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1星价
¥19.2
(4.0折)
2星价¥19.2
定价¥4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200761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24
- 出版时间:2020-11-01
- 条形码:9787522007618 ; 978-7-5220-0761-8
内容简介
本书在靠前外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按照“理论分析-实证检验-政策建议”的逻辑思路,综合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较为系统地考察研究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目录
**章 绪论 1
1. 1 研究背景 1
1.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4
1. 2. 1 研究目的 4
1. 2. 2 研究意义 5
1. 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7
1. 3. 1 国外研究现状 7
1. 3. 2 国内研究现状 12
1. 3. 3 国内外研究述评 20
1. 4 研究思路与内容、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3
1. 4. 1 研究思路与内容 23
1. 4. 2 研究方法 26
1. 4. 3 技术路线 27
1. 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9
第二章 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2. 1 相关概念解析 31
2. 1. 1 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界定 31
2. 1. 2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界定 32
2. 2 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依据 34
2. 2. 1 产业关联理论 34
2. 2. 2 专业分工理论 35
2. 2. 3 交易成本理论 36
2. 2. 4 产业集聚理论 37
2. 2. 5 不平衡增长理论 39
2. 3 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 40
2. 3. 1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增长角度的作用机理 40
2. 3. 2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角度的作用机理 45
2. 4 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框架 49
2. 5 本章小结 52
第三章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征事实及差异分析 53
3. 1 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及特征 53
3. 1. 1 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 53
3. 1. 2 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 55
3. 2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特征事实及差异 58
3. 2. 1 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总体特征及差异 58
3. 2. 2 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结构特征及差异 62
3. 3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特征事实及差异 66
3. 3. 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总体特征及差异 66
3. 3. 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结构特征及差异 69
3. 4 本章小结 73
第四章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特征及收敛性分析 75
4. 1 研究方法与指标设计 75
4. 1. 1 研究方法 75
4. 2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分析 80
4. 2. 1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序特征 80
4. 2. 2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省际特征 83
4. 2. 3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特征 87
4. 3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收敛性分析 89
4. 3. 1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 σ 收敛 89
4. 3. 2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 β 收敛 91
4. 4 本章小结 94
第五章 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总体效应分析 96
5. 1 计量模型与变量设定 96
5. 1. 1 计量模型构建 96
5. 1. 2 数据与变量说明 100
5. 1. 3 数据说明与描述统计 102
5. 2 总体效应检验及分析 105
5. 2. 1 模型与数据可靠性检验 105
5. 2. 2 全国层面的实证检验 109
5. 2. 3 作用路径检验 112
5. 2. 4 空间异质效应检验 113
5. 2. 5 稳健性检验及内生性处理 116
5. 3 本章小结 117
第六章 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结构效应分析 119
6. 1 计量模型与变量设定 119
6. 1. 1 计量模型构建 119
6. 1. 2 数据与变量说明 123
6. 1. 3 数据说明与描述统计 125
6. 2 结构效应检验及分析 129
6. 2. 1 模型与数据可靠性检验 129
6. 2. 2 生产性服务业增长支农的 “结构效应” 分析 130
6. 2. 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支农的 “结构效应” 分析 133
6. 3 稳健性检验及内生性处理 135
6. 4 本章小结 139
第七章 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动态效应分析 141
7. 1 计量模型与变量设定 141
7. 1. 1 计量模型构建 141
7. 1. 2 变量设计与数据说明 145
7. 2 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动态效应检验 147
7. 2. 1 基于产业集聚角度的检验及分析 147
7. 2. 2 基于产业增长角度的检验及分析 153
7. 3 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动态约束机制 157
7. 3. 1 基于产业集聚角度的约束机制 157
7. 3. 2 基于产业增长角度的约束机制 164
7. 4 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 169
7. 5 本章小结 170
第八章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设计 172
8. 1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172
8. 1. 1 加大科技支农力度, 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172
8. 1. 2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改善农业技术效率 173
8. 1. 3 优化农业发展模式, 实现高质量协调发展 174
8. 2 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农业的深度融合 175
8. 2. 1 推动农业服务外包化、 市场化 175
8. 2. 2 采用增长优先、 集聚次之的产业融合策略 176
8. 2. 3 搭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的互动平台 177
8. 2. 4 优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的融合环境 178
8. 3 构建动态化、 差异化的政策支撑体系 179
8. 3. 1 实施动态化的生产性服务业支农政策 179
8. 3. 2 实施差异化的生产性服务业支农政策 181
8. 3. 3 考虑到生产性服务业支农政策的约束化 182
8. 4 本章小结 183
结束语 184
参考文献 188
后记 208
1. 1 研究背景 1
1.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4
1. 2. 1 研究目的 4
1. 2. 2 研究意义 5
1. 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7
1. 3. 1 国外研究现状 7
1. 3. 2 国内研究现状 12
1. 3. 3 国内外研究述评 20
1. 4 研究思路与内容、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3
