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会好的:悲观者常常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

会好的:悲观者常常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

1星价 ¥49.0 (8.3折)
2星价¥49.0 定价¥5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721843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72
  • 出版时间:2020-12-01
  • 条形码:9787521721843 ; 978-7-5217-2184-3

本书特色

1.畅销书《意志力》作者新作。2.社会心理学代表作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尤其是在当下疫情和外部不稳定的环境下,弥足珍贵。3.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昱鲲,安人心智集团董事长阳志平作序推荐。4.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芬??平克,丹尼尔??吉尔伯特,圣迭戈大学心理学教授特温格诚意推荐。5.应对消极和负面情绪的科学方法6.“坏”是一种进化,“好”是一种选择

内容简介

本书是十五万册畅销书《意志力》作者的新作。本书所回答的,就是如何缓解当下因为疫情以及优选局势不稳定造成的弥漫社会的悲观与消极情绪,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当下的很多担忧其实都是过度的,事情其实没有想的那么糟,从而重新鼓起人们对于生活的信心,更乐观地面对生活。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身边的坏消息比好消息更多?这就是负面效应的力量:相对于“好”,我们往往更专注于“坏”。事实上,影响我们大脑的“坏”,具有很好重要的进化意义,因为它使我们的祖先对致命的危险保持警惕,更容易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却也容易在潜意识中扭曲我们的判断,误导我们做出非理性选择。负面效应是心理学中的基本层面,也决定了我们的人生底色。但我们依然可以在此基础上,过一个更加积极的人生。一旦我们开始真正理解并学会正向利用负面效应,它能让我们从挫折中学习,使我们思维更敏锐,意志更坚强,从而调动起每个人身上的优良品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坏”能带来惠益时运用这种力量,在“坏”无法带来惠益时克服其影响。悲观者常常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都会好的。

目录

目录

推荐序1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赵昱鲲 VII
推荐序2 负面效应——人性的基本原则 阳志平 XVII
序言 负面效应 XXIV

01“坏”究竟有多坏?/ 001
坏事的威力至少为好事的两倍,在涉及情绪和人际关系,而非涉及金钱时,坏事的威力一般至少为好事的三倍。这 就意味着,要使“好”压倒“坏”,正面比率应至少达到3∶1,*好还要略高一点。因此,我们建议读者参照我们所说的“四比一定律”的指导原则,即:要抵消一件坏 事,需要有四件好事。

02 爱情里少做错事更重要 / 029
一个冒犯之举在世界上其他人眼中可能微不足道,但 如果让一个人非常介意,就会毁掉一段关系。在争吵 时,*好研究一下伴侣的反应,而不是不断诉说你的 苦衷。少说,多听。同恋人、子女、朋友、同事或任 何其他人打交道时,避免坏事要比做好事重要得多。 关键不在于你为别人做什么,而在于不做什么。

03 为 “坏”而生的大脑 / 057
如果一个想法触发了一种基本的恐惧感或威胁感,人就可能做出情绪化和非理性的反应。前额叶皮质也能处理较为乐观 的想法,但不会产生如此强烈或迅速的影响,因为“坏”主 宰整个大脑和神经系统。大脑仅在有意识寻找“好”的时候 才对好人做出反应,但从来不会停止对坏人做出反应。

04 这样批评才有效 / 087
开场的赞扬可能会使随后的批评更加痛苦。要提出批评或传达坏消息,首先要了解你的听众。当你提出批评时, 一定要让员工有时间消化,并提出更多问题来观察他的反 应,比如“这公平吗?”或者“这有意义吗?”大脑一旦 收到批评,就会切换到高速挡,警觉地接收信息,以便应对威胁。

05 奖励与惩罚的妙用 / 107
惩罚的威力极其强大,强大到通常无须真正动用。一个 大威胁可能比许多小惩罚更有效。惩罚使人们能够从错 误中吸取教训,并产生内疚心理。内疚激励人们通过忏 悔、道歉、补偿和重申承诺改善与伴侣和朋友的关系, 并在工作中发挥激励作用。

06 剔除不容忽视的 “烂苹果” / 139
烂苹果会腐蚀它的同伴。添加坏成员所产生的影响是添加好 成员的四倍。预测团队表现的*可靠指标是团队中*差者的 得分。一个懒惰、令人讨厌、情绪不稳定的人足以破坏整个 团队,即使团队中有一个特别优秀的成员也无济于事。别指 望“烂苹果”自己变好。

07 提升顾客评分的方法 / 165
将留下美好的**印象作为重点;设法创造更多好印象;预测并消除
任何可能成为负峰值的刺激因素;持续监测顾客的反应,留心意外发 生的问题;出现投诉时,不管看似多么琐碎,都要迅速回应;不要只 是纠正,要用“好”压倒“坏”;不管客人多疯狂,多讨厌,都要以 好基调收尾。

