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影之城:电影中的深圳

光影之城:电影中的深圳

1星价 ¥49.0 (7.2折)
2星价¥49.0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80709929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9cm
  • 页数:307页
  • 出版时间:2020-08-01
  • 条形码:9787807099291 ; 978-7-80709-929-1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以文学笔法书写的电影史话著作的非虚构图书, 融历史、文学、电影、文艺批评与学术研究于一体。作者从电影的角度探索深圳发展历史, 讲述深圳与电影的关系, 其中穿插了其对电影的观察、认识与感受。通过历史亲历者、当事人现身说法, 透视台前幕后、人来人往的玄机, 观察和描绘深圳城市的文化气质。

目录

一、我看:深圳的电影观察与探究
田边水沟——对一个城市的电影观察
反特电影
纪实
入关
归乡
逃港
速度
跨境上学
深南大道
微缩景观
观念
渗透
天堂
青春记忆
成长之痛

二、我感:深圳观演札记
夜与昼
戏剧与电影
南国再见,南国
剧院风情

三、我听:深圳电影的访问与对话
新浪潮的进行时——与许鞍华对话
悲伤让人记忆良久——与许秦豪对话

四、我写:深圳的电影写作
门与窗
如死的沉默
恶心与呕吐
酒店的情境
鲜花盛开的脸庞
璀璨的双子星——漫话戈达尔与特吕弗
无限的可能——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 作品的观察与畅想

