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9456276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386页
  • 出版时间:2021-01-01
  • 条形码:9787519456276 ; 978-7-5194-5627-6

本书特色

琅琅铎声,巍巍木影。在木铎的见证下历久弥新、熠熠生辉的,是北师大人的记忆。本书从《北京师范大学校报》选取了部分精品文章,汇编而成,以期能展现新世纪以来北京师范大学人文风貌的一隅,展现出北师大“治学修身乐为公、育人兴邦肩任重”的精神底色和使命追求。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名师口述史”“我与北师大”“校史风华”和“文以载道”四章。在这些作品中,既有大师们追忆往昔、娓娓道来的人生故事,也有师生间传道授业、教学相长的流金岁月;既有学子们踔厉奋发、朝气蓬勃的生活点滴,也有老师们纵论教育教学的沉潜深思……这些由师大人连点成线、绵延谱就的岁月华章,熔铸成北师大“治学修身乐为公”“育人兴邦肩任重”的精神底色。

目录

**章 名师口述史
卢乐山先生口述史
一、家庭让我与幼儿教育结缘一生
二、从自家学堂到巍巍南开
三、燕园里的“幼教梦”
四、游学岁月
五、家里家外的“幼教”实践
六、蒙台梭利与儿童游戏教育
七、退而不休的老年生活
童庆炳先生口述史
一、难得的童年馈赠
二、祖母四个银元的故事
三、在龙岩师范学校读书时
四、初识北师大
五、我的老师们
六、我的**课
七、两次赴外经历
八、我的“忙季”
九、“两栖动物”
十、怀念那教学相长的日子
十一、教研室的十年“长征”
彭聃龄先生口述历史
一、我的人生从这里起步
二、“新群”教诲与“雅礼”精神
三、理想照耀下的中学时代
四、走进心理学
五、师恩难忘
六、国外求学岁月
七、科研道路上的四次选择
八、博采众长
九、“开张”和“关门”
十、退而不休
第二章 我与北师大
钟敬文教授的“认真”
一面爱的教育旗帜——怀念霍懋征老师
用学习和理解来纪念启功先生
相信祖国明天会更好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
不变的爱国情怀
读书·写书·赠书
四十岁的“老人”
我和北师大有很深的渊源
我和《中国古代文学史》
“新马太”的今昔
北师大,人文风华似国画
我记忆中的老师们
协助启功先生整理“三书”随感
散文型哲学家
精神深处的变化
我的童年与青年时代
怀念钟敬文先生对我的教育
愧无佳绩报师恩
我眼中的发展之路
我与师大校报的情结
登堂入室的弟子
“本色”先生“淘气”启功
我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春蚕到死丝方尽
大学者讲基本功
我的大学老师
人生三部曲
素心灿若炬
千金一字信吾师
同学邱季端
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者
读书路上的灯塔
怀念漆安慎老师
耳濡目染得教益
师恩难忘恩师难寻
“三师人”的流年碎影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与2016级研究生共同缅怀张静如先生
忆王世强先生
一张春天里的宿舍合影
忆黄祖洽先生二三事
多容善蓄优游涵泳
顾诚先生的读书之道
无悔的师大人生
难忘恩师
黄济老师的“诚”
师大杂忆拾零
恩师刘伯里先生二三事
这个老头儿不太冷
感谢北师大
温暖的传递
怀念邹晓丽老师
我的师大求学情缘
记得那时阳光灿烂
红楼深深
新一杂忆
图书馆漫步
师大情思
每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我的校园
东操场二三事
记忆档案馆
我们只是离开
再见东操场!再见西操场!
告别我的“天堂”
中北楼下
那广场
琉璃色剪影中的师大
北师大的风
写给六年北师大时光
北师大,不曾遗忘的梦
北师大的九个门
我与木铎之间的故事
木铎青春源于无限可能
如苔盛开青春自来
第三章 校史风华
我校对国语运动的贡献
不该遗忘的“师大”乡村教育
北平沦陷时期师大的西迁之路
艰难的复员之路
我校历史上的几首校歌
第四章 文以载道
“无知”是一种无价之宝
读书不等于看书——王宁、瞿林东关于读书的对话
讲师爱,无私大爱*神圣
“经师”与“人师”
千秋基业教育先行
立德树人师范天下
北师大校训背后的故事
图书的时间价值
潜心育英才热血铸师魂
让师生的温情温暖每一个人
论大学精神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学问人生路
重知识还是重思维
展开全部