08 波丽安娜式“快乐游戏” / 189
世界各地的人都倾向于“更频繁、更多样、更轻松”地使 用正面词语而非负面词语,波丽安娜式的乐观倾向是普世人性。人们禁不住要阅读有关丑闻和枪击事件的报道,但 人们更喜欢分享令人欢欣鼓舞或者激发敬畏之情的文章。 人们以积极方式应对创伤,从而变得更善良、更坚强、 更关注生活中的乐趣。

09 危机的危机 / 223
*大的问题以及自由繁荣的*大障碍是“危机贩子”对负面偏差的利用。末日预言家不断煽动恐惧,深刻扭曲了公众对现在和未来的看法。他们通过大肆炒作微小或根本不存在的威胁来引发恐慌反应,他们制造的问题远远 超过了他们解决的问题。其结果便是我们所说的“危机的危机”。

10 “好”的未来 / 259
“坏”比“好”更强大,有时似乎坚不可摧,但我们相信,“好”一定会占据上风。“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 更容易攻破,因为我们对“坏”的了解比以往任何时候 都更加透彻。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可以通过有意识地转换 叙事视角、关注自己的喜乐和品味生活中的美好时刻来 对抗“坏”。

注释 271
致谢 323

展开全部

节选

心理学家和记者过于强调负面效应,以至忽视了有关人类复原力的更广 泛真相。心理学家认识到自己的研究存在偏差之后,便开始纠正这种偏差,他们开始探索如何促进韧性、成长和幸福感,而不是仅仅研究如何 减轻不幸。为此,心理学家开始更加密切地关注“坏”的力量。其他学 科的研究人员也是一样。认知科学家发现了一些新方法,可以在治疗焦 虑和其他障碍的过程中利用它们抵消“坏”的效应,还可以利用“坏” 的力量提升学习速度。经济学家发现“坏”可以提高工人的生产率。研 究宗教问题的社会学家看到“坏”的力量能激励善良行为,还发现了宗 教信仰中普遍存在地狱概念的原因。基督教中的原罪说(人类因亚当和 夏娃的罪行而注定永远饱受折磨)可能有些残酷,古希腊悲剧中的主人 公必然因一个致命弱点而遭受厄运似乎也有些不公。但这些说法恰好与人类心理和进化中的一项基本要素相符。 要想生存下去,“生”必须每天获胜,而“死”只需要获胜一次。一个小小的错误或误判可能葬送所有成功。负面偏差是适应性的,生物学家用“适应性”这一术语形容一种能够提高个人或群体生存概率的属性。在远古时代狩猎采集者生活的稀树草原上,能够生存下来的是那些比喜欢品 尝美味浆果的人更重视避开有毒浆果的人;较之美味的羚羊,他们更关 注捕食猎物的狮子。能否感知朋友的善意通常不会关乎生死,但忽视敌 人的仇恨可能是致命的。在群体层面,生存取决于研究者所说的链条原 理(基于一种老套的说法,即一根链条的强度取决于其*薄弱的环节): 部落的安全不可能仅靠一个好人来确保,但如果一个粗心的厨师用植物 块茎做饭时没能割除有毒的部分,部落成员就可能全部中毒;同样,一 个部落只要出现一个叛徒,就可以把所有同部落的人出卖给敌对的部落。 我们仍有可能因一个错误而丧命。我们的生活仍有可能因一个敌人而陷 入悲惨境地。一次损失可能抹去之前的多次盈利。对威胁倍加关注仍具 有进化论意义。但对“坏”的敏锐感知可能产生负向效应,对狩猎采集 者有用的能力并不总对我们有利。我们渴望堆积让人发胖的热量,这在 食物稀缺的稀树草原上是有用的,但在垃圾食品商贩整日引诱你的现代社会就会导致肥胖和疾病。如今,“坏”也有自己的商贩,他们能够像垃圾食品推销员一样巧妙地运用媒体。 这就是为什么现代世界看上去危机四伏。恐怖主义是传媒时代的产物。8 在 19 世纪末之前,随机杀害几个无辜平民毫无战略意义。直到 19 世纪末,在消息通过电报和廉价印刷媒体得以迅速传播之后,恐怖分子才发现一次恐怖活动就能产生巨大能量。随着广播的诞生,恐惧信息的传播 速度加快了。自有线电视频道、网站和社交媒体开始全天候争夺观众以 来,恐惧的传播更是超光速推进。媒体通过大肆宣扬自然、技术、外国 和政治对手的威胁,从而触动人的原始情感。唐纳德·特朗普竞选活动的 收视率极高,因为他总是把*坏的东西当作噱头,几乎每一周都警告选 民,西方文明即将走上穷途末路。 从早到晚,“坏”的力量一直左右着我们的情绪并主导着我们的决策。“坏”驱动新闻报道,塑造公众话语,它被记者、政客、市场营销人员、博主、 社交媒体上居心险恶者、网络喷子和任何其他想要吸引网民的人所利用。 