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3217950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58
- 出版时间:2021-07-01
- 条形码:9787532179503 ; 978-7-5321-7950-3
本书特色
在当代消费社会,身体越来越成为现代人自我认同的核心,身体问题在西方社会文化理论中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本书是西方身体社会学领域的代表作,纵览该研究领域诸多研究路径的长短优劣,全面展现各路发展如何推动身体成为突破场所,探寻晚近来自女性主义、现象学、行动导向思路的身体研究,考察“身体规划”、“身体面具”和“身体潜势”等方面近期新论述,分析身体与自我认同之间关系,提出了整合论的身体观,对国内相关领域研究具有较大参考与启发价值。 身体如今已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关注焦点,作者尝试勾勒出社会学中“身体研究”的版图轮廓,凸显既存的一些理论资源。作为身体研究的经典理论著作,《身体与社会理论》更新至第三版,在结构、论证与内容上都与前两版保持相近,但每一章都经过重新编写,以增强整体论点:需要一种特别的研究身体的思路,既避免自然主义理论的化约论,也避免社会建构论学说的化约论。
内容简介
作者是英国肯特大学社会学教授。理论专著。在当代消费社会,身体越来越成为现代人自我认同的核心,身体问题在西方社会文化理论中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本书是西方身体社会学领域的代表作,纵览该研究领域诸多研究路径的长短优劣,全面展现各路发展如何推动身体成为突破场所,探寻晚近来自女性主义、现象学、行动导向思路的身体研究,考察“身体规划”、“身体面具”和“身体潜势”等方面近期新论述,分析身体与自我认同之间关系,提出了整合论的身体观,对国内相关领域研究具有较大参考与启发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第三版序
致谢
**章 序论
第二章 社会学研究中的身体
第三章 自然主义的身体观
第四章 社会建构论的身体观
第五章 身体与社会不平等:社会的具身化
第六章 身体与身体资本
第七章 文明化身体
第八章 身体、自我认同与死亡:生与死的型构
第九章 结语:具身体现、认同与理论
参考文献
中外专名索引
译者说明
节选
自我*初开始研究身体问题以来,已经过去了25年,这一主题业已进入公共论辩与学术讨论的核心。移植手术、干细胞研究与生育技术等领域的发展,新媒体、异型广告(ambient advertising)、虚拟现实等方面的推进,以及下列方面的诸多争议,从激进身体改造(radical body modification)是否值得追求,到对于神经科学的诉求,乃至在表面世俗的市民社会中穿着宗教服饰的合法性,有许多议题激发起世人对于我们的具身存在现状的好奇与关切,以上仅举数例。对于我们的身体认同、能力与属性,我们是否已经丧失了控制或取得了控制?我们有关社会世界的体验,我们的感觉对于自己所处环境的经过技术中介的延伸与“展开”,以及社会不平等,对于上述这些方面,这些创新与冲突产生了哪些影响?它们如何介入并塑造着我们与文化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我们生活其间的愈益陷入危险的地球的关系?晚近诸般事件引发了众多问题,以上同样是仅举数例。 与这种对于身体问题的整体兴趣走红之势相伴而来的,是在过去30年间,各门社会科学普遍出现了“具身转向”(turn to embodiment)。[1]将关注焦点转到肉身性(corporeality),转到社会关系、文化与技术的“具身状态”(enfleshment),也就凸显出需要学科性、跨学科性甚或后学科性的更新,覆盖各色领域,从社会学、运动科学、考古学、建筑学、哲学、宗教研究、性别研究到认知科学等等,而其高峰,便是“身体研究”这块新领域的确立。这种学术趋向已经带来诸多益处,但也蕴含某些风险。 从正面来看,这种学术趋向使我们能够紧跟某些社会、文化与技术趋势,后者已经让身体成为社会控制、自我认同与个体行动的要素,并且是愈益聚讼不已的要素。而这样的介入也充当着重要的制衡力量,以抗御西方哲学主导传统的持续影响,以及这种主导传统当中的认知偏向:该传统将我们的人性等同为我们的心智,整体上对我们的身体存在的创造能力视而不见。[2]【x】诚如诺贝特·埃利亚斯所言(Elias,1991a:196–201),长久以来,哲学都把我们想作是“封闭的人”(homo clausus)或“思想着的雕像”(thinking statues),封装在不可信赖的身体里,而身体阻碍着我们获得有关“外部世界”的可以信赖的知识。