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时代高职课程改革与新形态教材建设

“互联网+”时代高职课程改革与新形态教材建设

1星价 ¥35.3 (7.2折)
2星价¥35.3 定价¥4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820795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3cm
  • 页数:199页
  • 出版时间:2021-03-01
  • 条形码:9787308207959 ; 978-7-308-20795-9

本书特色

现代的教育模式已有200余年历史,然而互联网的兴起,却彻底改变了教育。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社交网络盛况空前的时代,不仅传统教育巨头纷纷杀入教育行业,互联网巨头也积极布局教育行业,如何减少知识传播的成本,如何获取用户,如何在产品和商业模式上获得盈利,是所有互联网教育从业者需要思考研究的问题。本书以互联网教育的行业背景为起点,揭秘中国互联网教育主流商业模式及生存之路。全书语言通俗易懂,书中穿插应用了丰富的行业案例和大量的数据,理性地分析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为教育行业的从业者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互联网+”时代高职课程和教材改革创新这一高职“三教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分析研究了移动课程改革带来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创新等问题,并对由此引发的高职教材改革、教学评价体系的重构与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进行了充分探讨。 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章,“互联网+”时代高职课程呈现新态势;第二章,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第三章,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创新;第四章,移动课程的教学媒体创新;第五章,移动课程的新形态教材建设;第六章,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第七章,高职课程改革和新形态教材的保障机制建设。 本书的创新性体现在:首先,将离职课程与教材建设置于“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加以研究,使研究具有时代性;其次,将高职课程与教材置于同一体系内加以研究,使研究更加具有系统性;*后,梳理与分析高职课程与教材的保障体系建设方法,使研究更具前瞻性。

目录

**章 “互联网+”时代高职课程呈现新态势
一、我们身处“互联网+”的时代
(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二)“互联网+”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三)“互联网+”的特征与互联网思维
二、“互联网+教育”的形式与在线教育模式
(一)“互联网+教育”的主要形式
(二)几种常见的互联网在线教育模式
三、“互联网+教育”为高职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互联网+教育”为高职教育带来的新理念和新手段
(二)“互联网+教育”使高职课程呈现出新变化
四、拥抱“互联网+”,创新高职课程
(一)优化课程资源研发与共享机制
(二)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三)更新课程教学内容
(四)改革课程配套教材
(五)打造全新学习空间
(六)提升教师网络教学水平
(七)推进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
(八)重塑师生角色
(九)完善课程教学评价系统
第二章 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
一、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分类
(二)移动课程教学内容特征
(三)移动课程教学内容创新
二、移动课程教学内容视频设计
(一)微课
(二)视频课
三、移动课程教学内容图文设计
(一)图文设计的重要性
(二)图文设计的内容
四、移动课程教学内容数字化资源建设
(一)新形态教材建设
(二)资源库建设
第三章 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创新
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及其特点
(一)教学方法及其内涵
(二)教学方法的类型
(三)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
二、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一)教学方法创新的理论基础
(二)国外现代教学方法借鉴
(三)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三、基于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创新
(一)移动课程是一场教学组织形式的革命
(二)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创新
第四章 移动课程的教学媒体创新
一、教学媒体概述
(一)教学媒体定义
(二)教学媒体的发展阶段
(三)教学媒体的发展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媒体综合运用的原则与方法
二、移动化智能教学媒体的作用
(一)借助移动互联网教学媒体,促进“课堂回归”
(二)运用现代化智能信息系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微信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基于微信群的课程教学
(二)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课程教学
(三)基于小程序的课程教学
四、基于App的移动教学
(一)超星学习通App
(二)蓝墨云班课App
五、结论
(一)移动课程的教学媒体呈现多样化
(二)移动课程教学媒体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
(三)移动课程教学媒体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移动课程的新形态教材建设
一、新形态教材及其功能特点
二、新形态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三、新形态教材的设计原则
(一)数字资源适当原则
(二)内容精准原则
(三)界面简单原则
(四)资源互动原则
(五)校企合作原则
四、新形态教材建设的流程与方法
(一)顶层设计
(二)构建多元化的教材建设团队
(三)调查分析读者的需求
(四)设计新形态教材体系结构
(五)构建超媒体资源
(六)精炼纸质内容
(七)创新内容设计与编排
(八)开发支持多种智能终端的App
(九)持续更新数字资源
五、新形态教材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教材编写制度
(二)建立完善各级各类教材编写、审定专家库
(三)吸引行业企业参与教材建设
(四)加大对新形态教材建设的激励力度
第六章 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建设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与内涵
二、移动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功能
(一)目标导向功能
(二)激励发展功能
(三)鉴别选择功能
(四)决策辅助功能
三、移动课程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多元智能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
四、移动课程教学评价的主要类型
(一)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二)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三)现场观察评价、录像评价、量表评价
五、移动课程教学评价的指导原则
(一)学习性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三)客观性原则
(四)全面性原则
(五)可行性原则
六、移动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
(一)评价主体
(二)评价过程
(三)评价标准
(四)评价方法
七、移动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运作过程
(一)准备阶段
(二)实施阶段
(三)处理阶段
(四)反馈阶段
八、移动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问题
(一)评价方法过于简单
(二)评价内容不甚明确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缺乏科学性依据
(四)评价指标不完整,没有形成体系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章金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省“151”新世纪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建设与高职教育教学,主持***精品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营销策划技术”,主编《营销策划》等5本***规划教材和《中国金融文化》等4本新形态教材,主持4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出版过《市场营销专业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6部专著,在《中国大学教学》等核心期刊发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一体化教材建设》等相关研究领域论文10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