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
毛泽东诗词中的历史波澜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80252593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38
- 出版时间:2021-03-01
- 条形码:9787802525931 ; 978-7-80252-593-1
本书特色
一个诗人改变了中国和世界!
既是毛泽东内心世界的解读,又是中国革命史!
党史研究专家、著名教授徐焰权威解读!
以史解诗,以诗读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发展的历史。
内容简介
自古“诗以言志”。的一生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且将此贯穿读诗写诗始终,笔下吟诵皆可谓"史诗"。人称,不读《选集》就不知思想,不读诗词同样也不能了解的思想和他的奋斗历程。本书以史论诗,以诗解史,从史学视角对诗词中的情感世界进行综合评述。该书为再版图书,原名为《史诗华章--徐焰将军谈诗词》
目录
史诗华章中的伟人心路历程/
**章农家少年指点江山
1少年读书时的诗词启蒙/
2日本诗歌引发的新追求/
3旧体诗词氛围中的橘子洲头学子/
4同罗章龙的诗交显现鲲鹏之志/
5指点江山时的婉约情词/
6同陶斯咏“挥手从兹去”/
7终生难忘的革命伴侣/
8《沁园春·长沙》中的人生宣言/
第二章“革命山大王”的冲天豪气
1上井冈山后诗风转变/
2被捕脱险后催生《西江月·秋收暴动》/
3“黄洋界上炮声隆”谱写颂歌/
4四言诗发布革命宣言/
5转战中“旗”字飘扬/
6身处逆境中的蓬勃诗兴/
7重上井冈山缅怀登攀精神/
第三章“马背诗人”留下众多佳作
1艰难长征成就诗词创作高峰/
2马背诗作中的跳跃感和节奏感/
3诗词中的战争观/
4夜作昼眠——午后哼吟成规律/
5《忆秦娥·娄山关》显捷后沉郁心情/
6过岷山后“豁然开朗”/
7“文小姐”丁玲变成“武将军”/
8理论创作巅峰期的诗作低谷/
第四章诗词创作中的国共笔战
1延安时的少量政治宣言诗/
2为悼戴安澜写五律/
3《沁园春·雪》引发风波/
4蒋介石见诗作恼怒下令“批驳”/
5 笔战中回击国民党御用文人/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尽显胜利信心/
7《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划上句号/
第五章解放后以诗会友
1毛泽东同民主人士的诗词唱和/
2“饮茶粤海”和“索句渝州”的友情/
3以诗劝解柳亚子的“牢骚太盛”/
4同周世钊几十年的诗友情/
5毛泽东为秘书胡乔木修改诗词/
6高层领导中同毛泽东保持诗交的唯有陈毅/
7同郭沫若的长年唱和/
第六章“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心曲
1决策出兵朝鲜紧要关头时的诗兴/
2《浪淘沙·北戴河》展望国家前景/
3《水调歌头·游泳》描绘建设蓝图/
4《七律》遥想农村新貌/
5回故乡畅想“再换新天地”/
6“反修”诗作中的激情与遗憾/
7提倡新诗却钟爱旧体/
结束语一个诗人改变了中国和世界/
节选
指点江山时的婉约情词
青年毛泽东作为一个“挥斥方遒”的高才书生,在长沙城内是人所瞩目的俊杰,自然也有丰富的感情生活。过去在神化领袖的时候,人们出于为尊者讳,长年避而不谈这些。其实,领袖是人不是神,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如今我们如实地讲述毛泽东年轻时的感情生活,不但不会有损领袖的形象,还能看到他为了追求改造社会的理想而牺牲某些个人情感。
毛泽东在**师范和新民学会时结识的朋友当中,有一位是长沙城内才貌双全的富豪之女陶毅,字斯咏。她生于1896年,原籍湘潭,于1916年考入朱剑凡先生创办的周南女子中学师范二班,与著名的女革命家向警予同窗。当年陶斯咏和向警予一样,是一位思想十分开放激进的女性,被称为“周南三杰”之一。在1918年成立的新民学会中,出色的女生有陶毅(斯咏)、任培道和向警予三人。向警予与蔡和森恋爱并走上革命的道路,于1928年在武汉被捕英勇牺牲。陶、任二人对毛泽东虽表敬佩却不赞成共产主义思想,她们后来也都成为知名人物。陶斯咏成为女教育家,曾开办学校,却不幸于1931年早早病逝。任培道到美国留学,回国后曾任校长,随国民党去了台湾并担任过立法院委员。
2007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恰同学少年》,以许多镜头显示了陶斯咏的形象。在新民学会初期的多次讨论中,陶斯咏主张“教育救国”,也支持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口号,不过后来她不赞成也未走暴力革命的道路。毛陶之间由于家庭和政治追求等原因,*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师范毕业。这时蔡和森从北京来信相告,说经过已到北京大学任教的杨昌济先生介绍,湖南学生赴法勤工俭学之事颇有可为,希望大家来京群策群力,将留法运动发展起来。得此消息,许多湖南学生奔走相告,各自筹措旅费。8月中旬,毛泽东带着25名同学从长沙起程赴京,这是他**次到北京,在那里又同自己恩师的女儿开始了恋爱。
