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鸣皋文集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50631748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52
- 出版时间:2020-06-01
- 条形码:9787550631748 ; 978-7-5506-3174-8
内容简介
该书为江苏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家邱鸣皋先生的代表作品结集,既包含普及性的导读和赏析文章,也有专业性学术论文。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给青年朋友讲屈原、唐宋文学论 稿、文史丛论、诗词鉴赏。该书是邱先生多年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
目录
邱鸣皋文集
目录
/ 给青年朋友讲屈原
一、 屈原的家世与出生时、地
二、 屈原的青年时代
三、 屈原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
四、 屈原徘徊汉北的时候
五、 为卫国牺牲的将士而写的悼歌
六、 植根于民歌的《九歌》
七、 诗人屈原终于被放逐了
八、 祖国历史上*伟大的长诗——《离骚》
九、 两个插曲——《卜居》与《渔父》的故事
十、 屈原之死
/ 唐宋文学论稿
李白诗歌纵横谈
从《石壕吏》的人民性谈到杜甫的评价问题
从诗与乐的关系谈到词的产生
陆游、吕祖谦、韩元吉关系考述
陆游研究札记之一
陆游研究札记之二
陆游研究札记之三
陆游与辛弃疾
陆游师从曾几新论
南宋诗人巩丰考略
舒岳祥简论
关于张炎的考索
张炎三题
张炎词探微举隅
张炎评传
谢翱评传
/ 文史丛论
焉能如此解《论语》——以《论语》首章为重点
《论语本解》:以互证法注疏《论语》
为韩信辩诬——兼谈刘邦诛除异姓王与加强中央集权问题
杜甫没有写过海棠诗
论北宋高俸养廉之弊
张玉娘《兰雪集》版本及其他
关于张玉娘及其《兰雪集》的研究——与李丹先生商榷
疑义相与析——关于张玉娘及其《兰雪集》的研究问题
张玉娘研究:《栝松沈氏世系图》不足为据
/ 诗词鉴赏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杨万里《跋徐恭仲省干近诗三首》
杨万里《重九后二日同徐克章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
汪元量《醉歌》(十首选四)
郑思肖《德祐二年岁旦》二首
郑思肖《伯牙绝弦图》
林景熙《冬青花》
谢翱《西台哭所思》
谢翱《过杭州故宫二首》
真山民《杜鹃花得红字》
白居易《长相思》
戴叔伦《转应曲》
韩琦《点绛唇》
苏轼《江城子·别徐州》
李之仪《忆秦娥·用太白韵》
米芾《蝶恋花》
李祁《点绛唇》
吕渭老《好事近》
吕渭老《薄幸》
洪适《渔家傲引》
赵昂《婆罗门引》
程垓《酷相思》
程垓《*高楼》
程垓《卜算子》
程垓《愁倚阑》
葛立方《卜算子》
陈亮《虞美人·春愁》
章良能《小重山》
姜夔《浣溪沙》
郑域《昭君怨》
戴复古《柳梢青·岳阳楼》
黄简《柳梢青》
冯去非《喜迁莺》
魏了翁《醉落魄》
魏了翁《朝中措》
周文璞《浪淘沙》
高观国《玉蝴蝶》
高观国《金人捧露盘》
家铉翁《念奴娇》
陈郁《念奴娇》
张炎《疏影》
张炎《清平乐》
张炎《阮郎归》
王炎午《沁园春》
萧观音《回心院》
完颜亮《鹊桥仙》
完颜璟《蝶恋花》
赵秉文《大江东去》
李俊民《感皇恩》
元好问《临江仙》
元好问《小重山》
元好问《摸鱼儿》
元好问《摸鱼儿》
元好问《鹧鸪天》
编后记
节选
