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水木流韵

水木流韵

¥12.6 (2.8折) ?
00:00:00
1星价 ¥18.0
2星价¥18.0 定价¥4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944890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1cm
  • 页数:236页
  • 出版时间:2020-11-01
  • 条形码:9787559448903 ; 978-7-5594-4890-3

本书特色

这些散文或来自日常生活,或取自记忆深处,所述内容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有的则是平民百姓、普通人家赖以生存的家园,散发着浓浓的人间烟火的味道。 一篇篇文字记录着作者丰富的心路历程,情真意切,带着她深深的思考,有感悟,有哲思,也有洞见,还不乏诗意和远方。 全书文字简约,语言质朴,和故乡田地上生长起来的庄稼一样,蓬勃着旺盛的生命力。

内容简介

本书是徐莲华的散文集, 分七辑, 内容包括: 水流的声音 ; 有风吹来 ; 云梯听涛 ; 不欠, 也相忆 ; 乡村断想 ; 无用的美好 ; 向暖而生。

目录

对故乡,活着唯有讲述(管国颂) / 001

**辑 水流的声音

一棵树 / 003

水流的声音 / 005

没有故乡的人 / 009

血缘牵绊 / 013

红瓦房 / 018

青春碎片 / 021

四年祭·吾父 / 024

一些话,想与父亲念叨 / 028

中元节随记 / 030

冬至心语 / 032

“闺女,我想和你deng deng” / 033

第二辑 有风吹来

2019,小城首场文化记忆 / 037

置身作家间 / 040

冷春 / 042

六月荷田 / 044

情系喀拉峻草原 / 045

白石峰·断章 / 049

山中幽静好读书 / 052

桂树,婆娑 / 055

来了,我不想走 / 057

一路向西 / 060

见证情与爱 / 063

风起云飞扬 / 066

第三辑 云梯听涛

大地之脉 / 071

小城的母亲河 / 074

守望灌河 / 078

乡村一瞥 / 083

韩家荡 / 086

周集沙庄 / 089

黄河故道云梯关 / 092

云梯听涛 / 099

写写六套吧 / 101

第四辑 不欠,也相忆

如果我失忆了 / 111

在南京过年 / 116

金陵遇雪 / 124

徐姥姥难做城里人 / 126

2018年6月22日记事 / 128

宽恕 / 130

学会说“不” / 132

准备礼物 / 134

我的美发师 / 136

二姐梅芳 / 138

花子的平凡世界 / 144

第五辑 乡村断想

站在脚下这片土地 / 151

记忆童年 / 156

目光游离 / 161

渴望有处乡村小院 / 165

说说“贫”与“扶” / 167

我留恋的村庄 / 170

小南拐,我求学的**站 / 172

想念大槐树 / 174

跟着母亲去拾荒 / 176

山芋唱主角 / 179

第六辑 无用的美好

一束光 / 185

再读《姥姥语录》 / 186

读叶兆言《无用的美好》 / 189

印象荀海 / 192

心灵之震

——《九旬老人的诗意人生》成文前后 / 195

慵懒时光 / 198

第七辑 向暖而生

让心安静 / 203

不是“不” / 207

声音 / 208

让人窒息的春 / 209

记住这个日子 / 210

渐入正轨 / 212

口罩下的人们 / 213

期待一场花事 / 215

特别家书 / 217

向暖而生 / 212

附录

不虚此行藉岁月

——读徐莲华散文集《水木丝语》有感(邵建) / 227

你让我感慨,我与你共鸣

——读徐莲华的《水木丝语》(喻立纯) / 231

刹那花开,人生*本真的美好 / 234


展开全部

节选

序:对故乡,活着唯有讲述 管国颂 徐莲华又一本新作《水木流韵》就要出版了,她嘱我写上几句。其实在动笔之前,我一直很纠结,2018年,她出版了《水木丝语》,我写了序《每一丝心语都归于美的旅程》,其中,“美的旅程”算是我当初对莲华写作的一种看法,和对她作品的一种归类式的评价。“文由心生”,写文章的人当然逃脱不了自己的内心,而“美”的感受和“美”的抒发,对于写作几乎是一对孪生兄弟。这么多年,美,根植于作者的内心,别人不能撼动,自己也不会舍离;她循着这样的路径,体会着过往,也慰藉着生活。从这个角度出发,再读《水木流韵》,我以为作者“美”的一切,归根结底,还是长久以来内心对故乡的一种认同。对于作者而言,没有故乡就没有美,甚至没有生命,所谓《水木流韵》,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纯粹就是故乡风物的自然赋予,对故乡,活着唯有讲述。 莲华从小生活在乡村,现在她把它唤作故乡。那个叫“响水县周集公社沙庄大队高庄生产队”的地方,我没有去过,但我固执地认定,当莲华至今还用公社、大队、生产队的叫法,高庄对于莲华一生的写作,就是一种永远舍离不了的文本原创的母体,无论高庄是贫穷还是富裕,她都始终如一地怀着急切、单纯和热烈的情怀,去努力地表现。像马尔克斯笔下马孔多小镇、汪曾祺从小生活的运河边小城高邮、莫言《红高粱》里的山东高密,这些大家,他们都没有轻易地离开母体,相反,他们对于母体的依恋、执着,近乎于痴迷。故乡是很多写作人绕不开的素材,莲华在《水木流韵》中,发自肺腑地用倾诉的笔调,同样实践着对故乡人和事的讲述。 在《一棵树》里,作者以“树”作为故乡表达的意象,深情地写道:“我脑瓜里,一直有一棵树。