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西求是文库异质性与差别化:农民工的社会保护需求与社会政策调适

海西求是文库异质性与差别化:农民工的社会保护需求与社会政策调适

1星价 ¥88.5 (7.5折)
2星价¥88.5 定价¥11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16991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44
  • 出版时间:2020-09-01
  • 条形码:9787520169912 ; 978-7-5201-6991-2

内容简介

农民工群体流迁模式多元化与代际需求异质性的事实正成为国家在调适农民工相关社会政策时的重要考量因素。在双向度城镇化背景下,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已经成为农民工队伍主体的客观事实,研究和掌握多元流迁模式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社会保护需求的异质性特征对完善农民工社会保护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作用。而在代际分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与代农民工群体在社会保护需求上存在一定代际差异,动态、准确、灵活的把握其社会保护需求位序与需求结构的异质性对提升农民工社会政策的针对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如上研究空间考量,本课题组对苏州、泉州、温州与东莞2250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展开问卷调查并结合深度访谈来收集手研究数据、资料。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流迁模式的分析表明其流迁模式呈多元分化之势,该群体内部已经分化出“定居型”新生代农民工、“循环型”新生代农民工与“返乡型”新生代农民工三个亚群体,“扎根”“无根”抑或“归根”都是新生代农民工个体根据自身实际的能动选择。在此基础上,本课题组对不同流迁意愿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特征展开统计描述。继而,基于龙岩、南平与三明三地56名返乡农民工的深度访谈动态展示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从“离乡进城”到“离城返乡”的决策过程籍此打破新生代农民工均希望在城市定居或者长期生活的“刻板印象”。

目录

**章研究框架与研究设计
**节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二节研究背景、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第三节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四节研究思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五节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六节本书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扎根”“无根”抑或“归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多元化的流迁模式
**节数据来源和样本描述
第二节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流迁模式的多元分化
第三节乡关何处:生命历程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的进城与返乡决策
第三章多元流迁模式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异质性的社会保护需求
**节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护现状——基于东南沿海四市的调查
第二节“生存—问题”型社会保护需求的异质性
第三节“生存—福利”型社会保护需求的异质性
第四节“发展—问题”型社会保护需求的异质性
第五节“发展—福利”型社会保护需求的异质性
第四章流动与返乡农民工群体社会保护需求的代际差异
**节流动农民工群体社会保护需求的代际差异
第二节返乡农民工群体社会保护需求的代际差异
第五章体面劳动议程:政策框架、国别计划及其政策启示
**节体面劳动议程的政策框架
第二节体面劳动议程的国别计划
第三节体面劳动议程的政策启示
第六章农民工社会政策调适:以“终身—全程”式农民工社会保护体系为依归
**节农民工社会政策调适:宏观目标、中观原则与微观建构
第二节宏观目标
第三节中观原则
第四节微观建构
参考文献
后记——从“青椒”到“中焦”的生命历程与本书的难产史
附件1东南沿海四地(苏州、泉州、温州与东莞)新生代农民工调查问卷
附件2福建省内三地(福州、厦门、泉州)流动农民工调查问卷
附件3福建省内三地(龙岩、南平、三明)返乡农民工调查问卷
附件4东南沿海四地新生代农民工访谈提纲
附件5生命历程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的进城与返乡决策访谈提纲
附件6福建龙岩、南平、三明返乡农民工群体访谈提纲
附件7福建福州、厦门、泉州流动农民工群体访谈提纲


