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邓小平

邓小平

¥20.1 (3.0折) ?
1星价 ¥40.1
2星价¥40.1 定价¥6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556097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568
  • 出版时间:2021-01-01
  • 条形码:9787545560978 ; 978-7-5455-6097-8

本书特色

1. 这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邓小平全传!作者没有采用一般领袖人物传记宏大叙事的手法,而是更多从普通人的视角,从一代伟人的日常生活中撷取大量珍贵细节,从小处落笔,娓娓道来邓小平多姿多彩、曲折传奇的一生! 2. 作者余玮历时多年,寻访知情人、踏访纪念地、探访档案馆,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以朴实的笔调、鲜活的细节、深厚的情感,向读者呈现了一位非常立体、生动的世纪伟人的形象! 3. 邓小平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早年立志救国、漂洋过海访求真理;回国后投身火热的革命斗争,戎马倥偬;新中国成立后主政一方,功勋卓著;“文革”中却遭遇坎坷、三起三落;复出后拨乱反正、力主改革开放,并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他军事指挥的才能、治国安邦的策略、革故鼎新的魄力,在本书中一一展露无遗! 4. 除了建国、治国层面的“大事”,作者更加着力于呈现邓小平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件、小细节,比如他少年时代救济穷人、留学海外艰辛谋生、与普通群众的感人情谊、下放劳动的淡然处之,以及他的婚姻和家庭生活,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日常。这些细节,无一不体现出邓小平高超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足以给今天的我们以思索和启迪! 5. 书中精选了上百幅不同时期、形象记录邓小平历史瞬间的珍贵照片,有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照,有戎马生涯的战斗写真,有视察各地的新闻照片,还有日常和爱人、子女、亲友的生活照,这些珍贵照片,与文字互相呼应,增加了作品的资料性、真实感和可读性!

内容简介

(1904—1997),其生平几乎贯穿整个20世纪,堪称“世纪伟人”。作者怀着对的崇高敬意和深厚感情,在依托丰富史料的基础上,以倒叙的结构,以纪实的手法,从平民的视角,讲述了坎坷而传奇的一生。讲述了的家庭出身、求学经历、投身革命、戎马生涯,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他主政西南日理万机、“”蒙尘“三落三起”、雷霆复出拨乱反正、绘制改革开放宏伟蓝图以及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内容丰富、文笔生动、史料翔实、逻辑严整、构思精巧,鲜明地再现了的历史功勋和人格魅力。作品立意新颖,兼具思想性、文学性与可读性,是一部充分反映的人生历程、伟大贡献、深邃思想和杰出品质的力作,也是了解现代中国的不错读物。

