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动机研究黄金期的需要思想(全2册)

动机研究黄金期的需要思想(全2册)

¥63.8 (3.2折) ?
00:00:00
1星价 ¥91.1
2星价¥91.1 定价¥19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654422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册(12,414;
  • 出版时间:2020-10-01
  • 条形码:9787516654422 ; 978-7-5166-5442-2

本书特色

这部九十余万字的学术专著,抓住了需要理论发展前后三个黄金期(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个黄金期,六七十年代是第二个黄金期,八十年代是第三个黄金期),介绍了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理论,阐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厘清了需要理论发展的脉络。这部著作以严密的结构和层次,深入浅出的清晰论述,说明了需要理论发展的过程。无疑,它会给心理学家研究需要理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本书概括了百年来浩如烟海的需要理论著作的观点,这也为心理学爱好者认识需要理论发展开辟了捷径,铺平了道路。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对动机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迎来了动机问题研究历史上的**个黄金时期,使得动机研究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书上部意在介绍动机研究**个黄金期的需要思想,并分述了代表性成果。下部分别论述了动机研究第二和第三个黄金期的主要理论,六七十年代是动机研究由机械观向认知观的转折时期,八十年代认知观进一步发展完善,产生了一系列认知动机理论。

目录


绪??论??// 001

**章??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的需要思想??// 016

**节 托尔曼的目的论 // 016

第二节 赫尔的驱力论 // 025

第三节 斯金纳的诱因论 // 030


第二章??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需要思想??// 039

**节 自我心理学的起源与演变 // 039

第二节 哈特曼与自我心理学的建立 // 048

第三节 自我心理学的发展 // 055


第三章??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需要思想??// 104

**节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形成 // 104

第二节 克莱因与客体关系学派的建立 // 108

第三节 费尔贝恩的客体关系理论 // 125

第四节 温尼科特的客体关系理论 // 130

第五节 克恩伯格的客体关系理论 // 138


第四章??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需要思想??// 147

**节 霍妮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 // 148

第二节 沙利文精神医学的人际理论 // 172

第三节 卡丁纳的精神分析文化人类学 // 188

第四节 弗洛姆的人本精神分析学 // 192


第五章??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的需要思想??// 227

**节 宾斯万格和鲍斯的存在分析理论 // 227

第二节 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学 // 237

第三节 莱因的存在精神病学 // 246


第六章??马尔库塞辩证哲学精神分析的需要思想??// 265

**节 单向度理论 // 266

第二节 爱欲解放论 // 275


第七章??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需要思想??// 282

**节 发生认识论概述 // 283

第二节 认知发展阶段 // 287


第八章??马斯洛的人本主义需要思想??// 313

**节 需要层次论 // 314

第二节 自我实现论 // 325

第三节 高峰体验论和存在认知 // 335

第四节 良好条件论 // 338


第九章??罗杰斯的当事人中心需要思想??// 346

**节 性本善的人格理论 // 347

第二节 当事人中心治疗 // 356

第三节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 363


第十章??罗洛·梅的人本存在分析需要思想??// 368

**节 存在分析观 // 369

第二节 存在人格观 // 376

第三节 存在主题观 // 380

第四节 存在心理治疗 // 403


参考文献??// 409


展开全部

节选

第二节??赫尔的驱力论 赫尔(Clark Leonard Hull,1884—1952)是美国新行为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生于美国纽约州的阿克隆的一个农场中,1913年毕业于密西根大学,1918年获威斯康星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此后11年间他在该校先后任心理学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1929年应聘为耶鲁大学人类关系研究所教授。他专注于从事关于概念形成、能力倾向测验和催眠与受暗示等的研究。三四十年代,他因提出一套新的行为理论而出名。在该校任教23年中,培养了一大批心理学人才。著名心理学家彭斯(Kenneth Wartenbe Spence,1907—1967)、米勒(Neal Elgar Miller,1909—)、吉布森(Eleanor J.Gibson,1910—)等人,都曾跟随赫尔做过研究。1936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其主要著作有:《心理、机制和适应性行为》(1937)、《机械学习的数学演绎论:科学方法论研究》(与人合著,1940)、《行为的原理:行为理论导论》(1943)、《行为要义》(1951)、《行为体系》(1952)等。 