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夏书系·语文之道语文教学艺术论/大夏书系

大夏书系·语文之道语文教学艺术论/大夏书系

1星价 ¥61.6 (7.0折)
2星价¥61.6 定价¥8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600763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71
  • 出版时间:2020-11-01
  • 条形码:9787576007633 ; 978-7-5760-0763-3

本书特色

语文特级教师杨九俊经典力作 提升语文教学艺术与审美素养的案头书 ☆本书深、实、广——立论深、内容广、案例实,在艺术论与教学论的交汇点上展现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与光彩。 ☆特征论、备课论、德育论、美育论……每有所论,都在艺术的层面展开,伴以丰富的文例、教例、课例,便于读者实践操作。 ☆一本献给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手札,用19论描摹语文教学这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 编辑推荐篇章: 开掘语文德育的渠道/076 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88 教学结构的纵向形态/230 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344 语文教学风格的主导性与丰富性/443

内容简介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本书力求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在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点上,来探讨语文的教学艺术。全书 19 论,议论范围涉及语文教学艺术的特征,语文的德育艺术和美育艺术,语文的双基教学艺术和能力训练艺术,语文的教法艺术和学法艺术,语文教学的课堂结构艺术和教师语言艺术,语文教学的调控艺术和提问艺术,语文的现代媒体教学艺术和知能测评艺术,如此等等。凡所应有,几乎尽有。而每有所论,都在“艺术”的层次上展开,思路既开阔,又始终不离全书主旨;每有所论,都伴之以丰富的文例、教例、题例,内容既高屋建瓴,又始终不离教学实际,为广大读者开凿一些阶梯,架起一些栈桥,铺设照明的线路,顺利通向语文教学艺术的胜境。

目录

写在前面 / 1
序(顾黄初) / 3
引 言 / 7

**章 特征论 / 1
**节 语文教学艺术的主体性特征 / 1
第二节 语文教学艺术的科学性特征 / 7
第三节 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特征 / 13
第四节 语文教学艺术的创造性特征 / 21

第二章 备课论 / 28
**节 备课辩证观 / 28
第二节 课文分析的方法 / 38
第三节 教学设计 / 47

第三章 德育论 / 58
**节 立足语文德育的制高点 / 58
第二节 把握语文德育的特点 / 63
第三节 开掘语文德育的渠道 / 76

第四章 美育论 / 80
**节 拓开广阔的审美天地 / 80
第二节 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 88
第三节 选择恰当的审美方式 / 97

第五章 双基论(上) / 108
**节 词语教学的优化措施 / 109
第二节 难句的症结及理解的方法 / 113
第三节 段落构成的规律和分段训练 / 119
第四节 归纳主题思想的训练技巧 / 124

第六章 双基论(下) / 128
**节 读的战略 / 128
第二节 语感训练的目标和途径 / 136
第三节 读写迁移的训练要求 / 141
第四节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 147

第七章 能力论 / 153
**节 一般能力训练的非智力性原则 / 153
第二节 一般能力训练的方法 / 158
第三节 一般能力训练的综合功能 / 165
第四节 创造能力的培养 / 170

第八章 教法论 / 182
**节 “活”,拨通基本教法的总钥匙 / 182
第二节 讲什么与怎样讲 / 191
第三节 “练”,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索 / 197

第九章 学法论 / 205
**节 优化教法,促进正确学法的有效形成 / 205
第二节 把握本质,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 / 211
第三节 着眼“会学”,全面培养学习语文的能力 / 219

第十章 结构论 / 224
**节 结构安排的空间意识 / 224
第二节 教学结构的纵向形态 / 230
第三节 教学结构的变式 / 238

第十一章 环节论 / 244
**节 预习指导的特点和方法 / 244
第二节 导入的技巧 / 247
第三节 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的高潮 / 253
第四节 画好课堂教学的“豹尾” / 258

第十二章 提问论 / 265
**节 问点的恰当选择 / 265
第二节 问法的精心设计 / 270
第三节 诱导答问的技巧 / 276
第四节 培养质疑能力和答问能力的要求和方法 / 281

第十三章 板书论 / 288
**节 板书设计的基本原则 / 288
第二节 板书的形式 / 301
第三节 怎样设计板书 / 309
第四节 板书使用的技巧 / 319

第十四章 语言论 / 325
**节 教学语言的特征 / 325
第二节 教学语言的审美要求 / 331
第三节 教学语言的表现艺术 / 340
第四节 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 344

