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47852101
- 装帧:70g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册(663页)
- 出版时间:2021-02-01
- 条形码:9787547852101 ; 978-7-5478-5210-1
本书特色
吴门医派代表医家著作,集温病名家之大成 吴门医派是中医学一个重要学术流派,起源于元末明初,发展于明代,鼎盛于清代,是吴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在国内久负盛名,世称“吴中医学甲天下”。吴门医派借以“吴中多名医,吴医多著述,温病学说倡自吴医”特征,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影响广泛。吴门医派学术薪火相传,至今未衰,其丰富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利用。吴门医学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其传承与发展推动着我国中医学的进步,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吴门医派代表性医家的学术与人文思想的整理与总结,用以指导当今的中医临床实践,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之重要举措。吴中名医辈出,著述洋洋,成就了吴中医学的辉煌。其中医名显著者有薛己、倪维德、王安道、缪希雍、吴有性、李中梓、喻昌、张璐、叶桂、薛雪、柯琴、周扬俊、徐大椿、尤怡、王洪绪、陆九芝、曹沧洲等,吴门医派代表性医家大多出自明清两代。为了传承吴门医家的临床诊疗特色,彰显吴中医学的学术内涵,学以致用,提升当下临证能力,我们选择薛己、吴有性、喻昌、张璐、叶桂、缪希雍、李中梓、尤怡、薛雪、徐大椿、柯琴共11位吴门医派代表医家,汇聚当代学者对这些医家的研究成果,编著《吴门医派代表医家研究文集》丛书,分上、下集出版,以冀对当今中医药事业发展起到重要的贡献。
内容简介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晚号上津老人,以字行。叶桂幼承家学,拜十七师,博采众长,创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立络病理论证治大法,建脾胃分治养胃阴学说,成为清代医学集大成者,堪称吴门医派杰出的医家。 《叶桂研究文集(上、下)》辑录了当代学者关于吴门医派代表医家叶桂的研究文献,以生平著述辑要、医学思想研究、临床证治探讨、疾病诊治应用为纲要,共收集相关研究文献142篇,概述叶桂生平及其遗存著作,阐述其温病学说、络病理论及脾胃分治养胃阴学术观点,探讨其临床辨证与疾病诊治的特点,以及方药应用的规律,以冀全面反映当代学者对叶桂学术思想的研究全貌。 《叶桂研究文集(上、下)》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文献研究人员、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目录
医学思想研究
温病学说
络病理论
脾胃理论
其他
临床证治探讨
温病证治
络病证治
脾胃证治
其他证治
疾病诊治应用
疾病诊治
方药应用
后记
节选
《叶桂研究文集(上、下)》: 1.叶氏《温热论》学术理论探讨叶氏《温热论》原文所蕴含的学术理论历来是温病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内容。本研究数据库中可检索到的这类学术探讨论文可上溯到20世纪50年代,其中不少温病名家的观点从今天看来依然具有较高的理论指导意义。 杨达夫分析叶氏《温热论》理论的形成与其临证所见多种传染病相关。如“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提出与叶氏临床所见的呼吸系统传染病、脑症状、猩红热以及斑疹伤寒中症状表现及其病症发展趋势相关;叶氏治疗所用芳香祛秽、甘寒生津、育阴清热、解毒消炎诸法施之于猩红热、麻疹、肠热症脑炎,能奏特效。姜春华认为叶氏《温热论》能取各家之说而融会,对叶氏辨舌苔、斑疹、战汗经验加以肯定,尤其对叶氏辨热厥“大凡热深厥深,四肢逆冷,但看面垢齿燥,二便不通,或泻不爽为是”的观点和临证采用至宝、紫雪之类苏醒强心以防治心力衰竭以及神识昏迷的用药颇为赞赏,但对叶氏用轻清之品提出质疑,认为如肠伤寒用银翘、桑菊、三仁则效差,而开始即用大黄、黄芩、黄连疗效则佳,对于邪在气分,用杏朴苓或温胆汤的疗效不明,而应用清营凉血之品则可及时截断扭转病势。金寿山则认为叶氏“轻可去实”观点中的“轻”并非轻淡、效轻,而是指用发汗解表或轻解上蒙之邪,还包含药性平和,不用大汗、大下、大清、大温、大补之剂的含义,临床如辨证得当,用“轻”剂也能获得很好的疗效。赵绍琴对“在卫汗之”做了详细阐述,提出温邪郁于肺卫已有轻度津伤之象,所谓“汗之”即以辛凉清解之法使表解里和,自然邪透汗泄。 