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罗斯文学人生课

俄罗斯文学人生课

¥17.1 (3.5折) ?
1星价 ¥31.4
2星价¥31.4 定价¥49.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1566140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32
  • 出版时间:2021-03-01
  • 条形码:9787511566140 ; 978-7-5115-6614-0

本书特色

1. 十一部传世名著,十一堂人生课,在经典中寻找幸福生活的法则!年轻人,你的人生困惑,都能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找到答案! 2.俄罗斯文学的另类打开姿势,将高高在上的经典和大师拉下神坛,拉进我们的日常生活。 3.大师珍闻录:结合作品和生平,记录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阿赫玛托娃、果戈理等文学大师真实的、不如意的生活和他们接地气的一面,将大师拉下神坛,让普通人靠近、体悟和共情的同时,获得智慧和力量。 4. 角度新颖,写法有趣,主流媒体一片盛赞,如《泰晤士报》评论“本书恰到好处地为你指点俄罗斯文学作者和作品的内容,作者既有惊人的知识量,又能以令人舒适的方式传达给读者”;《星期日电讯报》评论“这是一本让人愉快的作品,充满热情、令人欢笑”。

内容简介

俄罗斯文学,约等于苦难、厚重、悲鸣,令读者望而却步。一本本大部头感觉怎么读都读不完,故事情节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仿佛有十万八千里,更不要说那些对普通读者充满“敌意”的人名……事实上,俄罗斯文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在本书中,作者一改文学评论的套路和严肃口吻,以其喜剧演员的视角和腔调,结合自身在俄罗斯留学的经历,对十一部作品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从而将大师和经典拉进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呈现了一个别样的文学世界,既充满幽默趣味也极具思辨魅力。

目录

导言

资料来源、翻译和有趣的俄语名字

Ⅰ 如何认清自己:001

《安娜·卡列尼娜》

或:不要卧轨

Ⅱ 如何面对人生的无常:023

《日瓦戈医生》

或:不要离弃怀孕的妻子

Ⅲ 如何在绝境中保持乐观:043

《安魂曲》

或:探监时别穿太紧的鞋子

Ⅳ 如何从暗恋中幸存:063

《村居一月》

或:朋友妻,不可戏

Ⅴ 如何避免与自己为敌:083

《叶甫盖尼·奥涅金》

或:不要在决斗中杀死朋友

Ⅵ如何克服内心的冲突:101

《罪与罚》

或:不要为钱谋害老太太

Ⅶ如何接受令人失望的现状:123

《三姊妹》

或:不要老是憧憬到不了的远方

Ⅷ如何在局势恶化时坚持下去:139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或:入狱之前别忘了把勺子带上