赫尔对华生的S-R公式和托尔曼的行为的目的性与认知性持反对态度,但同意托尔曼的中介变量和整体行为的观点,重视需要与驱力的概念,构建起一套假设—演绎行为主义(hypothetico-deductive behaviorism)的理论体系。 赫尔把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假设演绎方法运用于心理学中的行为研究,并把这种以假设的演绎为核心的方法系统,叫作假设—演绎系统(hypothetico-deductive systems),概括出3个特征:①建立起一套表述清晰的公设,对一组重要概念给予明确具体的操作性定义;②从前述公设出发,根据*严格的逻辑,演绎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涉及重要具体现象的定理与推论;③用实验或观察的客观事实来验证其结论,证实并且在实验结果和新观察事实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修正。 一、驱力理论 赫尔提出了由生理缺陷或需要驱使有机体采取某些行为,来补偿这些需要的观点。可见,驱力是动机或需要状态的特性,会引起生理的不平衡,从而促使有机体力争重新回到平衡状态。总之,由需要所产生的动力是生存下去所必需的。1943年,赫尔把自己的观点做了如下总结: “由于一种需要,不论是现时的还是潜在的,通常伴随着有机体的行动,人们常说,需要激起或发动与其相关的活动。需要的这种动机性特征,可以视作主要的引起动物的驱力。重要的基本需要……包括对各种食物的需要(饥饿),对水的需要(渴),对空气的需要,回避肢体伤害的需要(疼痛),保持*佳温度的需要,排泄的需要,休息的需要(过度活动之后),睡眠的需要(长时间清醒状态之后)和活动的需要(长时间静止的状态之后)。”赫尔提出的需要与驱力之间关系的概念如下: 操作前提→需要→驱力 赫尔除坚持这个立场外,达尔文关于行动适应生存的观点也对他产生了极大影响。例如,他认为,当有机体处在需要状态时,它的活动就具有维持生存的意义。在有机体获得满足后,它就不愿意去寻找食物。可见,当且仅当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条件下,有机体才会表现出满足需要的适当行为。 二、学习理论 赫尔*先用内驱力下降来解释强化是影响学习的基本因素。他指出,所有导致内驱力下降的事件都会强化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赫尔的学习理论也常常被称作内驱力降低说(或需要减弱理论)(drive-reduction theory)。赫尔与托尔曼一样都重视中介变量,但赫尔因倾向联想论而与托尔曼倾向于完形论的认知学习理论区别开来。 赫尔的学习理论是他根据假设—演绎模型构建的一种行为原理。首先,赫尔主张学习就是有机体自动去获得有适应性作用的感受器—效应器的联结。有机体在进化过程中,会形成两种不同的行为适应手段:一种是神经组织所固有的,不学就会的感受器与效应器间的天赋联结。他用S-R来加以表示,它是有机体在应激状态时采用的顺应机制,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反应。另一种就是学习,即有机体自动获得有适应价值的感受器-效应器的联结。其次,赫尔提出了其学习理论中的一个中心概念——习惯强度(habit strength,简称sHR或H)。指传入与传出神经冲动之间的动力关系的强度,也称作习惯反应的力量。赫尔认为,时间接近是学习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效应器与感受器的活动在时间上紧密接近,那么从感受器产生的传入神经冲动在此后经过足够的重复,就能够加强引起效应器反应的倾向。赫尔称两者间的联结关系为习惯,而用习惯强度来称谓联结的力量或持续性。他指出,习惯强度的形成不仅受到刺激与反应在时间上接近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强化的强度、强化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所制约。习惯强度是随强化而增长的,两者存在函数关系。表现为强化次数愈多、质量愈高,那么习惯强度的上升曲线也愈高。但是强化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和习惯强度则负相关,也就是说,强化延迟的时间越长,其效应也越弱。由此可见,学习的基本条件就是在强化下的刺激与反应的接近,这也是赫尔学习理论的核心。 三、驱力与习惯的整合体 因为有机体与刺激相关的需要已经满足时,就不再对这个刺激做出反应。赫尔宣称,联想或刺激—反应连接,为行动提供了方向而非动力。为了显现出先前所建立起来的联系,必须存在某种未获得满足的需要。另外,由于行为的无方向性的能量源就是驱力,因此不管这个联想连接是*有可能唤起的,还是有机体习惯结构中的*高水平,它可被任何现存的需要所激活,而驱力并不一旦表现出外部的行为活动。在引发恐惧的情境中,如果颤抖是有机体占支配地位的习惯,那么增大驱力,只不过会增加颤抖反应的强度或力量。 此外,赫尔还详细说明了决定行为的驱力(能量)和习惯(方向)之间的数学关系: 行为=驱力×习惯 总的来说,赫尔的动机理论可以作下列图解: 驱力操作——需要——驱力×=行为 学习操作——习惯——方向 驱力与习惯相乘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任何一项为零,整个等式就是零。由此赫尔预言,如果所有驱力都得到满足的话,就不会再产生行动。 四、反应势能说 赫尔根据假设-演绎模型建构了一种反应势能(reaction potential,简称Rp)的行为原理。它是指个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下可能产生某种反应倾向的能量,对驱动个体在一定方向的行动发挥作用。赫尔用反应势能来解释行为的动力机制。 内驱力和习惯强度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决定了反应势能。作为一切行为反应原动力的内驱力,让有机体处于驱动状态。R发生的稳定方向与方式。两者结合起来就决定了反应趋向的大小。因此,一个习得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即反应势能,就是内驱力与习惯强度共同作用的递增函数。用sER代表反应势能,D代表内驱力,sHR代表习惯强度,其公式可表示为: sER=D×sHR 此公式表示反应势能是由内驱力和习惯强度的乘积决定的。如果内驱力为零,反应势能也会是零;反应势能随内驱力增大而增高,其增高的数量取决于习惯强度。

作者简介

张排房,需要心理学的探索者。北京大学(自考)理学学士,南开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先后参加过中科院心理所的医学心理学研究生进修班及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高级)课程研修班的学习。主要致力于需要心理学的基础研究与创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