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文学研究选粹

闽文学研究选粹

1星价 ¥36.7 (4.7折)
2星价¥36.7 定价¥7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761607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305页
  • 出版时间:2020-10-01
  • 条形码:9787547616079 ; 978-7-5476-1607-9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文教之开兴,吾闽*晚,至唐始有诗人。至唐末五代,中土诗人时有入闽者,诗教乃渐昌。至宋而日益盛。”闽文学成就卓著,唐有郑露、欧阳詹、黄滔、薛令之,宋有杨亿、柳永、蔡襄、张元干、刘克庄,至明大盛,先有张以宁、蓝仁、蓝智等,接着有“闽中十才子”,郑善夫、邓原岳、徐熥、谢肇淛、曹学佺等紧随其后。清初黎士弘、丁炜、张远等人的闽派诗,康熙乾隆间许遇、叶观国等人的风土杂咏诗,又有“七字温如玉有情”的黄任之诗,还有陈寿祺、龚景瀚等人的学人之诗。到了近代,八闽大地亦人才辈出,出现了以林则徐为代表的爱国诗人群体,以陈衍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同光体”闽派诗人。闽文学可谓硕果累累,本书撷取了闽文学中的研究力作,梳理了闽文学的发展历史和成就。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涉及民俗研究、宗教研究、文学研究、闽台文化交流研究、方言研究、戏曲艺术研究、历史名人研究等多个方面。本书所遴选之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产生了较好的学术效果, 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目录

论江淹贬谪闽地赋的价值和意义 于浴贤/1

唐五代闽中四诗人论略 吴在庆/11

曾巩在福州的政绩和文学创作 邹自振/21

林之奇《观澜文集》及其对唐宋派形成的影响 杜海军/28

刘克庄和闽籍江湖派诗人 陈庆元/38

试论朱熹在八闽的山水诗 胡迎建/47

山林别响闽派先声——元明之际蓝仁、蓝智诗歌创作论 陈广宏/63

闽中诗派对明代翰林诗歌创作的影响 郑礼炬/74

理学视野下的蔡清诗文研究 肖满省/82

谢肇淛诗论与地域关系浅析 孙文秀/92

徐生平分期研究 陈庆元/103

《闽中十子诗》版本述要 苗健青/115

明清福州玉尺山房的文采风流 吴可文/124

学文汉宋之间: 陈寿祺的文论 刘奕/133

论陈寿祺学人之诗的特色 林东进/141

林则徐“咏红”诗评析 邹自振/150

林则徐、林昌彝佚文摭拾 陈开林/160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的诗史价值 陈其泰/168

嘉道间古文家高澍然及其《抑快轩文集》九种传世钞本 陈庆元/181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以李瑞和等八位福建籍作家为中心 朱则杰/192