如果主张,我们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寻求摆脱我们的身体来过生活,不仅不切实际,对所有人都有损害,而且回顾历史,也曾被用来对女性进行污名化和控制,尤其是视之为两性中更“维系于”、更“受限于”其(生育态)身体的一类(Bordo,2003:145)。如此贬损身体,也让人想到一些压迫性的国族规划、殖民规划和种族政治规划,包括20世纪早期到中期的优生学运动,后者的靶子各式各样,有身心障碍人士[3]、“意志薄弱者”、工人阶级以及某些“种族”群体(Thomson,1998;Overy,2009)。 晚近转向具身体现的趋势也带来了一些风险。某些视角急于聚焦身体,已经被批评说陷入了沃尔特·舒尔兹(Schulz 1986)所称的某种“倒置的笛卡尔主义”,即一面倒地强调心智在此被倒置的二元论所取代,后者将人等同于有关有形性质(physicality)的一种有限观念。但我们需要记住,我们不仅是由血肉骨骼构成的,也具备多种多样的社会能力、道德能力与思想能力,是我们的具身存在使之成为可能(Tester,2004:30;Shilling,2008:125–143)。这一点非常重要,那些仅仅基于生物性需要来阐述社会行动者概念的人,或是像那些结构主义或后结构主义的论家,将个体概括为消极被动的身体画布,各种意识形态、两性基型(sexual matrixes)、微观权力或政府策略都在这块画布上来回传输,反复铭刻。承认人的具身体现,并不会抹煞我们的反思性、认知性能力,这些能力是在我们的有机存在中发生的,作为这种存在的结果,而不是截然的对立。正如安东尼奥·达马西奥(Damasio 2010:20)所主张的那样,身体并不与思维相脱离而孤立存在,而是构成了“自觉心智的基础”。 本篇序言开篇提及的那些社会和技术维度的发展与争议,就是这些机遇与风险的产生背景,这就使得后两者愈发显得迫切,使得充分阐述具身主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任务愈发重要。
作者简介
克里斯·希林(Chris Shilling) 英国肯特大学社会学教授,代表作为《身体与社会理论》(首版1993,二版2003,三版2012),另著有《社会学何为》(2007),《文化、技术与社会中的身体》(2005),《改变中的身体》(2008)等。 译者李康,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现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教学卓越奖获得者。曾于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分别访学一年。在西方社会学理论、文化社会学、历史社会学方面完成译著近30部,1400余万字。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15.8¥45.0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19.8¥38.0 -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5.3¥15.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3.7¥32.0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25.0¥52.0 -
字海探源
¥23.4¥78.0 -
乡土中国
¥12.2¥26.0 -
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摆脱来自亲人的负能量
¥34.1¥48.0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7.2¥39.8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9.0¥36.0 -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八品)
¥33.6¥59.0 -
你能写出好故事-写作的诀窍.大脑的奥秘.认知的陷阱
¥13.5¥32.8 -
那一定是心理问题:科学识别身体和心理发出的求救信号
¥19.2¥52.0 -
理解生命
¥10.5¥32.8 -
焦虑心理学:不畏惧、不逃避,和压力做朋友
¥16.3¥38.0 -
中国人的精神
¥14.8¥29.0 -
记忆错觉-记忆如何影响了我们的感知.思维与心理
¥23.9¥39.8 -
上大演讲录(1922-1927卷)(九品)
¥14.0¥52.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1.0¥36.8 -
那时的大学
¥12.1¥28.0