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语言学基本典籍丛书经义述闻--中国古代语言学基本典籍丛书 (全三册)

中国古代语言学基本典籍丛书经义述闻--中国古代语言学基本典籍丛书 (全三册)

1星价 ¥182.4 (8.0折)
2星价¥182.4 定价¥22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115016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841
  • 出版时间:2021-01-01
  • 条形码:9787101150162 ; 978-7-101-15016-2

本书特色

★清学**流大师,曾国藩称颂,梁启超叹服 清代乾隆、嘉庆之际,经学家、小学家辈出,训诂之学臻于极盛,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便是其中*为杰出者。曾国藩曾说在本朝大儒中除顾炎武之外“*好王氏之学”(《曾国藩家书》**〇八篇);梁启超曾言“王石臞、伯申父子为清学**流大师,人人共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杨树达“平生服膺王氏,于其所著书三复不厌”(《积微居小学述林全编》)。王氏父子的学术成就和在学人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是父子亦是师友,合力著成训诂巅峰之书 《经义述闻》一书为王引之撰。“经义”,是指《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大戴礼记》《礼记》《左传》《国语》《公羊传》《谷梁传》《尔雅》诸经之义;“述闻”,意为书中所记所述是从其父王念孙处听闻的。但实际上其中亦有不少王引之本人的研究和见解,“与其父念孙之说相出入者且不少也”(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可以说这是一部彰显王氏家学渊源、融合父子学术成就的巨著,“汉唐以来未有其比”(方东树《汉学商兑》),“训诂之学至是圆满”(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纠正汉唐注疏旧说,诸经疑难至此涣然冰释 《经义述闻》之所以广受推崇,不仅源于高邮王氏一代宗师的盛名,更在于这部巨著博引旧注而不机械墨守、因声求义破解旧说之失,以审慎的批判性思考、先进的语言学方法,切实解决了经典文本中的大量疑难之处。而其校勘和考证过程中所展现的学术方法和训诂原理,正是乾嘉之学的精华所在;揣摩吸收之后,又能指引我们去阅读和破解更多的古文献。无怪乎它能成为国学大师章太炎自幼研习,至老仍置于案头的“不迁之书”了! ★深度挖掘王学真义,精心编排实用索引 对于《经义述闻》这样一部论证极为深入、引用经典及后人注疏极为密集的巨著,不下苦工夫是很难保证文字、标点的准确性的。本书整理者对高邮王氏父子的著作素有研究,在深入研读理解原文、严格核校古书古注的基础上,对本书进行了精心点校。其后数年又多次复校,纠正了过去版本诸多混淆不清、舛讹难读之处。另外,整理者还对王氏父子所展示的声随义转等音义关系以及同义、反义等语义关系,进行了深度挖掘,以词条索引的形式展现出来,为读者从语言学层面理解高邮王学的精髓,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内容简介

《经义述闻》是清代经学大儒王氏父子的代表作之一,署名王引之撰,实际上是辑其父亲王念孙之说及其本人的研究所得。全书共32卷,考辨了《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国语》《公羊传》《谷梁传》《尔雅》等书,校正古籍文字,审订句读,订补讹字、衍文及脱简,探求字义。全书不墨守旧说,驳汉唐旧注1761条,很好地贯穿了因声求义的理论,通论了训诂及古人属词行文之例,被誉为“陵越汉唐”之作。本书点校者魏鹏飞对高邮王氏父子素有研究,在写作博士论文期间即对《经义述闻》原文进行了符合古籍整理规范的校点工作,其后又花费几年时间复校、统一体例,并将撰写论文时所作的大量核校古书古注的成果充分运用到了整理中。因此,虽然《经义述闻》广涉群经,所论及的后人注疏更是不胜枚举,但点校者是在深刻理解原文基础上进行的标点,可以说每个标点都是有理所据的。这样一部点校本,是真正能够帮助读者理清王氏父子思路,体悟乾嘉学术真义的。