节选

卢乐山先生口述史 编者按:卢乐山先生是新中国学前教育学科的奠基人,是幼儿教育的拓荒者。98岁高龄的卢乐山先生,用一生见证了百年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变迁。她出身教育世家,在燕京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又远涉重洋,到多伦多儿童研究所进修。新中国成立后,她毅然归国,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讲授学前教育学,并担任20多年学前教育教研组主任。改革开放之后,卢乐山先生被评定为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批研究生导师。她所著《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一书,是我国**部系统介绍蒙台梭利教育的专著。让我们在卢乐山先生的娓娓讲述中,品味先生对幼儿教育一往情深的初心。 一、家庭让我与幼儿教育结缘一生 我出生在一个教育家庭,因此我与幼儿教育结下不解之缘,首先是受家庭影响。我的祖父、外祖父都生于清朝末年。他们怀抱“教育救国”的理想,主张改废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教育。作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实业家,祖父和外祖父集中全部家产兴办幼儿园、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其中外祖父在家兴办的严氏家塾、严氏女学、严氏保姆讲习所及附设蒙养园,祖父在家兴办的卢氏幼儿园、卢氏小学(后扩展并改名为木斋学校,包括高初中),都是北方较早涉及幼儿教育的机构。我的母亲是严氏保姆讲习所的**班毕业生,曾担任蒙养院教师,并开办过幼稚园。我的一位姑母和两位表姐,都曾学幼儿教育,并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在祖辈的“教育梦”和家庭浓重的教育氛围影响下,我从小就进了母亲和姑姑办的幼稚园以及小学,又在外祖父所办的南开中学读书,*后走上与母亲、姑母、表姐同样的路,成了一名终身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祖父卢木斋,名靖,初字勉之,后改木斋,晚年以字行。祖父1856年生于湖北光化县老河口(今湖北老河口市)。当时曾祖父晴峰公在湖北沔阳仙桃镇上任私塾教师,祖父9岁时随曾祖父在私塾中读书,三年后回家自学。祖父自幼好学,家中住房狭窄,祖父便到附近的家庙中去读书;家贫无力购书,祖父便每天到书店去看书,并帮老板整理书籍。书店老板见他勤快又好学,有时就允许他晚上将书借回家去,于是祖父连夜抄写,次晨赶早送回。饱尝贫寒学子读书之苦,祖父少年时便暗下决心要多刻书籍,广为散布,为无钱买书的学子服务,这也是祖父后来热衷于办图书馆的原因。 祖父学习的范围很广,经、史、子、集、天文、地理、中医等无所不包,尤其喜欢研究数学和力学,既有旧知识,也接受了新思想。中法战争期间,鉴于法军枪炮精准,我方吃亏很大,祖父撰写了《火器真诀释例》一书,引起当时湖北巡抚彭祖贤的重视并代为刊行。1885年,时年29岁的祖父中举。由于祖父在数学和军事上的造诣,次年,他以“朴学异才”的名义被保奏,得以知县交直隶总督李鸿章任用。1886年,经过考试,祖父调任天津的北洋武备学堂,任数学总教习。当时的武备学堂人才济济,教师中有著名的数学家华衡芳等人,而后来的北洋将领王士珍、段祺瑞等,许多是祖父那时的学生。 1906年开始,祖父相继出任直隶和奉天提学使。作为直隶首任提学使,祖父做出了很大成绩。在祖父任期内,直隶新式教育发展迅速,共设立农、工、矿、商、法政等各类专科学校几十所,办起官立中小学数百所,民立和私立学校也成绩斐然。祖父在天津、保定、奉天等地设立了图书馆,并计划在直隶各府县均设立图书馆,他认为图书馆是“启民智,育人才”的好方法,1907年祖父倡议设立的直隶图书馆,即为现在天津市图书馆的前身。祖父还通过私家刊刻和官办书局,广刻图书,大兴社会教育,希望百姓都有机会读书。为了振兴女学,祖父还支持傅增湘等创立了北洋女师范学堂、北洋女医学堂,等等,为天津女学的振兴做了一定的贡献。 1909年,祖父开始在河北区元纬路自家住宅里办学,从办卢氏蒙养园开始。民国成立后,祖父弃官在天津定居,筹划设立系列学校。1916年,祖父在元纬路卢宅设立小学,取名“卢氏小学”。1922年,我们全家迁至意租界小马路,元纬路的住宅全部归卢氏小学使用,该处小学解放后改名“元纬路小学”。次年,姑母卢定生从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幼教回国,全力帮助祖父经营学校。当时,元纬路的卢氏小学,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共12个班,后来又在意租界小马路住宅内办幼儿园及小学,共8个班,学校规模日益扩大,声誉日隆。 1932年,木斋学校开始在元纬路试办中学部,由初中一年级开始,逐年增加班级。同年,学校更名为“木斋学校”。1934年,我们全家迁居到北平旧刑部街,天津元纬路和小马路两处住所均归木斋学校使用。七七事变后,元纬路的幼儿园和小学被迫中断,中学部暂借英租界内的浙江小学部分校舍上课。两年后,原来元纬路的学校迁至意租界小马路,元纬路只办幼稚园和小学。日占时期,许多家长不愿子女入官方学校受奴化教育,私立木斋学校备受欢迎,又增设了高中,学生多至1200人。意租界小马路的校舍不够用,1941年祖父又增建了一栋教学楼,包括16间教室和一个小礼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