何识破机器人的“伪诗”》,他从作家韩少功的《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一文谈起。韩少功把宋代秦观的一首七绝和IBM的作诗软件“偶得”的一首作品并置,让三十多位文学研究生分辨,结果很多人“犹疑不决抓耳挠腮”。接下来,葛云波逐一分析了机器生产的这首诗的“不对劲”之处,实际上从字句到格律破绽都很明显。“熟读唐诗三百首,识破假作不用久”,葛云波觉得,目前并不是机器作的诗有多高明,而是我们自身阅读古典文学的经验不足,导致真伪莫辨。 显然,积累这种经验,培育对古典文学的感受力,没有捷径,只能从*基本的阅读开始。历时六十余年锻造而成的“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就是一套打基础的书。曾经参与丛书工作的人文社老一辈编辑陈新先生认为:“时代变了,如今的出版社大多专注长篇大卷、总集、全集之类,对小打小闹的如选本等作品,基本上已无暇顾及,因此在书店中也很难找到新的古籍选本。但我认为,要弘扬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化,如果离开优秀的古籍选本,恐怕难以为功。不妨设想一下,一位普通的读者,哪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去从篇幅浩瀚的总集、全集中去吸收营养,何况优良的古籍选本,并非真正没有市场。” 让古典文学走出学院的藩篱,真正成为大众的精神营养,前辈们已经做出了示范,能否接续这个事业,就要看出版界、学术界的志向和能力了。比起学院内部的研究和积累,普及恐怕是更艰难、更重大的课题。 ......
内容简介
先秦诗歌古朴典雅,形式独特,内容丰富,含韵悠长,出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其一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也是**部诗歌总集《诗经》,后世文人从中总结出了“风雅”“比兴”等中国诗歌创作的根本大法,并将其作为后世诗歌创作的典范;其二是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代表着中国南方地区以个体的歌唱为特征的诗歌艺术。此外,还有散见于典籍中保留了原始诗歌面貌的古歌谣。本书在诗歌的选择上注重艺术性,同时兼顾思想性;注释简明易懂,解读准确得当,为读者提供了一部全面掌握先秦诗歌艺术风貌,理解先秦诗歌内容深意的优秀选本。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总体介绍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是普通读者阅读古典文学的入门书和基础书。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历史超过60年。这套丛书旨在把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作家作品呈献给普通读者,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品鉴古典文学可靠版本。这套丛书以中国历代文学经典名著、诗文名家作品为对象,约请相关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整理注释,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质量可靠且方便阅读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书和入门书。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是在“读本丛书”的基础上进行分化重组(四大名剧和小说部分另做新丛书)、遴选再版、增补扩充而成。该丛书分批编辑出版,**辑于2017年12月出版,第二辑于2020年1月出版。第三辑于2021年1月出版。2022—2023年目前推出的为第四辑。 这套丛书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这是一套古典文学普及读本,丛书以选本为主,撷取代表性作家的代表性作品,把古典文学*精华的部分呈现给读者。 二、时间从先秦至晚清,贯穿中国古代历史,文体涵盖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赋、乐府、词、散文、戏曲等主要文体。 三、整理者皆是学殖深厚的学者,如钱锺书、王伯祥、俞平伯、余冠英、游国恩、唐圭璋、萧涤非、夏承焘等,他们都是当代学术大家、名家,工作严谨细致,认真规范。