给青年朋友讲屈原 一、 屈原的家世与出生时、地 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这天,各地都有吃粽子、划龙舟的风俗。这个风俗起源很早,据说都是为了纪念我们祖国古代文学史上**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 屈原是祖国历史上*伟大的一位天才的爱国诗人。他生存的时代距离现在虽然已经有两千三百多年了,可是他的精神,他的思想和艺术,一直活在祖国人民的心里,他永远是祖国历史上一颗灿烂的巨星,放射着万丈光芒,照耀着祖国的历史。 谈到祖国的诗歌,不能不知道屈原;谈到祖国伟大的时候,也不能不知道屈原;为了了解和正确地认识祖国的光荣传统和优秀历史遗产,更不能不知道屈原。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公元前221)的楚国,出生在一个与楚王同姓的贵族家庭里。《史记·屈原列传》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屈原在他的《离骚》一开头就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高阳即颛顼,相传是楚国君的祖先。楚氏族姓芈。屈原是楚武王熊通的后人。楚武王之子瑕,受封于屈邑,其子孙遂以“屈”为氏。因此屈原与楚王同是高阳氏的后代,但因年深代远,传到屈原这里,与楚王的宗法关系也就相当疏远了,只是高阳氏的“苗裔”而已。 屈原在《离骚》中又说到他的生辰:“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汉代王逸解释说:“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孟,始也。贞,正也。……正月为陬。庚寅,日也。降,下也。……言己以太岁在寅,正月始春,庚寅之日,下母之体而生,得阴阳之正中也。”(《楚辞章句》)这就是说,屈原是在寅年寅月寅日出生的。对此,引起后代学者如宋代的洪兴祖、朱熹以至清代的邹汉勋、陈玚,近现代的刘师培、郭沫若、浦江清、游国恩、姜亮夫、胡念贻等人的考证、推算。其中刘师培的推算是楚宣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前343),游国恩先生同意这种推算;郭沫若推算为楚宣王三十年(公元前340);浦江清的推算为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但金开诚先生则说:“胡念贻同志又在他们的基础上作了新的考证(详见其《屈原生年新考》,《文史》第五辑),得出的结论是:屈原生于公元前353年(楚宣王十七年)的正月二十三日,迄今为止,关于屈原生年的考证虽还有多种说法,但比较而言都不如胡氏之说为近是。”(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著《屈原集校注·前言》) 屈原的祖籍,据姜亮夫先生说,“应当是甘肃青海一带的人”,“高阳的生地相传在昆仑一带,所以屈子每当情绪无可依托时,有时想到高阳,也有时想到西方,想到昆仑高原,这一名词自然就成为屈原寄命归宗的根本了”。(姜亮夫《屈原》,《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卷)屈原的故里,一般认为是丹阳的秭归。丹阳是楚始封之地,屈原故里即在秭归东北数十里的乐平里。不过,“丹阳”所在是有分歧的:一说在湖北秭归,一说在湖北枝江,一说在河南淅川西峡一带(丹水以北地区,有学者怀疑这里有可能是屈原的出生地),江苏也有丹阳。虽有分歧,不过还是以传统说法秭归为主,此地有屈原祠,旧址在秭归县归州镇向家坪,建于唐代。现因三峡大坝建筑,迁至秭归县新县城茅坪凤凰山,是三峡库区地面文物保护的重点项目。二、 屈原的青年时代二、 屈原的青年时代 屈原从小就立志做一个大公无私、利国利民的人。他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修身养性,容不得半点儿偏差,这在他的《离骚》等辞赋里是反复阐述的。 因为屈原是贵族出身,才学又好,年轻的时候就在宫廷里做事,并且得到楚怀王的信任,先后做了三闾大夫和左徒的要职。三闾大夫即春秋战国时的“公族大夫”,职掌楚国三姓(昭、屈、景)贵族的政教,负有教育王族子弟的责任。大约就在这个时期,屈原写过一篇《橘颂》,是借赞美橘树做比喻,阐发励志劝学思想的一篇诗歌。金开诚先生说“《橘颂》可能是屈原担任三闾大夫时的作品……屈原写《橘颂》,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橘颂》是一篇教书育人的作品。”(《屈原集校注》)在这篇作品里,有几节把他的志向和对学生的要求说得非常明白:原文释文嗟尔幼志,啊!你幼年的志气,有以异兮。便和别人有些差异。独立不迁,独立的意志,坚定不移,岂不可喜兮。岂不叫人心生欢喜。…………闭心自慎,修身养性,自我克制,终不失过兮。始终不敢有什么过失。