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100186612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56
- 出版时间:2020-09-01
- 条形码:9787100186612 ; 978-7-100-18661-2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对中国古典文化感兴趣考析构成中华文化灵魂的古代经典,阐释元典精神的近代转换和现世启迪。
内容简介
人类文明史的“轴心时代”,即公元前6世纪前后的四五百年间,世界几个古文明区(如东地中海文明区、南亚文明区、东亚文明区)不约而同地创作出一批题旨深远的典籍,奠定了人类文明的精神基础,这些典籍可称为“元典”。本书探究中国哪些典籍堪称元典,元典生成的历史条件,中国元典与古希腊元典、希伯来元典和印度元典的同中之异及异中之同,由此透视中国文化的特色。元典联结古今,其精义的发展是一个有机的生命过程,回溯元典,不仅是“返本”,也是“开新”,注目于元典精神的近代转换和现世启迪。
目录
**讲 何谓“元典"
**节 “元典”界说与文化记忆
第二节 文化重演律
第二讲 轴心时代与元典生成
**节 轴心时代
第二节 各文化圈的元典创制
第三讲 中国元典举例(上)
**节 《诗》、《书》、《礼》、《易》、《春秋》
第二 “五经”编纂史
第四讲 中国元典举例(下)
**节 《论语》、《孟子》、《荀子》
第二节 道、墨、法、释经籍
第三节 中国元典的特质与传播
第五讲 元典内涵(甲):天道与人文
**节 敬循天道 崇尚人文
第二节 敬鬼神而远之
第六讲 元典内涵(乙):通变与圜道
**节 唯变所适 守持圜道
第二节 法祖重史 藏往知来
第七讲 元典内涵(丙):重教与经世
**节 伦常教化 尊贤亲亲
第二节 经世致用 内圣外王
第八讲 元典内涵(丁):民本与尊君
**节 民本主义与尊君主义
第二节 民本与尊君的博弈
第九讲 元典精神的近代转换
**节 从忧患意识到近代救亡思潮
第二节 从“穷变通久”到“更法-自强”
第三节 “汤武革命”与近代革命
第十讲 元典精神的现世启迪
**节 现代文明的两难困境
第二节 固本培元
节选
《中国文化元典十讲/商务馆人文通识书系》: 二、“古训是式”与“藏往知来” 中国文化元典的历史意识,*初可导源于对“古训”的崇尚。《尚书·盘庚》载,商王盘庚在对民众训话时,为强化自己言词的权威,一再说“古我先王”、“古我先后”、“古我前后”,皆以先祖的训诫为颠扑不破的*高“自明真理”。《诗经·大雅·烝民》在赞颂周代贤大臣仲山甫时,特别肯定他的“古训是式”(完全遵循古训行事)和“缵戎祖考”(绍继光大了其祖先事业)。这种对“古训”的崇尚,也即对传统的极端尊重,是一种氏族社会的遗风。氏族制度的血缘宗族关系和狭窄的生活范围使人们以传统规则为圭臬。思想与行为必须在古典那里求得指导和检验。中华先民在跨入文明门槛以后,血缘纽带未曾崩解,宗法式社会得以长期延续,恪守“古训”也就成为中国的一种历史惯性,政治上尊崇“正统”,思想学术上讲究“道统”,文学上推尊“文统”,艺术和手工业技艺上则追求“家法”、“师法”,这都是元典“古训是式”的表现。 有着明显的非宗教和现世化倾向的中国文化,从其元典开始,奉行“古训是式”,并不是从神秘主义和宗教虔诚的角度对待“古训”(历史)的,而是从一种现世化的、人文色彩浓厚的观念出发,把历史视作现实的借镜,《诗·大雅·荡》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殷代不久远的鉴戒,是夏代的灭亡)。《尚书·周书》中反复提到以夏、殷的亡国为鉴,召公引述周公的话告诫年轻的成王说:“我不可不监(鉴)于有夏,亦不可不监(鉴)于有殷。”作为中华元典的《诗》、《书》开创了“藏往知来”的“历史一未来”一以贯通的思路。 《易·系辞上》说:“神以知来,知以藏往。”这里的“藏往”即指保存历史资料。注意保存历史资料,总结历史经验,便达到“智”(知)的境界,也才有可能“神以知来”。缺乏史料,则无法作判断,孔子曾感慨夏、商二代的后人杞、宋二国对文献保存不足的情况,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既然文献是立论的依据,那就不可须臾离之。所以,中国因“重史”而强调“藏往”,不仅是一种观念性特征,更还有相应的实体性表现。 首先,史官设置早而且不曾中断。 “史”字原为官名,初见于甲骨文,象为手执简册以记事,引申为记事职官。《说文解字·史部》释“史”字为“从又持中”。“中”(簿)是古代的簿书,将一条条事务记于“中”(簿)上,是史官的任务。殷代王室有史、大史等史官的设置,不过,当时史与巫没有严格区分,充当神人之间的媒介是巫史的共同任务。当然,史官也有较专门的史学职守,诸如记录先公先王的世系,记录商王的行事,等等。西周至春秋史职渐繁,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五史分职。各诸侯也有史官,如周平王的太史辛有的次子,人晋为史,称“董史”,著名的“良史”董狐即为其后。诸侯之下擅权的大夫,也往往设有史官,如“田文,齐之一公子尔,每坐对宾客,侍史记于屏风”(《史通·史官建制》)。秦赵两国诸侯渑池之会,各命御史记载其事。可见,当时从天子到诸侯,以至执政大夫等各级统治者,都重视历史记载,因而都有史官之设,操简笔于门下。周代以下历朝均有史官设立,秦、汉称太史令,三国时魏置著作郎,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均置著作郎,唐又以他官兼典史职,称修撰、直馆。