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相识,缘于自己的恩师、后来成为岳父的杨昌济。杨昌济于20世纪初留学于日本、英国,在国外学习10年后回到长沙任伦理学、教育学教授,一时成为闻名三湘的学者名流。他在长沙换过几个住处,寓所门上都挂着一块尺来长的铜牌,上面用隶书镌刻着“板仓杨”三个大字。从1913—1918年,这块铜牌在长沙城内不管悬于何处,总有莘莘学子慕名前来求教。在1914年,**师范的学生毛泽东也成为跨入“板仓杨”宅院的青年学生中的一员。
对这个出身农家、当过兵并操一口浓重的湘潭口音,却又“资质俊秀”的高个子青年,杨昌济很快就产生了兴趣,他在1915年4月的一篇日记中,曾这样写道:
“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仅隔一山,而两地之语言各异。其地在高山之中,聚族而居,人多务农,易于致富,富则往湘乡买田。风俗淳朴,烟赌甚稀。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时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之履历也。”
对毛泽东来说,学识渊博的杨昌济成为当时他*崇敬的导师。在几年时间里,他和蔡和森、萧子升、陈昌等同学成了杨家的常客,每次登上门都伴随着一场长达数小时的学术上的求教和反复探讨,杨昌济和夫人还经常留这些学生吃饭。据当事者回忆,杨太太待人和蔼,烧得一手好菜,总是给学生们做很多吃的。日子久了,经常到杨家吃饭的这些青年有些不好意思,提出要交伙食费。杨昌济回答说如果愿意也未尝不可,因为外国有些大学也有这种做法,实际上他只允许自己喜爱的这些学生象征性地交一点钱。
在杨家的庭院里和餐桌上,毛泽东认识并熟悉了恩师的千金杨开慧。据当时与毛泽东、蔡和森一同经常出入杨家的萧子升后来回忆杨开慧说:
“她身材小巧玲珑,有张圆润的脸庞,长相有点像父亲,眼睛不太大,眼窝深眍。但她的皮肤却很白皙,全然没有继承父亲那样的黧黑。……吃饭的时候,开慧和她妈妈也加入我们。她们进来时,我们谁也不说话,仅仅礼节性地点头示意。整整两年,每个星期我们都是在飞快地、一声不响地埋头吃饭。当然我们并没有忘记别人的存在,谁也不可能表现得旁若无人。”
对于老师家中的女眷,那时的学生自然是应该采取这样的态度。不过杨家对这些青年们虽然都热情欢迎,却也有亲疏之分。杨昌济在长沙任教的5年间,弟子以千百数计,其中只对毛泽东、蔡和森二人格外看重,他曾对友人说过:“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杨昌济的夫人向振熙、儿子杨开智和独女杨开慧受父亲影响,对毛泽东、蔡和森这“二子”也有特殊的好印象。起初,年仅十几岁的杨开慧只是把常来常往的“润之”当成大哥哥,有时旁听他们谈讲学问和议论时政,毛泽东则把师父家中的这个小名“霞姑”的独女当作小妹妹。1918年6月,杨昌济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赴北大任文科伦理学教授。杨开慧也随父母到北京,住进了地安门豆腐池胡同9号。同年9月间,25岁的毛泽东也来到北京。经杨昌济向李大钊推荐,毛泽东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了管理员,每月工资8块银元。后来美国记者斯诺访问陕北时,毛泽东曾向他回忆这段经历说: “我自己在北京的生活条件很可怜,可是在另一方面,故都的美对于我是一种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补偿。我住在一个叫作三眼井的地方,同另外七人住在一间小房子里。我们大家都睡到炕上的时候,几乎挤得透不过气来。每逢我要翻身,得先同两边的人打招呼。”
当然,除了住宿方面的“可怜”条件外,进入文明古都的毛泽东在这里也受到了全新的文化氛围熏陶。这个出身农家的湖南青年,把大多数业余时间花在花园和古老的庭台楼宇之间,也引起了诗情和遐想。毛泽东对这段时间的生活也有特别美好的回忆,他看到了北方的早春,看到北海仍在结冰而树上已长出花骨朵的景色,以及带有冰晶的柳条。在这种如诗如画的景致中,毛泽东并不是孤单。在北京的日子里,他在工作之余经常往来杨家。这时的杨开慧已经出落成17岁的大姑娘,异地得遇同乡知己,又是过去敬佩的人,由此而生情。在紫禁城外的护城河边、北海的垂柳下,留下了二人并肩而行的倩影。