相关附录
深圳电影制片厂影视作品概况
深圳的电影部落
深圳市影院分布
作者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光影之城:电影中的深圳》:  田边水沟——对一个城市的电影观察  1  深圳是个边境之城。  自古以来,事关边境无小事,国家大局首尾相关。古人说,“夫边境者,国之尾也”(《国语·楚语》)。顾名思义,“尾”就是边缘,就是边境,远离中央、核心、都会、繁华。由于比邻香港,深圳自清代以来一直是国家之“尾”,一个既微末又特殊的边境。  然而,相比辽阔的西南或北部边疆以及那些与外国隔海相望的地方,边境深圳,却不与任何外族、异域接壤。深圳是个门户,是个窗口,接纳与阻隔,开放与封闭,从来都是辩证呈现,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深圳的存在,敏感而特殊。  远离南方的人,比如东北、西北、华北,中原,或靠近岭南的华东、华西,对深圳似乎都有个认识过程。单是作为地名,这两字的组合就有些怪异——一个简单熟悉的“深”字,配以一个笔画极简却又极陌生的拼接字“圳”,初见时多觉异常,因不知“圳”字何意,顿生不解与陌生,似乎还潜藏着某些诡谲、危险——“深”已经够悬了,还要“圳”,又是“土”又是“水”(川),却没有“金”“木”与“火”,从形貌去想象,免不了与泥泞、沟渠、渊薮相关。  在未建立经济特区时,即1980年之前,大多数国人见到“圳”字,既不知其意,也不懂读音。很多人习惯把不认识的字读半边,那么将“圳”字读成“川”音便顺理成章。特区初建时,曾有份以新锐著称的报纸——《深圳青年报》,报名系毛笔草书,有人竞读成“深川勾手报”,五个字的报名念错三字,是笑话却也是真话。事实上,不少初见“圳”字的人是将其读为“川”音的,但因为不常见,初读时又隐约觉得心里没谱。也难怪,在早期的普通字典里,都难以查到“圳”字。在铅字排版的时代,一般印刷厂的字库里也多没有“圳”字,需要特别制作才能拼制完成。  曾经有很多年,我对这个边陲小镇一无所知。  *初的模糊记忆,也定格在早期的某些黑白老电影里。  我*早闻听和见到“深圳”二字时,还是中学生,是在黑白老电影《秘密图纸》中。先只是听到声音,公安侦破人员反复提到“深圳”两字——几个狡诈的特务选择在深圳接头,将窃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秘密图纸偷送到海外。邢吉田扮演的我公安局丁局长字正腔圆地分析说:“他(特务)选择在深圳这条道路,必定在深圳和深圳附近的地方有他可以利用的关系。”于是,公安干警和当地民兵动员起来,布下天罗地网,要将计就计,给特务们来个瓮中捉鳖。那时的电影对白均无字幕,只听声音,无法辨出具体文字,就以为“深圳”应写成“申镇”。直到从影片某个细节背景里,见有灯箱隐约出现了“深圳”,才恍然醒悟,这才是此神秘边地的本真名字。  《秘密图纸》出品于1965年,我看到影片已是十余年后,即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萌发期。那时的国门刚刚洞开,整个国家劫后重生,百业待举。少年的心,满是对浩大世界的新奇与憧憬。然而,犹如梦境的一个断片,电影中的深圳模糊而迷离。有太多疑问,需要澄清和答案。记得看完电影回家,就急不可待地要看看字典里如何解释“圳”字。却发现破旧的老版《新华字典》居然没有收入,后从学校图书室的《现代汉语词典》里才查到。在“圳”字的旁边括号里,有“田”与“川”组合的异写。尖括号内竟标注为“方言”,全部内容只有6字解释——田野间的水沟。这实在让我大失所望,同时,想想电影里的情形,又似乎觉得颇为贴切。  从《秘密图纸》的影像上看,那时的深圳应该连镇也谈不上,只是与香港毗邻的边境村,一个敌特觊觎、隐身,伺机出动破坏的藏匿之地,一个生态自然原始、阡陌纵横的渔乡。这是一个典型的边境符号,如同丛林中的哨所,微不足道,却突兀醒目。简易、简单,却又与国家大政方针的主权相关。其举足轻重与不足挂齿,似乎兼容并存,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忽视,亦不容侵犯。  从历史沿革看,今天的深圳与当年的深圳,在地貌上仍有颇多相似之处。比如南北很短、东西很长的横狭特点,可以美其名日如一条长长的卧龙。旧日的深圳,也可以说就是一条直面香港的“田边水沟”,或简而言之,一条货真价实的边防线。  在《秘密图纸》的结尾,解放军边防军官陈亮驾车带着石云等公安局刑侦人员凯旋归去。汽车横贯银幕,疾驰而过,那是真实的深圳道路。其情形也与今天的深圳地貌相仿——自东向西,逶迤远去。但风情均为原生态,植被茁壮,土路崎岖,车过处黄尘相随,远处是错落起伏的山峦,近处是一道道田间沟壑。  2  距离《秘密图纸》完成三十年后,即1994年的某个夏日午后,我在海口街边的一家小书店闲逛,偶然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了这部电影剧照组合的连环画。