宋、元、明、清称修撰、编修、检讨。这种一以贯之的史官制度在世界上是少见的。 其次,记史早而且延续不断。 我国成文历史始于商代先公示壬、示癸时期,距今3700余年。从殷商甲骨文开始,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始末等历史记载要件渐趋完备,历史著作产生的条件趋于成熟。《礼记·玉藻》称:已经提出了“记事(动)之史”与“记言之史”分工说。 在一定意义上,殷商甲骨文、殷周金文就是“记事之史”的前身。《诗经·大雅》的《商颂》、《周颂》记载着商、周史实,是“记事之史”的滥觞;而《尚书》多记君王、诸侯的诰令,有典(重要的史事记录)、谟(臣对君的谋划)、训(君臣间、大臣间的训诫)、诰(君对臣的谈话)、誓(王誓众之辞)、命(册命或君王的命辞)等诸种记言之文,为“记言之史”的**部集大成之作,即《汉书·艺文志》所谓“《书》者,古之号令。号令于众,其言不立具,则听受施行弗晓”者。 《春秋》开编年体史书之端,《左传》等续其传统,特别是《左传》,“言事相兼,烦省合理”(《史通·载言》)。自此,中国史籍相因相袭,以连续完备的记述和多种著作体裁(主要有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构成中国史学的辉煌阵容。 自公元前841年(周代共和元年)起,中国就有了持续不断的、准确的纪年,而且有许多以“纪年”、“纪元”命名的专书①,详细记载历代纪年、纪元,显示了中国人对于历史时间性的重视,这是印度、希伯来等古老文明民族所不能比拟的。中国古代历史时序记载的准确令人惊叹,周代以后自不必说,就以商代来说,《史记·殷本纪》颇有条理地记载了商代诸王世系,以往人们不大相信其可靠,以为带有臆测性。后经王国维利用殷墟甲骨文材料考证,发现《殷本纪》所载商代先公先王世系与甲骨文基本符合(见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等文),说明司马迁当年很可能看到了殷史官留下的商代先公先王世系记载材料,不仅确证传世典籍所记商代历史的可信性,更维护了中国古典史学的尊严。 ……
作者简介
冯天瑜(1942-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从事中国文化史、中国近代史研究,著有《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明清文化史札记》、《“封建”考论》、《辛亥首义史》、《张之洞评传》、《中国文化生成史》等,并结集《冯天瑜文存》(20卷)陆续梓行。曾获中国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汤用彤学术奖、湖北出版政府奖等。 姚彬彬(1981- ),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现任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著有《现代文化思潮与中国佛学的转型》、《“章门弟子”缪篆哲学思想研究》等。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思想文化史、佛教哲学。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6.6¥38.0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18.0¥45.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9.6¥32.0 -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6.2¥15.0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30.3¥52.0 -
字海探源
¥23.4¥78.0 -
乡土中国
¥14.6¥26.0 -
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摆脱来自亲人的负能量
¥34.1¥48.0 -
你能写出好故事-写作的诀窍.大脑的奥秘.认知的陷阱
¥9.8¥32.8 -
中国人的精神
¥9.9¥29.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9.1¥36.0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2.7¥39.8 -
焦虑心理学:不畏惧、不逃避,和压力做朋友
¥11.4¥38.0 -
理解生命
¥10.5¥32.8 -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八品)
¥22.4¥59.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2.1¥36.8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9.0¥36.0 -
上大演讲录(1922-1927卷)(九品)
¥14.0¥52.0 -
那时的大学
¥8.4¥28.0 -
汉字王国
¥11.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