它枝繁叶茂,盘根错节,长在我家与生产队之间的路口。它好似一幅画,静如伞盖,动若蓬团。从外面回来的我,走近它,就走近了家。”树的吸引力对于作者如此之大,不是因为它是树,而是作者心灵深处被异化的家。“我依稀看到了我的母亲,那个坚韧像树的母亲。她根植乡土,开枝散叶,生姿勃发。她目光慈爱,笑意暖暖,如枝叶婆娑,随时随地丰满着我记忆的天空。”哦,一棵树,岂止是家,更是母亲的化身,难怪想念一棵树,想得那么厉害,以至开始怀疑到自己的记忆。常常魔怔似的发问,“那棵树,到底长在哪儿呢?”说实在的,我很喜欢《一棵树》这样的作品,既平和又有深度,耐读而不失韵味。一棵树和一篇作品乃至一本书一样,只有也必须要有来自故土的气血,才能赋予作品以鲜活的光彩。在《一棵树》里,我们读到的,就是“想念那棵树,也想念母亲。想念母亲,也想念那棵树。恍惚间,竟然不能确定,它是否真的来过我的生活。然而,我又很笃定,它深情根植于自己生命之中”。 《水木流韵》 这部文集收录了作者自《水木丝语》以后创作的散文。应该说,作者这个时期的写作,作为一个文学编辑,我是关注的,因为这些作品的情节,大都围绕着作者生活的或曾经生活过的圈子展开,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有的则是平民百姓、普通人家赖以生存的家园,散发着浓浓的人间烟火的味道,所以作者才会“每每站在老家的土地上,仿佛父母亲就在不远处看着我。像我看着他们那般。偶尔,我也会想象一下,称作爷爷奶奶的那两位老人家。我是他们孩子的孩子,想到他们,当然有足够的理由。我是徐姓的后代,既然祖先赐给了这个姓氏,自己就没有忘记的借口”(《血缘牵绊》)。平静中的叙述,不急不躁,以唠家常的口吻,传递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土著文化的思想。 马尔克斯在他的自传《活着为了讲述》中这样说:“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这段话里,马尔克斯实际上已经把写作的真谛告诉了我们,写作离不开生活,而一种生活和另一种生活又是有所区别的,我们要付诸笔下的,必须是也只能是那些能给记忆留下印痕的生活。比如,曾经作为校舍的《红瓦房》——“每次回老家,行进在昔阳渠西岸,都会远远地望见那排房子。那排坐落在昔阳渠东侧的红瓦房——我小学读书的地方。(后来)小学毕业后的几十年里,我再没有走进那排红瓦房。若究其原因,似乎说不清道不明。不是不敢,也不是不想。那里早已不是学校,只是空落落的一排房子,且越来越旧的一排房子。我真怕一脚走进去,小学时光会被踩得支离破碎。”这么清晰的记忆,原来首先是发自内心的珍惜,对过往,以怀念,对故乡,以感恩。这样的散文题材与细节,在《水木流韵》里比比皆是,俯拾即得。“立于望海楼前,试图想象黄河入海的波澜壮阔。时间无情。时间无痕。水东流,海东移。浪花淘尽,沧海横流,都付诸笑谈中。此处此时,香火颇盛。临时戏台上,不知何处民间团体正在唱戏,观者百人有余。禹王庙前,嬉嬉闹闹,不见厚重沧桑。唯见,烧香拜佛,古戏不古。想着文字中的描述,曾经的关隘要塞,曾经的忠孝报国……”《乡村一瞥》,说是一瞥,实际上是对乡村的一次人文回望。在《记忆童年》里,作者以少时故乡的感观,抓取了老屋、池塘、知了,自然、劳动、玩耍和炊烟、夏夜、母爱等这些乡村元素,让记忆的场景再现,并鲜活灵动起来,这从另一个侧面,也恰好反映了作者观察生活的一种审美视角。 进入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学多多少少要受到一些网络文学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必须是双向,且又充满了正面积极的因素。具体到散文写作,我们欣喜地发现,散文文本除了固有的思想性和时代性之外,在结构方式和表现手法上,也更为灵活,让人觉得散文完全存在多种叙述方式的可能性。《周集沙庄》应该说是散文写作上的一种创新。“老家沙庄村,史上因土质疏松如沙而得名。沙庄的前身也叫‘王沙庄’。据说,从南河过来一王姓人家,到这里后,买了一大片沙土地,雇用了不少农工种地。庄稼长得好,收成多,成了一方地主。王家身价高了,姓氏自然跟着响亮。于是,将王姓加在所居庄子前头。民间有句不文明的话,叫‘癞狗乍得一身毛’,或许,就暗指类似王地主一样的人。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时,‘王沙庄’又去掉‘王’字,改名‘沙庄大队’。再后来,又称为‘沙庄村’。”以小说讲故事式的白描开始,让引经据典的史记传统方式穿插其间,我以为这不失为散文创作中可以借鉴的一种好的方法。还值得一提的是,这篇散文的末尾,大胆运用了报告文学的实录方式,将沙庄的高龄老人一一加以记录,让一篇散文同样兼具了史料性。 当然,呈现在《水木流韵》中的徐莲华散文,要说多种叙述方式的可能性的实践,还有很多。像《写写六套吧》,作者从写六套的历史开篇,回归到六套的人文景象,不仅语言活跃,铺开叙述的结构方式也别具一格。长期以来,我们读的很多散文,包括一些大家的,他们程式化的写作,让后来者觉得高峰太高,他们多少年不变的格局,我们还要尊崇为一种“风格”。时代在变,传统和现代的一切,都在碰撞中相互交融,在交融中创新,文学不可能例外,作为实践者,徐莲华在散文写作上的探索勇气,一定会使我们有所思考。

作者简介

徐莲华,江苏响水人,现任响水县文联副主席、县作家协会副主席,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2018年出版散文随笔集《水木丝语》。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