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王桐龄中国民族史(上下)
读者评分
5分

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王桐龄中国民族史(上下)

1星价 ¥33.4 (2.9折)
2星价¥33.4 定价¥11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2条)
***(三星用户)

比尔盖茨推荐的书要看看。

2023-07-03 17:22:41
0 0
***(三星用户)

一直对中国其他民族历史感兴趣,这套书正好系统的了解一下。

2023-07-03 17:21:50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608297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册
  • 出版时间:2013-03-01
  • 条形码:9787206082979 ; 978-7-206-08297-9

本书特色

 《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王桐龄中国□□史(上下)》由王桐龄著,本书以□□为主体,凡满族中之肃慎,扶馀,高丽,百济,靺鞨,渤海,女真,满洲;蒙族中之獯鬻,狄,匈奴,蒙古,鞑靼,瓦刺;满蒙混血族中之山戎,乌桓,鲜卑,吐谷浑,柔然,奚,契丹;回族中之丁零,月氏,乌孙,高车,铁勒,突厥,回纥,沙陀;□□中之戎,氐,羌,吐蕃,党项;苗族中之九黎,三苗,荆蛮,百越,西南夷;南诏与后世□□中无所归属之东夷,皆全部或一大部分融合于□□血统中,为中国□□组成之主要分子。

内容简介

  《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王桐龄中国□□史(套装上下册)》本编所引用之史料,多系人所共知,无加注释之必要,惟原文太简单,读者或不明了其事迹之始末,故特注明出处,以便检查原文。
  本编所用史料,往往取材于自著之书;因原文系讲义体裁,有时因陋就简:用自著之书,比较可以省事也。
  注重□□之混合及发展事迹,对于国家之盛衰兴亡与社会文化之进步退步,有时连带叙及之,无暇详述;读者有愿研究当时各□□之政治状况与社会状况者,可参考文化学社出版之拙著《中国史》与商务印书馆出版之拙著《东洋史》,本编不恕多叙。

前言

  晚清光、宣之交,国人对于□□观念上发生两种误解:一为对内之误解,是日排满;一为对外之误解,是日媚外。实则中国□□本为混合体,无纯粹之□□,亦无纯粹之满人,无所用其排。中国文化常能开辟东亚,武力亦能震撼欧洲,亦不必用其媚。
  著者往年曾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中国□□史,又在东南大学暑期学校担任北三□□活动史,皆急就章,组织不甚完密;兹将两种讲义合并为一,加以订证增补,交由文化学社出版,定名曰《中国□□史》。
  首先,本书以□□为主体,凡满族中之肃慎,扶馀,高丽,百济,靺羯,渤海,女真,满洲;蒙族中之獯鬻,□狁,狄,匈奴,蒙古,鞑靼,瓦刺;满蒙混血族中之山戎,乌桓,鲜卑,吐谷浑,柔然,奚,契丹;回族中之丁零,月氏,乌孙,高车,铁勒,突厥,回纥,沙陀;□□中之戎,氐,羌,吐蕃,党项;苗族中之九黎,三苗,荆蛮,百越,西南夷;南诏与后世□□中无所归属之东夷,皆全部或一大部分融合于□□血统中,为中国□□组成之主要分子。中国史上之国家:若金与清为满族所创,若前赵、后赵、夏、北凉、元为蒙族所创,若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后魏、北周、北齐、辽为满蒙混血族所创,若后唐、后晋、后汉为回族所创,若前秦、后秦、后凉、仇池、西夏为□□所创,若成为苗族所创者无论矣;即号称□□创立之国家,齐为□□与东夷混合体,秦为□□与西戎混合体,楚、吴、越为□□与南蛮混合体,晋、燕为□□与北狄混合体,南越、闽越、东瓯及后来之长和、大理为□□与苗族混合体,无不含有异族血统;号称□□一统之大国家,若秦与汉为□□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混合体;隋与唐为□□与匈奴、乌桓、鲜卑、氐、羌、巴氐之混合体,由唐至宋为□□与高丽、百济、突厥、铁勒、沙陀、党项、吐谷浑、吐蕃、奚、契丹之混合体,明为□□与女真、蒙古之混合体,“中华民国”为汉、满、蒙、回、藏、苗六族混合体,亦绝无单纯血统。
  然后以□□向外发展事迹为主体,参以满、蒙、回族向外发展事迹,若朝鲜境内之汉领四郡,唐领安东都护府,越南境内之秦领象郡,汉领交趾刺史部,吴领交州,唐领安南都护府,直隶于中国中央政府者无论矣;即朝鲜境内之箕氏、卫氏、后高丽王氏、后朝鲜李氏四王国,越南境内之林邑区氏、范氏两王国,占城诸葛氏王国,文趾丁氏、黎氏两王国,大越李氏、安南陈氏、大越黎氏三帝国,安南莫氏都统使司,广南阮氏王国,暹罗境内之扶南范氏王国,暹罗郑氏帝国,其创立国家之人何一非□□。
  日本、琉球、缅甸诸国及南洋群岛诸部落,其创国之人虽非□□。主张亦不在□□手,然其所以开化原因,何一不受□□影响。他如郑成功父子开辟台湾,叶来开辟新加坡,美洲华侨建设横贯大西洋及太平洋间之大铁路,法国境内华工参加欧洲大战,何一非□□成绩。
  至若匈奴西迁以后,建立匈加利王国;突厥西迁以后,建立伽色尼、塞尔柱克两王国,阿斯曼土耳其帝国;辽室西迁以后,建立西辽帝国;蒙古西征以后,建立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儿汗四大汗国及帖木儿、莫卧儿两帝国,何一非满蒙回族武功。欧洲中古近古时代屡受亚洲影响,而其原动力皆在中国;我国□□亦可以自豪矣。是为序。
  19□8年7月□6日王桐龄自序于燕京大学教员寄宿舍

