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箪一食:最是人间烟火气

一箪一食:最是人间烟火气

1星价 ¥18.9 (3.8折)
2星价¥18.4 定价¥49.8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51702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37
  • 出版时间:2020-06-01
  • 条形码:9787520517027 ; 978-7-5205-1702-7

本书特色

在中国,衣不妨污浊,居室不妨简陋,道路不妨泥泞,而独在吃上,却分毫不能马虎。衣、食、住、行的四事之中,食的程度,远高于其余一切,很不调和。中国民族的文化,可以说是口的文化。 ——夏丐尊 整个中国烹饪法,就是仰仗着各种品味的调和艺术,虽然中国人承认许多食物就得靠其本身的原汁烹调,但总的来说,他们在将各种品味调和起来这方面,远比西方人做得多。 ——林语堂 中国人吃鸡之法有多种,其*著者有广州盐煽鸡、常熟叫花鸡,而我以为应数昆明汽锅鸡为**。汽锅鸡的好处在哪里?曰:*存鸡之本味。汽锅鸡须少放几片宣威火腿,一小块三七,则鸡味越“发”。 ——汪曾祺

内容简介

  《一箪一食:*是人间烟火气/民国趣读·闲情偶拾》是“民国趣读·闲情偶拾”书系中的一册。《一箪一食:*是人间烟火气/民国趣读·闲情偶拾》精选了老舍、梁实秋、朱自清、周作人、林语堂、叶圣陶等名家关于美食的散文。所选文章文风朴实、淡雅,每篇都以一种食物的名称为题目,篇篇精致,充满闲情逸趣,不仅写美食,更旁涉美食背后的文化、逸闻,读来常常口齿生津,馋涎欲滴。

目录

论吃饭
谈吃
释吃
五味
中国人的饮食
吃的
劝菜
藕与莼菜
芙蓉鸡片
风檐尝烤肉
爆双脆
忆儿时,中秋吃蟹
吃烧鹅
螺蛳
烤羊肉
关于豆腐
吃河豚
说笋之类
佛跳墙
过桥米线·汽锅鸡
大闸蟹
狮子头
铁锅蛋
落花生
豆腐
由熊掌说起
咬菜根
记腊八粥
梧州豆浆
喝豆汁儿
酸梅汤与糖葫芦
打橘子
吃瓜子
奇特的食物
饮食在福州
东北风味
南北的点心
回忆家乡味
故乡的食物
北京菜
绍兴的糕干
绍兴东西
扬州庖厨
姑苏菜艺
征途食事
谈宁波人的吃
食味杂记
老舍先生食趣
卢作孚与兼善面和兼善汤
李劫人的厨艺
闻一多先生食趣
展开全部

节选

  《一箪一食:*是人间烟火气/民国趣读·闲情偶拾》:  论吃饭  朱自清  我们有自古流传的两句话:一是“衣食足则知荣辱”,见于《管子·牧民》篇,一是“民以食为天”,是汉朝郦食其说的。这些都是从实际政治上认出了民食的基本性,也就是说从人民方面看,吃饭**。另一方面,告子说“食色,性也”,是从人生哲学上肯定了食是生活的两大基本要求之一。《礼记·礼运》篇也说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更明白。照后面这两句话,吃饭和性欲是同等重要的,可是照这两句话里的次序,“食”或“饮食”都在前头,所以还是吃饭**。  这吃饭**的道理,一般社会似乎也都默认。虽然历史上没有明白的记载,但是近代的情形,据我们的耳闻目见,似乎足以教我们相信从古如此。例如苏北的饥民群到江南就食,差不多年年有。*近天津《大公报》登载的费孝通先生的《不是崩溃是瘫痪》一文中就提到这个。这些难民虽然让人们讨厌,可是得给他们饭吃。给他们饭吃固然也有一二成出于慈善心,就是恻隐心,但是八九成是怕他们,怕他们铤而走险,“小人穷斯滥矣”,什么事做不出来!给他们吃饭,江南人算是认了。  可是法律管不着他们吗?官儿管不着他们吗?干吗要怕要认呢?可是法律不外乎人情,没饭吃要吃饭是人情,人情不是法律和官儿压得下的。没饭吃会饿死,严刑峻法大不了也只是个死,这是一群人,群就是力量:谁怕谁!在怕的倒是那些有饭吃的人们,他们没奈何只得认点儿。所谓人情,就是自然的需求,就是基本的欲望,其实也就是基本的权利。但是饥民群还不自觉有这种权利,一般社会也还不会认清他们有这种权利;饥民群只是冲动的要吃饭,而一般社会给他们饭吃,也只是默认了他们的道理,这道理就是吃饭**。  三十年夏天笔者在成都住家,知道了所谓“吃大户”的情形。那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天又干,米粮大涨价,并且不容易买到手。于是乎一群一群的贫民一面抢米仓,一面“吃大户”。他们开进大户人家,让他们煮出饭来吃了就走。这叫做“吃大户”。“吃大户”是和平的手段,照惯例是不能拒绝的,虽然被吃的人家不乐意。当然真正有势力的尤其有枪杆的大户,穷人们也识相,是不敢去吃的。敢去吃的那些大户,被吃了也只好认了。那回一直这样吃了两三天,地面上一面赶办平粜,一面严令禁止,才打住了。据说这“吃大户”是古风。那么上文说的饥民就食,该更是古风罢。  但是儒家对于吃饭却另有标准。孔子认为政治的信用比民食更重,孟子倒是以民食为仁政的根本。这因为春秋时代不必争取人民,战国时代就非争取人民不可。然而他们论到士人,却都将吃饭看做一个不足重轻的项目。孔子说“君子固穷”,说吃粗饭、喝冷水,“乐在其中”,又称赞颜回吃喝不够,“不改其乐”。道学家称这种乐处为“孔颜乐处”,他们教人“寻孔颜乐处”,学习这种为理想而忍饥挨饿的精神。这理想就是孟子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也就是所谓“节”和“道”。孟子一方面不赞成告子说的“食色,性也”,一方面在论“大丈夫”的时候列入了“贫贱不能移”一个条件。战国时代的“大丈夫”,相当于春秋时的“君子”,都是治人的劳心的人。这些人虽然也有饿饭的时候,但是一朝得了时,吃饭是不成问题的,不像小民往往一辈子为了吃饭而挣扎着。因此士人就不难将道和节放在**,而认为吃饭好像是一个不足重轻的项目了。  伯夷、叔齐据说反对周武王伐纣,认为以臣伐君,因此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这也是只顾理想的节而不顾吃饭的。配合着儒家的理论,伯夷、叔齐成为士人立身的一种特殊的标准。所谓特殊的标准,就是理想的*高的标准。士人虽然不一定人人都要做到这地步,但是能够做到这地步*好。  经过宋朝道学家的提倡,这标准更成了一般的标准,士人连妇女都要做到这地步。这就是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话原来是论妇女的,后来却扩而充之普遍应用起来,造成了无数的残酷的愚蠢的殉节事件。这正是“吃人的礼教”。人不吃饭,礼教吃人,到了这地步总是不合理的。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