似乎是冥冥之中的久别重逢,那电影中远去的意象蓦地浮现眼前,耳边仿佛断断续续回响着那位公安局局长的声音:他选择在深圳这条道路……必定在深圳和深圳附近的地方……有可利用的关系。  很难说,冥冥之中是怎样的因缘在起作用,几乎是不经意间,我的脑海里迅速将这些台词浓缩与归纳,于是出现了一个新鲜的词语——“深圳道路”。其时,我正赋闲在家,在海南岛当记者、编报纸、办杂志,苦心劳神,却收效甚微,转眼已经五年。作为自诩闯荡特区的一员,除了海南经济特区,我竟从未到过五大经济特区中的其他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尤其是,那传说中*早也是*成功的深圳特区。对于一个正徘徊于歧路中的人来说,这样一个午后,这样一部电影连环画,这样一段消逝在记忆深处的台词,都恍如天启,或突如其来的雷电,瞬间闪过。我愣愣地站在那里,脑子一片空白。此时,书店门外大雨弥天,路上人车稀疏。一个念头倏忽升起——我要到深圳去看看。当晚,与岛内几个同行聚餐时,《海南经济报》的一位摄影记者知道我想到深圳看看,就热心借给我一盘深圳题材的录像带。那时,还没有进入VcD时代,此后飞速而来的DVD5、DVD9,以及蓝光时代,更是遥不可及,甚至连想都不会想到。深夜时,我回到家中,将名叫《特区姑娘》的录像带放进机器。有一刹那,我甚至疑心这是不是一部三级片,因为——“特区”意味着特别,“姑娘”的含义就更加暧昧多意了。而在当时,能够被人翻录成录像带的,总该有些颜色,至少可称为看点。  这当然不是一部三级片,而是正统之极的国产电影,甚或与“文革”时期的“红色经典”有一拼。片中的男女主角皆是单身,也涉及爱情表达,却没有任何肌肤之亲。该片由潇湘电影制片厂摄制,出品于1984年,距离我观看时已有十年之隔。此前,我从没有听说过该片,因此,对我来说,这是一部全新的电影。在我准备动身到深圳去的夜晚,看这样一部影片确实是意味深长。  影片以深圳为背景,片名中的“特区姑娘”,出自一幅摄影作品的名字,也是影片的女主人公——吴海燕扮演的银湖养鸭场的年轻女场长。某天,女场长来到南方大学,想寻找曾在海港偷拍她照片的南大研究生(陈少泽饰演),目的是要为养鸭场招贤纳士,其隐秘心思或许是为自己找个如意郎君,当然,怀春女子的隐情并无交待。女场长在校园的展览橱窗里,发现了一幅名为《特区姑娘》的摄影作品,其模特恰好就是女场长自己,而那摄影作品的作者就是女场长要找的研究生。此后,研究生带着修改论文的任务从异地来到深圳,两人也如约在国贸大厦见面,女场长带着研究生四处观光——去滨海度假村参观,到西部海滩漫步,饱览特区日新月异的绮丽风光。其间,养鸭场遭遇疫情,研究生出手相助,一番接触,女场长对研究生的才华颇为激赏,诚邀其加盟到自己的鸭场。经过误会及来自研究生家庭的偏见等阻碍,*后两人前嫌尽释,进入相爱旅程。电影结尾,女厂长驾驶摩托车带研究生奔赴省城,飞驰的车轮将两人带向美好未来。  坦率地说,这是一部平庸,甚至乏味的影片,与当时出品的大量其他国产片一样,着重表达的是大时代有志青年对工作事业的执着沉迷,男女情感属奢侈品,或工作之余的附属品。影片中有俊男有靓女,却都不谙情理,彼此不见激情的火花。缺乏生活化的动人细节,也不见细腻的情感表达。观看过程中,我时而有些不耐烦,甚至忍不住按快进键,将一些乏味的段落浏览略过。然而,该片还是给我留下了一些印象,尤其是与深圳特区相关的部分。比如表现特区的精神与速度,没有常见的拙劣旁白或字幕,而是通过对话,比如观看摄影展览的学生在议论,一个学生说:“这就是特区吗?那年我去过,还是一个小镇,怎么才几年就变成高楼大厦了?”另一学生说:“要不怎么叫特区呢。”还有学生在议论“速度”,有人说“听说人家三天就是一层楼……”这些过场段落,显然是主创想传达给观众的特区概念,有些生硬,也有些无趣,但在当时,对于深圳一无所知的我竞心有所动。想想也属难得,旱在临近205世纪80年代中期,这部由湖南出品的电影就通过大银幕宣扬“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以及“英雄不问出处”的“唯才是举”用人原则。就是从这部有诸多硬伤的电影里,我**次看到了那些深圳代表性的景观——国贸大厦、大小梅沙度假村,以及鳞次栉比的高楼与蓝天组合的迷人曲线。  ……

作者简介

  王樽,文艺批评家、专栏作家,资深媒体人,深圳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创作体载涵盖散文、诗歌、小说、剧本、报告文学等。影响较大的是与电影相关的著述,与国内外著名导演的对话录收进《一个人的电影》等专著。在《大众电影》《收获》《看电影》、《城市文艺》(香港)等杂志开设专栏。应邀担任多种国际影像节选片人和评委。主要著作有《与电影一起私奔》《厄夜之花》《带电的肉体》《人间烟火》《远方的雷声》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