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幸福/牛津通识读本
- ISBN:9787544781633
- 装帧:70g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40
- 出版时间:2020-09-01
- 条形码:9787544781633 ; 978-7-5447-8163-3
本书特色
我们一生都渴望获得幸福,但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我们却面临数不清的难题与疑惑。在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为何依然难以收获幸福?本书作者、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哲学副教授丹尼尔?M.海布伦博士一反心灵鸡汤式的写作方法,从科学角度着眼,用理性的分析为大众解答关于幸福的迷思,剖析幸福的来源,对实现美好人生提供了有效的建议。
内容简介
千百年来,幸福都是人类毕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美好人生的一项衡量标准。幸福是否真的具有如此重要的价值?丰衣足食、功成名就、笑口常开、自得其乐……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才称得上幸福?幸福的程度可以被准确测量吗?在这本内涵丰富的小书中,作者丹尼尔·M.海布伦博士用幽默平实的语言详解幸福的内涵,悉数幸福的来源,并对物质、美德、福祉与幸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实现美好人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目录
**章 惊人的事实
第二章 幸福是什么?
第三章 生活满意度
第四章 测量幸福
第五章 幸福的来源
第六章 超越幸福:福祉
第七章 跳出自我:美德和意义
第八章 美好人生
索引
英文原文
节选
我们可以把幸福分成三大方面来帮助分析。可以说,每一方面都对应了情绪状态在我们生活中的不同功能。不过在本书中,我就不进一步论证这种对应为何成立了,而是直接展示这种观点。 我们可以把幸福当作一种对于自己人生的情绪评估。对于某些方面的评估会比其他评估更加基本。*基础的幸福指的是你对于个人安全和保障程度的反应,也就是说,你究竟是降低警戒、充分享受人生,还是对这个世界充满戒备。我将这种状态称为人与自己的人生达成协调。接下来,我们要研究的是人对于自己在自身处境中的参与程度的回应,即你是否认为自己应该在周遭活动中投入大量精力,又或者你认为退出或淡出这些活动才是更明智的选择?*后,我们要研究的是代表认可的情绪状态,假如你认可自己的人生,就说明你的生活是美好的。人们常犯的错误就是以为所有的情绪状态都体现了对人生的认可。 幸福的这三个方面都很重要,不同的人生理想所强调的是幸福的不同方面。举例来说,美国人更重视认可和参与,与之对应的情感状态就是喜悦与兴奋;而亚洲文化所侧重的则是协调所带来的幸福感。 认可:感受快乐以及其他典型情绪 让我们先来看看幸福*为人熟知的一个方面—认可。*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喜悦和悲伤这两种感情。我们不难理解这两种状态为何会与幸福产生如此紧密的联系,因为它们时常与得到和失去、成功和失败同时出现。 但我们也很容易过分强调这些情绪的重要性。尽管促使我们产生快乐情绪的场合非常重要,但快乐的产生很有可能只是个例而非常态,哪怕对生活*幸福的人来说也是如此。而且这种情绪不会维系很久。例如,你会很享受坐拥一大笔财富的快感,随后很快回归到正常生活中。如果我们太注重这种感受,那么就会产生一种既定印象,认为幸福不过是一些快速消散的短暂情绪,*终我们还是会回到性格中与生俱来的开心“设定值”(参见第五章)。 不过我们也不能全然忽视认可所代表的这一类幸福。总体来说,开心快乐肯定比垂头丧气要好。假如不能时常欢笑,生活将死气沉沉。大家常说的“感到幸福”这个说法中蕴含的情绪种类之多出乎人们的意料。例如,我们不应该将喜悦与让人忍不住击掌相庆的兴奋混为一谈。恬静的喜悦应该是父母看着自己熟睡的孩子时体会到的感觉。与之相比,一个球迷看到自己心仪的球队刚刚进球得分时所体会到的那种欢欣雀跃虽然更为强烈,却可能没有前者那么令人感到快乐和满足。 参与:活力与心流 幸福的第二个方面体现了你在生活中的参与程度,也就是看你究竟是感到无聊、无精打采、孤僻寡言,还是精力充沛、充满兴趣、全情投入。当你对自己的生活给予肯定时,简单地“点赞”是不够的,还应当满腔热忱地接受生活的馈赠。就算生活并不顺心,例如需要经过努力拼搏才能完成某项困难的目标时,你也能甘之如饴。 参与生活的形式有两种。**种的核心是能量或活力,我们可以用兴奋—抑郁轴来衡量人们的表现。例如,一名充满激情、要求严苛的管弦乐团指挥,可能并没有明显表现出开心或快乐,却依然能达到兴高采烈甚至幸福的状态。我不清楚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的著名指挥家乔治?塞尔是否符合这个描述,但很明显,他对生活充满激情,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一种火花四溅的热忱(图3)。尽管他是一位严厉的上级,却不表示他没有获得幸福的权利。塞尔的幸福主要取决于他的脾气秉性到底是使他处于彷徨不安中无法自拔,还是一闪而过,对他的内在状态没有造成多大影响。 