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坦率(精装)
读者评分
4分

坦率(精装)

1星价 ¥28.2 (3.2折)
2星价¥27.3 定价¥8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217777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25
  • 出版时间:2020-09-01
  • 条形码:9787532177776 ; 978-7-5321-7777-6

本书特色

资深出版人、文学评论家潘凯雄对三十九位著名作家、中国文学出版及全民阅读坦率地说

内容简介

本书为知名出版人潘凯雄自2016起于《文汇报》开设的“第三只眼看文学”个人专栏合集。内有专文50则。这50则文绝大部份都是细读某一具体文本后的心得。少数几则议论的对象是某种现象而非文本,但这些现象亦事关阅读,且对现象的阅读也算是一种阅读。 本书是作者个人四十年来阅读与专题写作的一个阶段性小结。该书中包括“长篇小说的‘长度’到底多‘长’为适宜”“报告文学文体的变异”“信念不朽”“不产业无产业”“小说创作只有精彩与平庸之分”等读书专栏文章;作者作为出版人也作为读者,既有对出版领域如“重复出版”实则为创意的贫瘠这样的专业点评,也有“莫让阅读失其本”“阅读其实并不复杂”“安静的阅读”“读不读?读什么?”等对于阅读本身的思考,更有对王安忆、贾平凹、迟子建、徐怀中、格非、阿来、韩少功、吴亮、陈德培、那多等名家作品的真知灼见。 读王安忆《匿名》 事实上,王安忆从一开始压根就没想将《匿名》写成一部悬疑小说,也无意于让故事的主人公演绎成当代版的鲁滨孙。她只是要利用这个外壳进行一场文学的实验,希望通过老头儿从人类原始状态一步步自我进化、自我命名、自我建构的过程,来探讨人类自我与历史、 语言与文字、文明与时间之间的玄妙关系。 读张悦然《茧》 李程两家三代人的命运因祖辈的孽债而“作茧自缚”,以孙辈的和解而“破茧而出”。这或许就是《茧》的叙事主线与基调,也是张悦然这部新长篇*有个性特色的地方之所在。 读张炜《独药师》 《独药师》的故事发生在清末,那是中国历史从近代向现代开始转折的拉锯期,是中国历史露出黎明晨曦前的漫漫长夜。在这翻滚不息的巨大的历史洪流面前,所谓养生、所谓长生的“秘笈”必然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而如何推翻那个腐朽不堪的封建王朝才是那个时代*大的“秘笈”。 读池莉《池莉诗集·69》 她平生三次大规模地烧毁诗稿,尽管其小说创作成就早已蜚声文坛 30 余年, 但出诗集还是在“酒壮怂人胆”状态下的冲动决定,因此这既是作者人生的**部诗集,也可能是她此生唯一的一部诗集。 读王树增《长征》 关于长征的读物我读过不少,但像《长征》这样从宏观入眼、从微观落笔,史料翔实、叙述平实、言必有据、针线缜密的扎实之作则着实罕见,作者从中所下的“苦功夫、笨功夫”绝非一般著述所能比拟。而作为编辑,我始终顽固地认为:“这一个”厚实的内容才是出版真正的不朽之木! 读韩少功《修改过程》 文体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当然可以是纯技术的,但这样的实验其意义终究不过只是一种实验而已,还很难说对文学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与贡献,因为文学毕竟不是文字的游戏或文体的变异。《修改过程》没有沦为纯技术的文体实验就在于其互文性的过程中突出了“修改”的份量。“修改”的结果自然意味着变化与变革,而 77 级这样一个特定的群体恰恰又是承载变革的*佳对象。这空*绝后的一代,其命运因其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而被“修改”,反过来,这一代的经历与成长又不同程度不同角度不同时段地“修改”着中国社会。 读贾平凹《山本》 作品营造出的整体氛围与我们从历史教育中所获得的上述印记固然十分吻合,但文本所呈现出来种种又使得上述印记鲜活灵动起来。明明就是那个时代的社会写真,但历史教科书上所记载的那个时代里的那些个叱咤风云的人与事在《山本》中又是那般的影影绰绰,似真似幻。 读迟子建《候鸟的勇敢》 从自然生态到社会生态,从苍凉到温暖与希望,迟子建用 自己迄今为止篇幅*长的这部中篇小说艺术而饱满地呈现出这一切。是巧合还是宿命?这部作品的初稿完工时恰值深秋,差 不多也是候鸟南归时,此时“夕阳因为雄浑,显得无比大,有股逼视你的力量”,“背对它行走,在凝结了霜雪的路上,有一团天火拂照,脊背不会特别凉”。作者的这些自白亦恰是我读这部作品的感觉。 读阿来《尘埃落定》 如果说异族风土人情的 呈现及土司制的逝去是一种“特别”,那么细究那些看似“落定”了的“尘埃”则是一种“普遍”。“特别”只是手段而不 是目的,许多流行的畅销读物不能说不“特别”,甚至很“特 别”,但遗憾的只是就此戛然而止,这就很容易走上“特别” 的猎奇和“特别”的展览之类创作歧路。《尘埃落定》的成功不同的就是阿来“不是为了特别而特别”,而是要从“特别”走向“普遍”,这是阿来自述的写作 追求,也是一条有可能成就“经典”的写作之路。 读那多《19 年间谋杀小叙》 那多在《19 年间谋杀小叙》中以自己见长的逻辑推理和对人性的拷问不断地叠加残酷和罪恶,但所有的一切动机都可以被解释。于是,人性中残酷阴暗的那一面在冷隽呈现的同时又在不断地予以洗刷。这样一种设置使得我们在进入对作品的阅读时就仿佛陷入了一片泥潭,一次次在面临着被黑暗吞噬的险境中苦苦挣扎,*终总算成功地抵达了光明的彼岸。整个过程文质彬彬、不动声色,但一股强大的力量揪着你慢慢地抵达人性的深处。 读格非《月落荒寺》 作为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道的先锋作家之一,格非那时 的作品多以善于设置叙述的圈套为特色,经过一段时间的创作“静寂”而至本世纪复出后,他的“画风”看上去的确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而其中一个*明显的地方就是其作品好看了许多,于是就有论者据此断言:格非的写作不再先锋。对此,我想说的是所谓“先锋”的特征本来就不该单单只是艺术形式的“陌生化”,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作家对这个世界和人的认识如 何以及怎样找到与之相匹配的表现方式。而从这个角度来看 《月落荒寺》,应该说格非的创作其先锋性一如既往,所不同的只是被裹藏在“可读性”的外套中了。