以历史标准来看,过去 25 年极其安定,但人们所目睹的战争和流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美国暴力犯罪率大幅下降,9 但大多数人却认为暴力犯罪率上升了,因为他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犯罪场面。10 坏消息成为家常便饭,让人们感到无助。他们开始杞人忧天,对世界的状况感到绝望。11 随着预期寿命的增加,我们开始把闲暇时光花在点击《为什么你的饮食会杀死你》这样的标题上。不管你的家庭生活多么幸福,你都会遭到一大 堆标题党文章的轰炸,比如《伴侣欺骗的七大迹象》《防止孩子遭绑架的五条小贴士》。不管你的生活多么合乎道德标准,标题党总有办法吓唬你。 就连观看网上那些可爱动物的视频也不安心,算法会把你引向那些面向宠 物主人的文章,譬如《如果你死了,你的狗会吃你吗?请看事实》。 如果我们不知如何克服“坏”所产生的不相称影响,“坏”就会一直扭曲我们的情绪和世界观。“坏”会让史上*幸运的人感觉自己遭受了诅咒。 几千年来,普通人的命运一直是在繁重的农活中度过短短一生。1950 年, 世界上大多数人依靠每天不到一美元的生活费维持生计,12 也不识字,13 而今,极端贫困率和青年文盲率已降至 10% 以下,而且仍在下降中。14 我们的处境比祖先梦寐以求的生活更富足、更健康、更自由、更安全,却 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更喜欢关注(并投票选择)世界将走向地狱的声 音。我们不是抓住机遇开辟新天地,而是为不公正大动肝火,为灾难而恐 惧——很多时候,我们做出的应对反倒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负面偏差导致我们特别关注外部威胁,从而夸大这些危险,而向内审视 时却容易出现一种不同的偏差。我们通常会放大自己的美德,自我欺骗 的能力可能也十分惊人。研究人员曾让因伤害、抢劫、欺诈等罪行而服 刑的囚犯将自己同普通人做对比,这些囚犯认为自己比普通人更讲道德、 更诚实,也更有同情心和自制力,他们自认为只有遵纪守法这一种品质 弱于其他人。在遵守法律方面,这些被定罪的囚犯“谦虚”地为自己打 出平均分。 我们都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高估掌控自身命运的能力。人们开车上路时有种错误的安全感,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驾驶技能高于平均水平, 并期望凭借自身能力保护自己,尽管许多事故是由不受他们控制的因素 所致。同样,当被问及完成一个项目需要多长时间时,人们通常会低估 所需时间,因为他们过于自信,没有考虑由不受自己控制的因素所致的 延迟。这种“乐观偏差”会引导人们低估生活中一些负面事件所带来的 风险。他们完全知道坏事可能发生,甚至常常对坏事发生的可能性抱有 很高的预期,但却告诉自己,这些事情将发生在别人身上。 这种恐惧与自负的有害组合一次又一次酿成灾难。政治学家用它来解释 现代历史上一些*让人费解的错误。首先是**次世界大战的惨剧。德 国为何急于发动经证明徒劳无功的战争?战前的德国是欧洲经济和军事 实力*强大的国家,强大到邻国不敢贸然对它发动攻击,但德国领导人 却一心关注来自其他国家的一切敌对迹象。1912 年,德意志帝国宰相寻思着要在自己的庄园里栽树,因为他认为“俄国人无论如何都会在几年 之内打到这里”。历史学家虽然想方设法为这种偏执寻找合理的解释,但 按照政治学家多米尼克·约翰逊和多米尼克·蒂尔尼(两人没有血缘关 系)的说法,*好的解释来自心理学文献。 *近,他们参照鲍迈斯特和罗津的研究,解释了导致德意志帝国领导人 投身**次世界大战以及 2003 年促使美国入侵伊拉克的关键因素——恐惧。16 与德国人一样,美国人高估了敌人的威胁,误认为萨达姆·侯赛因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此外,美国人跟以为自己能迅速获胜的德国人一样,在判断自身是否有能力用稳定的民主政府取代萨达姆政权时抱有 严重的乐观偏差。因此,急于消灭假想敌的美国人制造了一种现实危险, 催生了“伊斯兰国”(IS)和其他恐怖组织,并为它们的生存提供了土壤。 这些战争是我们所说的“危机的危机”的例证。“危机的危机”是指永无止歇的一连串被高估的威胁,为应对这些威胁而采取的行动又导致所有 人的处境恶化。美国是史上*强大的军事强国,但政客却想让我们相信 美国遭受来自伊朗和朝鲜的致命威胁。