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业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中国农业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1星价 ¥112.0 (7.0折)
2星价¥112.0 定价¥16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925847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6cm
  • 页数:11,358页
  • 出版时间:2020-09-01
  • 条形码:9787109258471 ; 978-7-109-25847-1

内容简介

《中国农业通史》(以下简称《通史》)的编辑出版是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和中国农业博物馆共同主持的农业部重点科研项目,从1995年12月开始启动,经数十位农史专家编写,《通史》各卷先后出版。《通史》的出版,为传扬农耕文明,服务“三农”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业界和广大读者的欢迎。二十余年来,中国农业历史研究取得许多新的成果,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特别是乡村振兴实践极大拓宽了“三农”理论视野和发展需求,对《通史》做进一步完善修订日显迫切,在此背景下,编委会组织编辑了《通史》(第二版)。 《通史》(第二版)编辑工作在农业农村部领导下进行,部领导同志出任编委会领导;根据人员变化情况,更新了编辑委员会组成。全书坚持以时代为经,以史事为纬,经直纬平,突出了每个阶段农业发展的重点、特征和演变规律,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农业发展历史的本来面貌。这次修订,重点是补充完善卷目。《通史》(第二版)包括《原始社会卷》《夏商西周春秋卷》《战国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辽夏金元卷》《明清卷》《近代卷》《附录卷》,全面涵盖了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农业发展年代。修订中对全书重新校订、核勘,修改了**版出现的个别文字、引用资料不准确、考证不完善之处。全书采用双色编排,既具历史的厚重感又具现代感。 我们相信,《中国农业通史》为各界学习、研究华夏农耕历史,展示农耕文明,传承农耕文化,提供了权威文献;对于从中国农业发展历史长河中汲取农耕文明精华,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弘扬中华农业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推进乡村振兴,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出版说明


**章 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自然生态环境
二、社会环境

第二章 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方法
**节 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一、北方旱作农具的改进和配套
二、南方水田农具初步形成体系
三、水力加工机具的突出发展
第二节 农作技术的进步
一、农作制度的多样化
二、旱地土壤耕作技术的完善
三、粮食作物栽培技术的提高
四、园艺和造林技术的发展
第三节 纤维、染料和蚕桑生产技术
一、纤维、染料作物栽培技术
二、栽桑养蚕技术
第四节 畜牧兽医技术的发展
一、畜禽牧养技术
二、兽医和相畜术
第五节 农副产品加工与贮藏技术
一、粮食加工与贮藏技术
二、蔬菜、果品加工与贮藏技术
三、畜产和鱼类加工贮藏技术
四、丰富多样的酿造技术

第三章 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进步
**节 三国时期的屯田水利
一、曹魏屯田与水利建设
二、蜀汉屯田与水利建设
三、孙吴屯田与水利建设
第二节 西晋以后的北方农田水利
一、关中和西北内陆的农田水利
二、东部平原地区的农田水利
第三节 东晋南朝的农田水利
一、三吴圩田水利的发展
二、丹阳、晋陵地区的农田水利
三、淮汉地区的农田水利
第四节 农田水利的管理及运渠的开凿
一、农田水利的管理
二、运渠的开凿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第四章 农业生产结构与地理布局
**节 粮食生产及其地理布局
一、粟的主粮地位及其动摇
二、麦作的进一步发展推广
三、水稻种植的显著发展
四、黍类种植的特殊性
五、豆类和其他粮食作物
第二节 蔬菜和油料作物生产概况
一、蔬菜种类的增加
二、若干主要菜种的生产情况
三、油料作物的种植
第三节 果树的构成及其地区分布
一、黄河中下游的果树和产区
二、南方主要果树及其产区
第四节 衣料生产结构及其地理布局
一、蚕桑丝织业生产
二、麻类栽培和麻布生产
三、棉花种植与棉织业生产
四、染料作物种植
第五节 畜牧养殖经济的发展变化
一、畜牧经济区域的阶段性扩展
二、国营和私营畜牧规模的扩大
三、牧养结构的变化和南北差异

