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44728621
- 装帧:70g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80
- 出版时间:2020-07-01
- 条形码:9787544728621 ; 978-7-5447-2862-1
本书特色
哈贝马斯以思考形而上学入手,将交往理性呈现于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努力,帮助我们更好地梳理了哲学史,并就同一与差异、哲学与科学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严谨的探讨。
内容简介
本书堪称哈贝马斯思想的浓缩。他以“形而上学之争”为切入点,集中阐明了他对英美语言哲学,特别是实用主义语义学(皮尔斯、塞尔、米德等)的批判与借鉴,以便在逻辑学与语义学之间开辟一条语用学的路子,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为交往行为理论提供有力的证明,破除传统理性的意识哲学前提。哈贝马斯主张,通过把主体间性的方法运用于意义与有效性、主体性与个体性等概念,真正的后形而上学思想既可以避免传统形而上学的“理性陷阱”,又可以保有启蒙理性的批判锋芒。
目录
**编回归形而上学?
**章移动的现代视界
第二章康德之后的形而上学
第三章后形而上学思想的主题
第二编实用主义转型
第四章论行为、言语行为、以语言为中介的互动以及生活世界
第五章意义理论批判
第六章论塞尔的《意义,交往及表现》
第三编形而上学与理性批判
第七章多元声音中的理性同一性
第八章个体化与社会化:论米德的主体性理论
第九章论哲学、科学与文学的关系
附录
第十章书评:回归形而上学?
作者后记
人名索引
译者后记
节选
**章 移动的现代视界 二十世纪哲学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堪称现代哲学? 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非常幼稚的问题,其实不然。早在本世纪之初,哲学思想不就出现了同绘画转向抽象、音乐由八音度转变为十二音度以及文学打破了传统叙事结构一样的发展断层吗?如果像哲学这样一桩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古典文化及其复兴的事业果真能够面向由于革新、试验和加速发展而永远处于变动状态的现代精神,那么,人们或许就可以进一步提出这样的问题:哲学是否也会像当代建筑一样面临着现代的老化问题?(作为后现代建筑的)当代建筑以一种温和的挑战姿态重新使用那些已经成为历史或被抛弃的装饰物,那么,哲学与这种后现代建筑之间有无相似之处呢? 至少在术语上有类似的地方。当代哲学家也在庆贺他们告别了现代(步入后现代)。他们中有些人自称后分析哲学家,另一些人则自封为后结构主义者或后马克思主义者。现象学家由于尚未达到他们的“后主义”(Postismus),因而险些不被信任。 1 四种哲学思潮 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甚至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都已有若干世纪的历史。今天,各种思潮日新月异。哲学思潮说到底是一种效果史现象。它们遮蔽了学院哲学的永恒发展过程。学院哲学的变化周期比较漫长,因而与问题和学派的不断更迭形成鲜明的对比。尽管如此,由于学院哲学提出了其问题,并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此,它在本世纪也形成了四种思潮,分别是分析哲学、现象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这四种思潮之间差别很大,我们只要深入考察一下,立刻就会发现这一点。不过,它们到底还是一条思想大河中的四种各具特色的思想体系。黑格尔称哲学思想为“精神形态”(Gestalten des Geistes),这一说法非常贴切。因为一种独特的精神形态一旦被认可了其独特性和命名,就已经偏离了其原旨,也就注定要走向消亡。就此而言,“后主义”并非一味地见风使舵;作为时代精神的测量仪,我们倒是应当认真对待这种“后主义”。 上述四种思潮在形式、结构和影响等方面都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尤其是现象学和分析哲学在学科内部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迹。它们早已有了自己的史家和标准像。个别著作已经称得上是经典文献:分析哲学方面有摩尔的《伦理学原理》,罗素和怀特海的《数学原理》,现象学方面则有胡塞尔的《逻辑研究》。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之间,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和《关于人道主义的通信》之间,都有着一定的不同,这表明(他们各自的哲学都发生了)某种转向。此外,这两种思潮内部也发生了分化。语言分析分为科学论和日常语言论。现象学则在人类学方向上拓展,并沿着本体论方向深化,接着双管齐下,吸收了存在主义的现实性。继法国*后一批具有创造性的代表人物如萨特、梅洛?庞蒂之后,现象学似乎已经四分五裂,相反,分析哲学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里独步一时,时至今日,由于有了奎因和戴维森,分析哲学依然占据着垄断地位。 各种力量的空前集中,看来已经完全从内部决定了这种为规范的自我批判所左右,并根据自身的问题不断进行自我调整的(分析哲学)传统的走向。