这种狂喜派的幸福代表了一种激情洋溢的生活方式,代表人物有尼采、歌德以及数不胜数的浪漫主义作家、艺术家。但普通人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生活的追求没有必要像尼采那样极端。就像乔那样,许多人过着充满活力的美好人生,并不需要经受巨大的痛苦。 第二种参与形式体现在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中,现代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心流描述的也是同样的概念。心流指的是当你全身心投入一项活动,尤其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活动中时,反而表现很好的状态。运动员和音乐家一般将这种状态称为“化境”。在心流状态中,你会失去一切自我意识,忘记时间的流逝,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是一种令人非常快乐的状态,并且处于这种状态之中的人明显非常幸福。心流几乎可以说是无聊的反义词。 当人们陷入抑郁的时候,参与感便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当一个人流露出倦怠、无精打采时,意味着他完全从精神层面丧失了参与生活的热情。这种抽离一直都非常糟糕,有时还会造成混乱。不过有时,抽离也能起到正面作用,因为它的出现表明我们或许不应该继续目前的生活方式,从而帮助我们脱离现有的生活常态,完成重大人生转折。 协调:内心宁静,自信,情绪开朗 要理解幸福的第三个方面,我们可以想象它*常见的表现形式—宁静。现在似乎很少有人追求宁静这种状态。人们总是渴望获得娱乐和感官刺激,内心宁静则听起来非常无聊。“谢谢,给我一颗抗焦虑药帮我赶走焦虑就好,我这就走。” 但我认为,宁静或类似的状态才是我们获得幸福的基石。或许,有些人在缺乏宁静的情况下也能获得幸福,但这非常困难。要解释这一点,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宁静。我们可以将它当作一种“气定神闲”的感觉,它不仅仅是指内心平静或毫无波澜,还包括一个人对自己发自内心的肯定,或者说自信、稳定和平衡,即“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古希腊人称这种状态为“心平气和”,佛教徒则称之为“安乐”。在古代宗教和伦理思想中,这或许是人们*想达到的一种思想状态。 想想幸福的人看起来是什么样的。微笑意味着认可,神气活现的步伐体现了参与,放松自在的姿态呈现出宁静。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个人没有受到困扰,也不为任何情感所困,还明显可以表现出当事人处于一种非常快乐的状态。保持宁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不能精力充沛或者兴奋狂喜,乔的例子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让我们进一步拓展开来,思考一下宁静这一类心理状态代表了什么样的生理状态。当一个有机体生活在熟悉、安全的环境中时,它能够游刃有余地把握周遭环境,便会放低警觉,自信地追逐心中所想。我们所关注的便是人类能不能达到这种状态。斯多葛派曾经提出,当一个人处于这种状态时,他会发现非常熟悉自己的生活。这个人会生活得非常自在,简直如鱼得水。 同样,设想一下当你跟家人或亲密的老朋友在一起放松时,你会是什么样的状态。你感觉跟这个人在一起非常轻松自如。当你从生理上处于一种自如的人生状态时,“宁静”就变成了一个狭隘的词,不足以描述你的情况。 我会把这种状态叫作协调。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会放松下来,富有魅力,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受任何限制。协调的对立面—不协调,不仅仅会给我们带来焦虑,而且更像疏离。也就是说,你的环境对你来说显得有些陌生,你会感到不熟悉、有压迫、受威胁。你的自我保护意识会加重,焦虑、压力和不安全感铺天盖地袭来。协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内在平静(“宁静”) 2. 自信 3. 情绪或精神开朗。感到“轻松快乐”,或“不受压迫”。 “自信”在这里指的是一种情绪状态,而不是你对自己的看法。我们常说的“肉体自信”指的就是一个人自如的肢体动作能够体现出这个人是否自信,反例可以参见尼克松式笨拙的肢体语言。这位前总统的身体和思想表达的完全不是一个意思,简直就是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典型。当尼克松朝天伸开双臂,两手同时比出V字,做出他那代表胜利的招牌动作时,假如你碰巧站在他的身后,你会立刻意识到,此刻在你眼前的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与之相对,我们可以想象一名芭蕾舞者所展现出的运动员式的优雅,这才是正面的例子。 与大众熟知的既定印象相反,我们可以说协调才是幸福的核心。焦虑、压力、不安全感以及类似的状态不仅会让我们不快乐,还会剥夺我们感知幸福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在忍受这些不协调的状态时,你或许还是可以偶尔打起精神来,开心一下,但你很难达到兴奋、心流和快乐的状态。