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人间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1星价 ¥33.0 (5.6折)
2星价¥33.0 定价¥5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951736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56
  • 出版时间:2020-10-01
  • 条形码:9787569517361 ; 978-7-5695-1736-1

本书特色

中国文坛极具争议的作家热门电影《牧马人》原著作者张贤亮写给大家的人生智慧书所有跋涉,都是为了抵达用脚步丈量文明的尺度用文字聚焦当下与未来 ★中国极具争议性的作家,各大自媒体平台热门电影《牧马人》原著作者张贤亮散文集,凝聚半世纪创作精华,特别收录罕见篇章。 ★张贤亮历遍沧桑后的真切感悟,阅尽人间百态后的真情流露,写给大家的人生智慧书。 ★张贤亮小说风靡天下,散文亦独具特色,语言朴实幽默,故事信手拈来,呈现一个*真实的张贤亮。 ★水墨画大师汪钰元倾心绘制精美插画;内文胶版纸,精装双封;舒适阅读,精美典藏。

内容简介

《人间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是当代知名作家张贤亮的散文集,包含“近乡情更怯”“天涯若比邻”“繁华的荒凉”“关于时代与文学的思考”四大篇章,映照出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从写作,到经商,再到国外游历。同时他也密切关注民生、社会、文化,将很多建设性意见下笔成文,引人思考。其散文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很好适合青年学生仔细品味。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将和张贤亮一起,拥抱岁月,游历时空。回到他久违的故乡,尽享江南风光;奔赴“第二故乡”,体味大漠苍凉;历遍欧洲,与异文明相恋……在经典名篇中阅尽人生哲思。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张贤亮用脚步丈量文明的尺度——伴你历遍千山,归来仍是少年!

目录

**辑 / 近乡情更怯


故乡行

(除了爱情,故乡也应算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丫头??婆姨 

(我还是个没有脱俗的男人,嘴里虽然高唱尊重女性,但聊起女人来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羊杂碎

(我一直敝帚自珍,像北京人爱吃臭豆腐一样,嗜好此物不疲)            

何为我“本命”

(“本命年”的确有它的道理,不然,您就别信)      

夜 歌

(一更天的月亮啊往上升呀,不见情哥上咱们的门)          

我失去了我的报晓鸡

(如今我再也找不到我的报晓鸡了)     

美丽的眼睛

(只有弱者才需要慰问,至少我是这样想)         

悼“外公”

(每一个人都不是那么甘心地离开世界的)       


第二辑 / 天涯若比邻


玉 缘

(收藏是一种缘分,不全是花钱才能得到的)            

野鸟原音

(台北对我来说不但没有新鲜感,相反,还处处引发我一种怀旧的情绪)           

作家出游

(我不爱游山玩水,并非因为在农场待了二十多年,而是本性如此)           

金发碧眼的董仲舒

(说到北欧的汉学家,不能不介绍挪威的何莫邪,这的确是位非常有趣的先生)      

天涯若比邻 

(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会产生出新的、更伟大的艺术)         

“维京”的后代

(他们经常提到他们历史上的光荣时期,即“维京”时代)        

思索和表现人生的艺术

(中国人是具有强烈的审美意识的,但我们的美学观点比较朴实)    

没有被遗忘的角落

(任何人走到这里,都会大发思古之幽情)       

文学的殿堂在股票市场的楼上

(拜访以颁发诺贝尔文学奖闻名于世的瑞典文学院,是我们北欧之行的一项主要日程) 

人比青山更妩媚

(只有一幅风景画的画面中出现了人,才会在一霎间引爆起灵感的火花)        


第三辑 / 繁华的荒凉


追求智慧

(文学,其实和其他一切艺术形式与科学一样,是人类智慧的产物)           

出卖“荒凉”

(我并没有感觉到老的来临,我觉得我现在还很年轻)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如真实地、不抱任何功利目的地去描写当代生活,定会写出伟大作品的)     

宁夏有个镇北堡

(镇北堡的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越来越升值)        

莫让孔雀东南飞

(这些,将对西部起到建设性的感染浸润作用,会很快提升西部的“人文生态环境”)        


第四辑 / 关于时代与文学的思考


参与、逃避与超越

(任何一个国家的知识分子对社会政治大致可以分为这三种态度:参与、逃避和超越)     

关于时代与文学的思考

(作家亲身投入创业中去,我以为有助于我们表现时代和再现历史)    