目录


凡例
序论
□□章 □□胚胎时代太古至唐虞三代
□□节 中国□□之成分
第二节 □□、苗族之接触
第三节 □□内部之融合
第二章 □□蜕化时代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血统之加入春秋战国
□□节 东方□□夷
第二节 南方□□蛮
第三节 西方□□戎
第四节 北方□□狄
春秋战国时代五大国表
春秋战国时代学派及其流行区域表
上古时代□□与四国□□接触表
春秋时代□□与四围□□接触表
战国时代□□与四围□□接触表
古代杂婚表
古代归化人表
第三章 □□休养时代□□与匈奴之接触
□□与乌孙之联合秦汉
汉代中外杂婚表
前汉时代归化人表
秦汉时代归化部落表
东汉时代归化羌人部落表
秦汉时代□□表
第四章 □□第二次蜕化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
五胡十六国兴亡一览表
□□节 匈奴血统之加入
一、前赵刘氏及后赵石氏
二、夏赫连氏
三、北凉沮渠氏
前赵先世世系表一
前赵先世世系表二
前赵世系表
后赵先世世系表
后赵世系表
夏先世世系表
夏世系表
北凉世系表
西凉世系袁
第二节 乌桓血统之加入
第三节 鲜卑血统之加入
一、檀石槐
二、燕慕容氏
前燕先世世系表
前燕世系表
后燕世系表
西燕世系表
南燕世系表
段氏世系表
吐谷浑世系表
三、后魏拓跋氏
后魏先世世系表
魏世系表
北燕世系表
四、西秦乞伏氏及南凉秃发氏
西秦先世世系表
西秦世系表
南凉先世世系表
南凉世系表
五、北齐高氏及北周宇文氏
北齐先世世系表
北齐世系表
北周先世世系表
北周世系表
第四节 氐羌血统之加入
一、氐羌之起源
二、仇池杨氏
仇池杨氏世系表
三、前秦苻氏
前秦世系表
前凉世系表
四、后凉吕氏
后凉吕氏世系表
五、后秦姚氏
后秦先世世系表
后秦世系表
第五节 巴氐之复活及其同化
成先世世系表
成世系表
五胡十六国中□□女子入宫表
五胡十六国中□□出身人物表
五胡十六国中汉姓女子入宫表
五胡十六国中汉姓名人物表
后魏□□女子入宫表一
后魏□□女子入宫表二
后魏公主及宗女下嫁□□表
北齐□□女子入宫表一
北齐□□女子入宫表二
北齐公主下嫁□□表
北周□□女子入宫表一
北周□□女子入宫表二
北周公主下嫁□□表
后魏□□出身人物表
后魏孝文帝改从汉姓一览表
后魏外族大臣冠汉姓者表
后魏外族大臣未冠汉姓者表
东魏北齐两朝□□出身大臣表
东魏北齐两朝□□大臣改鲜卑姓者表
东魏北齐两朝鲜卑大臣冠汉姓者表
东魏北齐两朝外族大臣未冠汉姓者表
西魏北周两朝汉大臣赐鲜卑姓者表
西魏北周两朝汉大臣先世改鲜卑姓者表
西魏北周两朝汉大臣赐国姓者表
西魏北周两朝汉大臣未赐姓者表
西魏北周两朝鲜牟大臣赐国姓者表
西魏北周两朝已冠汉姓之外族大臣赐鲜卑姓者表
西魏北周两朝外族大臣改姓者表
后魏外族女子入宫表
后魏公主下嫁外族表
北齐外族女子入宫袁
北齐公主下嫁外族表
北周外族女子入宫表
北周公主下嫁外族表
后魏外族出身人物表
北齐外族出身人物表
北周外族出身人物表
三国时代归化部落表
晋初匈奴归化部落杂居中国内地表
南北朝时代归化部落表
前燕境内□□侨民郡县表
蜀汉北方出身人物表
孙吴北方出身人物表
东晋北方出身人物表
刘宋北方出身人物表
萧齐北方出身人物表
萧梁北方出身人物表
陈陈北方出身人物表
南朝史书中北方出身人物百分比例表
两晋及南朝外族出身人物表
故东夷区域内人物表
汉魏六朝时代西来高僧表
第五章 □□第二次休养时代隋唐
□□节 隋唐之先世系统
隋唐皇室血统表
唐室与陇西李氏关系表