Ⅸ如何始终对生活保持幽默感:157

《大师和玛格丽特》

或:和魔鬼聊天之后,小心不要被电车撞

Ⅹ如何避免虚伪:175

《死魂灵》

或:不要把买卖农奴当成致富捷径

Ⅺ如何抓住生命的意义所在:191

《战争与和平》

或:不要试图谋杀拿破仑



展开全部

节选

导 言 速读课上,我二十分钟就读完了《战争与和平》。 我只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俄国故事。 ——伍迪·艾伦 虽然和各类烘焙食品素来有怨,但托尔斯泰却不是那些活得悠闲自在的惹人嫌者的同类。有些人特招人嫉恨,他们过得轻松淡定,挫折扰不了其身,焦虑乱不了其性。令我们感到安慰的是,托尔斯泰也常常陷入痛苦的人生思索中:为什么明明没有遇到特别糟糕的事,却又时时倍觉痛楚?在许多方面,他与人类苦难的共鸣令人匪夷所思。毕竟,他过得宁静俭朴,极少沉溺于某种事物中。不像烦恼重重的我等众生,真正让他忧心的事儿并不多。托尔斯泰不是那种一边吃甜甜圈、喝啤酒,一边和人聊天的家伙。只有在家人过生日的时候,他才吃蛋糕,而且是一种特别的蛋糕——他的妻子烤制的“安可派”,据说这种酸酸的柠檬派是以他家的家庭医生的名字来命名的。多数时候,托尔斯泰吃得简单,吃得单调。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托尔斯泰庄园博物馆的一位研究员*近发现的证据表明,托尔斯泰轮换着吃喜欢的十五种鸡蛋菜肴,像莳萝煎蛋、豌豆煎蛋之类的。他不喝烈酒,也不吃肉,可这依然改变不了他老是觉得自己很拙劣的心情。 或许正是在这片自我折磨的心灵土壤上,绽放出了痛苦之花——托氏自助箴言。20世纪初自助手册才开始大受追捧,彼时,托尔斯泰早就写出了自己的入世箴言。那些充满智慧和洞见的话语,好似我们如今在冰箱贴上常常看到的句子,可以用来正念修行。有些句子是他自己所作: 我们只有为人而活时,才算真正活过。 富人若是真心向善,他会尽快捐出手中所有。 工作并非美德,却是德性生活的基本条件。 他有些话是受了经典作家和思想者的启发而作的,这些人包括卢梭、普鲁塔克、帕斯卡尔、爱比克泰德、马可·奥勒留、爱默生、约翰·拉斯金和梭罗等;有些句子则引自《塔木德》和《圣经》。托尔斯泰辩称,《智慧历书》虽内容严肃,但起意在善。这本书让人平心静气、欲罢不能。作者虽无意娱人,读者却常常不禁莞尔:“人若陷于情欲不能自主,痛苦将如树木一样无法摆脱旋花的缠附。”这是佛教徒的智慧。(提示:关注情欲,不用在意旋花。)《智慧历书》,又名《阅读圈》《智者之思》,是托尔斯泰集十六年心血而成的思想之花,以一年为期,一天一则人生格言。这本书于1912年,即托尔斯泰去世两年后面世。 书中的不少思想和现在“心理自助”传达的观念相互抵牾。心理自助鼓励我们热情地投入爱自己的艺术,或者至少敦促我们远离自我厌恶。而《智慧历书》的宗旨恰恰与此相反。傲慢有错,爱自己也不对;我们要恨别人,就得先恨自己。(照字面意思理解即可,这是典型的“托氏”情绪——厌倦一切轻松、愉快和有趣的事物。)托尔斯泰严格践行着极端的禁欲生活,于他而言,情欲尤为可怕,险如洪水猛兽;饕餮是罪,因其暗示了自尊的缺席。再奉上几条“托氏箴言”。6月4日:“现在基督教变得反常起来,所以我们的生活过得比异教徒的还要糟。”有些话让人费解。10月27日:“光永远是光,即使盲人无法看到其光芒。”女人往往和坏事相伴。6月2日:“女人责任重大,她们要孕育后代,然而女人无法孕育思想,这是男人的责任。” 托尔斯泰将这些箴言视为人遭遇危机之时的向导:这是*好的作家圈里的思想合集,能引人走向救赎之路。正如《智慧历书》*新版的英文译者罗杰·科克雷尔所说,托尔斯泰意在“敦促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寻求自我完善”。我不是说托尔斯泰是长了胡子的励志人物奥普拉·温弗瑞。(好吧,其实我就是这个意思。把他俩扯上关系真是有趣。)但是老托就是有这个本事,能和一个世纪后流行的思想心意相通。他深信,唯有清楚地了解人生所需的智慧,并在生活中践行,才能和压力巨大的现代生活对抗。本书的创作动机和宗旨都和挖掘托尔斯泰身上奥普拉的一面有关。倘若托尔斯泰在世,想必也不会反对。在此提醒诸君,阅读本书之时,千万不要无节制地吃喝。否则,无论是托尔斯泰还是奥普拉都不会乐意。 诚然,乍听有人要在俄罗斯文学经典中寻找幸福生活的法则,听者想必会大惊失色。俄罗斯文学中叹息自己身处绝境的面色阴沉的角色比比皆是,他们举目四望,试图找到可以怪罪之身,却绝望地发现他们*初的认识被再次印证:人生艰难,烦恼处处,我们都在无可选择地向死而生。但是,俄罗斯文学也提醒沮丧的我们,要紧的是我们活着,并且活得很精彩。托尔斯泰在浩如烟海的哲学和宗教文本中寻找人生答案,我等众生在别人或真实或虚构的生命中找寻安慰。《智慧历书》内容实用、发人深省,有时还能助力改变人生轨迹,但真正触动我们的还是那些展现人类心灵、透视共同人性的经典文学作品。俄罗斯作家创作的这些皇皇巨著容许我们不必付出杀死可恶的老妇人的代价(《罪与罚》)就可以想象不同版本的自己;这些作品让我们有机会和撒旦一起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友好地聊天(《大师和玛格丽特》);这些作品也可能把我们抛到轰隆隆地行驶的车轮之下(《安娜·卡列尼娜》)。预告:本书会有部分“剧透”,想必读者诸君并不介意,毕竟书中谈到的作品大多已经有一百多岁了。 托尔斯泰在其自助书中未把小说当成人生智慧的产地,他对小说的作用心存怀疑。托氏后半生经历了巨大的精神危机,*后竟然严重到宣布《安娜·卡列尼娜》和《战争与和平》是罪孽滔滔、愚蠢可笑之作。