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22840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小16开B
  • 页数:478
  • 出版时间:2021-06-01
  • 条形码:9787010228402 ; 978-7-01-022840-2

本书特色

政治传播作为一种政治活动在西方竞选制国家获得了充分的关注与研究,而在中国,符合本国特色的政治传播研究仍处于摸索和自觉阶段。作者在书中主要探讨政府传播、政府对外传播、政府形象传播活动中政府与公众之关系,并构建了不同维度的关系模型。

内容简介

政府传播活动是在政府(主体)、公众(客体)、公众回应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例如协调、对抗等)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发生变化?政府与公众间的距离是一种什么样的资源?政府传播如何借助这一资源?政府(对外)传播、政府形象传播、政府话语权力构建之路径、策略有什么样的创新?这都是书稿主要探讨与回答的问题。政治传播作为一种政治活动在西方竞选制国家获得了充分的关注与研究,而在中国,符合本国特色的政治传播研究仍处于摸索和自觉阶段。作者在书中主要探讨政府传播、政府对外传播、政府形象传播活动中政府与公众之关系,并构建了不同维度的关系模型。

目录

前言 **章 政府传播与公众回应 一、多维视角下的政府传播主体 (一)政府传播主体的内涵 (二)政府传播主体的划分与构成 (三)四元政府传播主体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变化 (四)政府传播主体在新媒体时代应树立的传播理念 二、政府传播的客体——“利益相关者”视角 (一)利益相关者之于政府传播 (二)政府传播中的利益相关者:国内公众与国际公众 (三)新传播技术条件下利益相关者在政府传播中的角色 三、政府传播中的公众回应 (一)公众回应的动力:利益期待与利益得失 (二)公众回应的形式:响应?抗拒?沉默? (三)公众回应的载体:话语与行为 四、政府回应民意的理性选择 (一)民意:公共性与公民性的彰显 (二)“三重距离”:民意表达的根本动因 (三)“双螺旋”模式:政府回应民意的理性选择 五、政府传播中的公众意愿回应模式 (一)政府传播与公众意愿 (二)政府传播中的公众意愿回应模式 六、政府传播与制造认同 (一)政府传播中的“认同”概念 (二)政府行为与制造认同 (三)解释政府行为与制造认同 七、现代政府与新闻发布制度 (一)现代政府与新闻发布的沟通特征 (二)政府如何借助新闻发布机制传播自身形象 第二章 政府与公众间的“距离” 一、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的内涵与本质 (一)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的内涵 (二)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的本质:心理距离 (三)政府与公众间的“距离”是一种可控资源 二、论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的形成 (一)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状态及形成 (二)“解释水平”影响公众“距离感” 三、政府与公众的适当距离与顺畅沟通 (一)政府与公众间的适当距离 (二)心理距离的锚定:政府与公众顺畅沟通的关键 四、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的协调机制 (一)网络政治沟通作为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的协调机制 (二)智库、意见领袖作为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的协调机制 五、社交媒体在社会事件中的“动议”释放 (一)社会事件中的社交媒体表达 (二)社交媒体的“动议”释放与政治参与 (三)理性参与与政治舆论的重构 第三章 政府对外传播 一、政府对外传播的表现形态 (一)政府对外传播的两种表现形态——政府行为和解释政府行为 (二)影响政府对外传播效果的两种舆论——正向舆论和负向舆论 二、政府对外传播中的“软环境”与“硬环境” (一)政府对外传播中的“软环境”分析 (二)从“认同”视角看“软环境” (三)从“信任”视角看“软环境” (四)从“相互依赖”看政府对外传播中的“硬环境” 三、政府对外传播载体解析 (一)政治外交及军事外交载体 (二)文化外交载体 (三)经济外交载体 (四)体育外交及其他外交载体 四、政府对外传播中的“智库”与“第二管道” (一)“智库”——政府的“外脑” (二)“第二管道”——政府的“白手套” 五、政府对外传播的通道及其利用 (一)官方外交(传统外交)通道 (二)非官方外交(非传统外交)通道 (三)对外传播的多主体协同和多通道并用 六、政府对外传播中的“软销”与“硬销” (一)不同视角的“软销”与“硬销” (二)“软销”与“硬销”的互补与排斥 七、国内政治议题的国际溢出效果 (一)溢出效果:定义及其在政治议题传播中的表现 (二)产生国际溢出效果的国内政治类议题的基本类型 (三)国内政治类议题产生国际溢出效应的基本模式 (四)防范议题信息在“溢出”或“溢回”中发生结构性失效 第四章 政府形象传播 一、政府形象传播的理论框架 (一)构建政府形象形成的基本模型 (二)构建政府形象传播的基本模型 (三)构建政府形象传播的扩展模型 (四)构建中国政府形象传播的目标模型 二、政府形象传播系统结构解析 (一)政府形象传播主体——政府 (二)政府形象传播内容——构成政府形象的信息 (三)政府形象传播受体——社会公众 (四)政府形象传播载体——媒介 三、政府形象传播的本质内涵 (一)政府形象的本质内涵 (二)政府形象传播的本质内涵——三种表现形态 四、中国政府形象传播目标模型 (一)调研 (二)计划 (三)传播、沟通 (四)反馈、评估 (五)矫正 五、政府形象传播的类型及方法 (一)正常下传播和非正常下传播 (二)塑形传播和矫形传播 (三)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 (四)自己传播和他人传播 六、政府形象传播与民意互动 (一)政府形象传播受体——社会公众 (二)民意——公众的意见与态度 (三)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 七、政府与国际媒体的正向关系和负向关系 (一)营造积极、善意的国际舆论氛围 (二)政府与国际媒体的负向关系 (三)加固正向关系和稀释负向关系——与记者友好合作 八、关于媒体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考 (一)国家形象与大众传媒 (二)大众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条件 (三)大众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理念 (四)大众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方法 第五章 政府话语权与国际规则构建 一、政府话语权与国际规则的经纬逻辑 (一)纵向考察:国际规则与政府话语权的演变轨迹 (二)横向观察:国家实力影响下的国际规则与政府话语权 (三)未来国际权力体系变迁下的国际规则与政府话语权 二、国际规则建构中的政府话语冲突:内涵、机制与效果 (一)国际舞台上的政府话语冲突 (二)政府话语冲突的动因及作用机制 (三)政府话语冲突的效果 三、国际网络安全规则创制与政府话语权博弈——技术维度的阐释 (一)国际网络安全的多元维度概念与权力分配状况 (二)网络安全规则的技术维度:技术强国话语权占优 (三)中国弥补国际网络安全规则话语权短板的思考 (四)话语霸权:美国“互联网自由”治理理念的普适化推广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刘小燕,女,传播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基地)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传播”(“政府传播”、“政党传播”)、“国际传播”(“对外传播”)等。政府传播系列研究出版专著《中国政府形象传播》、《政府对外传播研究》、《政治传播中的政府与公众间的距离研究》、《政府传播研究》等,合作撰写《新闻传播学大辞典》(本人承担24万字),合著《新闻采访与写作(辅导教材)》,主编《新闻采访与写作》(主要撰写者)。主持国家社科重点课题“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建构”子课题“全球化背景下政府与媒体的关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政府对外传播研究”,主持国家社科重大课题“中国政治传播”子课题“政府传播研究” 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文化走出去工程的政策体系优化研究”子课题“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培育政策体系的国际经验比较研究”;主持“明德青年学者计划”项目《政府与公众间的距离研究》;主持中华全国侨联课题《海外华人关系网络沟通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政府话语权与国际规则之关系研究”。主持中国人民大学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研究”。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电视传播的思想文化导向作用”、“中国电视发展战略研究”、“对外传播效果研究”,中纪委、中宣部、中国记协项目“我国舆论监督现状调查”,中宣部“北京奥运传播”课题等。发表传播史、广告传播、国际传播、政治传播(政府传播、政党传播)等方向的学术论文、报告100余篇。1998年获“韬奋新苗奖”(一等奖),论文《广告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关于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考》分别于2001、2003年获“全国新闻专业期刊优秀论文奖”。《中国政府形象传播》2006年获“北方15省优秀图书奖”。2011年入选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学者”。2018年获“中国智库索引(CTTI)2018年度精品成果” 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