第十五章 调控论 / 349
**节 课堂调控的特点 / 349
第二节 课堂调控的策略 / 356
第三节 实施有效调控的基本条件 / 362

第十六章 现代媒体论 / 368
**节 现代媒体的功能 / 368
第二节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化意识 / 375
第三节 现代化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 / 385

第十七章 测评论 / 393
**节 语文测评的要求 / 393
第二节 语文命题的技术性和艺术性 / 397
第三节 语文考试的内容和题型 / 404

第十八章 课外阅读论 / 416
**节 课外阅读的意义 / 416
第二节 课外阅读的类型 / 419
第三节 课外阅读的指导 / 425

第十九章 风格论 / 433
**节 语文教学风格的形成 / 433
第二节 语文教学风格的分类 / 438
第三节 语文教学风格的主导性和丰富性 / 443

第二十章 流派论 / 448
**节 语文教学流派的产生 / 448
第二节 语文教学流派的特点 / 453
第三节 语文教学流派的类型 / 455

后 记 / 469
修订后记 / 471
展开全部

节选

语文教学艺术的主体性特征 教学艺术就是一种审美化的教学。美学家宗白华的名言是:“美是自由。”黑格尔说过:“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教学艺术*为本质的特征是师生成为教与学的主体,那么课堂上所有联系的核心一定是活生生的主体力量。 一、教与学应当是“生命的自由表现” 关于美与美的规律,很难说有什么定论,我们不妨回到理论原点上去考察。美学界讨论美学问题,都会引用马克思年轻时写下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提到了美学问题,他说:“动物只是按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还论及劳动创造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a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审美化的教学首先强调的是主体的自由,在一定意义上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有自由,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体。作为教与学的劳动是不能被异化的、被强迫的,不应该为某种功利性所绑架。所谓异化劳动,就是劳动者并非心甘情愿,他们在劳动过程中感觉不到亲切和愉悦,甚至已经失去了精神上的自我。在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中,人与机器完全一样,人也是整个机器的一部分,人的身体进入了机器,随着机器的转动而转动,人成为非人。这虽然是夸张,但夸张背后是生活的真实。教学也是如此,如果师生的教与学被异化,自然不可能去创造美。 二、教师应当具有准确的美学定位 从教学艺术的角度看,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在审美过程中,教师的美学角色定位,应当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统一,即使是审美客体,也应是具有主体意识的。 1.教师应当发挥审美主体的作用 教学内容,作为人类或科学家、文艺家认识客观世界和从事实践的精神成果,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蔡元培先生曾精辟地分析道:“数学中数与数常有巧合之关系。几何学上各种形式,为图案之基础。物理、化学上能力之转移,光色之变化;地质学的矿物学上结晶之匀净,闪光之变幻;植物学上活色生香之花叶;动物学上逐渐进化之形体,极端改饰之毛羽,各别擅长之鸣声;天文学上诸星之轨道与光度;地文学上云霞之色彩与变动;地理学上各方之名胜;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与事迹;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上各种大同小异之结构,与左右逢源之理论,无不于智育作用中,含有美育之元素,一经教师之提醒,则学者自感有无穷之兴趣。”b语文学科更是如此,翻开语文课本,催人奋发的社会美,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启迪才智的科学美,匠心独运的艺术美,令人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众所周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授活动规定、制约、左右着学生的学习活动。从审美的角度看,水涨船高,水落船低,教师的审美能力也必然制约着学生的审美质量。如果教师尚未识透教学内容的美,并产生较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却要学生身入宝山,寻幽探胜,不仅不可能满载而归,或许还会因未见门径以至空手而返。举两个简单的例子说,小学课文《鸬鹚》写动静变化之美,有些老师只看到动静间的转换,却认识不到这种转换的必然性。其实,课文的特色正在于此。比如**段写静美:“……近处的一只小船上,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这里渔人“悠然地吸着烟”是静,但他在“悠然”之中观察着水面下鱼群的活动,则蕴含着动态因素;而“列队的”鸬鹚正在“待”“命”,更似“箭在弦上”。抓住这些,对动静变化美的体会就会深刻一些。再如《桂林山水》,写水时用词的顺序是“静”“清”“绿”,正因为“静”,而不是波涛汹涌,才现其“清”;正因为“清”,而不是水色杂呈,才见其“绿”。平平常常的词语,好似信手拈来,却也有一番“构思”,从而以遣词造句的艺术美恰切地表现了风姿卓异的自然美,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然而,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很少见到对这类词句的推敲和体味,肤浅的理解造成了美的“资源”的浪费,自然也影响了对“真”的认知。