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437808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1cm
  • 页数:362页
  • 出版时间:2021-04-01
  • 条形码:9787514378085 ; 978-7-5143-7808-5

本书特色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王立民译注评经典古籍《孟子》,全面解读孟子的思想精髓。 ◆以唐《开成石经》字样补刻《孟子》为底本,以赵岐《孟子注疏》、朱熹《孟子集注》为参考,以《故训汇纂》和杨伯峻《孟子译注》为补正,精准注译和阐释《孟子》的言行和思想学说。 ◆汲取《孟子》经典注本之所长,详尽译注《孟子》的文本内涵;将儒家经典与现代社会相观照,深度评述孟子思想的现实价值。 ◆《孟子译注评》是对“四书”之一《孟子》的评述、译文和注释,底本经典,体例完善,结构清晰,译文准确,注释简明,评述精准,是一本优秀的、详尽的经典评注本。 ◆本书比一般的评注本在内容上更丰富,涉及知识面更广博,不仅有典籍文本的注译和阐释,还有历史典故、社会风物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与《孟子》一书有关的先秦时代的人物关系梳理和介绍等。 ◆适合中学生和关注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大众读者阅读与参考,以及各大图书馆作为馆藏采购书目,具有典籍评注的参考引用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先秦儒家经典《孟子》一书的评注本。全书以清康熙三年 (1664) 用唐《开成石经》字样补刻《孟子》为底本, 参考赵岐《孟子注疏》、朱熹《孟子集注》注文, 以《故训汇纂》和杨伯峻《孟子译注》补正, 详尽地对《孟子》一书全文七卷、十四章进行翻译、评述, 并对部分生僻字、容易引起歧义和晦涩难解的字以及《孟子》一书中产生的成语、俗语和一些可考的名物加以注释, 简明准确, 透辟通达。同时, 本书比一般的评注本在内容上更丰富, 不仅有典籍文本的注译和阐释, 还有历史典故、社会风物方面的知识, 以及与《孟子》一书有关的先秦时代的人物关系梳理和介绍等。

目录

孟子卷**

梁惠王章句上(共七章) 003

梁惠王章句下(共十六章) 026

孟子卷第二

公孙丑章句上(共九章) 057

公孙丑章句下(共十四章) 080

孟子卷第三

滕文公章句上(共五章) 105

滕文公章句下(共十章) 125

孟子卷第四

离娄章句上(共二十八章) 149

离娄章句下(共三十三章) 174

孟子卷第五

万章章句上(共九章) 201

万章章句下(共九章) 222

孟子卷第六

告子章句上(共二十章) 245

告子章句下(共十六章) 269

孟子卷第七

尽心章句上(共四十六章) 297

尽心章句下(共三十八章) 329

附录

《孟子》人物介绍 357


展开全部

节选

梁惠王章句上 (共七章) 《梁惠王上》共七章,主要论述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这二者的关系问题也是《孟子》一书的总纲和核心。 通过行仁政而“王天下”之道,实际上就是行“先王”之道或“三王”(禹、汤、周文武)之道。孟子在头脑中勾画了一幅实行“王道”后的宏伟蓝图,即“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具体就是,使百姓“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幅理想式图画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受教育,懂礼仪,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先实现物质文明解决温饱问题,然后实现精神文明。孟子的这一主张初看起来似乎要求太低了,细究起来则不然。在人类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全球仍有不少区域刚刚解决温饱问题,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还上不起学,仍然需要靠社会力量资助。由此可以想见,孟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这一理想该有多么了不起。 理想有了,那么实现这一理想需要什么途径呢?根据战国时期的社会实际,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行“五霸”之霸道;二是行“三王”之王道。前者靠力,用战争手段争城夺地,劫掠财物;后者靠德,施仁政于民,省刑罚,减轻赋税,不违农时,积极发展农业生产。 两相比较,孟子主张采取后一种形式。孟子明确指出,行仁政是统一天下必不可省的重要手段,即“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因为行仁政、王道能得民心,即“仁者无敌”,得民心者自然能得天下。仁政的基础则源于人内心的“仁”:“仁,人心也”;“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推恩过程。孟子认为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如果在此种情形之下不能推恩于民,那就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因此,以任何方式或借口不施恩于民,都是非人道的做法。统治者要统一天下,要做的首先就是施恩于百姓,体恤百姓,与百姓同乐,这样才能上下和谐一心,统一天下也才有牢固的根基。 今天,孟子的仁政主张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不管是小至团队管理还是大至国家治理,其颁布的规章制度或大政方针,说到底都是为了使民众生活更富足、更充实,使国家更强大、更安定。 一 孟子见梁惠王[1]。王曰:“叟[2] !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3]利而国危矣。万乘[4] 之国,弑[5] 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6]。未有仁而遗[7] 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8] 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赶来见我,定会有对我国有利的好办法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只讲仁和义就够了嘛。大王口口声声说,‘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口口声声说,‘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封地?’士人和百姓口口声声说,‘怎样才有利于我自己?’上上下下都这样相互追逐、争夺私利,国家就危险了。在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犯上杀死国君的,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犯上杀死国君的,一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万辆兵车中就占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中就占有一百辆,这些大夫所获得的不可谓不多。可是如果他们都把个人私利放在首位,把公义放在其次,那么这些人不把国君的全部夺走是不会满足的。从来就没有讲求仁爱而遗弃父母的人,也从来就没有讲求道义而怠慢自己国君的人。因此,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

作者简介

王立民,生于1964年,吉林榆树人。文学博士。现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中国《诗经》研究会会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论等。出版著作有:《叶昌炽〈缘督庐日记〉研究》《叶昌炽集》《孟子译评》等。 李雪冰,生于1996年,辽宁大连人。2020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获得古代文学硕士学位。参与的古籍整理项目有:清瓜尔佳??斌良《抱冲斋诗集》(点校)、明陈继儒《陈眉公集》(点校)、《式古堂书画汇考》(校勘)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