小说的公式 

(人对世界的认知越来越广、越来越大,而人造的东西却越来越小,越来越趋于精致)       

小说规律

(将来文学的领域可能只会是诗、散文、短篇小说的天地)           

谈俄罗斯文学 

(文学记录过去和现在的时光,并向我们展示着未来)        

变形语言的审美享受

(我们好多祖先在诗中玩语言比咱们要超前多了)  



展开全部

节选

故乡行 一 除了爱情,故乡也应算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当作者以自己的童年和家庭为素材创作的时候,总会把故乡作为背景,不论故乡山秀水美或穷山恶水,在作品中总是美丽的,使人留念的,而我自己的家乡在哪里却很懵懂,虽然在各种表格上的籍贯栏里,一直填的是“江苏盱眙”,可是“盱眙”究竟是什么样子我毫无印象。我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出生于南京,转年就因日寇侵略举家逃难到当时的“陪都重庆,在重庆生活了九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重返沪宁两地。十三岁时因属“官僚资产阶级”被“扫地出门”,父亲北上,我也就随家在北京读高中。一九五四年父亲死于看守所,我又因“家庭问题”辍学,不得不携老母弱妹加入移民队伍,西迁到宁夏的黄河岸边。一九五七年被打成右派,一九五八年被押送劳改队,此后二十二年间被圈在两个仅有一渠之隔的农场来来回回地反复劳动改造。“面朝黄土背朝天”,眼前只有几平方米土地,偶尔抬起头来茫然四顾,常不禁有韩愈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感叹。 到了成为一个所渭“公众人物”,我的籍贯被别人关注的时候,说来惭愧,故乡“江苏盱眙”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仍说不清楚。可是我的“第二故乡”却不少:重庆、南京、上海、北京、银川都可算一份。银川不用说了,重庆南京上海北京的街道我仍相当熟悉,当地年轻人不知的旧街我都能如数家珍。1985年到南京领一个文学奖项时,与友人李国文、邓友梅等获奖者由张弦带路去寻找我的“故居”。虽然街市铺面变化很大,但车到“狮子桥”我马上就能认出我的山生地。原先偌大的“梅溪山庄”改建成了一座电机厂,只有儿时曾在下玩耍的一棵梧桐树依然繁茂。同样,在重庆、上海、北京等地我家曾住过的街巷胡同,我都一一去看过.站在早已面目全非的庭院或楼宇前,不禁有一种浪迹天涯,不知何处是归宿的情愫油然而生。 其实,真正促使我去故乡盱眙的,是近年每逢旧俗的祭日给先人烧纸的习俗又悄然兴起。届时.夜间常能看到萤光爝火四处闪烁,有的人家竟把纸钱烧到人行道上,纸灰飞扬,在华灯异彩中扶摇而上,神秘且又热闹。烧纸的人们表情虔诚,有的嘴里念念有词,在移动电话盛行的时代,仿佛正用耳机与死去的先人通话。这景象令我惆怅而羡慕。因为我不知在哪里祭祀我的父母为好。我当然不相信纸钱能供给死去的父母在阴间消费,但人死后是不是有灵魂,魂魄又归何处?都不是可以轻易下断语的人生终极问题。作为人子,父母活着时不能尽孝.他们死后又抱着“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死了就算了的态度,于心何忍? 为了找个适当的地方纪念父母,寄托我对他们的哀思,我以为*佳选择莫过自己填写的祖籍“江苏盱眙”了。上世纪80年代初,每到春节,盱眙县委曾把我当作在革命根据地战斗的老同志,给我发来过慰问信。由此我才知道祖籍原是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刘少奇、陈毅都在那一带活动过。借此,我就与盱眙县同志联系,请他们帮助我打听张氏家族还有没有人在那里。果然,很快就接到来信,感谢老家的地方干部,他们不但调查到张氏家族的后人。还找到了我祖坟所在地。 二 在与家乡政府干部书信往来时,盱眙县政府曾邀请我去参加他们举办的“龙虾节”。当时我很奇怪,盱眙在洪泽湖畔,并不临海,哪来的龙虾?那次因有其它事没有欣逢其盛.也没有把龙虾放在心上。而这次刚到南京,我告诉友人此行的目的,几乎每人都惊讶“你们盱眙的龙虾是出了名的呀!”据说南京城里大大小小竟有一、二百家“盱眙龙虾”馆,“盱眙龙虾”居然和“北京烤鸭”“青岛啤酒”一样成了著名品牌。