清代闽籍赴台诗人诗歌浅探 何绵山/202

陈衍《石遗室诗话》论“同光体” 林东源/212

诗歌与学问的坚守——陈衍的文学史意义 林东源/223

林纾与新文学运动 马勇/232

林纾古文论研究评议 张胜璋/248

同光派闽派诗人何振岱的诗歌 刘建萍/256

通儒无声品自高——近现代诗文名家何振岱之我见 蔡德贵/266

林旭山水纪游诗初探 张帆/274

近代闽人词学的论争及其意义 杨柏岭/281

福建文化与冰心品格 俞元桂/292

试论福建诗词的创作传统 黄高宪/298


展开全部

节选

朱熹一生与山水结下不解之缘,他热爱大自然,极喜登山临水,一泉一石,都使他惬意。在大自然中观察,物我交流、与物对话、物我相契,方能领悟趣味,诚如其诗云:“登岩出嚣尘,入谷媚泉石。悠然惬幽趣,不觉几朝夕。”(《同丘子服游芦峰以岭上多白云分韵赋诗得白字》)门人吴寿昌曾记载其师之痴迷于水石草木:“先生每观一水一石、一草一木,稍清阴处竟日目不瞬。”[1]高蹈世外,与自然惬趣,甚至有时忘怀世事:“个中讵有行藏意,且把前峰细数看。”(《过盖竹作二首》)胸中哪有什么用舍行藏之意,不如观看山水啊!游览各地山河,也可大大开阔其眼界,并进行比较:“年华供转徙,眼界得清新。”(《观西山怀岳麓以为莫能相上下也,聊赋此云》) 由于对山水充满挚爱,每每激发朱熹对诗的兴趣。他说:“举凡江山景物之奇,阴晴朝暮之变,幽深杰异,千状万态,则虽所谓三百篇犹有所不能形容其仿佛,此固不得而记云。”[2]游必赋诗:“不堪景物撩人甚,倒尽诗囊未许悭。”(《次秀野极目亭韵》)陶醉于山光水色中,得意忘我,每当这种境界出现时,他的作诗激情便总是战胜学道的理智,矛盾随之消释,诗情与道居然得到融合:“未觉诗情与道妨。”(《次秀野韵五首》) 宋末闽人陈普注《朱文公武夷棹歌》时说:“朱文公九曲,纯是一修道次序。”陈普是理学家,从理学眼光观诗,但觉处处是言理修道,他不能理解理学家朱文公作诗也有爱山水而重情感之时。倒不如陈衍评《棹歌》时看得透:“晦翁登山临水,处处有诗,盖道学中之*活泼者。”[3] 朱熹喜爱自然山水,登高必赋诗。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有古训。孔子尝赞扬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的情怀和志趣。山水之趣成了儒家学者涵泳性情的途径。朱熹有诗云:“尽彼岩壑胜,满兹仁知心。”(《山北纪行十二章》)二是格物穷理、比德修身的学术思想。认为山中蕴有物之理,大道也在其中,游的过程也即悟理的过程。儒者欲达到天人合一,就要与生生不已的大自然合为一体。诚如所云:“此心元自通天地,可笑灵宫枉炷香。”(《马上举韩退之话口占》)“霁色登临寒夜月,行藏只此验天心。”(《登山有作次敬夫韵》)言其立身处世可验证天意。他认为,大自然生生不已的道,体现了“道”的普遍性,因此,他要在对自然山水的观照过程中,领悟客观物体的理性,从而动情惬趣,涵泳其道学精神。他在不少诗中都表达了这个思想: 境空乘化往,理妙触目存。( 《寄题咸清精舍清晖堂》) 起望一舒情,遐眺豁烦襟。(《即事偶赋》) 赏惬虑方融,理会心自闲。(《忆斋中》) 闲栖众累远,览物共关情。 (《春日即事》)白昼晨昏优美多变的自然景象,不仅以其“物变”而启示某种颖悟的“妙理”,更以其自身的芳菲色彩、朦胧境界,赋于主体直观的感受,使人悠然心会,荡涤烦襟,舒情静虑,悦目赏心。这既体现了诗人与自然之间感物而动情的共性特征,又体现出理学家诗人览物会理、抚节陈诗的个性特征。 朱熹在八闽的山水诗以游芦峰、百丈山、云谷、武夷山等地为主,均在其隐居之地。 绍兴二十七年(1157),朱熹自同安主簿任上辞职,有隐居山林之意。次年秋八月,与妹夫刘彦集同游建阳县芦峰下的瑞岩,其地有刘子翚题诗刻壁。朱熹用其韵赋《奉陪彦集充父同游瑞岩,谨次莆田使君留题之韵》云: 踏破千林黄叶堆,林间台殿郁崔嵬。 谷泉喷薄秋逾响,山翠空濛昼不开。 一壑只今藏胜概,三生畴昔记曾来。 解衣正作留连计,未许山灵便却回。诗题中的“莆田使君”指的是刘子翚,因其在绍兴间通判兴化军(辖莆田等县)。使君是对知州、知府、知军的敬称。首联写一行人寻幽访胜,踏破千林,见此地之深远,来此之不易,终于见到林间台殿突兀而起。“郁”言台殿之苍郁色,“崔嵬”言台殿之高貌。次联言具体写山间林泉胜景: 秋日山谷中的泉瀑本应瘦,而喷薄之声更响,是一奇也。山中翠色空濛濛的,有如阴雨天,连白昼也见不到晴光,是二奇也。 后四句转为议论,言此间有胜概,往日曾来游,不免有跨越今昔时间的感怆。此亦诗人在此景点跨越今昔时间的感怆。一行人正打算在此解脱衣裳,多留连一些时间,但未得到山灵准许,便回来了。风趣中有惋惜之情。 芦峰在建阳县西北70里,跨福建建阳、崇安二县境。峰顶有谷地,地高气寒,上多飞云,朱熹取名云谷。乾道六年(1170),朱熹在山间建草堂三间,名之曰晦庵。此年夏,来游而作《游芦峰分韵得尽字》诗云: 芦山一何高,上上不可尽。 我行独忘疲,泉石有招引。 须臾出蒙密,矫首眺无畛。 已谓极峥嵘,仰视犹隐嶙。 新斋小休憩,余力更勉黾。 东峰切霄汉,首夏正凄紧。 杖策同攀跻,极目散幽窘。 万里俯连环,千重瞰孤隼。 因知平生怀,未与尘虑泯。 归途采薇蕨,晚饷杂蔬笋。 笑谓同来人,此愿天所允。 独往会淹留,寒栖甘菌蠢。 山阿子慕予,无忧勒回轸。初夏之行,攀登之艰难,乃在此山之高峻,上上不可穷尽,幸好泉石招引而忘疲。