节选

《安静的阅读》 阅读本质上就是个人*为私密的行为之一,如同饮食男女,他人无人替代。当你打开一本本不同的书籍,就如同进入了一座座不同的城堡,远离尘世间的喧哗与躁动,安静下来你就是这些城堡中的君主,外人无法进入,惟有书中的人物供你 调遣、书中的声音供你倾听、书中的思想任你评判,一页一世界、一书一宇宙。有了这样的安静,阅读才能直面本心、读出本我,在宁谧与安静中,独享这份书香。 阅读本质上还是一次次的邂逅、一次次的交锋和一次次的 对话。安静下来打开一本书,千年的先贤怪才、今世的凡夫俗 子都可能与你不期而遇,你可以与之窃窃私语、唇枪舌剑也无妨;安静下来打开一本书,春光扑面、秋风撩人、山色湖光、 人间百态,闲庭信步,好不逍遥;安静下来打开一本书,头脑风暴、灵魂荡涤、情感唏嘘、纷至沓来。如此往复循环,每当你合上一本书,你就不再是开卷时的你自己,如同人不能两次 踏入同一条河流,人也不能两次打开同一本书。 在这样安静的阅读中君临大地、邂逅人世,阅读就会上瘾,成瘾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而这样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大上”。 安静的阅读首先是一种状态。这样的状态与读什么无关,所谓“开卷有益”、所谓“博览群书”、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与安静的阅读从来都不是矛盾的对立; 这样的状态与阅读的工具和媒介无关,无论是纸介还是数媒,无论是整体还是碎片。读总比不读好,读什么总比什么都不读好。 安静的阅读更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的抵达自然需要时间,一旦抵达了,读什么、如何读的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什么当快读、什么当慢读?什么可不读、什么必须读?诸如此类的问号届时都会在不知不觉中烟消云散。 安静的阅读与安静的研究、安静的写作和安静的出版从来 都是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这一切从来就不是热闹与风光所能 成就,安静下来研究、安静下来写作、安静下来出版,才有可能诞生好读物,而安静下来阅读才能品味出读物之好,鲜花与礼炮、金钱与地位永远换不来好的读物与美的阅读。社会可以热热闹闹地为阅读创造条件、营造氛围,社会可以轰轰烈烈地倡导以阅读为荣、不阅读为耻的风尚,但社会之于阅读所能发挥的任何作用终究都只能是外力,并不能改变阅读终究是个体行为与选择的本质;社会为阅读所做的一切热热闹闹与轰轰烈烈都是为了回归*终的安静。 会有那样的未来吗?人类的文明不再需要通过阅读去延续和传承,人类的智慧不再需要阅读去积累与丰富,如果真有如此时刻,那也一定是人类生生不息的阅读所换来,而在那一刻来临之前,阅读不死,安静的阅读永存。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