以往.当我向读者、记者、编辑及朋友说我的祖籍是“盱眙”时,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个地名,使我常为我老家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弹丸之地而赧愧。有的人还要我示意“盱眙”两字怎么写,连我自己都将“眙”错写成“胎”。而今天,龙虾居然大大提升了盱眙的知名度,不但再没人要我在桌上一笔一划地写“盱眙”二字,并且只要我一提盱眙马上如雷贯耳.这出乎我意料,也不由得令我因龙虾而感脸面有光起来。 盱眙距南京一小时车程,下午天凉时从南京出发,到盱眙已是黄昏,还没看见故乡的容貌就吃晚饭。在餐桌上,我告诉来迎接的家乡干部在南京听见的令家乡增辉的信息,他们笑我太孤陋寡闻了,带着自豪的神情说,“盱眙龙虾”不止风行沪宁一带,还打进了北京城,大有在全国要掀起一个“盱眙龙虾风暴”之势。因为盱眙龙虾烹熟前就是红色的,所以又称为“红色风暴”,好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势必要在中国饮食业掀起一场革命似的。 未见其形,龙虾已先声夺人,待端上桌,果然气度不凡。别处吃龙虾,虽然会有各式各样花色繁多品质高低的盘子。龙虾毕竟是孤伶伶一个,形单影只,而盱眙龙虾是用大号脸盆往上端的,火红的一脸盆龙虾成群结队地岸然而至,居于群肴中央,首先就取得轰动效应,叫人看着就热闹喜庆。主人教我丢开筷子用手抓,两手一掰,吮其壳中之肉,我一尝,确实名不虚传,鲜美异常。手上虽戴着塑料手套,但与大脸盆配在一起,仍不失粗犷豪放的野趣,让一桌人都撇开斯文,活跃起来。这种吃法是很重要的。各国各地都有特殊的风味饮食,而形成各国各地特殊的“食文化”的并不仅仅在于所食的动植物本身。怎样烹调它,怎样吃它,吃它的方式方法包括步骤气氛,都是构成“食文化”的主要元素。所以我建议千万别放弃大脸盆盛龙虾的方式,如果改为碟盘往上端,一大特色便丧失了。吃时与主人聊天,龙虾成了主要话题,仿佛吃龙虾是我此行的目的。 原来我想的不错,盱眙是不产龙虾的。此龙虾非“生猛海鲜”的龙虾,个头略小,大的也不超过10公分,学名叫克氏螯虾,原产于北美洲,俗称不雅,叫虫刺蛄,会让北方人联想到田野里常见的刺刺蛄,而外形却与海产龙虾相似,所以又叫“小龙虾”。一说是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人引进的,一说是70年代从海外进口木材中带来的卵繁殖起来的。饭桌上因此而展开百家争鸣。我比较倾向后一说。上世纪30年代日本人正忙于侵略,只引进过细菌病毒,怎会在改良水产品上操心.何况我多次下日本餐馆,从未见过日本料理中有这道菜。他们自己都不吃,劳神费力地从美洲引到中国来干什么?总不至于是为了破坏洪泽湖的堤坝吧。 盱眙龙虾壳较厚,肉质虽细嫩,可是每只就那么一点点塞牙缝的实质性内容,一脸盆龙虾端上来,一脸盆虾壳端下去,酒足饭饱后好像脸盆里并没有少什么。所以,与其说是吃它的肉,不如说是因烹调它的调料使它的肉汁越吮越有味道。我是一贯不吃辣的,但此辣非干辣,此麻非干麻.辣得很温柔,麻得让人有陶醉之感。主人介绍:这种调料名曰“十三香”.其实不止“十三”,要数十种野生中草药来配制,原料只产于盱眙。我还不知道,我老家盱眙野生中药材达八百多种。至于配制调料的方法,是很“复杂,是别的地方“学不来”“做不出”的。 在国内我到过很多地方,品尝过很多风味菜肴和小吃,如果要问厨师烹调方法,都会说是“秘而不宣”的“祖传秘方”。当初我有点反感,觉得这是中国人爱故弄玄虚的毛病,后来我才体会到这正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饮食业的商业文化。欧洲所谓的“美食”我也尝过不少,在西欧时,打开电视,还经常看见教观众怎样做菜的节目。西方人和我们不同,喜欢公开炫耀他们的烹调方法,没有“祖传秘方”一说。尤其是法国和意大利,常以饮食大国自居,在电视上看着厨师把很简单的一点原料、作料在锅里拨弄来拨弄去,虽很解馋,也很可笑。现在这种节目已传到国内,像我们在中央二套所见的那样。但是,如果你照着去做肯定把材料都糟蹋掉了。看起来西方人有“公开性”,有“透明度”,然而*后等于没有,不能落实到具体操作上的。可见烹调或说是厨艺,确实有一个因人的“手气”而异的神秘性或不可言说的秘诀,和写文章相似,没有文学禀赋的人你怎样教他都教不会的。