目录

上 册

整理说明

经义述闻序

经义述闻弟一

周易上五十四条

经义述闻弟二

周易下五十二条

经义述闻弟三

尚书上五十五条

经义述闻弟四

尚书下五十条

经义述闻弟五

毛诗上五十一条

经义述闻弟六

毛诗中五十五条

经义述闻弟七

毛诗下四十四条

经义述闻弟八

周官上五十条

经义述闻弟九

周官下四十六条

经义述闻弟十

仪礼七十四条

经义述闻弟十一

大戴礼记上八十五条

中 册

经义述闻弟十二

大戴礼记中七十六条

经义述闻弟十三

大戴礼记下六十条

经义述闻弟十四

礼记上六十八条

经义述闻弟十五

礼记中七十四条

经义述闻弟十六

礼记下六十条

经义述闻弟十七

春秋左传上七十条

经义述闻弟十八

春秋左传中七十六条

经义述闻弟十九

春秋左传下七十条

经义述闻弟二十

国语上七十三条

经义述闻弟二十一

国语下九十八条

经义述闻弟二十二

春秋名字解诂上一百五十五条

经义述闻弟二十三

春秋名字解诂下一百三十五条

下 册

经义述闻弟二十四

春秋公羊传五十四条

经义述闻弟二十五

春秋谷梁传六十一条

经义述闻弟二十六

尔雅上六十四条

经义述闻弟二十七

尔雅中九十四条

经义述闻弟二十八

尔雅下六十条

经义述闻弟二十九

太岁考上八条

经义述闻弟三十

太岁考下二十条

经义述闻弟三十一

通说上四十一条

经义述闻弟三十二

通说下十二条

词条音序索引

词条笔画索引

后 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王引之《经义述闻》三十二卷,虽由王引之署名,实乃王引之与其父王念孙合作完成的重要学术著作,被称为《高邮王氏四种》之一。 《经义述闻》是中国小学史、经学史上的重要著作。自问世起,便受到学人的高度评价。梁启超曾指出:“怀祖著《广雅疏证》《经传释词》,以经传、诸子转相证明,凡诸古书文义诘者,皆迎刃而解。以授其子伯申引之,作《经义述闻》,训诂之学,至是圆满矣。”(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经义述闻》主要反映的是王氏父子在经学、小学和校勘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考释疑难、订正误说为主,对包括九经三传以及《国语》《大戴礼记》等儒学经典,进行了有根有据的考证。他们以声音通训诂,“引申触类,不限形体”(王念孙《广雅疏证序》),还力求“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王引之《经传释词自叙》),灵活运用“用小学说经,用小学校经”(龚自珍《工部尚书高邮王文简公墓表铭》)的方法,对名物训诂、典章制度均有广泛的涉猎。该书内容丰富,不但充斥着对古书疑难字词的考释,还揭示了许多古籍的条例。 《经义述闻》稿本现存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王引之生前已经刊刻多次:嘉庆二年(1797),初刊不分卷。嘉庆二十二年(1817),再刻于江西,十五卷。道光七年(1827)至十年(1830),重刊于京师,也就是现在通行的三十二卷本,以下简称家刻本。道光九年(1829),学海堂刊刻《皇清经解》本二十八卷,无《太岁考》及《通说》各二卷;及家刻本成,又增刻《通说》二卷,实为三十卷。 民国期间,上海 鸿章书局据文瑞楼石印《高邮王氏四种》。商务印书馆出版《万有文库丛书》本以及《国学基本丛书》本,均以家刻本为底本而重排。后上海中华书局将《经义述闻》列入《四部备要》丛书予以出版,也以家刻本为底本重排,而校以学海堂《皇清经解》本。1982年,台北艺文印书馆据学海堂《皇清经解》本影印《经义述闻》,共二十八卷。1985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家刻本影印的《高邮王氏四种》本(2000年重印)。199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顾廷龙主编的《续修四库全书》本,也是据家刻本影印。 总的来看,《经义述闻》的流传版本属于两大系统:一是道光七年王氏家刻本,一是道光九年《皇清经解》本。其他版本多由这两个本子进行影印或重排。家刻本从内容上看是足本,而且刻印清晰,错误较少。本次点校整理,即以王氏家刻本为底本,校以《皇清经解》本,并参核其他重排本。 本次点校整理采用底本式,凡校本误者不出校,底本误而校本不误者则在校记中加以说明;凡论述中引用其他典籍之处尽量核实原文。王氏父子引书往往以意删节,甚至于为了文气贯通而改易所引文献的部分字词,为尊重《经义述闻》原貌,一律不改动原文;若有引文与传世文献差异较大的,则在校记中加以说明。书中所加引号为阅读方便而设,不表示传世文献原文如此,读者如有引用,请务必核对原文献。 本次整理使用新字形,文字处理大致遵循以下原则: 1. 古体字、不规范字和明显的版刻混用字、版刻误字等,一律改为通行繁体字。 2. 通假字一般保持不变。 3. 异体字一般改为通行正体字,但在特定人名、地名、书名、职官、封号、徽号等专用名词和俗语中仍保留原样。 4. 避讳字改回本字,如“元黄”改回“玄黄”,“殷数”改回“殷历”等。 5. 凡文中被解释或被音注的涉及字形分析的异体或古体字,在同一条中一律保留。 6. 凡同一字的不同形体在前后文中并存时,在该条目中保留有关字形。 《经义述闻》以前有过其他学者的整理本,本次整理按照中华书局的有关要求,在标点和体例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相信它的整理出版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字研究、经学研究和校勘学研究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由于整理的难度较大,本人学识不足,精力有限,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敬希广大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魏鹏飞 2020年7月

作者简介

王引之(1766—1834),江苏高邮人。曾任翰林院编修、礼部尚书、工部尚书。与其父亲王念孙合称王氏父子,由治经学而深究训诂之学,用训诂以说经,用训诂以校正群经。代表作除《经义述闻》之外,还著有《经传释词》10卷,收集100个虚词,举例说明其意义、用法、演变,注重从声音相通去寻求意义上的关联,从语法意义上去理解虚词,开拓了古汉语虚词研究的新途径。 魏鹏飞,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现任教于洛阳理工学院。主持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经义述闻》研究”1项,拟对《经义述闻》的用语、体例、成就与不足,尤其是理必性推理以及声随义转等语义演变规律进行全面的阐释;主持高校古委会项目“《汇雅·前编》点校”1项;参与其他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2项。博士学位论文《用语研究》对《经义述闻》中的用语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分类与研究。还结合有关项目,对王氏父子的《方言》遗说、《孟子》遗说等进行了辑轶与探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