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784149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00
  • 出版时间:2020-12-01
  • 条形码:9787517841494 ; 978-7-5178-4149-4

本书特色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历史的积淀和精神的弘扬。《黄避岙乡土文化拾遗》不单单是民间故事的结集,还搜集了其他一些风格迥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记录着黄避岙这方沃土上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黄避岙人勤劳无畏的精神;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推进文旅融合,开展全域旅游,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简介

《黄避岙乡土文化拾遗》是一部乡村文化故事集,作者以民间口语的笔调,讲述了许多耳闻目睹的看似不起眼的乡村风物、民俗、人情、趣事,一草一木,一事一物,或亲历,或他言,或平常,或奇异,或趣味,都具有亲切的乡土气息;信手拾来,短小精悍。每一个故事都是游客门走进乡村,体验文化的一个窗口,也是另一个有趣的乡村世界。

目录

村名由来
龙屿村
白屿村
大斜桥村
横里村
横塘村
黄避岙村
塔头旺村
骅角岙村
鸭屿村
周家村

传奇轶闻
金棺材
县令智判老虎山
白屿遭海盗
门屿村剿匪
乞丐与赶考者
仙人挑
珠山白毛尖的传说
巧对萝卜课的故事
“缺牙龙”的故事
刺绣的故事
张唯精与惜字亭

风物故事
陈岙青瓷窑址
凤凰山
高泥古埠头
大樟树
石头房
跃进塘
周家水井
枫杨树
李家旧址
大袋山岗
蛇头山
仙人床
龙洞水库
龙潭
庙宇传说
长兴庙
张湾庙
白屿庙
白鹤庙
童翁庙
护境寺

历史故事
高泥军港系列故事
横里村的故事

风俗习俗
典妻
请“团箕姑娘”
隔壁捣麻糍
七月初七洗头
求雨
建房上梁
撮纸阄
满月酒
婚礼传袋
做寿
衣冠葬
立夏
清明节
端午节
中 秋
重阳节
六月六晒衣
掸尘
七月三十插地香
求签
夜哭贴
走八寺
走十桥十庙
猜拳游戏
独脚板板游戏
跳皮筋游戏
羹饭田
掏冬笋
石碾子碾米
舞龙灯

拾海风情
甩弹涂和涨弹涂
黄避岙乡土文化拾遗
钓弹涂和踏弹涂
西沪长蛸
柯望潮和钓望潮
捞苔条
晒紫菜
耙蛤蜊
拉海带
拾海

乡土人物
李世康
蒋黼
萨镇冰
抗倭战十
沈教方
邱真钰
张心富
张秀鲁
苏亚芳
陈正仁
陈拭
林晓
林亚光
林亚美
周峰
李勤良
张爱琴
胡望真
胡望荣
干武东
张玉璋
张永生
张永烈
张永璧
张永旋