从直觉判断,如果一个人饱受折磨、焦灼紧绷、压力过大,那么不管他看起来有多开心,似乎都不可能是幸福的。他的人生并非自由自在。 在研究人类福祉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忽视协调的重要性,因为它不像幸福的其他方面那样引人注意。以压力过大为例,据说在当今文化中,压力无处不在,然而它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对于压力的担忧常常被人们当作有钱人琐碎的抱怨从而搁置一旁。这种态度并不稀奇,因为压力并不像背疼之类的肉体痛苦一样占据了我们全部的注意力。它更像一个不起眼的讨厌鬼,而不是什么大麻烦。 然而表象是具有欺骗性的,因为压力*可怕的后果并不是它直接给人类带来的折磨,而是对受害者的腐蚀。(你可能想象不到,我所说的腐蚀甚至有其字面意义,因为压力会在你的基因里留下永久的印记,提高人体未来患病的风险。甚至有充分证据表明,这些基因改变会遗传给你的孩子,并且以后还会发生进一步基因改变,更别提长期承受压力会给大脑发育带来怎样的变化了。) 同时,压力还会压迫你的精神,磨平你的心智,扼杀你获得快乐的能力。压力过大的人从生活中所得更少,确实,对他们来说生命的意义也在减少。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变得狭隘,无法轻松享受,甚至无法注意到生活的馈赠。当我们压力过大时,活着的乐趣和缀满我们生活的种种微小的快乐都被彻底排除在外。所剩下的生活通常还可以勉强忍受,却不那么值得拥有。 不久前,一个冬日清晨,世界上*顶级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乔舒亚?贝尔,在华盛顿特区的一个地铁站拿出他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为来去匆匆的上班族贡献了长达43分钟的专业大师级演出。其间有1 097个路人经过他的身旁,其中不乏定期花100美元买票去音乐厅听他演奏的人。事实证明,完全没有必要担心现场会被围得水泄不通,因为几乎每个人都彻底无视这位音乐家,只有七个人停下脚步,聆听片刻。 一个平时不太喜欢街头演奏的巴西裔擦鞋匠表示:“如果在巴西街头发生同样的事情,所有人都会来围观的。但这里不会出现那种场面。”她还说:“人们径直走上电梯,目光直视前方。少管闲事,眼朝前看。每个人都压力很大。你明白我的意思吗?”一名《华盛顿邮报》的记者据此写出一篇题为《早餐前的珠玉之声》的文章,标题非常贴切。唯一一个认出贝尔的行人对这名记者说: 这是我在华盛顿见过*令人匪夷所思的场面。乔舒亚?贝尔在上班高峰期间站在那里演奏,却没有人驻足,甚至没有人看他一眼,还有人朝他丢25美分硬币!25美分硬币!我不会那样对待任何人的。当时我就想,天哪,我到底住在一个什么样的城市里,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 这些忙碌、不协调的行人中大部分都物质条件优渥,然而从某些层面来说他们非常贫穷。在这个例子里,他们是时间上的穷光蛋,这反过来会导致他们的生活中缺乏美和奇迹。这可不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损失。还记得本书开头皮拉罕人是怎么说的吗?当传教士请他们解释为什么会有人探访他们时,给出的**个理由就是美。……
作者简介
作者 丹尼尔·M.海布伦 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哲学副教授,罗格斯大学哲学博士,在心理学、道德伦理、人类福祉等领域深耕多年。著有《追求不幸:难以实现的福祉》(牛津大学出版社,2008)等数篇论文与专著。 序言作者 彭凯平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IPPA)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IPEN)中国理事,曾连续两年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国际幸福日”纪念大会上做联大报告。
-
地心游记(纯英文)/床头灯英语.3000词读物
¥5.4¥15.8 -
你往何处去
¥12.9¥33.0 -
茶花女
¥4.2¥12.0 -
巴黎圣母院
¥4.7¥15.5 -
了不起的盖茨比(纯英文)/床头灯英语.3000词读物
¥4.5¥12.8 -
Sons and Lovers
¥8.3¥26.0 -
彼得.潘-(中英对照)(全译本)
¥5.4¥16.8 -
包法利夫人(英汉对照)
¥11.9¥29.8 -
小妇人(纯英文)/床头灯英语.3000词读物
¥4.7¥15.8 -
方法论
¥3.7¥9.5 -
THE GREAT GATSBY-了不起的盖茨比
¥5.0¥16.8 -
都柏林人-哈佛蓝星双语名著导读
¥4.2¥12.0 -
英语学习-大家小书
¥13.7¥36.0 -
安徒生童话精选
¥13.6¥40.0 -
名著名译英汉对照读本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选
¥11.5¥28.0 -
城堡
¥10.4¥26.0 -
MADAME BOVARY-包法利夫人
¥11.8¥36.8 -
命案目睹记
¥13.9¥33.8 -
查拉图斯特拉加是说
¥11.6¥29.0 -
圣经的故事:汉英对照
¥14.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