1. 4. 1 研究思路与内容 23
1. 4. 2 研究方法 26
1. 4. 3 技术路线 27
1. 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9
第二章 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2. 1 相关概念解析 31
2. 1. 1 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界定 31
2. 1. 2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界定 32
2. 2 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依据 34
2. 2. 1 产业关联理论 34
2. 2. 2 专业分工理论 35
2. 2. 3 交易成本理论 36
2. 2. 4 产业集聚理论 37
2. 2. 5 不平衡增长理论 39
2. 3 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 40
2. 3. 1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增长角度的作用机理 40
2. 3. 2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角度的作用机理 45
2. 4 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框架 49
2. 5 本章小结 52
第三章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征事实及差异分析 53
3. 1 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及特征 53
3. 1. 1 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 53
3. 1. 2 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 55
3. 2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特征事实及差异 58
3. 2. 1 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总体特征及差异 58
3. 2. 2 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结构特征及差异 62
3. 3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特征事实及差异 66
3. 3. 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总体特征及差异 66
3. 3. 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结构特征及差异 69
3. 4 本章小结 73
第四章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特征及收敛性分析 75
4. 1 研究方法与指标设计 75
4. 1. 1 研究方法 75
4. 2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分析 80
4. 2. 1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序特征 80
4. 2. 2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省际特征 83
4. 2. 3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特征 87
4. 3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收敛性分析 89
4. 3. 1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 σ 收敛 89
4. 3. 2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 β 收敛 91
4. 4 本章小结 94
第五章 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总体效应分析 96
5. 1 计量模型与变量设定 96
5. 1. 1 计量模型构建 96
5. 1. 2 数据与变量说明 100
5. 1. 3 数据说明与描述统计 102
5. 2 总体效应检验及分析 105
5. 2. 1 模型与数据可靠性检验 105
5. 2. 2 全国层面的实证检验 109
5. 2. 3 作用路径检验 112
5. 2. 4 空间异质效应检验 113
5. 2. 5 稳健性检验及内生性处理 116
5. 3 本章小结 117
第六章 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结构效应分析 119
6. 1 计量模型与变量设定 119
6. 1. 1 计量模型构建 119
6. 1. 2 数据与变量说明 123
6. 1. 3 数据说明与描述统计 125
6. 2 结构效应检验及分析 129
6. 2. 1 模型与数据可靠性检验 129
6. 2. 2 生产性服务业增长支农的 “结构效应” 分析 130
6. 2. 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支农的 “结构效应” 分析 133
6. 3 稳健性检验及内生性处理 135
6. 4 本章小结 139
第七章 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动态效应分析 141
7. 1 计量模型与变量设定 141
7. 1. 1 计量模型构建 141
7. 1. 2 变量设计与数据说明 145
7. 2 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动态效应检验 147
7. 2. 1 基于产业集聚角度的检验及分析 147
7. 2. 2 基于产业增长角度的检验及分析 153
7. 3 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动态约束机制 157
7. 3. 1 基于产业集聚角度的约束机制 157
7. 3. 2 基于产业增长角度的约束机制 164
7. 4 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 169
7. 5 本章小结 170
第八章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设计 172
8. 1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172
8. 1. 1 加大科技支农力度, 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172
8. 1. 2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改善农业技术效率 173
8. 1. 3 优化农业发展模式, 实现高质量协调发展 174
8. 2 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农业的深度融合 175
8. 2. 1 推动农业服务外包化、 市场化 175
8. 2. 2 采用增长优先、 集聚次之的产业融合策略 176
8. 2. 3 搭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的互动平台 177
8. 2. 4 优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的融合环境 178
8. 3 构建动态化、 差异化的政策支撑体系 179
8. 3. 1 实施动态化的生产性服务业支农政策 179
8. 3. 2 实施差异化的生产性服务业支农政策 181
8. 3. 3 考虑到生产性服务业支农政策的约束化 182
8. 4 本章小结 183
结束语 184
参考文献 188
后记 208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郝一帆,中共党员,博士,现任职务:科级,工作单位:西安石油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政策与理论, 近年来在《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人文杂志》、《学习与实践》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篇,主持和参与各类研究课题4项。
本类五星书
浏览历史
本类畅销
-
经济学通识-第二版
¥21.3¥58.0 -
博弈论
¥10.9¥38.0 -
世界贸易战简史
¥17.9¥52.8 -
曾国藩的经济课
¥24.1¥68.0 -
图解资本论
¥13.0¥46.0 -
思考.快与慢
¥45.9¥69.0 -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
¥28.6¥46.0 -
资本论
¥28.1¥59.8 -
账本里的中国
¥15.4¥48.0 -
国富论
¥9.7¥35.0 -
贸易的真相
¥29.9¥65.0 -
不公正的胜利
¥26.8¥68.0 -
博弈论
¥28.4¥49.8 -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46.0¥75.0 -
金钱心理学:财富、人性和幸福的永恒真相
¥31.8¥56.0 -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修订版)2023新版
¥45.2¥69.0 -
美国经济新观察丛书失去的年代:美国债务危机的起因与漫长复苏
¥18.3¥48.0 -
经济学通俗读物:北大经济课(受益一生的经济学智慧)
¥9.7¥35.0 -
郎咸平说萧条下的希望
¥12.7¥39.0 -
1949-2009-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
¥34.0¥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