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087545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04
  • 出版时间:2021-01-01
  • 条形码:9787500875451 ; 978-7-5008-7545-1

本书特色

北京长城文化的古今印记 万里长城的一段沧桑 博采史籍 纵览形胜 考镜源流 传承文化

内容简介

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们创造的一项伟大建筑工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国形象与民族精神的地理象征。从它的出现到逐步完善,迄今已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沧桑,由此凝聚了底蕴深厚的长城文化。在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的影响下,北京地区的长城显示了独特的军事意义与文化价值。 本书作者结合大量文史资料,为我们广大读者介绍长城的人文背景,历史沿革,地理地貌,民俗传说,当今状况等,配以大量图片,生动立体地呈现长城的辉煌过去与现状,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对长城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目录

目录

**章 百雉层城万里遥 001

第二章 秦时明月汉时关 021

第三章 北齐长城护蓟门 039

第四章 凛凛兵气罩长城 055

第五章 大明万军守边墙 075

第六章 汉家锁钥惟玄塞 103

第七章 长城苦寒良可哀 157

第八章 塞上歌吟动地来 205

第九章 长城万里展新猷 273

引用文献 294


展开全部

节选

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建筑工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国形象与民族精神的地理象征。从它的出现到逐步完善,迄今已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沧桑,由此凝聚了底蕴深厚的长城文化。在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的影响下,北京地区的长城显示了独特的军事意义与文化价值。 列国初见筑长城 “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夏商周时期,考古发现的众多遗址证实了城的起源由来已久。它的本意是为了守卫某个地方而筑起的高墙,正如《墨子》所言:“城者,所以自守也。”环绕在聚落四周的高墙通常呈现“口”字形,构成了保护居民免受外来侵扰的屏障。这样的聚落因此与普通聚落区别开来,被称为“城”或“城邑”,乃至更晚些的“城市”。不仅如此,人们在战争攻伐中体会到,一重城墙往往不足以抵御敌人进攻,还需要在它的外围修建第二重高墙,也就是把“城”包裹起来的“郭”。内城与外郭并称“城郭”,二者由此构成“回”字形的双重防御体系,这也就是《孟子》所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筑城既是保境安民的需要,也是进行军事进攻的手段。《诗经》里的“天子命我,城彼朔方”,即为奉天子之命在北方筑城之意。 由“城”的含义引申开来,长城就是特殊的城墙。《孟子》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土地和人民构成了国家,政事是对国家的管理,修筑保卫国土和人民的城墙无疑是*重要的国家政事之一。先秦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某些边境,便修筑了绵长的高墙作为御敌屏障与分界标志。它们的功能与城墙相近,但更加高大坚固,长度远远超过任何一座通都大邑的城墙,因此被称为“长城”。长城与烽火台、敌楼、关城、墩堡等配套建筑,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横亘在我国北方的长城,在古代充当了保卫中原农耕文明的重要屏障。当代民众对长城的**印象,通常是秦始皇在北方修长城的故事和传说,作为游客接触*多的则是明代在北齐等朝所建的基础上整修的长城。但是,“万里长城”远不止万里之长,长城的分布也不仅限于中国北方。历史上修建长城的长度不下5万公里,根据近年来文物和测绘部门所做的调查,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境内遗存的长城,总长度超过2万公里。 西周的末代帝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荒唐故事,载于司马迁《史记》:“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这个故事的可信程度近人有所质疑,但也表明古人通过烽燧传递军情的方式确是由来已久。烽燧“皆山上安之,有寇举之”,这是用来报警的设施,一旦遇到敌情,白天起狼烟,夜间高举火炬,士兵像传递接力棒一样逐次发出信号,使远方得以迅速知晓、早做准备。幽王之后,周室东迁洛邑即今河南洛阳,历史进入了东周时期。东周历史的前半段是诸侯兼并的春秋时期,后半段是大国争霸的战国时期。各国既互相攻伐也注重防守,由此迎来了修筑长城的**个高潮。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列国在边境地区修筑长城,是抵御其他诸侯国进攻的有效手段。《左传·僖公四年》记载,齐桓公与管仲率领数国军队伐楚,楚国大夫屈完奉命到召陵(今河南郾城东)谈判。桓公请屈完一同观看军容雄壮的队伍,恫吓道:“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毫不畏惧地回答:“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这里的“方城”,就是楚国境内的一道长城,大约从今河南泌阳北部到叶县,再经内乡东北抵达湖北竹山县境内。面对楚国的坚强意志和深沟高垒,齐桓公不得不在缔结盟约之后退兵。此事发生在公元前656年,楚国长城的修筑自然在此之前,对多国军队发挥了强大的震慑作用。 在这之后的战国时期,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诸侯国,相继修筑长城以自卫。已经亡佚的山东地方史著作《齐记》称:“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齐国南部这道防备楚国侵犯的长城,是齐宣王利用天然山势与人工建筑组合而成,横穿山东半岛直抵海边。唐代的《括地志》描述道:“长城西北起济州平阴县,缘河历太山北冈上,经济州淄川,即西南兖州博城县北,东至密州琅邪台入海。《蓟代记》云齐有长城巨防,足以为塞也。”平阴县,治所在今平阴。太山,即泰山。淄川,即今淄博市淄川城。博城县,治今泰安市东南15公里旧县。琅邪台,在今青岛市黄岛区琅琊镇东南5公里琅琊山上。这段绵延一千多公里的长城,至今仍留有较多遗迹。 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太行山区,中山国在周烈王七年(前369年)修建了防御赵国的长城。魏惠王在国境内修筑了两道长城:河西长城是利用洛水堤防增扩而成,南起今陕西华县,北至内蒙古固阳县,用以防备西边的秦国与北部的林胡诸族;南长城自河南原阳县西境转向东南,再折向西南至新密市境内,以保护都城大梁即今开封。韩国与魏国毗邻,其境内的长城原是郑国所筑。韩国的南部边境,就是楚国的方城。 在秦、赵、燕三国的北部边境,有东胡、匈奴、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为邻。他们擅长骑射、精于野战,偷袭掳掠的机动性和战斗力远非三国倚仗的步兵和战车可比。因此,修筑长城阻滞敌骑,就成了南边诸国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延续农业文明的必然选择。秦惠文王时夺取了魏国的西河郡和上郡,使得今陕西洛河流域及东北部地区被划入秦国版图。为防备北面的林胡、楼烦侵扰,惠文王十三年(前325年)令张仪筑上郡关塞。秦昭王时,原为义渠部族游牧之地的北境变为秦国的北地郡。为防匈奴南下掳掠,遂在陇西、北地、上郡修筑长城。赵武灵王通过倡导“胡服骑射”改变了传统兵制,于二十六年(前300年)击灭中山国,使赵国领土范围向北和西北显著拓展,据此设置代郡、雁门郡、云中郡,修筑了自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向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的长城。燕国北部经常受到东胡袭扰,燕昭王时秦开率大军将胡人驱逐到千里之外,随后拓地辽东直至今朝鲜清川江畔。燕国在边境修筑了自造阳(今河北赤城县独石口附近)至襄平(今辽宁辽阳市老城)的长城,在长城以南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诸郡以加强守卫。

作者简介

孙冬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二级研究员,从事历史地理、地名学、区域史研究。著有《北京近千年生态环境变迁研究》《北京地名发展史》《北京历史人文地理纲要》《古都北京人地关系变迁》等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课题多项,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6次,2008年被授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