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配套阅读:左传

包邮高中语文配套阅读:左传

¥21.2 (8.2折) ?
1星价 ¥21.2
2星价¥21.2 定价¥2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021801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48
  • 出版时间:2020-12-01
  • 条形码:9787570218011 ; 978-7-5702-1801-1

本书特色

○ 高中文言文的学习秘技,高考语文的制胜法宝 ○ 一本书读懂中国古人的政治逻辑和外交智慧 ○ 一部史传文学的入门必读书

内容简介

《左传》是中国历史上**部编年体史书。它记载了春秋时期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共12代国君、255年间的史事。作品文约意丰,说理透彻,蕴含着古人深邃的政治智慧,开启了中国优秀史传文学的先河。

目录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 1
周郑交质(隐公三年) / 9
石碏大义灭亲(隐公三年、四年) / 12
曹刿论战(庄公十年) / 19
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 / 22
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二年、五年) / 27
晋国骊姬之乱(僖公四年、五年、六年) / 35
子鱼论战(僖公二十二年) / 42
重耳出亡始末(僖公二十三年、二十四年) / 46
展喜犒齐师(僖公二十六年) / 63
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七年、二十八年) / 66
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 / 88
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年) / 93
晋灵公不君(宣公二年) / 103
楚子问鼎(宣公三年) / 110
宋及楚平(宣公十四年、十五年) / 113
齐晋鞌之战(成公二年) / 119
楚归晋知罃(成公三年) / 126
吕相绝秦(成公十三年) / 130
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 / 139
祁奚举贤(襄公三年) / 155
叔孙豹论不朽(襄公二十四年) / 157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襄公二十四年) / 159
伯州犂问囚(襄公二十六年) / 162
蔡声子论晋用楚材(襄公二十六年) / 164
向戌弭兵(襄公二十七年) / 172
季札观乐(襄公二十九年) / 182
子产坏晋馆垣(襄公三十一年) / 188
子产不毁乡校(襄公三十一年) / 195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昭公元年) / 198
晏婴叔向论齐晋季世(昭公三年) / 201
伍员奔吴(昭公十九年、二十年) / 206
晏婴论和与同(昭公二十年) / 212
子产论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 / 216
鱄设诸刺吴王僚(昭公二十七年) / 219
申包胥如秦乞师(定公四年) / 222
齐鲁夹谷之会(定公十年) / 225
伍员谏许越平(哀公元年) / 229
楚国白公之乱(哀公十六年) / 233
展开全部

节选

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 题解:本文记叙了春秋初年齐楚两个强国之间的一场战争。齐桓公任用管仲后,国势日盛,逐步控制了华夏诸侯。当时南方的楚国也正在向北扩张,成为齐国的一个主要对手。于是为了称霸天下,齐国寻找借口向楚国进军。楚国以武力为后盾,同齐国展开了尖锐的对抗,*终在外交战场上化解了齐国的这次发难。本篇文章向来被视为春秋外交辞令的代表作。两国使臣唇枪舌剑,齐国君臣恃强威胁,咄咄逼人;楚国使者不甘示弱,针锋相对。*后双方达成妥协,齐桓公许和退兵。 本篇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①。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②:“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③,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④。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⑤?”管仲对曰⑥:“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⑦:‘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⑧。’赐我先君履⑨: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⑩。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注释】①四年:指鲁僖公四年,即公元前656年。齐侯:指齐桓公。齐属侯爵,故称齐侯。以:介词,用,凭借。诸侯之师:各诸侯国的军队。当时与齐国一起参加这次战争的还有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蔡:诸侯国名,姬姓,侯爵。在今河南汝南、上蔡、新蔡一带。《左传·僖公三年》记载,齐桓公与夫人蔡姬“乘舟于囿,荡公(蔡姬使船摇荡),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使之归蔡),未之绝也。蔡人嫁之(桓公并未与蔡姬绝婚,蔡人却将其改嫁)。”于是次年,即僖公四年齐桓公以此为借口攻蔡。实际上因为蔡是楚的盟国,“侵蔡”只是为“伐楚”作准备。 ②楚子:指楚成王。楚属子爵,故称楚子。 ③处(chǔ):居住。北海、南海:指北方、南方。这里并不是实指,只是说齐楚两国相距很远。 ④唯:句首语气词。风:指牝(pìn)牡(mǔ)相诱相逐。这句话字面的意思是,即使牛马发情狂奔也不能彼此到达。言外之意即:你在北方,我在南方,相距很远,本来互不相干。 ⑤虞:料想。涉:蹚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故:原因。 ⑥管仲:齐国大夫。姓管,名夷吾,字仲。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 ⑦召(shào)康公:周文王庶子,名奭(shì),谥号康,食邑在召(今陕西凤翔县)。辅佐周武王灭商后封于蓟,建立诸侯国(北燕,在今河北北部及北京地区),他派长子管理燕国,自己仍留在镐京任职,辅佐朝廷。因采邑于召,故称召公或召伯、召公奭。武王死后,其子继位,是为成王,姬奭担任太保。姬奭执政期间政通人和,深受人民爱戴。成王死后,姬奭又继续辅佐康王,开创了“四十年刑措不用”的“成康之治”,为周朝打下延续八百多年的坚实基础。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太公,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命:命令。下文就是引用了当初召康公代表周王朝封太公于齐的命令中的话。 ⑧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九伯:九州的长官。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女:通“汝”,你。实:句中语气词,表示命令或祈使。征:征伐,讨伐。夹辅:辅佐。 ⑨履:践踏。这里为名词,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 ⑩海:指渤海和黄海。河:黄河。穆陵:齐国地名,在今山东临朐(qú)县南穆陵关。无棣(dì):齐国北部边邑,在今山东无棣县北。 ?贡:贡物。包:裹束。茅:菁茅,楚国的土产。入:进贡。 ?共:供给,这个意思后来写作“供”。 ?缩酒:渗酒。古代祭祀时的一种仪式,即把酒倒在包茅上慢慢地渗下去,如鬼神喝了一样。 ?寡人:古代君主自称。是:代词,指包茅不入的事,是动词“征”的前置宾语。征:问,责问。 ?昭王:周成王的孙子周昭王,名瑕。征:行。指巡行。复:返回。相传昭王晚年南巡到汉水时,当地人民怨恨他腐败,故意给了他一只用胶黏的船渡江。结果船行到江心便沉没了。“南征而不复”指的就是这件事。寡人是问:即“寡人问是”的倒装。问,责问。以上都是齐国用以进攻楚国的借口。 ?寡君:臣子对别国人谦称自己的国君。敢:表谦敬的副词,含有胆敢或岂敢的意思,这里是岂敢。 ?其:语气词,表示委婉语气,用在祈使句里含有还是的意思。诸:兼词,“之于”的合音。“之”字指代昭王之不复这件事。水滨:水边。 ?次:军队临时驻扎。陉(xínɡ):楚国地名,在今河南郾城县南。

作者简介

刘利,江苏徐州人,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语言大学校长。主要从事古代汉语、汉语语法史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代表作有《全唐文校点》“唐文拾遗”卷、《墨子选注》《左传译注》《大学语文》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