这些图书也是他们的代表作。 四、众多图书经过几代读者的认可,具有良好的品质口碑。 五、丛书至今历时六十余年,图书经过多次再版修订和编辑加工,质量日臻完善。 六、本次出版,所有图书皆重排、重编、重校,版式、封面设计典雅大方。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第四辑) 1. 先秦诗选增订版(赵敏俐 刘国民 选注) 2. 汉魏六朝诗选(陈庆元 于英丽 选注) 3. 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选注) 4. 宋诗选(张鸣 选注) 5. 金元诗选(邓绍基 选注) 6. 明诗选(杜贵晨 选注) 7. 清诗选(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 选注) 8. 左传选译(沈玉成 译注) 9. 刘禹锡诗选(阎琦 邱晓 选注) 10. 宋词选(胡云翼 选注) 11. 周邦彦选集(蒋哲伦 选注) 12. 陆游选集(王水照 高克勤 选注) 13. 聊斋志异选(张友鹤 选注) 14. 林则徐选集(杨国桢 选注) 15. 严复选集(周振甫 选注) 16. 王国维诗词选(陈永正 选注)
目录
一、古歌谣(选17首)
击壤歌
蜡辞
卿云歌
南风歌
采薇歌
饭牛歌
鹳鹆歌
楚狂歌
沧浪歌
越人歌
弹歌
易水歌
候人歌
《易经》古歌四首
大地之歌
婚礼之歌
战斗之歌
箕子之歌
二、《诗经》(选92首)
《周南》六首
关雎
葛覃
卷耳
桃天
芣苜
汉广
《召南》六首
鹊巢
采蘋
行露
殷其雷
摽有梅
野有死麕
《邶风》八首
柏舟
燕燕
凯风
谷风
式微
简兮
北风
静女
《鄘风》三首
桑中
……
三、《楚辞》(选11首)
再版后记
节选
击壤歌〔1〕 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 〔2〕 ! 〔1〕这首歌屡见于东汉王充《论衡》之《艺增》、《自然》、《须颂》诸篇。《艺增》:“《论语》曰:‘大哉!尧之为君也!荡荡乎民能名焉。'传曰:‘有年五十击壤于路者,观者曰:大哉,尧德乎!击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魏晋间皇甫谧《帝王世纪》:“老人歌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文字略有不同。王充称引此歌,但非他所作,此歌创作时间已不可考。全歌古朴质厚,写出了远古初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纯朴生活。击壤:古时一种游戏。王应麟《困学纪闻》二十引《风土记》曰:“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三寸,其形如履,先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步,以手中壤击之,中者为上。” 〔2〕“帝力”句:远古初民自然无为地生活,不需要尧之仁义礼让来行教化。帝,尧。 蜡辞 〔1〕 土反其宅 〔2〕 ,水归其壑;昆虫勿作 〔3〕 ,草木归其泽 〔4〕 。 〔1〕出自《礼记·郊特性》。蜡(zhà),一种在年终举行的有关农事的祭典,相传始自远古时代伊耆氏部落。蜡辞,即蜡祭时的祝辞。这篇祝辞全用祈使性的语气,实际上是一首“咒语”式的歌谣。在远古时代,因为生产力低下和科学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对自然灾害往往怀有恐惧和无可奈何的心理,但这首歌谣表现了人民控制、战胜自然灾害的强烈愿望和豪迈气慨。 〔2〕反:通“返”。宅:住宅,此处指土本来应该呆的地方。 〔3〕昆虫:害虫。勿:不要。作:兴起。 〔4〕草木:妨碍农作物生长的杂草和丛生的灌木之类。泽:聚水的洼地。 卿云歌 〔1〕 卿云烂兮,纠缦缦兮 〔2〕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3〕 。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予一人 〔4〕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 〔5〕 。於予论乐,配天之灵 〔6〕 。迁于贤圣,莫不咸听 〔7〕 。鼙乎鼓之 〔8〕 ,轩乎舞之 〔9〕 。菁华已竭,褰裳去之 〔10〕 。 〔1〕《尚书大传·虞夏传》曰:“舜将禅禹,八风修通……于时俊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八伯咸进稽首曰:‘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予一人。'