郭谦亨、张之文对《温热论》中卫气营血各阶段的辨证特点,“透热转气”“凉血散血”“湿胜则阳微”“热病救阴犹易,通阳*难”等原文以及温病中各阶段传变规律和顺传、逆传规律分别做了析疑。沈庆法将<> 马庆余将叶氏《幼科要略》体现的温病学术思想与《温热论》温病理论相对应,认为《幼科要略》与《温热论》相互呼应、互为补充,确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还涉及伏邪温病及三焦辨证内容,使叶氏温病学术理论更为完整。 除以上列举外,关于《温热论》原文理论探讨的文章还有陈培村对“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厌早”和“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探讨;张保伟对“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的析疑等。以上论文大多发表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时期叶氏《温热论》理论探讨类论文资源丰富,反映当时温病学学术讨论氛围浓厚,对叶氏温病学术理论研究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也为《温病学》教学的规范化和温病学理论的认识统一奠定了基础。 2000年之后,此类《温热论》理论探讨类论文数目相对之前有所减少,择其中较有代表性者加以列举:张炳立对叶氏《温热论》中湿热证治做以分析,指出湿热证病位以脾胃和三焦为主的特点,病变有伤阴伤阳两种机转,治法倡导祛湿当从三焦、分消上下、淡渗利湿等原则。荆红微认为叶氏《温热论》中所谓卫分者,实强调温邪在肺而并不认为邪在肌表;气分证也应指肺之气分证,虽较卫分证深重,由于“肺主表”,也应属于表证,在此基础上,提出《温热论》辨证核心是脏腑辨证,涉及在表的肺、逆传之心、半表半里的三焦,在里的胃肠、脾、膜原等。持类似观点的还有郭梅钦,其认为叶氏本义为卫、气、皮毛、肺都属表,营、血、心包皆属里;按卫、气、营、血层次深入者都是逆传。张晓燕等对“在卫汗之可也”进一步探讨,认为“在卫”内涉肺与胃,非单指表,而卫分证与伤寒表证均为卫气受邪,营卫病机相同,“汗之”非发汗,实为调营卫,“可也”暗含寒凉需慎用的禁忌。对于叶氏“逆传心包”理论,刘丽军进行了考证,认为此逆传系与伤寒足经顺传比较而言,非针对温病由肺传胃而言。 ……
作者简介
徐俊华,苏州市中医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葛惠男,曾任苏州市中医医院院长、苏州市中医药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苏州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长、江苏省政协委员、苏州市劳模。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师从苏州著名中医黄一峰,在中医内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有很深造诣,有吴门医派用药精当、拟方严谨的特点。 欧阳八四,苏州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苏州市吴门医派研究院主任、苏州中医药博物馆副馆长、苏州市中医学会副秘书长、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小儿脑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针灸学会理事、耳针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研究促进会医学流派分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联合会文献与流派研究分会常务委员。
-
黄帝内经鉴赏辞典(文通版)
¥9.2¥28.0 -
舌诊图谱:观舌知健康
¥11.9¥39.8 -
小儿推拿秘旨
¥4.0¥9.0 -
直到最后一课 生与死的学习
¥26.5¥59.0 -
中医诊断全书
¥19.2¥59.0 -
勾勒姆医生
¥20.7¥59.0 -
本草纲目
¥27.4¥76.0 -
内外伤辨惑论-局方发挥
¥2.4¥5.0 -
博济医院百年1835-1935
¥26.6¥70.0 -
中医入门必背歌诀
¥15.2¥38.0 -
脉因证治
¥4.8¥13.0 -
民间针灸三百方
¥2.3¥7.0 -
外科急救常识图解
¥1.7¥4.0 -
临床常用百药精解-国医精粹口袋书系
¥13.6¥32.0 -
黄帝内经素问
¥22.5¥30.0 -
人体解剖学常用词图解(精装)
¥45.8¥158.0 -
黄帝内经
¥43.5¥68.0 -
神农本草经 本草三家合注
¥19.1¥58.0 -
针灸大成
¥29.2¥65.0 -
常见急救常识图解
¥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