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181600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719
  • 出版时间:2020-07-01
  • 条形码:9787100181600 ; 978-7-100-18160-0

本书特色

一部为非俄语读者而书写,逾七十年公认*佳的俄国文学通史。倍受纳博科夫、茨维塔耶娃赞誉,对以赛亚·伯林产生深刻影响。 *这是被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誉为用包括俄语在内的所有语言写就的*好一部俄国文学史;牛津的俄国文学教授杰拉尔德·史密斯称它是公认为*好的一部俄国文学史,“始终在英语世界保持其地位,逾七十年不变,这或许创下了同类著作的一项纪录”。 *德·斯·米尔斯基是英语世界乃至整个西欧学界*负盛名的俄国和俄国文学专家。一生笔耕不辍,除大量文章和讲稿以及为《不列颠百科全书》撰写的相关词条外,用英文撰写、编纂相当数量的著作,译介了众多英国文学作品,在西欧和俄国、东方与西方、文化和政治、俄国文学和英语世界等不同领域间往来穿梭,形成一座沟通和交流的桥梁。 *米尔斯基将长达千年的文学历史纳入这部两卷本著作,精巧灵活的结构使它全面却不冗杂;充满洞见的行文、翔实严谨的事实和口无遮拦的评论,让人贴切可感地触摸到俄国文学史的肌体。 米尔斯基的文学史……饱含学识,笔触优雅,行文风趣幽默,充满了智性的愉悦,他传达印象、表达思想的风格及力量无与伦比。——以赛亚·伯林 这是用包括俄语在内的所有语言写就的*好的一部俄国文学史。——纳博科夫 这部书是文学史写作的样板:犀利深刻,却又趣味宽容;结构出色、清晰而又比例得当。尚无一部英国文学史,无论多卷或单本,能如米尔斯基这部俄国文学史一般为英语增光添彩。——多纳德·戴维

内容简介

《俄国文学史》是文学史家德·斯·米尔斯基以英文写就的,被誉为追溯俄国文学优选的一本通史。其内容涵盖自古代俄国文学(11—17世纪)始,经古典主义时期、现实主义时代、美学新思潮、象征派兴起,至1921年小说复兴的历程。这部俄国文学通史自面世后便成为关于俄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长期被选为欧美各名校的文学专业课本,影响、培育了数代研究俄国文学的英语学者。德·斯·米尔斯基辛辣独到的洞见与精炼优雅的语言让这本文学史变得通俗易懂且饶有趣味,也使之在众多同类著作中脱颖而出,成功将俄国文学推介至英语乃至整个西欧世界。