第二节 高丽百济血统之加入
高丽世系表
百济世系表
第三节 突厥血统之加入
□□厥世系表
西突厥世系表
第四节 铁勒血统之加入
回纥世系袁
薛延陀世系表
仆固世系表
浑世系表
契瑟世系表
多滥葛世系表
阿跌世系表
第五节 沙陀血统之加人
沙陀世系表
第六节 党项血统之加入
党项世系表一
党项世系表二
第七节 吐蕃血统之加入
吐蕃世系表
第八节 奚血统之加入
奚世系表
第九节 契丹血统之加人
契丹世系表
隋室外族女子入宫表
隋室公主下嫁外族表
唐室外族女子入宫表
唐室公主下嫁外族表
唐室宗女下嫁外族表
唐室甥女下嫁外族表
唐代外族赐国姓者表
隋代外族出身人物表
唐代外族出身人物表
唐代归化部落表
唐代□□表
隋唐时代西来高僧表
唐代西来□□家表
第六章 □□第三次蜕化时代五代及宋元
□□节 五代与宋之递嬗
五代时代外族出身人物表
后唐先世系统表一
后唐先世系统表二
后晋先世系统表
后唐后晋后汉□□女子入宫表
后唐后晋公主下嫁□□表
后唐武皇帝义儿表
后唐庄宗大臣赐姓名者表
后唐□□出身人物表
后晋□□出身人物表
后汉□□出身人物表
宋代外族赐国姓者表
宋代外族出身人物表
第二节 契丹之汉化
辽室皇族表
辽室后族表
辽世系表
辽室回鹘女子入宫表
辽室公主下嫁回鹘人表
辽室回鹘出身人物表
辽室□□女子入宫表
辽室公主下嫁□□表
辽室汉人赐国姓者表
辽室汉人契丹名者表
辽室□□出身人物表
辽室渤海女子入宫表
辽室公主下嫁渤海人表
辽室外族出身人物表
第三节 女真之汉化
金世系表一
金世系表二
金世□□女子入宫表一
金世□□女子入宫表二
金世外族女子入宫表
金室汉人赐国姓者表
金室汉人女真名者表
金室汉大臣赐女真姓者表
金室汉大臣赐国姓者表
金室□□出身人物表
金室外族出身人物表
五胡十六国及北朝皇族中汉名与外族名对照表
辽室皇族中汉名契丹名对照表
金室皇族中女真名汉名对照表
第四节 蒙古之汉化
元室□□女子入宫表
元室宗女下嫁□□袁
元室外族女子入宫表
元室公主下嫁外族袁
畏吾儿世系表
后高丽世系表
汪古部世系表
钦察世系表
元代杂婚表
元代养子表
蒙古先世世系表
元世系表
元代色目人赐蒙古姓名者表
元代色目出身人物表
元代契丹大臣赐蒙古名者表
元代契丹出身人物表
元代女真出身人物表
元代高丽人蒙古名者表
元代汉臣赐蒙古名者表
元代汉大臣赐蒙古姓名者表
元代汉人蒙古名者表
元代色目人汉姓名者表
元代色目人中汉姓蒙古名者表
元代契丹人汉姓名者表
元代契丹人契丹姓汉名者表
元代女真人汉姓名者表
元代女真人女真姓汉名者表
元代高丽人汉姓名者表
元代蒙古人汉姓名者表
元代蒙古人冠汉姓者表
元代汉姓外族名人物表
元代汉籍外族姓名人物表
元代汉人苗名者表
元代蒙古人杂居内地者表
元代色目人杂居内地者表
第五节 西域诸国人之汉化
第七章 □□第三次休养时代明
□□节 云南之汉化
第二节 贵州之汉化
明室外族女子入宫表
明代外族出身人物汉姓名者表
明初外族出身人物汉姓外族名者表
明代外族出身人物非汉姓名者表
第八章 □□第四次蜕化时代清
□□节 满洲之汉化
第二节 内蒙古之汉化
第三节 □□之汉化
清室汉女入宫表
清室公主下嫁□□表
清室宗女下嫁□□表
清代杂婚表
清代汉人编入旗籍者表
清室蒙古女子入宫表
清室公主下嫁蒙古人表
清代蒙古出身人物表
清室外族女子入宫表
清代回族出身人物表
清代□□出身人物表
清代朝鲜出身人物表
清代客卿表
清代东北出身人物表
清代满大臣汉姓名者表
清代蒙古大臣汉姓名者表
清代汉大臣满名者表
清代汉籍出身满大臣表
清代满籍出身汉大臣表
清代世爵世秩表
结论
展开全部