难怪他要在《圣经》中寻求心灵的宁静。但是我要为托尔斯泰不再信任的文学作品说上几句好话:哲学和宗教能够镇定人心,古希腊人的自助箴言也能为心灵带来慰藉。但是帮我们认清自己到底是谁的,或者更重要的一点,帮我们明白自己不想成为谁的,正是文学,无论是哪种体裁,诗歌也好,小说、戏剧也罢。 首先,发布一则重要的否定声明。这不是一本“烧脑”的书,也不是一本基础研究著作,更不是研究俄罗斯文学的学术论文。我并无对俄罗斯文学进行阐释并盖棺论定的野心。实际上,本书试图借用这些经典之作提供的生存智慧,来探索大作家对人生经历的大大小小的问题的解答。这也是一封向我喜爱的作品致意的情书,感谢它们帮我找到迷失的自我,并一再鼓励我。这本书也记录了我像白痴一样生活的时刻,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时刻还挺多,且并没有随着我年岁渐长而减少。 俄罗斯文学配得上更多大白痴的更多情书。毕竟,长久以来,这都是绝顶聪明之人据为己有的地盘。“你得加入某个特殊群体的秘密组织才能去读俄罗斯经典”这种说法过于夸大其词。虽然我自己是因为学俄语上瘾才开始读这些经典的样本的,但想尝试阅读这些经典,你不用非得学好创作它们的语言,甚至都不用结交说俄语的朋友,更不用非得学习俄罗斯历史,虽然你可能会在学习的过程中获益匪浅。你不用非得执着地要*好的译本,不用担心你的理解大错特错,也没必要非得边读书边挨着一个俄式茶壶坐着。俄罗斯文学人人有份。 我在大学拿了两个俄语的学位,在铁的纪律的约束下和野牛草伏特加的熏陶中,用了很久的时间才能流利地说俄语。尽管如此,我仍然不是精通俄语之人,而是个自己半瓶子醋还热情鼓励其他半瓶子醋的业余选手。这些经典之作给我带来了不少欢乐和希望,这是我始料未及、惊诧不已之处。我们不是那种一坐下就对下面这种话题侃侃而谈的人,“你不觉得在《战争与和平》里,尼古拉和索尼娅在一起更合适吗?”(实话实说,谁愿意在那样的家庭长大?)关于俄罗斯人,他们*大的名声是他们并不可怕。自然,也没必要把他们看得十分“严肃”“学术气”,我们都知道,这俩词的言下之意是“陈腐”“无趣”。 读书时疑东疑西、大惊小怪、自以为是和装腔作势的做法得改一改了。本书的目的是提醒读者诸君:读书就是读书,是私人行为,你想怎么读你自己做主,不用担心有人比你懂得多,也不用怀疑自己理解得不对。你理解的,就是合理的。我建议:读不完整本书,你就读节选。因为现在读不完整本害怕以后还得从头再读而耿耿于怀,着实没有必要。你可以慢慢地读,不用纠结于是否理解每一个细节。你可以躺床上读,坐公交上读,也可以在弗拉基米尔·普京说的“厕所”里读(普京做过一个令人难忘的演讲,他信誓旦旦地说俄罗斯的敌人在哪儿都不安全,即使是在厕所里。请务必找个安全点的厕所,别让他找到你,趁这个机会享受几页《三姊妹》)。 我不仅希望借这十一部俄语文学经典中的一些片段照亮我们生命中的至暗时刻,还打算从作家的亲身经历中寻找可使我们内心安定的依据。作家的作品中宣扬的观点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认知格格不入的情况屡见不鲜。托尔斯泰就是个典型案例。《安娜·卡列尼娜》和《战争与和平》里许多相互抵牾的冲突、差别和令人费解的情节都可以在他晚年的精神崩溃中找到答案。他在创作之时,和笔下的人物同喜同乐,展示了他真实的生活和情感。后来,他对自己这么写是否高效地利用了时间感到困惑,就中断了这类小说的创作。了解了他内心的撕裂感,我们就更能领会这些书籍的丰富含义。 作家的人生、读者的人生和文本的差异总是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作家和读者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是真实的存在,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他们都明白生活的艰辛。他们知道准确无误、生动可信地传达人类经验之难度。但是,因为故事的存在,作家和读者在书页中相遇。故事是人类切身经验的替身,是伪装,是过家家。作家和读者的交流说明作家默认读者相信他所虚构的故事的真实性。因为这种约定,他们才能有思维的碰撞,才能“讨论”人的存在。这种非比寻常的交流方式作为一种传统在俄罗斯文学中根深蒂固。 我对无须亲身经历书中所记却能拾得人生智慧之事兴致勃勃。小说给读者提供尝试、评判、宽恕和理解别样人生的路径。它们既告诉我们怎么活不好,也告诉我们怎么活比较好。实际上,两相比较,前者更胜一筹。正如许多评论家所言,《安娜·卡列尼娜》的**行很精彩,精彩得令人难忘。但是它表达的真理在小说里好像找不到证据:“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小说里没有一种婚姻形式是幸福的。托尔斯泰要是想挑个幸福家庭给读者看看,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他没有。事实是,他刻画了一群不幸的家庭。颇具讽刺意味的是

作者简介

维芙·格罗斯柯普,英国作家、俄罗斯文学研究者、新闻主播、喜剧演员。BBC及天空电视台常驻主持人,作品多见于《卫报》《观察家》等媒体。 李慧敏,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英语系教师,教授英美文学、外国文学、翻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