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5972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50
  • 出版时间:2020-01-01
  • 条形码:9787520359726 ; 978-7-5203-5972-6

本书特色

本书通过对巴蜀哲学、巴蜀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探讨,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可供借鉴的思想成分和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资源的优势,立足巴蜀,面向全国,突出地方特色,为包括巴蜀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与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现代化服务,为建设文化强省、弘扬**民族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

内容简介

  《巴蜀哲学与文化探讨》通过对蜀学与经学相结合的发展脉络,巴蜀哲学的特色,巴蜀哲学对中国哲学发展的贡献,蜀汉经学发展的趋势、特点和历史地位,以及对巴蜀哲学与文化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人物思想的梳理,较为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巴蜀哲学与文化的价值与特质,巴蜀地域文化与时代思潮的互涵互动及其意义。客观地概括并总结了巴蜀哲学与文化的特点包括:以儒为本,融会三教,吸取诸家之长,具有较强的哲学思辨性;重经学,兼采汉宋,沟通训话与义理;重躬行践履、实事实功;重人情,道欲、性情相结合;综合创新,敢为天下先;兼容并包,多元开放;爱国献身,批判专制,与时俱进等。这体现了蜀学的博大精深与求实进取的精神,值得今天的人们借鉴和吸取。

目录

蜀学与经学相结合之发展脉络
巴蜀哲学之特色
巴蜀哲学对中国哲学发展的贡献
扬雄的道统思想及其在道统史上的地位
蜀汉经学发展的趋势、特点和历史地位
赵蕤与其《长短经》
李鼎祚与其《周易集解》
宋代蜀学与宋代理学——地域文化与时代思潮的互动及其意义
北宋蜀学三教融合的思想倾向
三苏蜀学探讨
张商英三教“鼎足之不可缺一”的思想
首届张械学术讨论会综述
张枝反对“四风”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魏了翁集宋代巴蜀理学之大成
融贯博通,会归于道——从虞集思想看元代理学的走向
来知德对理学的疑辨及其易学的特点
费密的中实之道与弘道论
唐甄的社会批判与革新求实思想
刘沅对理学的批评
廖平与蒙文通——以经学为中心
蒙文通经学思想探析
贺麟先生论失节
蔡方鹿巴蜀哲学与文化研究成果目录
展开全部

节选

  《巴蜀哲学与文化探讨》:  三 蜀学与经学相结合的发展脉络  蜀学与经学相结合,在巴蜀学术文化上,经历了发展演变的历程,巴蜀大地人杰辈出,他们的蜀学和经学思想体现了各个时代思潮的丰富内涵,为巴蜀文化及整个中国学术文化的创新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梳理蜀学与经学的发展脉络,可知其发展经历了三次兴盛时期,即汉代蜀学与经学发展的兴盛、宋代蜀学与经学发展的高潮和近现代蜀学与经学的转型与发展的高峰。蜀学与经学的结合,经历这三个阶段而形成、并发展为高潮。另有在其他阶段的流传演变和持续而不间断的发展。  (一)两汉时期蜀学与经学发展兴盛  西汉景帝时文翁任蜀郡守,兴学化蜀,引进儒学与儒家经学,推行教化,培养人才,使蜀学开始走向兴盛,堪与齐鲁之学相比。提升了其在全国文化中的地位,为日后蜀学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又经过后世的流传演变,蜀学*终兴盛发达,地域性文化与时代思潮相互促进,互动发展,并与经学相结合,经历了若干历史阶段的发展,蔚为大观,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显学,与其他各地域性文化交相呼应,互动交流,共同促进并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大发展。  文翁兴学化蜀,促进了儒学在蜀地的流传。文翁本人通《春秋》,其兴学和引进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学,以及律令之学。经过文翁化蜀,使儒学在蜀地广泛流传开来,把中原儒学主流文化与蜀地固有文化结合起来,形成别具特色的“蜀学”。  文翁化蜀以前,蜀地文化中儒学并不是主要成分。蒙文通认为,蜀地文化在文翁兴学化蜀之前,有一套自己的固有的系统和特色,并未笃信儒家的学说,比较爱好文学。如西汉一代的司马相如、王褒长于辞赋,严遵、李宏、扬雄是道家,同时扬雄也长于辞赋。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受到屈原道家思想的影响。由此蒙文通先生断定,在西汉时,名、法、儒、墨和六经的经师,巴蜀找不出来。所以得出:“辞赋、黄老、律历、灾祥是巴蜀固有的文化,司马、洛下都是值得研究的人物,严君平自然也值得研究。”也就是说蒙文通探求了文翁化蜀前后,延续到西汉之时,巴蜀固有的传统文化中儒学比较欠缺。尽管文翁兴学化蜀,传播了儒家思想,引进了儒家经学,但儒学在西汉之巴蜀,其影响仍然有待于推广发扬。这正是文翁化蜀的结果所致。蒙先生提到扬雄,认为他既受道家的影响,也长于辞赋。不过除此以外,扬雄作为巴蜀学者,蜀郡成都人,亦受到文翁兴学化蜀的影响,而以儒学为宗,又善于借鉴、吸收道家等其他思想来丰富发展儒家思想,不只是道家和辞赋家。  在文翁兴学化蜀的熏陶下,巴蜀之地尚文好学的风气蔚然兴起,蜀地文化在全国的地位由此也得到了提升,以致“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华阳国志》也以“蜀学比于齐鲁”称誉之。  文翁兴学化蜀把巴蜀地域文化与整个汉代儒家经学思潮的兴起紧密联系起来,因而其影响和意义不局限于蜀地,而是地域性文化与时代思潮紧密相连的表现。其影响和价值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与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儒学从诸子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一进程直接相关,并为此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儒学经文翁的兴学流人巴蜀之地,表现在文翁本人讲求持守儒学的基本价值仁爱,又好学,通《春秋》。在治蜀期间,文翁以儒学的思想观念指导社会的治理。并派遣明达敏捷的张叔等蜀士到京师受业于经学博士。这几乎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同步。并将学成归来的蜀生安排担任重要职务,通过他们的理政、教化活动,儒学在当时亦成为巴蜀地区治理和求学的指导思想,并培养了一批学者,尚学尊儒,蔚然成风,致使蜀地风气为之一变,由原来的重辞赋、黄老、律历、灾祥,到逐步重视儒术,教化大行。并且汉武帝诏令天下郡国均设立学校,使得文翁开创的地方官学模式流行天下,促进了儒学的推广流行,其影响不仅限于巴蜀之地。由此可见文翁兴学化蜀,不仅促进了儒学在蜀地的流传,而且扩大了其在全国的影响。此后,蜀中文化氛围浓郁,杰出人物辈出,学风朴实淳厚,以儒为主,融合诸家学术的蜀学得到长足发展。  ……

作者简介

  蔡方鹿(1951-),四川眉山人。1976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硕士课程教师进修班。历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现任四川师范大学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兼任中国朱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暨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朱熹研究会会长,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独著《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先后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另获省部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结项鉴定为“优秀”,并入选首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又于2014年获首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出版学术专著20多部,在海内外发表论文390余篇,其中在CSSCI核心期刊发表100余篇,被《新华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47篇。现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道统思想研究”首席专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