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书--与距离斗争:中国和西方的古代世界史研究(精装)

包邮新书--与距离斗争:中国和西方的古代世界史研究(精装)

¥57.6 (8.3折) ?
1星价 ¥57.6
2星价¥57.6 定价¥6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816758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84
  • 出版时间:2021-01-01
  • 条形码:9787208167582 ; 978-7-208-16758-2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知名世界古代史专家晏绍祥,史论并举,兼看中外 晏绍祥老师是国内世界古代史,尤其是古希腊-罗马研究的领军人物。他对荷马社会的研究至今仍是该领域不可逾越的经典作品。晏老师参与了众多通史教材的编著,还翻译了大量国外经典的古典史研究著作,如国际古代史研究巨擘芬利的作品、剑桥古典政治思想、剑桥古代史等。正是因为他博采众家的学术兴趣,所以本书中不仅有历史研究性的文章,还有多篇史学史的梳理,可以帮助初入古典世界的读者,迅速把握古代世界史的关键问题 ??勾勒古代世界史重大问题及研究概貌 如何看待作为私人志业的古典历史写作,它们透露出古希腊罗马的哪些真相?对古典民主传统与专制政体的追问显示了东西方怎样的学术和现实关照?征服还是自卫,对罗马扩张的探索反映出哪些研究材料和视角的嬗变?《与距离斗争》从多个角度论及古代世界史研究的重大问题,包括波斯的专制、希腊的民主、罗马的扩张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诠释的演进,既受制于学术本身的发展,又与研究者的背景有关。晏老师结合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展示了中国与西方对同一对象的不同关注点,以及各具特色的学术取径。《与距离斗争》反映了古典世界值得挖掘的丰富遗产,并反映了触达古典世界的多种可能。

内容简介

《与距离斗争:中国和西方的古代世界史研究》是长江学者晏绍祥世界古代史研究的合集,共收入七篇古典历史研究和史学史文章,主要涵盖了他对波斯帝国、古罗马、古希腊以及秦汉帝国等的研究成果。前两篇文章有关波斯帝国。作者通过比较研究,反思“专制”的概念内涵,提供了对古代帝国政治制度的新解。第三篇文章是古希腊罗马史学的综论,作者详尽梳理了从早期希腊的史学萌芽到罗马帝国末期的史学发展,不仅涉及希腊化时代等较少提及的时段,同时对不同时期史家、史作的写作背景都做了具体介绍。第四、五篇文章,介绍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古典学研究,尤其是以日知先生为代表的古典学家的著作和经历。第六、七篇从古典政治思想和罗马帝国主义两个重要问题入手,条分缕析地勾勒了西方的学术前史和当下关注。七篇文章独立而统一,既回应了古典学的诸多重大问题,又描绘了东西方古代世界史研究的学术概貌。全书兼顾中国和西方的视角,不仅有对古代东西方帝国的比较研究,而且从多个切口梳理了中外的古典学研究。

目录

序 言

01 波斯帝国的“专制”与“集权”

引 言

专制自为的波斯大王

大权在握的总督

地方共同体的地位

余 论

02 与距离斗争:波斯、罗马与秦汉帝国统治方式的初步比较

03 古代希腊罗马史学

古代希腊史学

希腊化时代希腊的史学

共和时期罗马的史学

帝国时代罗马的史学

04 20世纪中国的世界上古史研究

了解与接受(20 世纪前期)

奠定基础时期(1949—1966)

恢复与发展(1977—1990)

繁荣与深入(1991—2011)

简短的结论

05 博通中西、影响深远——读《日知文集》

从东方专制主义到城邦—帝国论

城邦理论与早期中国史研究

古代史资料的翻译、介绍与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的发展

06 古典世界的政治与政治思考——评《剑桥希腊罗马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与政治思想中的古典遗产