帝乃载歌,旋持衡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於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贤圣,莫不咸听;鼙乎鼓之,轩乎舞之。菁华已竭,褰裳去之。'于时八风循通,卿云丛丛……。”这是舜帝与其大臣的相和之歌。舜歌唱天下光明太平;大臣赞美舜集聚日月光华而聪明贤达;舜勉励大臣百姓要遵从日月星辰的运行、四时的迁移之序和国家的政教法令,以后要听从禹的领导。后面写歌舞娱乐的盛况。传说舜是歌舞能手,还发明了五弦琴。他所演唱的歌舞有神灵的福佑,圣贤百姓莫不愿意欣赏聆听。他们也跟着载歌载舞,直到尽兴而去。这也许是中国古代有着完整记载的**组唱和诗,整组诗生动地描写了帝舜与大臣们欢乐和谐的情景,也表现了古代社会对帝王禅让的美好理想。诗的词句流畅,语言也比较华丽。虽然这首诗*早见于汉人的著作,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卿:通“庆”;庆云,和气光明之云。南朝沈约《宋书·符瑞志》:“于是八风修通,庆云丛聚。” 〔2〕“卿云”二句:形容丛聚的庆云像丝织品那样光彩灿烂。隐喻舜之世教化广远而天下太平。烂,灿烂。纠,丛聚。缦(màn)缦,光彩灿烂的样子。 〔3〕旦复旦兮:一天又一天,指太平之世将绵延不绝。沈德潜《古诗源》“旦复旦,隐寓禅代之旨”,可供参考。以上四句为帝舜唱。 〔4〕“日月”两句:日月的光明灵秀之气蕴育了舜之聪明贤圣。这是大臣赞美舜的歌辞。以上四句为八伯唱。 〔5〕“日月有常”四句:舜勉励大臣百姓的话,日月、星辰、四时、社会皆有秩序地运行,大臣百姓要诚实地遵从。常,常道。行,常行。经,常经。允诚,诚实。 〔6〕於(wū):语气词。论:讨论,此处指演唱。配天之灵:得到天的福佑。灵:神灵,灵气。 〔7〕“迁于”两句:舜所作的乐歌,连贤圣们也都愿意聆听。迁,移动,进升。 〔8〕鼙乎鼓之:大鼓小鼓一起演奏。《仪礼》:“鼙者小鼓,与大鼓为节。”这里的鼙与鼓都是动词。 〔9〕轩:飞舞的样子。 〔10〕“菁华”二句:尽情地歌舞娱乐之后,高高兴兴地离开。菁华,原指盛开的花,此处指歌舞尽兴。褰裳,提起下衣。去,离开。以上十二句为帝舜唱。 ......
作者简介
赵敏俐,1954年出生,男,汉族,内蒙古赤峰人,文学博士,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中国古代诗歌、中国现代学术史,在先秦诗歌、特别是汉代诗歌研究方面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著有《两汉诗歌研究》《汉代诗歌史论》《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化》《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先秦君子风范》《周汉诗歌综论》《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诗三百到元曲的艺术生史》等。
-
快乐就是哈哈哈哈哈 插图纪念版
¥15.6¥52.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7.5¥49.8 -
西南联大文学课
¥20.9¥58.0 -
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八品)
¥22.6¥58.0 -
她们
¥16.8¥46.8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6.5¥55.0 -
别怕!请允许一切发生
¥17.5¥49.8 -
战争与和平(上下)
¥23.4¥78.0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2¥29.8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41.5¥68.0 -
又得浮生一日闲
¥15.9¥49.8 -
这辈子 :1920-2020外婆回忆录
¥15.8¥45.0 -
山月记
¥14.8¥39.0 -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文通版)
¥13.0¥42.0 -
平平仄仄平平仄
¥24.3¥68.0 -
我生命中的那些人物
¥6.0¥20.0 -
茶,汤和好天气
¥7.6¥28.0 -
花.猫.幽默家:老舍散文经典全集
¥13.5¥45.0 -
林徽因讲建筑
¥8.7¥29.0 -
通往天竺之路
¥17.4¥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