目录

译者序 / 1 上?卷 自古代至陀思妥耶夫斯基去世(1881) 作者序 / 3 **章 古代俄国文学(11—17世纪) 一、文学语言 / 5 二、文学环境 / 6 三、翻译作品概况 / 8 四、基辅时期 / 12 五、编年史 / 15 六、《伊戈尔远征记》及其家族 / 19 七、基辅和莫斯科之间 / 27 八、莫斯科公国时期 / 30 九、莫斯科公国的历史故事 / 33 十、虚构作品的开端 / 35 十一、旧莫斯科公国的终结:阿瓦库姆 / 39 第二章 古代罗斯的终结 一、西南部的复兴 / 47 二、莫斯科和彼得堡的转折时期 / 48 三、*初的文学诗作 / 51 四、戏剧 / 52 五、虚构作品和流行图书 / 55 第三章 古典主义时期 一、康捷米尔和特列季亚科夫斯基 / 59 二、罗蒙诺索夫 / 61 三、罗蒙诺索夫之后的叙事诗和抒情诗 / 66 四、杰尔查文 / 70 五、戏剧 / 74 六、18世纪的散文 / 79 七、卡拉姆津 / 84 八、卡拉姆津的同时代人 / 90 九、克雷洛夫 / 95 十、小说 / 100 第四章 诗歌的黄金时代 一、总体特征 / 103 二、茹科夫斯基 / 106 三、其他老一代诗人 / 111 四、普希金 / 116 五、次要诗人 / 137 六、巴拉丁斯基 / 140 七、雅济科夫 / 146 八、玄学派诗人 / 148 九、戏剧 / 151 十、格里鲍耶陀夫 / 152 十一、诗人散文 / 157 十二、小说的崛起 / 160 十三、普希金的散文 / 162 十四、期刊业的发展 / 166 第五章 果戈里时代 一、诗歌的衰落 / 169 二、柯里佐夫 / 172 三、丘特切夫 / 175 四、莱蒙托夫 / 182 五、反思诗歌 / 191 六、戏剧 / 193 七、30年代小说家 / 195 八、果戈里 / 198 九、莱蒙托夫的散文 / 212 十、*初的自然派 / 216 十一、彼得堡报刊人 / 217 十二、莫斯科诸小组 / 218 十三、斯拉夫派 / 221 十四、别林斯基 / 224 第六章 现实主义时代:小说家(一) 一、俄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产生和特色 / 229 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早期创作 / 233 三、阿克萨科夫 / 238 四、冈察洛夫 / 244 五、屠格涅夫 / 249 六、感伤的人道主义作家 / 265 七、皮谢姆斯基 / 267 八、外省小说家 / 272 第七章 现实主义时代:杂志人、诗人和剧作家 一、别林斯基之后的批评 / 277 二、阿波罗·格里高利耶夫 / 278 三、赫尔岑 / 284 四、激进派的首领们 / 291 五、斯拉夫派和民族主义者 / 295 六、折中派诗人 / 298 七、阿列克赛·托尔斯泰 / 301 八、费特 / 304 九、现实主义诗人 / 309 十、涅克拉索夫 / 311 十一、诗歌的完全衰落 / 318 十二、戏剧创作,概观;屠格涅夫 / 319 十三、奥斯特洛夫斯基 / 320 十四、苏霍沃–科贝林、皮谢姆斯基和年轻剧作家 / 327 十五、古装剧 / 331 第八章 现实主义时代:小说家(二) 一、托尔斯泰(1880年之前) / 335 二、陀思妥耶夫斯基(1849年之后) / 356 三、萨尔蒂科夫–谢德林 / 373 四、六七十年代小说的衰落 / 377 五、“平民知识分子”小说家 / 380 下?卷 当代俄国文学(1881—1925) 作者序 / 389 **章 伟大时代的终结 一、伟大时代的终结 / 395 二、1880年后的托尔斯泰 / 398 三、列斯科夫 / 420 四、诗歌:斯卢切夫斯基 / 430 五、知识分子首领们:米哈伊洛夫斯基 / 433 六、保守派 / 436 七、康斯坦丁·列昂季耶夫 / 438 第二章 80年代与90年代初 一、80年代与90年代初 / 447 二、迦尔洵 / 448 三、次要小说家 / 451 四、流亡作家 / 454 五、柯罗连科 / 456 六、律师作家 / 459 七、诗人 / 460 八、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 / 463 九、契诃夫 / 470 插入的章节之一 **次革命 / 487 第三章 契诃夫之后的小说 一、契诃夫之后的小说 / 493 二、马克西姆·高尔基 / 495 三、“知识派”小说 / 508 四、库普林 / 510 五、布宁 / 513 六、列昂尼德·安德列耶夫 / 519 七、阿尔志跋绥夫 / 527 八、谢尔盖耶夫–青斯基 / 529 九、次要小说家 / 532 十、文学团体之外 / 535 十一、小品文作家和幽默作家 / 536 第四章 90年代新思潮 一、90年代新思潮 / 539 二、美学复兴 / 541 三、梅列日科夫斯基 / 544 四、罗扎诺夫 / 551 五、舍斯托夫 / 560 六、其他“宗教哲学家” / 563 七、《路标》和《路标》之后 / 567 第五章 象征派 一、象征派 / 569 二、巴里蒙特 / 572 三、勃留索夫 / 575 四、玄学派诗人和济娜依达·吉比乌斯 / 580 五、索洛古勃 / 586 六、安年斯基 / 591 七、维亚切斯拉夫·伊万诺夫 / 595 八、沃洛申 / 599 九、勃洛克 / 601 十、安德烈·别雷 / 616 十一、次要象征派 / 627 十二、“拟古派”:库兹明 / 629 十三、霍达谢维奇 / 631 插入的章节之二 第二次革命 / 633 第六章 1910年后的诗歌 一、古米廖夫和诗人行会 / 643 二、安娜·阿赫玛托娃 / 647 三、曼德尔施塔姆 / 650 四、粗俗派:谢维里亚宁 / 651 五、玛丽娜·茨维塔耶娃 / 652 六、“农民诗人”和意象派:叶赛宁 / 654 七、未来派的兴起 / 657 八、马雅可夫斯基 / 660 九、其他列夫派诗人 / 664 十、帕斯捷尔纳克 / 666 十一、无产阶级诗人 / 668 十二、彼得堡和莫斯科的年轻诗人 / 669 第七章 1910年后的散文 一、列米佐夫 / 671 二、阿·尼·托尔斯泰 / 681 三、普里什文 / 684 四、扎米亚京 / 686 五、回忆录和历史小说 / 688 六、什克洛夫斯基和爱伦堡 / 692 七、小说在1921年后的复兴 / 696 补?遗 一、戏剧 / 705 二、文学批评 / 711
展开全部