《剑桥希腊罗马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特点

历史路径还是哲学路径

07 西方学术界关于罗马共和国帝国主义动力的讨论

引 言

古代人的讨论

近代早期的讨论

防御性帝国主义

哈里斯与罗马帝国主义研究的转折

*近的走向

结 语


展开全部

节选

帝国时代罗马的史学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在元老院的演说,以及他随后获得的奥古斯都称号,标志着罗马共和国被钉上了*后一颗棺材钉,元首制的罗马正式取代了共和制的罗马。帝国时代前两个世纪,除公元68—69年的内战外,基本平静。社会经济和文化都有所发展。但与共和国时代相比,帝国时代的政治气氛有了重大变化。如果说共和时代罗马政治的主战场是罗马公民大会会场和元老院,罗马人民尽管参与国家大事受到限制,但他们终归可以知道,哪些人进行了哪些活动,动机如何,达到了什么效果。然而帝国时代,政治转入元首家中,元老院很大程度上成为陪衬,人民大会后来干脆停开。罗马人民如今不再是国家的主人,*多是剧场中的看客,偶尔以骚动发泄一下自己的不满。对帝国时代的史学家而言,他们难以获得有关政治活动的详情,只能从诸多的回忆录或者道听途说中了解罗马政治。同时,虽然与其他古代帝国比较,罗马帝国的专制程度尚不够彻底,对言论自由的钳制自奥古斯都以来却日益严密,学者们的表达,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帝国时代虽然产生了不少史学家,写作自己所处时代历史的也不少,但真正能够称为大家的并不多见。 奥古斯都时代影响*大的史学家无疑是李维(Titus Livius)。作为共和国末年内战的亲历者,他像撒路斯特一样,既希望追溯罗马强大的原因和历程,更希望讨论罗马内战的根源和结果,因此他采用了通史的架构。其《建城以来史》花去了李维40年左右的时间,篇幅也达到令人吃惊的142卷之巨。尽管目前完整流传下来的仅有第1—10 卷和第21—45 卷,不及原书篇幅的四分之一,洛布古典丛书仍需要14册才能容纳。如果我们考虑到古代史学家的习惯:越是接近自己的时代,作者的叙述也就越加详尽,关于公元前49—前31年间的历史,他的一卷经常只记录几个月的事件。据此推测,已经失传的部分,其篇幅可能远远超过现今留存著作的三倍。然而李维著作的庞大,让它的流传受到了影响:在古代缺乏印刷技术的条件下,很少能够有私人雇佣抄手反复抄录这部著作,也很少有图书馆能够负担如此巨大的费用。结果是该书刚出不久,摘要本就开始流行。随着摘要本的传播,原本逐渐被忽视。 与共和时代的罗马史家不同,李维不曾直接卷入罗马政治或担任任何重要职务,基本就是个波利比乌斯鄙视的书斋学者。除他曾得到屋大维的幕僚麦凯纳斯的庇护,与屋大维及其周围的人有所接触外,我们不知道他参与过当时任何重大的政治事件。然而作为目睹共和国被元首制取代的历史学家,要说他没有感受到当时发生的变化恐怕不符合实际。该书的序言已经透露了李维对当时形势变化的认识。他所以要在前人已经撰写过诸多著述的问题上再度操刀,除他个人会“以湮没我名声的那些人的卓越和伟大慰藉自己”外,还因为“这一主题需要浩繁之功,因为要追溯到700多年以前,还因为始于蕞尔的罗马,如今竟已发展到苦于自身宏大的程度;同时,我也不怀疑起源前后的情形将给大多数读者提供较少的乐趣,因为它们急于接触的是一个异常强大民族的威力长期以来自行毁灭的新事物。与此相反,我还对我的工作寻求这样一种酬劳:至少在我一心一意地追溯往事时,我可以避而不见我们时代多年来目睹的弊端,并免去即使不能使史家离开真实,也会使他心绪不宁的忧虑”。从这句话看,李维显然认识到共和国已经成为过去。新的政治体制和气候存在不少弊端,即使写作历史,有时也会受到许多限制。正因如此,他才从头开始叙述罗马逐步走向强大的历史。可惜李维关于共和国末期的叙述基本失传,虽然有他是庞培派的传说,却不易从中窥见他对屋大维元首制的立场(有人曾经认为李维与屋大维相互理解,歌颂了新时代,但并未得到普遍认可)。可以想见,他有关罗马的整个故事,像古代的不少作家一样,变成了历史越到后来罗马人的道德越堕落、命运越悲惨的故事。 李维继承了罗马史学的另一重要传统,即从道德的角度来解释罗马的强大和衰落。《建城以来史》开头的序言,清楚地表达了李维的基本史观。在那里,他对让罗马如此强大的军事声威和世界上各民族接受罗马统治的程度并不感兴趣,他注意的是: 曾有过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道德;在和平与战争时期,通过哪些人以及运用哪些才能建立和扩大帝国;然后应注意到,随着纲纪逐渐废弛,道德可以说先是倾斜,继而愈加下滑,*终开始倾覆,直至我们既不能忍受我们的罪过,亦不能忍受补救措施的今日。在认识往事时,尤其有利而有益的在于:你可以注意到载于昭昭史册中各种例子的教训,从中为你和你的国家吸取你所应当避免的开端恶劣与结局不光彩的东西。此外,没有哪个国家的清贫和节俭这样晚地受到贪婪和奢侈的侵袭,没有哪个国家的清贫和节俭在那里如此持久地受到如此大的推崇,而这或许是对所承担工作的热爱蒙蔽了我,或许是从来没有哪个国家更伟大、更富有好的例证。 