尽管这时的审美主体主要是学生,但根子却在于教师自己就没有进入审美主体这重角色。 当然,在教师作为审美主体时,他的审美对象不仅仅是课文。比如相关的课外阅读、语文活动以及一些社会实践,都包含了教学内容美。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在教师的美学视野中,也应是审美的客体。 2.教师应当成为具有主体意识的审美客体 罗伯特??特拉弗斯曾说:“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他任何表演艺术,这是由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c作为一个表演者,教师就演变为学生的审美客体。这种审美客体的特殊性在于他不仅是学生的审美对象,而且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和示范性。加里宁认为:“在教师工作中,有许多困难,而教师的责任又是如此重大。教授某门功课,自然是基本工作,但除此之外,学生还模仿教师。所以,教师们的世界观,他的行为,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觉察不出的。”因此,教师就应十分重视劳动形态中美的创造,重视自我形象的美的塑造。 根据加里宁这段话的意思,教师劳动形态的美包括外在和内蕴两个方面。外在的美主要指服饰之美、语言之美、体态之美。关于教学语言(体态语言也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语言)鲜明的独特性和丰富的美学内容,我们将在“语言论”一章中详作阐述,这里只就服饰美作些探讨。 “人靠衣饰马靠鞍”,教师的服饰对学生审美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印象”十分重要。我们认为,教师的服饰之美除了照顾到体形、性格、年龄等方面的要求外,还应考虑到对职业特点、教学对象以及课文的教学情境的适应性。 适合职业是指教师的衣着打扮,要力求借朴实显示教师整体性格的沉稳感,以淡雅体现知识阶层涵养的丰厚性。选色,趋向柔和;款式,注意庄重。特别要力戒歌星式的时髦华丽和商贾型的珠光宝气,给学生以正确的审美导向,并唤起他们对教师的尊崇感和信赖感。 适合教学对象是指教师的衣着打扮,要与生活情境相吻合,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相适应。比如,小学低年级的老师,衣着的色彩可以鲜艳些,线条可以明快些。高中教师不妨在质料上适当作些考虑,并配以端庄的款式,以求体现一定的文人色彩、学者风度。 适合课文的教学情境是指教学某些课文时,在服饰上格外留心一下,以增加“表演”效果。曾有老师举作例证时说过,青年女教师,着一绿上衣,讲朱自清先生的《春》,学生会感到格外的赏心悦目。老年男教师用罩衫、长围巾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讲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则会引起学生的类比联想,反而有几分审丑的意味。当然,这并不等于每场“演出”都要有固定的“行头”,适当注意足矣。另一方面,外在美的几个方面要相互配合,以形成审美的整体效应。还以《春》的教学来说,如果穿上刚才说到的衣着,其教学语言又如拂过绿野的清风,淙淙吟唱的溪流,在教态上再漾出盈盈的笑意,则会给学生带来春日艳阳的灿然和温暖,带来春天和风的清新和明快,使他们获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反之,配以僵化呆板的表情、断断续续的语调,不仅不会让人产生美感,连身上的绿装都似乎成了一种做作。 教师作为审美客体体现出的劳动形态美的另一方面是内蕴美。内蕴美涉及教师的道德品质、知识修养、能力结构、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这里,仅以中学语文课本里描写学校生活的几篇课文为例,来看看在学生的眼里,教师哪些内蕴之美或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或有滋润心田的魅力。 以《*后一课》为例,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经历了一场巨变,他由贪玩、不懂事发展到逐渐懂得失去国土的痛苦,进而又发展到激起了爱祖国、恨敌人的思想感情,他对韩麦尔老师的美学评价也发生了质变,感到老师是一个可敬可爱的人,原因就在于韩麦尔老师讲态中体现出来的深沉、巨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扯紧、拨响了他那松弛的情感之弦。韩麦尔先生的内蕴之美就是充盈胸际的爱国主义精神。 以《藤野先生》为例,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仍历历在目,“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这是因为在日本军国主义浊气弥漫的情况下,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对鲁迅热情关心并寄于厚望,体现了一位正直学者的性格之美。 以《我的老师》为例,作者对蔡芸芝先生铭心刻骨般的思念,蕴含在平平实实的字里行间,好像一股涓涓细流,绵长深远,这是因为蔡老师的所作所为,甚至是一颦一笑,都漾出了对学生的关心和挚爱,体现出高尚的职业的情感之美。 以《幼学纪事》为例,作者从老师的讲解里,领略出秦少游、辛弃疾词作的艺术奥秘:“他们能在婉约近人的文字中抒发出忧国、爱国的深情以至豪情来。多么美呀,多么精巧啊,我们祖国的语言!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像是一个可爱的小精灵,只要你调度得当,它就能把你心里的*细微的情绪表达出来!”显然,作者获得如此审美快感,源自于孙教授、顾教授渊博的学识之美和精到的讲艺之美。 当然,这几个例子远不能概括教师内蕴美的全部内容,我们在讨论德育时将对此作较全面的阐述。还应注意的是教师对劳动形态的美学追求,应当把握外在美与内蕴美之间的辩证关系:外在美是内蕴美的表现形式,内蕴美则是外在美的表现内容。