目录

**章 伟人离开的日子
一代伟人走到了他生命的*后时刻,他的家人与中央高层对此高度保密,医疗专家全力抢救。奇迹到底没有出现,卓琳声声泣喊“老爷子”,可是他什么也听不见了。
第二章 闯世界前的广安少年
不到16 岁的邓小平离开故里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这为后人了解邓小平的身世留下了一个难题。真是惊人的巧合,邓小平的祖籍与毛泽东的祖籍一样,都是江西吉安。
第三章 留学的日子历练成熟
俭学不成,邓小平被迫走上艰难的勤工之路。几十年后,邓小平不止一次地开玩笑说:我个子不高的原因就是,在法国工厂做工时活太累、吃不饱。
第四章 回到血雨腥风的祖国
匆匆结束留学生活,他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出任“西北黄埔”的政治教官。他曾因公开呼喊“打倒蒋介石”而让冯玉祥难堪失色。
第五章 喋血万里赤旗飘
亲自点将的周恩来把酒饯行,25 岁的中共中央代表临危奉命出征。两位在官场和战场混迹多年的广西军政高官对中共这位年轻人由衷地折服。
第六章 风风雨雨旗不倒
厄运压不垮坚定的信念,种种磨难都无法使他低头。面对撤职、批判、关押、处分,被戴上“江西罗明路线”帽子的邓小平据理力争。
第七章 浴血抗战遇知音
初上抗日战场,凸显特有的能力与魄力。孤军深入晋西南,发动民众抗战,邓小平呕心沥血。跃马挥师上太行,从此刘邓不分家。
第八章 逐鹿中原盼解放
蒋委员长悬赏缉拿多年的人,没想到有一天倒找上门来了。然而, “总统府”已是人去楼空。邓小平跟随毛泽东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心潮澎湃。
第九章 日理万机掬心智
无论在筹备大会中,还是在大会各项议程中,邓小平都那么引人注目。毛泽东力荐这位“大事小事”几乎都参与了的中央秘书长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
第十章 浩劫蒙难
恍若一夜之间,邓小平成了党内第二号*大的“走资派”。非常年代里,子女与父母同住在一城,却不能相见。
第十一章 规划小康 设计中国
在一间小茅屋签订生死契约的18 位社员,扛起了中国农村改革的**面大旗,引发了又一次农村包围城市的大变革。一位总设计师一分钟的沉默之后,勾画出“小康中国”的概况。
第十二章 不老的晚年情怀
“为什么退下来?因为中国现在很稳定。退就要真退,百分之百地退下来。”这是邓小平的“战略安排”。临别时,江泽民与邓小平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展开全部