节选

□□节 中国□□之成分 现在中国人动言五族平等;所谓五族者,即汉、满、蒙、回、□□,譬如作一家人看:□□是长兄,满族、蒙族、回族、□□便是幼弟;是为现在人的观察;若照历史上观察,中国□□除去汉、满、蒙、回、藏五族以外,还有一位长兄,即是苗族。
  中国□□起源地,大概在葱岭一带,即亚洲中部的山脊,西洋书上称为帕米尔高原。相传前世纪末年,地球表面起过一次大变化,大陆多震裂,沉为洋海,地面上的生物,一时同归于殄灭;□后人类,乃奔避于地面□高处,是为帕米尔高原。迟之几千万年,地球表面之水,渐收敛成五大洋,新陆地逐渐浮出,遂成现世界的形势。现世界人类之祖宗,从帕米尔高原,分道下山,迁到平原;往西迁的,大半移到中央亚细亚、阿富汗、俾路芝、波斯、美索波达米亚、小亚细亚、阿剌比亚及欧洲等地,后来成为白色人种;往东迁的,移到□□、青海、□□、蒙古、满洲、朝鲜及中国内地,后来成为黄色人种。
  黄色人种下了帕米尔高原以后,便分道往东南、东北两方面进行;往东南方面进行的有三族,历史家称之为南三系,往东北方面进行的亦有三族,历史家称之为北三系。南三系中□□族,迁到中国中部、南部(即扬子江流域七省、西江流域五省)同印度□□半岛(即越南、暹罗等)等地,历史家称之为交趾□□□□;现在四川南部之獠,贵州之苗,广西、湖南之猺,云南之猓猓,广东之蛋,同暹罗、越南境内之土人,皆属于此族。因中国唐虞时代,此族曾创立过大国与□□对抗;国名三苗,所以后人就简称之为苗族。第二族迁到中国北部,即黄河流域六省,因为此族在中国中古时代,曾创立过一统之大帝国,国名为汉,后人就简称此族为□□。第三族迁到青海、□□,历史家称之为图伯特族 (Tibet),因为此族大多数住在□□,所以就简称之为□□。北三系中□□系迁到中国东北地方,历史家称之为通古斯族(Tungus),因为此族大多数住在满洲,所以现在就简称之为满族。第二系搬到中国正北地方,在中国近古时代,曾创立过蒙古大帝国,所以后人就简称之为蒙族(Mongo1) 。第三系迁到中国西北地方,即阿尔泰山系以东、以西等地,历史家称之为突厥族(nrk),因为此族大多数奉回教,所以现在就简称之为回族。
  第二节□□、苗族之接触 就领土之广,户口之众,传世之久,文化程度之高言之,当然承认□□为嫡长子,为元子;若但就移入中国内地之先后次序言之,毕竟系苗族先人中国?抑□□先入中国?却甚有研究的余地。就中国史上观察:当四千年前,□□占领黄河流域,以务农为业,逐渐向四方发展之时,扬子江中流,现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已经有苗族占领;此族之国名为九黎,君主名蚩尤,蚩尤非常骁雄,当时同□□共主炎帝榆罔氏大起冲突,击败榆罔兵,追逐至现在察哈尔涿鹿县,黄河流域几乎全陷;幸而□□中有一大英雄,即当时大诸侯有熊国君主,姓公孙,名轩辕,迎击蚩尤,败其兵,杀之,于是众推公孙轩辕为共主,史书上称之为黄帝。
  黄帝非常英雄,即位以后,经略四方,天下有不服者,以武力制服之,于是□□势力逐渐扩大。传数世至唐尧、虞舜二帝时代,苗族复作乱,当时苗族之大国名三苗,凭借现在湖北、湖南、江西为根据地,屡与□□争战;相持若干年,至虞舜晚年大禹摄政之时,凭借治洪水之余威,始招降苗人;于是有史以前汉苗二族竞争,至此始告一结束。
  当时苗族文化相当发达,□□发明刑法,第二发明兵器,第三发明□□,后来□□所用之五刑、兵器及甲胄,所信奉之鬼神教,大概皆苗族所创,而□□因袭者。后来苗族子孙,有一大部分完全同化于□□;其不肯同化之一小部分,逐渐迁到中国西南各省(云、贵、广西、湖南等地) 深山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不肯与□□杂居,不肯与□□结婚,文化程度遂落于□□之后,到现在反成为不开化之□□矣。