时代故事
村民说事
借雨伞
西沪讲堂
族邻互助
建水库
修庙路
山麓双水井
西闸黄连木
村里造会所

民间文艺
文化艺术节
山水诗词
民间谚语
民歌民曲

宗祠家训
林氏宗谱
大林“林氏宗祠”
林氏祖训十条
龙屿张氏族规(节选)
龙屿张氏新增家规
沈氏宗谱

民间技艺
竹椅的制作
被絮的制作
红豆团的制作
毛笋干的晒制
年糕的制作
蟹浆的腌制
糟鱼的制作
草鞋的制作
四脚篮的制作
蓑衣的编制
阳帽的编制
糯米酒的酿制
木雕技艺历史沿革
贝雕工艺历史沿革
贴金技艺历史沿革
箍桶技艺历史沿革
石磨的制作技艺历史沿革
麦芽糖的煎制技艺历史沿革
芋艿蕹(梗)的腌制技艺历史沿革
杨梅烧酒的制作工艺历史沿革
指甲花的腌制技艺历史沿革
麻布的纺织技艺历史沿革
车木的串编技艺历史沿革
补缸技艺历史沿革
泥墙的砌制技艺历史沿革
石弹路面的铺设技艺历史沿革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黄避岙乡土文化拾遗》:  龙屿村  嘉靖《宁波府志》载,龙屿古为海湾,因“群山盘踞,孤悬海滨”而得名。又因龙屿南山上有水潭,神龙出没其间,盘踞岛屿之上而得名。说起龙屿,还有个美丽的传说。  在美丽富饶的象山港南岸,有个古老的村庄,名叫龙屿。它三面环山,北连良田海滨,以人杰地灵著称于世。南山上重峦叠翠,汇于一潭,潭面三丈见圆,四周岩壁峥嵘,留有一道天然隘口。  此潭一年四季碧波澄澈,深不见底,潭水味道甘润清冽。就是遇上大旱,此潭也从不干涸,更神奇的是潭水还照样往外溢,涓涓不息。由于地处半山之上,常有云雾缭绕,故该潭被称为云谷潭,后俗称龙潭。  相传明朝洪武三年(1370),大旱,田地泛白开裂,地里的作物枯萎,连河底也长了稗草。面对秋老虎,村民个个急得直哭。  有个族人上山归来,路过云谷潭,遇到一位须发皆白、面色红润,身穿长袍、脚着木屐的老翁。这位老翁向他打招呼说:“村中居民不必惊慌,年成蛮好,今夜有大水来,各自准备去吧。”话音刚落,老翁就不见了。族人甚感惊奇,便把此事告诉村中居民。到了傍晚,只见天上乌云骤聚,雨水滚滚而来。高低田地以及江河里的水都满了。到水稻成熟的时候,果然不出老翁所料,是个丰收年成。族长召集男女老幼,抬着礼物上云谷潭祭拜,并把此事告知上司。从此以后,凡遇干旱,远近百姓和县官老爷都要来云谷潭祈雨,还都说十分灵验。  白屿村  白屿村拥有千年历史。据记载,白屿庙始建于后晋。1949年,东首小屋倒塌。1997年因校舍扩建进行迁建,从海滩边原址向上迁移约一百五十米。迁建后的庙宇更高大,占地面积六百六十平方米,建筑面积二百五十平方米。庙宇正中供奉当境菩萨、当境娘娘,东首供奉龙王、镇武大帝,西首供奉土地婆婆、土地公公,东厢供奉文判官、文财神、罗伞将军,西厢供奉武判官、武财神、马童将军。白屿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白屿、黄夹岙、马滩。据传,楼姓先民先在此定居,后晋年问(936—947),邱氏始祖汉卿,字彦枢,官居兵部尚书,在“郭威之乱”时自福建延平沙县梯山航海而来。传说“白屿村”这一名称源于**位来到白屿的人。早先白屿村周围是一片汪洋大海,那天这个人骑着白马走在沙滩上,由于沙滩滩涂居多,白马不慎陷入泥涂,他十分着急,想尽各种办法想救白马出来,但因势单力薄,白马*终还是死于泥涂。因为此人对这匹白马有着特殊的情感,十分不舍,于是决定跟白马的尸体一起留在这座岛屿上,并将此地命名为“白屿村”。  大斜桥村  大斜桥村于1955年筹备建设,1956年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成立初级合作社。为规范村庄建设,大斜桥村须刻公章,可村庄该如何命名成了当时的一大难题。村干部们经过商讨决定与村民共同商议。村里要刻公章,村民们知道这意味着自己的“家’’终于要有大名啦!大家都十分激动,正当大家思来想去之时,村里庆福庵门口的一座桥吸引了乡亲们的目光。该桥年久失修,加之被大水冲击,桥面倾斜,并有些许破损,但这座横卧在庆福庵门前的有着悠久历史的大斜桥见证了整个村庄的兴衰,目睹了祖辈的迁入。于是,经过商讨,大家决定以这座倾斜的大桥为名,取大斜桥为村名。此后,“大斜桥村”便沿用至今。  横里村  横里村位于黄避岙乡西北部、象山港南岸,是一个滨海农渔村。沈氏是横里村的主姓,全村十二姓,二百一十户,其中沈氏一百四十八户。沈氏在当地留有很多传奇而感人的故事。  据谱载,清乾隆年间,玉环小麦屿沈困鹏有六子,一日看相先生给他忠告:若要兴旺平安,须有一子外流。当时沈家六子多数已成家立业,外流他乡意味着生死难料,诸兄弟面面相觑。老大敦厚胆小,从未出过远门;老二允谟性格外向,为人仗义,自愿外闯,遂携妻儿,以及妻舅陈氏、妹夫颜氏三家四十多人乘船迁居岳井洋西岸马岙村。  相传在某一天,沈家一头水牛突然失踪,有人说它往北跑了。沈氏一路追踪,翻山越岭打听,一直寻到几十公里外的象山港畔,找见那牛时,它正在一座小岛上悠闲地吃草。该山形似哑铃,长约五百米,中间低矮山湾凹进,高墩平坦,东西两头山峰略高,馒头状,像人肩背着两只布袋。再观山前,滩涂广阔,虾蟹乱蹦,周边少有人居住,是块物产丰饶的风水宝地,于是沈氏等人再次迁徙,定居于这座荒岛南麓的山湾里。  ……

作者简介

蒋逸民,管理学博士,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海洋循环经济:理论、政策与实践》《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研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