按照毛泽东1936年在陕北对斯诺回忆**次北京之行时所说:“在这里,我遇见而且爱上了杨开慧,她是我以前的伦理学教员杨昌济的女儿。”1919年春天毛泽东经上海返回湖南,临行前与杨开慧相约建立通信关系。随后杨开慧写出的信,称呼只是一个字“润”;毛泽东的回信称呼也是一个字“霞”。同年12月,毛泽东又率领湖南驱张代表团到北京,这一次到京有时就住在杨昌济家中。不过此刻正值杨昌济病重住院,毛泽东经常到医院看望。1920年1月杨昌济病逝,毛泽东帮助杨家料理后事并接待吊唁的人。在外人看来,这个青年的身份已不仅是杨家门生,而且成了家庭中的一员。 杨昌济病逝后,夫人携女返乡。不久,杨开慧在李淑一父亲的帮助下到长沙上中学,毛泽东则主持新民学会的工作。此刻在杨开慧心目中,毛泽东已是与自己生命紧密相连的爱人,甚至可以为他去死,杨开慧留下的日记中也表达了这种心愿。
据杨开慧的好朋友李淑一回忆,这时毛泽东曾向杨开慧写过情诗。李一纯(后来曾先后嫁过李立三、蔡和森)曾直接问毛泽东,到底是否喜欢“霞姑”?毛泽东明确表示自己心爱的人只有霞姑。
1920年末两人采取了新式结合形式,不做嫁妆,不坐花轿,不举行婚礼,只是寒假相约到长沙东郊的板仓杨家过春节,按他们的话就是“不作俗人之举”。作为一个感情丰富的诗人,毛泽东自然也会用诗词表达自己内心的男女之情。毛泽东所写的《虞美人·枕上》,应该是给杨开慧的表达感情之作。
毛泽东后来自我总结说:“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现在留存的毛泽东诗词的确充满了豪放之气,而情诗中却也有婉约风格,尤其是青年毛泽东比较喜欢读李后主的词,也受这位亡国之君的风格影响。现在毛泽东诗词中典型的婉约之作,正是标明写于1921年的《虞美人·枕上》,也是他留下的一首罕见的爱情诗。当年杨开慧的好友李淑一曾记下过此词,在粉碎江青为首的“四人帮”后才对外披露。1983年5月22日,《解放军报》首次公开披露此词,由于是李淑一多年前的回忆,文字不一定准确。1994年12月26日,这首词在《人民日报》上正式发表,并刊登了毛泽东修改定稿的手迹。
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
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
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据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他生前十分珍惜这首词,虽未公开发表却多次修改。1961年,距写作这首词四十多年时,毛泽东又书写了这首词,赠送卫士张仙鹏并嘱咐由他保存。此后毛泽东又做修改,直至80岁时即1973年冬,毛泽东又交保健护士吴旭君用毛笔抄清保存,*后修定了全文。
这首动人的爱情词作,据当事者李淑一等人回忆是写给杨开慧的。尽管近年有些研究者存在异议,我认为这一判断是对的。这首词标明创作于1921年,创作这首《虞美人·枕上》时应该正值蜜月时期,或新婚不久,全文缠绵深情,这表达了青年毛泽东对杨开慧情深意长、缠绵悱恻的情感。尤其是“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颇有李后主风格。
除了这首《虞美人·枕上》,毛泽东还写过一首既有婉约风格也带有些豪气的《贺新郎》,他本人标明写于1923年12月。这首词略有悲凉之气,而且像“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以及“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一类的词句,颇有古代“长亭送别”的风格,可谓情诗的佳作。
作者简介
徐焰,国防大学教授,专业技术少将,著名党史、军事专家。
-
快乐就是哈哈哈哈哈 插图纪念版
¥15.6¥52.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7.5¥49.8 -
西南联大文学课
¥20.9¥58.0 -
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八品)
¥22.6¥58.0 -
她们
¥16.8¥46.8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6.5¥55.0 -
别怕!请允许一切发生
¥17.5¥49.8 -
战争与和平(上下)
¥23.4¥78.0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2¥29.8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41.5¥68.0 -
又得浮生一日闲
¥15.9¥49.8 -
这辈子 :1920-2020外婆回忆录
¥15.8¥45.0 -
山月记
¥14.8¥39.0 -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文通版)
¥13.0¥42.0 -
平平仄仄平平仄
¥24.3¥68.0 -
我生命中的那些人物
¥6.0¥20.0 -
茶,汤和好天气
¥7.6¥28.0 -
花.猫.幽默家:老舍散文经典全集
¥13.5¥45.0 -
林徽因讲建筑
¥8.7¥29.0 -
通往天竺之路
¥17.4¥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