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雠广义:校勘编

校雠广义:校勘编

1星价 ¥55.2 (8.0折)
2星价¥55.2 定价¥69.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1141214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2cm
  • 页数:390页
  • 出版时间:2020-03-01
  • 条形码:9787101141214 ; 978-7-101-14121-4

本书特色

《校雠广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强调研究成果的思想性、科学性、学术性和创造性的统一。全书共四编,分别为版本编、校勘编、目录编、典藏编。 校勘编主要介绍校勘学的界义与功用、书面材料错误的类型、书面材料发生错误的原因、校勘的资料、从事校勘所应具备的知识、校勘的方法、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等内容。 版本编主要介绍版本学的名称与功能,文献载体,纸书的装式,雕印本的品类,雕印本的鉴定,非雕印本的区分与鉴定,版本的变异与传承等内容。 目录编主要介绍目录与目录学、目录的结构及其功用、目录的著录事项、目录的分类沿革、综合目录、学科目录、特种目录、目录的编制等。 典藏编主要介绍典藏学的建立与典藏的功用、典藏单位、图书收集、书籍亡佚、图书保管、图书流通。 《校雠广义》是代表同一时期同一领域内研究的高水平著作。从出版至今,一直享有较高的荣誉和地位。该书被誉为“校雠学重建的奠基之作”,曾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一等奖。此次修订本,作者在原版基础上纠正文字讹误,吸收新观点与新材料,调整部分章节,内容更加完善。

内容简介

内容丰富,资料翔实 版本、校勘、目录、典藏,囊括“治书之学”,反映书籍由版本研究、文字校正到编目典藏全过程。 全新增订,更加完善 纠正文字讹误,全面核校引文,吸收新观点与新材料,调整部分章节,内容更加完善。 四色彩插,直观展示 重新配制《版本编》图版,彩色印刷,直观展示古籍版本特征。

目录

校雠广义叙录 **章 校勘学的界义与功用 **节 校勘与校勘学的发展 第二节 校勘与校勘学的功用 第二章 书面材料错误的类型 **节 单项错误 一 讹 二 脱 三 衍 四 倒 第二节 两重错误 一 既讹且脱 二 既讹且衍 三 既讹且倒 四 既脱且衍 五 既脱且倒 六 既衍且倒 第三节 三重错误 一 既讹且脱又衍 二 既讹且脱又倒 三 既讹且衍又倒 四 既脱且衍又倒 第三章 书面材料发生错误的原因 **节 致讹的原因 一 因形近而讹 二 因偏旁而讹 三 因字体变化而讹 四 因重文作二画而讹 五 因阙字作空围而讹 六 因字形缺坏而讹 七 一字讹为两字 八 两字讹为一字 九 因假借字而讹 十 因字习见与否而讹 十一 因上下文而讹 十二 因注文而讹 十三 因误改而讹 十四 因避讳改字而讹 十五 因政治原因而改 十六 为方便读者而改 十七 因提高文字水平而改 第二节 致脱的原因 一 因书籍缺损而脱 二 因重文而脱 三 因忽略重文符号而脱 四 因上下文而脱 五 正文误入注文 六 因字体残阙而删 七 因不识假借字而删 八 因不明词义而删 九 因不审文义而删 十 因据他书而删 十一 因据误本而删 十二 写工阙钞 十三 出版单位刊落 十四 因避讳而删 十五 因政治原因而删 第三节 致衍的原因 一 因形似而衍 二 因残字而衍 三 因不明通假字而衍 四 因两字义同而衍 五 因不明词义而衍 六 因不明文义而衍 七 因不明句读而衍 八 注文误入正文 九 校者旁记之字误入正文 十 涉上下文而衍 十一 误叠 十二 涉注文而衍 十三 因据误本文字而加 十四 因误据他篇而加 十五 因误据他书而加 十六 本无阙文而误加空围 十七 为牟利而加 十八 为说明自己的观点而加 十九 为便於阅读而加 第四节 致倒的原因 一 因上下字相关联而倒 二 因上下句相关联而倒 三 因错简错叶而倒 四 因不明字音而乙 五 因不明假借字而乙 六 因不明词义而乙 七 因不明文义而乙 八 因不明修辞手法而乙 九 因习见词语而乙 十 因据误本而乙 十一 因误据他书而乙 十二 因政治原因而颠倒原书 第四章 校勘的资料 **节 本书的异本 一 稿本 二 钞本 三 拓本 四 印本 五 注本 六 选本 七 校本 第二节 他书的引文 一 古类书的引文 二 古书注的引文 三 其他古书的引文 第三节 其他资料 一 甲骨文 二 金文 三 石刻 四 古印、封泥 五 其他书籍中的有关资料 六 专家学者的意见 第五章 从事校勘所应具备的知识 **节 语言学知识 一 文字 二 音韵 三 训诂 四 语法 五 修辞 第二节 校雠学知识 一 版本 二 目录 第三节 相关的专业知识 第六章 校勘的方法 **节 对校 一 对校 二 本校 三 他校 四 对校、本校、他校相结合 第二节 理校 一 语言 二 体例 三 史实 第三节 对校与理校相结合 第四节 校勘宜慎 第五节 校勘的程序与注记 第七章 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 **节 定本 第二节 定本附校勘记 第三节 底本附校勘记 第四节 单行的校勘记 第五节 与注释混合的校勘记 第六节 载於笔记中的校勘记 第七节 用单篇文章发表的校勘记 参考书目举要 附录 段玉裁与诸同志论校书之难篇疏证 李笠 广段玉裁论校书之难 李笠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程千帆 原名逢会、会昌,字伯昊,湖南长沙人。中国著名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曾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江苏省文史馆馆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著有《校雠广义》《史通笺记》《文论十笺》《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两宋文学史》等。 徐有富 1943年出生于南京,196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79年9月考入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师从程千帆教授研治中国古代文学。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著有《校雠广义》《目录学与学术史》《文献学管窥》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