  第三节□□内部之融合 黄帝以前之□□,似是□先移人中国之一支,此一支□□何时移至中国?现在尚难确定;不过据史书上所载之事迹观察:五帝中□□帝伏羲氏建都于陈,即现在河南淮阳县;第二帝神农氏建都于曲阜,即现在山东曲早县;至少伏羲氏以前,□□早已移到黄河下流、淮水北岸,休养生息若千年,经过渔猎时代,人于狩猎时代,再人于牧畜时代,□后进入农业时代。当时□□文化程度,较现在外蒙古境内之蒙族、□□境内之□□,似乎少高。此一支□□□古之皇帝:有所谓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此诸位皇帝,是否真有其人?现在不敢臆断。但后来几位皇帝,譬如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以避爪牙角毒之害,故称有巢;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使知烹饪,故称燧人;伏羲氏结网罟,教民佃渔,故称伏羲;又教民养牺牲以充庖厨,故又称庖牺;神农氏教民植五谷以资民生,又尝百草以疗民疾,故称神农;此诸位皇帝之尊称,与汉□□进化有直接关系,当然是实有其人矣。此一支□后之共主为炎帝榆罔氏,被苗族九黎国君主蚩尤击败,逼到现在察哈尔涿鹿县;于是黄帝起兵攻杀蚩尤,即皇帝位。
  据桐龄臆测,黄帝一支,是从现在察哈尔西北方面移来者,当然是另外一支;比着□□支,似乎是晚来若干年。黄帝一生,在文化方面有许多设施,但终身未尝建立都会,就侧面观察,可见尚是依着游牧习惯,同伏羲、神农前之一支□□,情形稍有不同。黄帝崩后,嗣位之皇帝金天氏都曲阜(今山东曲阜县),高阳氏都帝丘(今河北濮阳县),高辛氏都亳 (今河南偃师县),唐尧都平阳(今山西平阳县),虞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济县),夏禹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自此以后,传十七王,四百三十九年,为商汤所灭;商汤都亳(今河南商丘县),传二十八王,六百四十四年,为周武王所灭;夏、商二代虽时常迁都,然总不离河南中部、北部、河北、山西南部一带,可见黄河中流两岸,为当时政治、文化之中心点无疑也。
  ......

作者简介

  王桐龄先生(1878—1953),号峄山,河北任邱人。清末考取秀才,后留学日本,1907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学校,191□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归国后,曾任北京政府教育部参事,后应聘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北京师范大学后,任教授;直至□□□□□□□成立,其间曾任系主任,并先后在北京法政大学、中国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课。治学勤奋,著译甚丰,主要著作有:《中国史》、《东洋史》、《中国□□史》、《中国历史党争史》、《儒墨之异同》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