图1-1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比重/006
图1-2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示意/013
图1-3农民工社会政策“二元四分”的分析框架/016
图1-4农民工社会政策的建构模型/018
图1-5农民工社会政策“四位一体”的建构模型/019
图1-6社会福利政策的分析框架/020
图1-7Sabates-Wheeler等的移民迁移社会政策分析框架/022
图1-8本书的研究思路/023
图1-9本研究技术路线/027
图1-10多元流迁模式与代际分化背景下本书研究群体示意/034
图2-1生命历程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的进城与返乡决策/067
图3-1住房条件评价指标示意/088
图4-1农民工群体可参加的主要社会保险项目(“五险”)制度框架示意/131
图4-2农民工返乡的驱动因素及其群体分类/158
图5-1社会保护阶梯/173
图5-2工作中的权利、就业、社会保护和社会对话的相互依存/175
图5-3ILO框架中青年工人特有的风险因素和青年工人经常接触的工作危害/195
图6-1农民工社会政策调适的宏观目标、中观原则与微观建构之间关系示意/199
图6-2“终身-全程”式农民工社会保护体系/200
图6-3“落户意愿与落户条件”双重标准下农民工的分类/212
图6-4双向度城镇背景下不同“定居意愿”“定居条件”农民工群体的城市融入与社会保护路径/213
表1-1T.H.马歇尔公民权的三个维度/015
表2-1苏州、泉州、温州、东莞四地调查样本基本特征/038
表2-2苏州、温州、泉州、东莞四地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定居意愿/040
表2-3苏州、温州、泉州、东莞四地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户口迁移意愿/041
表2-4需要放弃家乡土地才能落户前提条件下苏州、温州、泉州、东莞四地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户口迁移意愿/042
表2-5苏州、温州、泉州、东莞四地新生代农民工打工至今更换工作情况/043
表2-6不同流迁意愿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人口基本特征/045
表2-7新生代返乡农民工心态轨迹对比/065
表3-1苏州、温州、泉州、东莞四地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080
表3-2苏州、温州、泉州、东莞四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安全现状/082
表3-3苏州、温州、泉州、东莞四地新生代农民工在流入地接受培训情况/084
表3-4苏州、温州、泉州、东莞四地新生代农民工对住房条件的满意度/089
表3-5苏州、温州、泉州、东莞四地新生代农民工在务工地选择住房时的主要考虑因素/090
表3-6多元流迁模式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从事制造业工人职业的比例/092
表3-7多元流迁模式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求职渠道/093
表3-8多元流迁模式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工资报酬水平/095
表3-9多元流迁模式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外务工时间的异质性/096
表3-10多元流迁模式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流入地城镇各社会保险项目的参保率/098
表3-11多元流迁模式下新生代农民工对未来养老问题的担心程度/101
表3-12多元流迁模式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适龄子女就学状况的异质性/103
表3-13多元流迁模式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对适龄子女就学地点需求的异质性/105
表3-14多元流迁模式下新生代农民工家长对适龄子女在公立学校就学需求的异质性/106
表3-15多元流迁模式下新生代农民工家长对适龄子女就近入读公立学校需求的异质性/107
表3-16多元流迁模式下新生代农民工家长对其适龄子女后续就学需求的异质性/108
表3-17多元流迁模式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参加培训的主观意愿/113
表3-18多元流迁模式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培训项目需求的异质性/115
表3-19多元流迁模式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住房获取方式/117
表3-20多元流迁模式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住房条件/119
表3-21多元流迁模式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住房类型需求/120
表3-22多元流迁模式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解决今后住房问题的途径/121
表4-1流动农民工对其流入地城镇主观印象的代际差异/126
表4-2流动农民工住房获取方式的代际差异/126
表4-3流动农民工群体住房条件的代际差异/127
表4-4流动农民工住房公积金缴纳情况的代际差异/128
表4-5流动农民工群体购房、建房区位选择意向的代际差异/129
表4-6流动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情况的代际差异/133
表4-7流动农民工群体流迁意愿的代际差异/134
表4-8流动农民工合同签订情况的代际差异/136
表4-9流动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代际差异/137
表4-10流动农民工职业发展水平的代际差异/141
表4-11流动农民工收入状况的代际差异/144
表4-12流动农民工与市民交往频率的代际差异/144
表4-13流动农民工与市民交往个人主观感受的代际差异/145
表4-14流动农民工群体阶层认同的代际差异/146
表4-15流动农民工对本人在流入地城镇所处社会地位认知的代际差异/147
表4-16流动农民工群体身份认同的代际差异/148
表4-17流动农民工对自己和市民差距大小认知的代际差异/150
表4-18流动农民工群体工作时间与加班费水平的代际差异/151
表4-19流动农民工群体权益维护渠道的代际差异/152
表4-20流动农民工实际得到工会等相关组织、部门帮助的代际差异/155
表4-21样本基本特征/156
表4-22返乡农民工群体回流动因的代际差异/159
表4-23返乡农民工群体回流地点的代际差异/160
表4-24返乡农民工群体回流地点选择动因的代际差异/161
表4-25返乡农民工返乡前接受培训情况的代际差异/163
表4-26返乡农民工“新技术与新渠道应用能力”的代际差异/167
表4-27返乡农民工“政策信息获取水平”的代际差异/169
表5-1体面劳动的指标体系/179
表5-2中国DWCP政策要点框架/190
表6-1“包容性”原则的层次、具体内容、理论基础、实践范例与所处维度/209
表6-2生命历程视阈下农民工及其原生家庭与新生家庭需求/215
表6-3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的分类/228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沈君彬 为管理学博士、人文地理学博士后,现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口流动、社会政策。曾主持国家研究项目多项,省部级研究项目近二十项。在多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多种。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