二者之间,重心应在内蕴美上,衣冠楚楚、道貌岸然,但或是品质恶劣,或是腹中空空,那是绝无美感可言的。而真正具备了内蕴美,则常常能冲破外在因素的束缚。据《世说新语》里记载,曹操有一次接见匈奴的使者,因自己个子较矮怕被匈奴使者瞧不起,就请“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魏志》)的崔琰代为接见,自己则拿着刀装成卫士,立于崔琰的床头。接见之后,曹操派人探听使者的反应。使者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可见内蕴美表现力的巨大。在我们刚才举到的例子中,藤野先生是不修边幅的,但其性格的光彩仍透过“模糊”的衣着熠耀出来。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故意造成内美与外美的反差,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当追求二者的统一性。试想,如果曹操以魏王的身份出现,大概会更显得气宇轩昂、英气逼人。藤野先生如果衣着整洁些,恐怕也不会引起某些学生的哄笑。韩麦尔先生显然明乎此理,上“*后一课”时,“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这里的衣着以及他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和表情,都正好与他的内蕴之美相吻合,内容与形式可以说是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从这一点上看,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塑造的美学意义是相当丰富的。 三、“让”学生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 按照佐藤学的观点,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是相对的。因为学的活动受制于教的活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往往受教师作用的制约。所以,学生和教师一起,成为活生生的主体力量,关键在教师的“让”。 (1)大爱让课堂生成润泽感。佐藤学认为,好的课堂是润泽的课堂,有一种柔和的气息,如春风拂面,“滋润肌肤”,而且,真正的教师之爱又是面向每一个鲜活的具体的学生,在课堂上,所有的孩子都有安全感、愉悦感,作为学习主体,他们都是自由的、惬意的、期盼的、主动的。杜威说知识是情感汪泽中的一杯水。唯此,知识也才能*大可能地发挥作用。 (2)坦诚给学生心理支持。教学过程中,教师甚至名师,都有可能应答不上,甚至犯错误,如果坦诚以对,直言告之,不仅不会有损于教师形象,而且会给学生的挑刺、质疑足够的心理支持,会增强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于漪老师教《变色龙》一课,为了说明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多变的现象与不变的本质画了一条曲线,借此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突然一位女生举手发言:“老师,您讲错了!”面对学生,更是面对外省市一批来听课的教师,于漪老师当机立断,请这位同学走上讲台,讲一讲自己的见解。这位学生毫不犹豫地走上讲台,胸有成竹地说:“奥楚蔑洛夫知道狗是将军哥哥的狗时,他那巴结、奉迎、拍马的心情就更厉害,内心跳动的频率也更高,因此,您用等距离的曲线表达主人公彼时彼地的心理便不妥当。我认为,表示主人公那一时刻的曲线就应当更长更高。”于老师充分肯定了这位同学的意见,立即调整了板书曲线,并向她表示真诚的感谢。此时的课堂里,学生注视着老师,更觉得老师可亲与可敬,也更增添了质疑问难的勇气,远道而来的听课者,则不由得啧啧称道。于老师在这里的教学处理无疑是教育的艺术。因此,有了课堂的高潮,也有了教师人格的矗立。 (3)“隐藏”为学生提供舞台。叶澜教授说:“每个学生以完整的生命个体状态存在于课堂生活中,他们不仅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而且是教育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创造者。”d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叶澜老师一直主张“还”,主张“让”,“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快乐地努力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她甚至提出:“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孙双金老师主张老师要适度地“隐藏”自己,把学生推到前台,推到思维的中心,推到课堂的中心,事实上,正是他巧妙地“隐藏”了,才有了课堂的“议论纷纷”“高潮迭起”。

作者简介

杨九俊,研究员,特级教师,2002年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学院副院长,兼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任。2013年任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2019年任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主编,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分册主编。研究成果曾先后获教育部一、二等奖,省政府特等奖。社会兼职先后有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组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智库专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