街头越安全,媒体就越发起劲地 搜寻新威胁,比如想象中的非法移民暴力犯罪浪潮 17(事实上,非法移民犯罪的概率比本国人要低),又如所谓猖狂绑架和杀害儿童的“陌生人危险”(这种风险比被雷电劈死的概率低得多)。18 在没什么大事可报道的日子,总会有“世界末日论”引起大家的恐惧,比如病毒毁灭人类,机器 人占领世界,全球环境崩溃。世界末日预言极其深入人心,在一项针对 美国儿童开展的抽样调查中,这些儿童被问到长大后地球会变成什么样, 结果三分之一的人担心地球届时将不复存在。19 准确地说,吓唬这些儿童的成年人叫“可用性投机家”(availabilityentrepreneur)。他们是一些记者、活动家、学者、律师和政客,他们知道人类倾向于根据头脑中可调用事例的多寡来判断危险程度,并将此作 为投机的资本。过去 20 年,基地组织、“伊斯兰国”及其盟友在世界各地杀害的人还不如死在浴缸里的美国人多,20 但我们却一又一次地在屏幕上看到恐怖主义受害者。这就导致了被铁木尔·库兰(Timur Kuran)和卡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称为“可用性级联效应”(availabilitycascade)21 的自我强化过程:有关危险的新闻报道让公众产生恐惧,进而促使媒体进一步报道,导致公众更加恐惧。这就是为什么 40% 的美国人担心自己或家人会在恐怖袭击中丧生。22 与此同时,由于媒体没有大肆报道在浴缸中洗澡时死亡的人数,所以浴缸并未引起恐惧,数百万美国 人在浴缸里爬进爬出,从不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 我们想要对抗使个人产生无端焦虑、使国家出台破坏性公共政策的恐惧 级联,我们希望触发一种不同的级联效应。我们确信,今天的儿童长大 后地球仍会好好地在那儿,我们希望这些儿童及其父母能够和我们一样 乐观。人生已不再像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形容的那样“污秽、粗野、短暂”,23 但心理学家发现,就连*富有、*长寿的人也还是以这种方式看待人生。当研究人员问美国、加拿大和印度的成年人,人 生漫长还是短暂、轻松还是艰难时,北美人并不比印度人更乐观,尽管 从统计数据来看,北美人的预期寿命更长,收入也更高。24 只有八分之一的北美人认为人生漫长且轻松,多数人认为人生短暂且艰难。但如我们 所料,乐观者比悲观者快乐得多,也更关心公共事务——他们更有可能 投票、进行慈善捐款并在社区从事志愿服务。 该如何壮大乐观者的队伍呢?当然,我们不指望消除负面效应,但我们 希望让你知道如何不被负面效应主宰。首先,我们将考察负面效应的力量,看看“坏”比“好”强多少,“坏”在大脑中如何运作,“坏”如何扭曲你对人和风险的认知,我们又该如何使这些扭曲*小化。在本书的 中间部分,我们将探讨如何用“坏”的力量实现积极目的,如何应对负 面效应在商业领域和网络世界造成的特殊挑战。之后,我们要看看人类 可以调动哪些内在力量和有意识的策略,以抵御现代社会中“坏”的猛 烈炮火。 在动物之中,唯有人类有能力控制或者至少认识负面偏差。其他物种天 生厌恶危险,并拥有学会(通常学得相当快)讨厌某些东西的机制,只 有人类才具有克服厌恶感的特异能力。25 我们经常会喜欢上曾经害怕的活动,比如观看恐怖电影或乘坐过山车。我们畏避**口咖啡、大蒜或辣 椒,但之后便慢慢学会欣赏这种滋味。我们天生畏惧从高处下落,婴儿 学会说话之前就表现出这种恐惧,但有些人却迷上了跳伞或蹦极。 我们可以采用更为客观的视角,看到在人生中,在世界上,喜乐远多于 哀伤,并运用这种智慧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尽管“坏”的威力强大, 我们仍能向阳而生。不过,我们必须知道该如何应对。首先,我们来运 用*基本的策略——了解敌人。

作者简介

罗伊.鲍迈斯特当今负有盛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论文被引用率长期高居心理学家前列。现任教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专注于意志力、自我实现、归属感等方面的研究。其写作的《”坏“比”好“更强大》,已经成为该领域引用*多的论文之一。 约翰.蒂尔尼《纽约时报》科学专栏作家,其作品曾获美国科学发展协会和美国物理协会颁发的奖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