分析哲学传统*终在库恩那里形成一种后经验主义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在罗蒂那里则形成一种后分析语言哲学的语境主义。而且,正是在这种自我扬弃中,分析哲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进而促使语言分析继续决定着这一领域的阐释水准。 结构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代表了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思想类型。结构主义是由外界(索绪尔的语言学和皮亚杰的心理学)促成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布洛赫和葛兰西)则继承了黑格尔主义传统,把马克思的思想从政治经济学恢复成反思哲学。但是,早在社会理论温床上的思辨思想萌芽之前,上述这两种思潮就在各种精神科学和社会科学中为自己铺平了道路。 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就已经开始与弗洛伊德的元心理学联姻,并因此而激发流亡纽约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出版了许多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在这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同经过巴什拉的科学批判、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结构主义之间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然而当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在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中恢复成一种纯粹哲学时,结构主义才通过本想对它加以克服的福科和德里达等人刚刚进入哲学思想的领域。由此可见,这些哲学思潮告别现代的形式是截然不同的。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尚未丧失活力的领域里,其理论生产的社会科学特征和专业哲学特征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后结构主义今天看来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被尼采推向极端的理性批判。分析哲学不断自我扬弃,现象学则在自行消解,结果就是科学化和世界观化。 ……
作者简介
于尔根??哈贝马斯(1929— ),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1929年生于杜塞尔多夫,50年代前期先后在哥廷根、苏黎世和波恩,攻读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后期曾在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担任阿多诺的助手。60年代先后任海德堡大学哲学副教授和法兰克福大学哲学与社会学教授。1971年至1980年担任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科技时代生存条件”研究所所长,1983年回法兰克福大学任哲学教授,至1994年退休。哈贝马斯知识渊博,学术兴趣广泛,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其理论的核心是通过批判理论的“语言学转向”,以交往行为理论来捍卫启蒙的现代性立场。主要著作除本书外还有:《公共领域的结构变迁》(1962)、《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1968)、《认知与兴趣》(1968)、《后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问题》(1973)、《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1976)、《交往行为理论》(1981)、《现代性的哲学话语》(1985)、《话语的伦理学》(1991)。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5.2¥38.0 -
哲学家的狗:一本让人捧腹大笑的超萌醒脑哲学书
¥15.9¥49.8 -
生活即是行动
¥19.2¥52.0 -
圣经的故事
¥19.1¥58.0 -
传习录
¥11.6¥55.0 -
周国平人文讲演录:人生和性爱的难题
¥13.9¥39.8 -
列宁全集4
¥3.8¥9.7 -
传习录:王阳明心即是理,知行合一
¥10.1¥36.0 -
心灵的平和之美
¥17.1¥45.0 -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升级图解版
¥14.3¥46.0 -
弗洛伊德论自我意识
¥14.1¥38.0 -
论语讲座
¥9.0¥23.0 -
哲学家们都在想什么
¥15.7¥49.0 -
谈修养
¥9.0¥20.0 -
昨日书林:道教史
¥12.2¥33.0 -
十力语要初续
¥10.3¥24.0 -
时间哲学简史
¥19.2¥52.0 -
沉思录
¥18.4¥49.8 -
穿越时空,与孔子对话
¥17.3¥48.0 -
哲学讲话-大家小书
¥23.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