秉德无私,坚守美德,大公无私,参天地兮。配得上苍天和大地。…………年岁虽少,你的年龄虽然不大,可师长兮。却可为人的老师。行比伯夷,你的德行能与伯夷相比,置以为像兮。树为榜样供大家学习。——《橘颂》这虽然是屈原早年的一篇作品,他坚毅的个性,崇高的志趣,对楚国的无限忠贞,以及对学生的期望,都已充分流露出来。他早年还写过其他什么作品没有,现在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只是他的天才、能力以及他爱乡土、爱祖国的热情,得到了楚怀王的赏识,于是让屈原做了他的左徒。左徒的官职在楚国比较高,仅次于令尹(宰相),是楚国的重臣。游国恩先生认为,左徒也是史官的职位,“古代史官的学问,真是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通的。没有极博的学问,决不配做史官”(《读骚论微初集》)。屈原是个博闻强记、明于治乱的人,所以怀王才让他当这个官。屈原在这个官位上,凭着自己的精明干练和丰富的学问,特别是对楚国的无限忠诚,深得怀王信任,常常和怀王在朝堂之上计议国事,起草法令,还要代表怀王接待外宾,应对诸侯,做些外交工作,工作干得样样都很出色。屈原的工作核心之点,是修明法度,举贤授能,这在楚国是带有革新意义的。可是,屈原工作的明显成绩,却招来了统治集团内部守旧势力的嫉妒和排挤。 当时就有一个上官大夫靳尚,*妒忌屈原,把屈原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这靳尚是当时楚国贵族统治集团里的一个重要人物,和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关系密切,又与怀王的宠妃郑袖有勾结,因此常常走子兰和郑袖的门路,不断说屈原的坏话。有一次,楚怀王让屈原起草“宪令”,“宪令”是国家的大法令,有些像后世的宪法,屈原受命正在起草,还没有写好,靳尚看到了,便要抢过去据为己有。屈原当然不能给他。因而靳尚便在怀王面前造谣谗害屈原,说:“国王叫屈原起草宪令的事,朝野内外早都知道了;每一次宪令发布出来,屈原都要夸耀他自己的功劳,说是这件事‘非我莫能为也’,离开他屈原,没有人能够办的。”楚怀王听到这些话,心里很不高兴,让屈原起草的东西,发布前是要绝对保密的,屈原竟敢泄露机密!于是怀王不再信任屈原,并且疏远屈原了。 就在这种情况下,屈原不断地受到楚国贵族统治集团的排挤和打击,一面又失去了国王的信任,不能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满腔抱负化成了悲痛与愤怒,终于不能不离开朝廷,走到汉北一带(今湖北襄阳至河南南阳一带),开始过着无依无靠的流浪生活。 也就在这个时期,屈原在他的流浪途中,继续着他的诗歌创作。把他的苦闷和悲痛,都用他*熟悉的新的诗歌形式和人民的语言,歌唱起来,呐喊起来。所创作的诗篇有《天问》、《惜诵》、《抽思》、《思美人》,《远游》也可能作于这一时期。三、 屈原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三、 屈原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 在流浪中,屈原怨恨怀王耳根子太软,不能辨别是非曲直;他又痛恨靳尚一批人捏造谣言,争权夺利;他更痛恨贵族政治卑鄙无耻,苟且偷安。他担心的是怀王要上子兰和靳尚的当,楚国的政治不但得不到革新,反而会江河日下,前途危险,楚国人民要吃苦受难。他伤心他的政治革新的主张不能实现,他热爱着祖国,热爱着人民,渴望着光明,恨不得立刻把自己的理想一下子实现出来。 说到这里先要把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简单地介绍一下,离开了他的时代是说不清楚他的思想行为的。 首先要说明的,在屈原生活的战国后期,由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奴隶制已经崩溃,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逐渐确立。在政治上,贵族和平民形成了对立的两大阶级。 其次要说明的,战国时代虽然有七个国家——秦、楚、齐、燕、韩、赵、魏,其中强大的要数秦、楚、齐三个国家。当时国际间相互争雄称霸,都想统一中国,相互间的矛盾十分尖锐。秦国想统一中国,但是*顾虑楚国不服。