穿过蒙密的丛林,因仰望角度不同,而感到“已谓极峥嵘,仰视犹隐嶙”。在新斋休憩后再鼓余勇,始登上顶峰,俯视万里,方悟到平生襟怀,仍杂有尘虑。“新斋”即晦庵,“此愿”、“独往”即独自来此隐居的心愿。朱熹《云谷记》中见其长期经营之计划:“然予常自念,自今以往,十年之外,嫁娶亦当初毕,即断事,灭景此山。是时山之林薄当益深茂,水石当益幽胜,馆宇当益完美,耕山钓水,养性读书,弹琴鼓缶,以咏先王之风,亦足以乐而忘死矣,顾今诚有所未暇。”[4]在此不求闻达,如“菌蠢”默默生于僻处。“菌蠢”,菌之矮小状。张衡《南都赋》:“芝房菌蠢生其隈。”*后两句,言山灵将迎他在此,无须担心勒马回车。“山阿子慕予”,用《楚辞·山鬼》故事:“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此诗既写出山之峻茂,也将其心迹剖白无遗。 随后所作《同丘子服游芦峰以岭上多白云分韵赋诗得白字》一诗,也写芦峰之游,则着力写极顶所眺奇景:“浮野众麓青,萦云两川白。须臾互吞吐,变化已今昔。”山麓浮动于大野,白云萦绕于两川。顷刻间,云烟之吞吐变化,与昨日又不同。由此而产生“旷然尘虑尽,悲哉人境窄。平生有孤念,万里思矫翮”的感叹,欲寄身物外,“胡为尚形役”。精神为形体所拘束,为功迹所累。正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所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同时所作还有《登芦峰》、《将游云谷约同行者》、《云谷杂诗》等。 淳熙二年(1175)七月二十五日,朱熹自崇安五夫里至潭溪,再从那里出发,至夜方至云谷。赋《七月二十五发潭溪,夜登云谷,翌旦赋此》一诗云: 怀山不能寐,中宵命行轩。 亭午息畏景,薄暮登危峦。 峻极逾百磴,萦纡欲千盘。 行行遂曛黑,月落天风寒。 羽人候中途,良朋亦林端。 问我何所迫,而尝兹险艰。 疲劳既云极,饥渴不能言。 投装卧中丘,幸此一室宽。 怒号竟永夕,客枕无时安。 旦起辟幽户,竹树青檀栾。 惊喜非昔睹,披寻得新观。 淹留十日期,俯仰有余欢。 寄语后来子,勿辞行路难。怀念云谷而不能入眠,可见眷恋之深。准备好行装,却因中午天气炎热,至傍晚才出发。峰峦高峻,登山的石磴小道萦纡弯曲近千盘,走了又走,直至月落西天,寒风飕飕。幸好有道士在中途等候,好友也在林边接应。羽人即道士,他们问“我”,为何事这么急迫,要历此艰险。却因极端疲劳,又饥又渴,连话也说不出来。 当夜休息,放下行装,在山丘小室中睡觉,彻夜大风怒号,卧枕无一时得到安宁。晨起推开门户,门前竹树檀树栾树翠绿,环境幽静。诗人惊喜极了,过去哪能见到这般美景,是因为开路寻幽觅胜,才得以一睹新奇景观。 诗中通过登山途中的经历,夜睡一室周围的环境等方面进行烘托渲染,*后四句是逗留此地十日的感想,俯观仰察,欢乐之后犹有余兴不绝。所以告诉后来人,不要畏惧行路之艰。言外之意,能历艰险,方得胜境。诗中所写,重点不在山中胜景的描绘,而是写出不畏攀登艰险、忍受居室之不安,方能有所获的感受,其意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相同。但朱熹没有像王安石那样就此大发议论,而是寓议论于抒情状物之中。

作者简介

赵麟斌,1956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研究员、二级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评估专家。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授课专家,加拿大布鲁克大学国际高级访问学者,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客座教授,福州市首届、第二届优秀人才。曾任福州市鼓楼区区委书记、人大主任,中共福州市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闽江学院副院长等职。 其他社会职务有首批国家国防教育师资库专家;上海五缘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福建省省委政策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福建省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国防教育宣讲团常务副团长、福建省赵氏研究会会长;福州市委政策研究室特聘研究员、闽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福州市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 在中华书局、上海辞书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出版书籍60部。在《光明日报》《新华文摘》《科学社会主义》《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等发表论文近百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