节选

关于邓小平去法国留学的动机,曾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人说,他一开始就是去寻求马克思主义的。这种说法未免言过其实。邓小平是抱着救国的思想出国的,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所谓的“救国”无非是当时在青年中流行的“工业救国”的思想。按邓小平的话说,当是只是满怀希望地想到法国去,一面勤工,一面俭学,学点本事(即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回国。如此而已。后来,他之所以违背了初衷,走向了资本主义的对立面,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本主义这个老师教与逼出来的。 1922 年8 月1 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创办了自己的机关刊物《少年》,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团结广大旅欧华人特别是青年学生。1923 年2 月17 日至19 日,少共召开临时代表大会。会上决定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也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其领导机构改称“旅欧共青团执委会”。 1924 年2 月1 日,《少年》改名为《赤光》。与《少年》相比,《赤光》*显著的特点是更着重于揭露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军阀压迫中国的黑暗事实,阐述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任务和方针,配合国内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改理论的《少年》为实际的《赤光》”。周恩来、李富春、肖朴生、傅钟等都先后参与过《赤光》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赤光》创办不久,邓小平就来到戈德弗鲁瓦街17 号小旅馆周恩来的狭小房间内,成为《赤光》编辑部*年轻的成员。 在《赤光》编辑部,他得到了周恩来等较年长的共产党人的直接帮助和指点。同时,耳濡目染使他增长了才干,锻炼了能力,也是在这个岗位上,他以出色的工作得到大家的尊重和依赖。这是邓小平**次直接参与革命工作,是他一生革命生涯的开始。 *初,邓小平的工作是负责《赤光》的刻写和印刷。他经常是白天做工,下工后即赶到《赤光》编辑部。在那狭小的房间里,周恩来将写好或修改好的稿件交给他,邓小平把它一笔一画地刻写在蜡纸上,然后用一台简陋的印刷机印好, 再装订起来。事实上,这种正常的工作程序经常被打乱,有时是因为要开会研究问题,或是正在修改稿件的周恩来被各种来访者打断,有时由于工作需要周恩来去德国和比利时活动。但为了保证每半月出一期,每期12 页左右的内容,常常是在开会以后,或各种客人走后,周恩来马上伏案挥笔著文或改稿,而邓小平则等在一旁,改好一篇,他就刻写一篇。这个仅有5 平方米的小屋里,灯光时常彻夜不熄。饿了,啃一口羊角面包;渴了,喝一杯白开水。在这里,他们一同忘我地工作着,度过暮色苍茫的傍晚,迎来薄雾蒙蒙的黎明。 邓小平刻写的字黑大肥圆、工整隽秀,力透纸背,加上印刷清晰,装订简雅,大家对此赞不绝口。他常常左手捏着面包,右手操作印刷机。一次,周恩来见到他这副模样,指着他脸上的面包屑和油墨痕迹,大笑说:“小邓,小邓!你可真是一位油印博士啊!”自此以后,大家不约而同地喊他“油印博士”。 经常是深夜工作完成后,邓小平就在这房间里打上地铺和周恩来住在一起。这段时间,邓小平和长他6 岁的周恩来十分亲近。邓小平很敬重这位兄长式的同志和领导,为他坚定的信仰,为他那对现实问题清晰正确的分析把握和那英姿勃勃、思路敏捷、谈吐文雅、彬彬有礼的风度所深深吸引,邓小平从中学到许多东西。将近60 年后,邓小平谈到周恩来时还深情地说:“我们认识很早,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住在一起。对我来说他始终是一个兄长。我们差不多同时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4 年下半年,由于国共合作后革命形势发展很快,国内急需大批干部,周恩来等即将回国工作。7 月13 日至15 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改选了执行委员会,邓小平、周唯真、余增生、李俊杰、徐树屏当选为执委会正式委员,聂荣臻、李林、王锡三为候补委员。7 月16 日,旅欧共青团第五届执行委员会举行**次会议,讨论执行委员会的组织和分工,决定由周唯真、邓小平、余增生3 人组成书记局,负责旅欧共青团的日常行政工作。邓小平具体负责抄写、油印及财务管理。这次大会不久,7 月31 日,周恩来从法国启程回国。于是,邓小平等一批年轻的同志补充进入旅欧党团组织,并逐渐成为负责人。 半年后,邓小平、李富春、蔡畅等参加了1924 年12 月下旬召开的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六次代表大会,李富春为工会运动委员会成员,邓小平负责大会监察处工作。 在编辑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赤光》办得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文章切中时弊,在勤工俭学生和华工、华人中影响很大,被誉为“我们奋斗的先锋”和“旅法华人的明星”。这中间无疑有着邓小平这个“油印博士”的一份功劳。邓小平以手中的蜡版、钢笔,作匕首,作投枪,在《赤光》这个阵地上,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进行着英勇无畏的斗争。 已经成为旅欧共青团负责人之一的邓小平,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赤光》上。他一面继续从事刻印、装订等具体工作,一面开始负责《赤光》编辑工作,并亲自撰写文章,积极投入到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之中。 在旅欧留学生中,有一个标榜信仰国家主义的政治派别,即以曾琦、李璜为首的中国青年党,人们习惯称他们为“国家主义派”。国家主义派以法国为中心,以《先声》周报为阵地,标榜“国家至上”,否定阶级斗争,反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反对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为了戳穿国家主义派的欺骗行为,旅欧共产主义者连续发表文章,把国家主义派的卑劣手段公之于众。邓小平也投入了战斗,他连续撰写了《请看反革命青年党之大肆其捏造》和《请看〈先声〉周报之第四批造谣的新闻》两篇文章,以“希贤”的名字分别发表在《赤光》第18 期和第21 期上。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并准确判定的邓小平在《赤光》上发表的*早的两篇文章。与《赤光》上其他文章相比,它有着独特的风格:短小、尖锐、泼辣、有力,富有战斗性。 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一批批旅欧共产主义者相继回国或到苏联去学习。到1925 年,邓小平成为旅欧党团领导人之一。他开始全身心投入到现实的政治斗争之中。

作者简介

余 玮 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共青团中央主管期刊《中华儿女》首席记者,《中华雷锋报》总编辑。 出版有《荣归》《本真毛泽东》《邓小平的*后岁月》《新闻老照片的背后》《魅力雷锋》等。多部作品入选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及中宣部、新闻出版署重点图书或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曾获“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等奖项,并有作品入选中学《语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