第五章 土地制度和国营农牧经济
**节 屯田制度和屯田经营
一、三国时期的屯田农业经营
二、两晋南朝的屯田生产经营
三、两晋南朝的州郡公田经营
四、十六国时期的屯田经营
五、北魏时期的屯田农业经营
六、东西魏和北齐、北周的屯田
第二节 北朝的均田制
一、北魏的计口授田制与均田制
二、东西魏和北齐、北周的均田制
第三节 国有牧场和国营畜牧生产
一、历代牧政管理机构
二、国营牧场经营简况

第六章 私有土地上的农业生产经营
**节 国家对地主的经济政策
一、三国时期国家对地主经济的优容
二、西晋时期的“占田”“荫客”法令
三、东晋南朝对士族地主的纵容和限制
四、北朝对地主经济利益的承认和袒护
第二节 地主庄园的农业经营
一、士族地主庄园的农业经营
二、庶族地主的农业生产经营
三、寺院地主的农业生产经营
四、依附农民与地主庄园经济
第三节 自耕农经济的起落
一、三国时期恢复自耕农经济的努力
二、西晋自耕农经济的短暂复苏
三、东晋南朝的自耕农经济状况
四、十六国北朝自耕农经济的低迷和复兴

第七章 边疆地区农牧业经济的发展
**节 东北地区的农牧业发展
一、松、嫩流域及其以西地区
二、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东部地区
三、东北地区外迁民族的经济状况
第二节 北方与西北少数民族的经济
一、北方及西北边地鲜卑族的农牧业
二、柔然与敕勒的农牧业发展
三、西域各族的农牧业经济
第三节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农牧业经济
一、西南诸族分布的变迁与农牧业发展
二、汉人统治与西南农业的新发展
第四节 中南、东南少数民族的经济
一、东南山夷、山越的农业发展
二、南方诸蛮的农业发展
三、岭南等地俚、僚、傒的农业生产

第八章 赋役制度与农民经济负担
**节 赋税制度的调整变革
一、三国时期的赋税制度
二、西晋的赋税制度
三、东晋南朝的赋税制度
四、十六国至北魏初的赋税制度
五、北朝的赋税制度
第二节 徭役制度的变化
一、三国时期
二、西晋时期
三、东晋南朝时期
四、十六国时期
五、北朝时期
第三节 赋役负担与农民生活
一、三国时期农民生活状况
二、两晋时期农民生活状况
三、南北朝时期农民生活状况

第九章 农产品的交换与流通
**节 农产品的地区差异与交换流通条件
一、农业物产的地区差异
二、南北水陆交通状况
三、都市和城镇的面貌
第二节 各类农产品交换贸易
一、粮食贸易
二、蔬菜买卖
三、果品贸易
四、木材贸易
五、禽畜贸易
六、水产贸易
第三节 农产品市场、交易方式和商税
一、市场类型和管理制度
二、农产品贸易方式
三、南北互市与农产品贸易
四、农产品贸易税
第四节 农产品交换对农家经济的影响
一、对大土地所有者的影响
二、对小农生活的影响

第十章 农业思想和农学著作
**节 农业思想的发展
一、统治者对重农思想的继承和肯定
二、代表性的农业思想和主张
第二节 《齐民要术》的农学成就
一、《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二、《齐民要术》的农学思想特色
三、《齐民要术》的农业历史地位
第三节 农业物产志书的大批涌现
一、农业知识视野的扩展
二、《异物志》和地记(志)的农学价值
三、几部具有特殊农学价值的著作

结语 魏晋南北朝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北方农业的严重受挫与南方农业的快速崛起
二、农业生产结构的显著调整和改变
三、自耕农生产的委顿与大地主经济的兴盛
四、国家直接参与农牧经营程度的明显加强
五、国家与地主对劳动力和山林川泽资源的争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