因而,对主人强调盱眙龙虾烹制方法的神秘性,作料的特异性,离开盱眙本土便失去了独特的风味性等等“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说法,我都欣然接受了。而且,正因为它的调制方法如此神秘,更增加了盱眙龙虾的口感,使整个吃的过程有一种寻幽探秘的趣味了。 更让我有兴趣的是:盱眙龙虾和北方的刺刺蛄一样,原是一种害虫,它长有一对和海产龙虾钳子般的螯足,在堤坝田埂上打洞既快且深,常常造成决口,害人匪浅。和麻雀蚯蚓不同,麻雀是益鸟已得到平反,蚯蚓还能起到疏松土壤的作用,这种虫剌蛄只会搞破坏,而且繁殖能力、适应能力极强,不对它们大开吃戒简直没有办法。于是老百姓从上世纪70年代它出现时就开始把它当螃蟹的替代品吃,吃着吃着就吃出了水平,吃出了境界,吃出了特色,吃出了风格,形成了*佳烹调方法。现在我们吃的“盱眙龙虾”,原来是有个反复实践过程的.是经过不断尝试、选择、淘汰、优化的实验过程的。实验室就是各家各户的厨房,实验者就是各家各户的家庭主妇。因而,盱眙龙虾虽然不像徽菜、鲁菜、淮扬菜等等名菜系那样有悠久的历史,却具有深厚的民间性,表现了群众的创造性。而这种原产于民间的家常风味小菜,却受到了盱眙县党政领导的重视,运用行政手段将它提升为振兴盱眙经济的主力军.可见家乡十部们很有现代的商业头脑和市场意识。 陪同我大嚼盱眙龙虾的主人都是盱眙的地方干部,生与斯.长与斯,利我一样同产于盱眙。在餐桌上我听着他们意气风发地大谈如何包装盱眙龙虾,如何宣传盱眙龙虾,如何打开全国市场,如何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如何办“龙虾节”唱招商戏时,听着听着就悟出了我之所以能成为“下海”*成功的中国作家的内在原因。尤其是主人说的这段话可说与我“心有灵犀一点通”,他说:“文化是商品的依托。商品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商品的有机整合形成品牌,有了品牌没有卖不出去的商品,也没有卖不出去的文化。”过去,各种媒体的汜者总是问我何以能将宁夏荒凉残破的古堡废墟“卖”出去,变成中国西部*具规模*有知名度的影视城的?中国至少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国土是荒凉的,其它荒凉怎么“卖”不出去呢?这样的问题真叫我难说。我自己也并不觉得我有什么过人的经商本领,一切好像是那么自然。商场如战场,兵法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心”即头脑的活动过程怎能说得清楚呢?正如佛学说的:“言语道断”,真正的道理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这次回乡听盱眙人聊商经。我才知道,原来,我是盱眙人这点,应该是经商成功的主要内因之一。虫剌蛄是害虫,是“废”,荒凉的古堡废墟也是“废”,两者有相通之处,而它们恰恰都是在盱眙人手中“热卖”出去的。我以为,盱眙人天生就有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这本领的要点就是文化的重视,擅长“有机地整合文化与商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盱眙的水土虽然没有养育我,但盱眙人的基因,盱眙人的遗传密码肯定在我身上起了作用。这点,因我目前生活在西北感触尤深,一对比就可明显地看出,同样的一堆废物,在西北人眼里废物就是废物,再不是其它,可是在盱眙人眼里可能就会变出许多花样,就能变废为宝,产生出高附加值来。

作者简介

张贤亮,江苏盱眙县人,生于南京。当代知名作家,曾任宁夏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等职;1993年创办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20世纪5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绿化树》《一亿六》。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