节选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早期创作(节选)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 年10 月30日生于莫斯科, 其父为该城一所大医院的医生。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家原籍俄国西南部[沃伦地区(Volynian)],可能本为贵族。这一姓氏在17 世纪文献中常被提及。这一家族中那些没有信奉罗马天主教的成员均成了神父,如伟大作家的祖父。其母为莫斯科一商贾之女。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时拥有乌克兰血统和莫斯科公国血统。陀思妥耶夫斯基大夫相当富裕,他用挣来的钱购得一处庄园,但他并未成为农奴主,因为那处庄园“无人居住”。费奥多尔和哥哥米哈伊尔(后来两人曾合办杂志)很早便迷上阅读,费奥多尔同样很早便崇拜普希金。兄弟俩就读于莫斯科一家私人学校,1837 年,费奥多尔前往彼得堡,进入军事工程学校(The Military Engineer’ s School)。他在军校学习四年,对工程学并无太大兴趣,反而更热衷文学和阅读,他自军校写给哥哥米哈伊尔的书信充满文学热情。
1841 年他获得军衔,但仍在军校学习一年,毕业后在工程部谋得一个位置。作为五年军校生活之补偿,他必须在军中服役两年。服役期限一到,他便没再耽搁,于1844 年退伍。陀思妥耶夫斯基并非穷人,其父留下一份不大的家产,但他不善做事,亦不懂节俭,因此常常捉襟见肘。退伍时他便立志献身文学,并在1844—1845 年之交的冬季写出《穷人》。格里高利耶夫,新流派中一位刚开始写作的小说家,建议陀思妥耶夫斯基带这部小说去见涅克拉索夫,后者正筹划出版一份文学合集。涅克拉索夫读了小说后欣喜万分,便携稿拜访别林斯基。“新的果戈里诞生了!”他在冲进批评家的房间时如此高喊。“你的果戈里像蘑菇一样多吗?”别林斯基应道,可当他接过小说,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其印象与涅克拉索夫如出一辙。别林斯基约见陀思妥耶夫斯基,将其所有激情全都倾注于这位年轻的小说家,他感叹:“您知道您写出什么样的作品来了吗?”三十年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仍记得这一切,并称之为他一生中*幸福的一天。《穷人》被收入涅克拉索夫的《彼得堡作品集》(Petersburg Miscellany),于1846 年1 月面世。它得到别林斯基和其他批评家高度评价,被友善地归入新流派,在读者中间同样大获成功。陀思妥耶夫斯基似乎很难承受这种成功,有些飘飘然,关于他的傲慢自负留有许多可笑传闻。巨大的成功并未持续太久,与《穷人》同年面世的其第二部小说《双重人格》(The Double)并未激起太大的反响。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别林斯基及其友人的关系也开始变糟。他因其**部小说而生的自负情绪变得更为强烈,因为别林斯基及其友人对他之后的创作深感失望。他遭到屠格涅夫的嘲笑挖苦,这中止了两人间的经常往来。他的作品继续发表,但很少博得赞许。陀思妥耶夫斯基虽然与进步文学圈友谊不再,却依然是一位激进派和西方派。他是彼得拉舍夫斯基社会主义小组(The Circle of Petrashevsky)成员,该小组成员聚集起来,目的在于阅读傅利叶,讨论社会主义问题,抨击现存体制。政府对1848 年革命做出的反应对于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成员而言是致命的,他们于1849 年4 月全体被捕。陀思妥耶夫斯基被关进彼得保罗要塞,坐牢八个月,等待军事法庭调查案件,对这些“密谋者”的命运做出裁决。判决*终做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名为:“参与犯罪计划,传播杂志编辑别林斯基(致果戈里)的信件,该信充满反对东正教会和*高当局的无礼之词,该犯还试图与他人一同写作反政府文章,并以私下印刷之方式进行传播。”