这段话清楚地表明,李维的兴趣在于从道德角度解释罗马的兴起,也从道德的角度理解共和国的崩溃。因此,他在书中关注的不是罗马共和国的制度和法律建设,而是早期的罗马人如何节俭,后来的罗马人如何奢侈和腐败。他留意的是罗马那些伟大人物们具体的作为与例证,而不是波利比乌斯那样从制度的视角观察罗马国家的发展。因此,在李维的著作中,我们看到了罗马历史上的诸多伟人的光辉事迹:霍拉提乌斯为了自己的祖国杀了自己的妹妹,居然被判定无罪;卡米卢斯遭遇罗马人民的不公判决,却在高卢人入侵罗马时组织军民奋勇抗敌;萨莫奈人希望贿赂与他们作战的罗马独裁官时,却发现后者仅仅吃着很简单的饭食,自知黄金无用,灰溜溜地返回;老加图节俭成癖,自编教材教育儿子;费边面对自己儿子的批评,称赞儿子以国家制度为上的做法,大方地承认错误;打败汉尼拔的西庇阿在遭遇罗马人民不公对待时,主动为了罗马人民的自由,选择自我流放。然而,在李维给我们留下这么一系列光辉的人物和他们的道德故事时,研究罗马共和国制度与法律的学者们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李维居然从不曾像波利比乌斯那样,系统论述罗马共和国的政体和法律。他们得到的,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道德故事,还有一个又一个罗马历史上伟大人物的具体行动。如果不是后人偶尔发现了西塞罗的著述,我们甚至不知道罗马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部落大会。正如莫米利亚诺指出的,“李维心目中完美的政治家是卡米卢斯,思索神庙和诸神的卡米卢斯,而非关注上诉权和投票的卡米卢斯。” 对道德和例证的关注,决定了李维著述的生动性。早期罗马几乎没有可靠的文献,但李维能利用民间传说写下许多生动的故事。老塔克文的夺权、小塔克文被推翻、罗马平民与贵族的冲突,无不跃然纸上。及至共和国盛期,一方面是罗马与迦太基、马其顿和塞琉古的生死拼杀,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内部对制度和政治的操弄。汉尼拔的精明大胆与西庇阿的出奇制胜、安条克的猜忌和愚蠢、加图的特立独行、显贵们为权力和特权进行的联合与斗争,成为李维叙述的主要内容。可是,当他这样做的时候,不免与今人主张的历史真实原则相去甚远。很多时候真正的情况也许是:李维的叙述越生动,则他离历史的真相越远。现代史学的研究已经证明,李维的书中存在大量前后不一、自相矛盾或者颇为雷同的记载和故事。公元前510年小塔克文因强奸案件被推翻,公元前449 年十人团因克劳狄乌斯对一个女子的爱情垮台,都非常生动。但两个故事中除了主角的名字被更换外,情节惊人地相似,所传扬的道德意图也大体类似:使用权力需要有所节制,如果滥用权力,则害人害己。作为20世纪的史学家,我们恐怕很难把那些都当做信史。 对于前人的成果,李维尽力做了搜集工作。他可能熟悉费边、波利比乌斯、马凯尔等人的著作,对于罗马大祭司的年代记,他可能也有所利用,还曾抱怨有些文献文字过于古朴难认。对于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叙述,李维严重依赖波利比乌斯。有些时候对李维来说资料可能过于丰富,他只能从众多说法中选择一种。有时他提供了各种不同说法的版本,并且不做判断,有时则仅仅提供了自己选择的版本,却没有做必要的交代。因此在利用李维的著作作为史料时,我们需要把他的记载与其他史料进行比较和考订。 李维对罗马传统的信任,让他在许多问题上,尤其是罗马人特别关心的预兆问题上,陷入了与希罗多德在神谕问题上同样的误区:对于大祭司记录的各种预兆,他大多照录。这样的做法,固然让故事变得生动有趣,却失去了历史的求真精神,所以到了近代,李维的迷信遭遇猛烈抨击。早在16 世纪,法国思想家博丹已经指出,“没有任何东西比让奶牛说话、西庇阿的头上喷出火焰、雕像出汗更加经常地在李维的书中出现的了。”而李维杜撰的那些演说辞,虽然给历史增加了现场感,却也像修昔底德一样遭遇诟病,仍然借用博丹的话说,“如果你从李维的书中抽掉演说辞的话,那剩下的不过是些残篇断简。”

作者简介

晏绍祥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世界古代史,尤其是古典世界历史、古典传统在西方世界的演变等领域的研究。著有《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古典民主与共和传统》《古典历史研究史》《荷马社会研究》《世界上古史》等;译有《罗马共和国政制》《剑桥希腊罗马政治思想史》《早期希腊》《外族的智慧》等。先后主持教育部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多项,并顺利完成相关研究工作。《荷马社会研究》、《古典历史研究发展史》先后获得北京市和教育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