事实上,当时的楚国也有统一中国的可能,特别是铁器在楚国首先得到使用,楚国的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都较其他国家有较高发展。这对秦国是一种很大的威胁。 再则,战国时代由于生产力生产方式的发展,反映成为意识形态的解放;加以贵族政治的压迫,国际矛盾的尖锐,和各国统一中国的渴望,促使各种社会思潮学说、各种主张得到勃发、流传,形成了百家争鸣,出现了祖国古代文化的黄金时代。 屈原虽然是楚国贵族出身,可是却直接受着贵族集团的排挤、打击。他亲眼看到人民的痛苦,同时又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于是他的独立不迁的思想品质便使他决定坚决反对腐朽的贵族统治,决不和卑鄙无耻的贵族官僚同流合污。同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使他不能忍受秦国的欺诈和侵略。他是一位坚决的“反秦派”,而和他对立的贵族统治集团,则是货真价实的“亲秦派”。诗人热烈的感情,使屈原燃烧起反抗的火焰,他积极地歌唱着人民心底里的呼声,坚决不妥协地和腐朽的贵族集团斗争到底。所以屈原的一生就是一篇伟大的史诗,反映着那个伟大的时代。在《离骚》里有几句话很可以说明他的思想轮廓,那几句的大意是:原文释文惟夫党人之偷乐兮,那些贵族官僚只晓得苟且偷生,路幽昧以险隘。他们的道路黑暗而狭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我哪里是怕自己遭到什么祸殃,恐皇舆之败绩。我担心的是我们的国家会被败坏。——《离骚》他又说:原文释文长叹息以掩涕兮,我只有深深地叹息而流泪啊,哀民生之多艰。可怜人民的生活是多么艰难。——《离骚》这就是屈原内心的悲痛,也是他坚决反抗的呼声。而且这种精神一直贯注在他的全部作品里。虽然时代与现在相隔两千三百多年,我们今天读到他的诗句,仍禁不住要心弦震动。 现在要进一步大略地谈一谈楚国当时的政治情况和屈原的政治思想。 前面已经说过,在战国时期的七强中,秦、楚、齐三国*强。秦国是一个实力较强、野心*大的国家。楚国占有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广大地方,国土面积*大,历史*久。不过楚国虽然地大物博,当时在实力上却不足以单独对抗秦国。因此当时楚国的政治路线就分为两派:一派是投降派,他们以为秦国既然如此强大,不如索性与秦国亲善,讨好秦国,和秦国缔结同盟,假如秦国攻打别个国家,楚国只要坐山观虎斗,也可以从中捞点好处。实际上这恰巧符合了野心勃勃的秦国的外交阴谋。主张这种亲秦媚秦外交的就是以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小儿子子兰以及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一批贵族统治集团。这一批腐朽的统治集团,他们只想享乐苟安,不惜出卖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当然不是屈原所能同意的。屈原是坚决的抗秦派,主张继续维持楚国与齐国的联盟,联合韩国、魏国、赵国和燕国,结成一个联合抗拒秦国的阵营,这就是东方六国的“合纵”策略。这“合纵”的策略在苏秦六国封相之前就已经实行过的,楚怀王就是六国联盟的领袖。那时屈原大约只有二十来岁,才到宫廷里做事。屈原当时在朝堂之上可能是*活跃的一个人才,他亲身体验到“合纵”给东方六国带来的好处,所以他做了左徒之后仍然坚持这个策略,并且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屈原不但主张在国际方面继续六国联盟以对抗强秦,而且主张在国内实行古代圣贤的“美政”理想,修明法度,举贤授能,从而达到强国富民的施政效果。他念念不忘他的祖国和国王,希望通过国王实现他的理想社会,发扬楚国的光荣传统,免得人民流离失所,受苦受难。 可是正当屈原开始获得国王信任的时候,六国联盟已经难以维持,秦国在国际间的挑拨离间工作做得很顺手,楚国的亲秦派势力也逐渐扩张。屈原就在这种情势下,失去了国王的信任,不得不离开朝廷,谪居汉北。在《离骚》里他自己也曾说过:原文释文何离心之可同兮,不是志同道合怎么可以合作呢,吾将远逝以自疏。我要走得远远的,以疏远他们。——《离骚》四、 屈原徘徊汉北的时候四、 屈原徘徊汉北的时候 当时楚国的都城是郢都,就是现在湖北的荆州一带。