他被判处八年苦役刑期。此刑期后被皇帝本人减为四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刑满后还得以列兵身份在军中服役。然而,判决结果并未被正常地告之犯人,取而代之的是一场恶意导演的残忍悲喜剧:当着犯人的面宣读对他们的死刑判决,行刑的枪手们也均已就位,直到**组犯人被绑上柱子,真正的判决才被公布。所有犯人当然均对死刑判决信以为真,其中一人因此精神失常。这一日令陀思妥耶夫斯基终生难忘:他在其作品中曾两次提及此事,一为《白痴》,一为1873 年的《作家日记》。此事发生在1849 年12 月22 日,两天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即被流放至西伯利亚,他将在那里服完刑期。他自文学界消失,时间长达九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早期创作受累于其后期小说之伟大。我们很难意识到,《地下室手记》和《群魔》的作者即源于《穷人》以及其后几部作品。他的早期作品中很少看到堪与斯威德里加洛(Svidrigaylov)、基里洛夫(Kirilov)或老卡拉马佐夫(the old Karamazov)等形象媲美的杰出创造。就此而言,将青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视为一位与《白痴》作者迥然不同的作家似也不无道理。较之于后来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青年陀思妥耶夫斯基无疑是位较小的作家,但他绝非小作家,而是一位具有突出个性的作家,在其同时代人中占据重要地位。
使青年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别于四五十年代其他小说家的一个主要特征,即他与果戈里尤为接近。与其他作家不同,他像果戈里一样十分关注风格。他的风格亦如果戈里,紧张而又饱满,虽说并不永远准确无误。与其他现实主义作家一样,他在《穷人》中亦试图超越果戈里纯嘲讽的自然主义,其途径便是在其中加入同情和人道情感成分。但是,当其他作家尝试在荒诞和感伤这两个极端之间走中间路线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解决之道却更得果戈里之真传,更像是《外套》传统之继承,他试图将极端荒诞的自然主义与紧张的感伤情绪合为一体,两种成分天衣无缝,却又未曾丧失各自特陀思妥耶夫斯基刑满后还得以列兵身份在军中服役。然而,判决结果并未被正常地告之犯人,取而代之的是一场恶意导演的残忍悲喜剧:当着犯人的面宣读对他们的死刑判决,行刑的枪手们也均已就位,直到**组犯人被绑上柱子,真正的判决才被公布。所有犯人当然均对死刑判决信以为真,其中一人因此精神失常。

作者简介

德·斯·米尔斯基(1890 — 1939)
俄国文学史家、批评家、社会活动家,活跃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欧及苏联文学界、知识界。曾任教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常以英俄两种语言著书撰文,写有《俄国文学史》《俄国抒情诗选》《普希金》《俄国社会史》等著作,是英语世界乃至整个西欧学界*负盛名的俄国文学专家。 译者:刘文飞(1959—)
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导,燕京学者,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委,美国耶鲁大学富布赖特学者,俄联邦友谊勋章获得者,入选中俄人文交流十大杰出人物。有《普希金诗选》《抒情诗的呼吸》《俄国文学史》《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悲伤与理智》等著译作五十余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