屈原走出郢都,沿着直通襄阳、樊城的大路,先到了宜城(治今湖北宜城南)。 宜城是楚国上代曾经建过都城的地方。楚昭王十二年(公元前504)为避吴自郢迁都鄀城。鄀城就在今宜城东南。在屈原的时代,那里还遗留着旧时的宫殿庙堂,据说在这些宫殿庙堂里的墙壁上,有很多壁画,画着天地山川的神灵和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故事。屈原和楚国国王是同一个宗族的,加以满腔热爱祖国的心情,他怀着悲愤离开朝廷后,首先便来到这里瞻仰上代的遗迹。当他看到这些伟大的建筑和壁画,特别是壁画上的神话和传说,更引发了他的感慨。思想上的苦闷,感情上的矛盾纠结在一起,使他发出了一连串的疑问,于是写下了一篇伟大的作品,这就是《天问》,充分地表达了屈原的怀疑精神乃至尖锐的批判。 《天问》这篇诗里一共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疑问,涉及的范围极广,从开天辟地自然与社会的神话传说直问到春秋时代五霸争雄的故事,凡天地间变化莫测之事,都在问难之列。可惜我们后人对屈原所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楚国古代所流行的传说,还不能完全了解,因而对于这么一篇有头有尾的完整的诗篇,还不能完全透彻地把握其文义。但这决不是胡适所说的“文理不通,见解卑陋,全无文学价值”,是“后人杂凑起来的”(《读楚辞》)。《天问》所流露的热情,以及屈原深切地体会到人间的不平,想从历史上追索问题答案的苦心,今天读来,依然强烈地感动着我们。 从宜城再往北走,渡过汉水,到了襄樊一带,屈原不得不有所考虑。因为他再往前走,就要离开楚国的国境。虽然在春秋战国时代参加政治活动的人,在他的本国受到打击或者不能实现自己的主张,可以走到别国去做客卿,本来是极为平常的事。但在屈原呢,他却不愿如此,他不肯抛弃自己的国家投奔到别国去,爱乡土爱祖国的热情使他痛苦地徘徊在汉北。也就在这个时候,他写下了一篇缠绵动人的《抽思》。在这一篇诗歌里,我们的爱国诗人屈原婉转地申诉着他内心的哀愁。中间有一节写道: 原文释文有鸟自南兮,有只鸟儿从南方飞来,来集汉北。停留在汉北这地方。好姱佳丽兮,她高贵而美丽啊,牉独处此异域。离群独自流落在他乡。既茕独而不群兮,孤单地不同凡俗啊,又无良媒在其侧。身边又没有媒娘。道卓远而日忘兮,走远了会被人忘记啊,愿自申而不得。更无从诉说衷肠。望南山而流涕兮,望着南方纪山而流涕啊,临流水而太息。站在流水的岸边而悲伤。望孟夏之短夜兮,初夏的夜间本来是短短的,何晦明之若岁?为什么黄昏到天亮像有一年长?惟郢路之辽远兮,虽然郢都的路程那么遥远啊,魂一夕而九逝。我的梦魂一夜来回好几趟。——《抽思》 ... ...
作者简介
邱鸣皋,江苏丰县人,1938年生。1964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今江苏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先后任中文系主任、副校长、校长。著有《陆游评传》、《舒岳祥年谱》。
-
东京梦华录
¥18.4¥46.0 -
宋词三百首注评
¥13.7¥39.0 -
孟子选译
¥9.0¥20.0 -
彩色图解山海经
¥17.6¥55.0 -
明代文言短篇小说选译
¥9.0¥23.0 -
诗经选译
¥9.5¥19.0 -
世说新语
¥12.0¥46.0 -
随园食单(图文本)
¥11.7¥30.0 -
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修订版):东京梦华录全译
¥12.6¥36.0 -
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修订版):陶渊明集全译
¥18.2¥52.0 -
经典国学读本:古诗源
¥18.6¥58.0 -
颜氏家训选译
¥5.3¥15.0 -
昨日书林:诗经讲义稿
¥9.1¥26.0 -
唐诗三百首注评
¥14.0¥39.0 -
庄子选译
¥5.4¥18.0 -
山海经
¥18.4¥68.0 -
浮生六记
¥4.4¥15.0 -
素书
¥7.5¥39.8 -
诗经-先民的歌唱
¥20.3¥39.8 -
杜牧诗文选译
¥4.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